楊慧芳 王禮軍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南京 210097)
安娜·弗洛伊德對自我心理學的貢獻與局限
楊慧芳 王禮軍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南京 210097)
安娜·弗洛伊德是兒童精神分析的先驅(qū)和自我心理學形成的過渡性人物。在精神分析理論方面,她繼承和發(fā)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自我心理學思想,賦予自我合法地位。她認為,自我是了解伊底和超我的媒介,對自我的分析是解決所有精神分析問題的起點。此外,安娜還系統(tǒng)總結(jié)和擴展了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機制研究。在臨床實踐方面,她將精神分析方法用于兒童心理治療,提出了發(fā)展線索概念。然而,安娜始終在沖突的領域中討論自我,沒有使自我從伊底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
安娜·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機制;自我心理學
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逝世以后,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在國際精神分析學界處于領導地位,自稱代表著精神分析運動的正統(tǒng)發(fā)展。自我心理學最初產(chǎn)生于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后,轉(zhuǎn)移到美國并繼續(xù)發(fā)展。事實上,弗洛伊德的理論體系中早已蘊含有自我心理學的思想,后經(jīng)其女兒安娜(Anna Freud)的過渡,使自我成為精神分析的合法領域,最終由哈特曼(Heinz Hartmann)確立了自我心理學體系[1]。
安娜是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兒,其父有意讓她成為精神分析運動的傳人。安娜從1922年開始發(fā)表首篇精神分析論文《走進幻想和白日夢》(Beating fantasies and daydreams),從1923年起開始精神分析的臨床實踐。在1925-1938年間,安娜擔任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Vienna Psychoanalytic Society)的主席;1947-1982年間,一直擔任由她與哈特曼和克里斯 (Ernst Kris)一起創(chuàng)辦的 《兒童精神分析研究》(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的聯(lián)合主編。安娜一生著述豐碩,《安娜·弗洛伊德文集》(The Writings of Anna Freud)從1968年開始陸續(xù)出版,最后一卷即第八卷出版于她逝世后一年的1983年。在其《文集》中共收錄132篇(部)著述,安娜的最重要著作主要有:《自我與防御機制》(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1936)、《對兒童發(fā)展的觀察》(Observations on Child Development,1951)、《兒童的正常與病理:發(fā)展的評估》(Normality and Pathology in Childhood:Assessment of Development,1965)。
在安娜的所有著述中,《自我與防御機制》可能是今天最廣為人知的,在北美精神分析學界被認為是“整個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領域的奠基之作”[2],在重要性上僅次于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學及其適應問題》(1939)?!蹲晕遗c防御機制》在1936年首次以德文出版,1937年由貝恩斯 (Cecil Baines)翻譯成英文出版。安娜后來對該譯本表示極度的不滿意,她指出:“這個英譯本不是我的,因為在我寫這本書(指德文本——引者注)時,我還不能用英語寫作,而這本書又必須翻譯成英文本。我后來從未修訂這個譯本……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該書的德文本比英譯本更加接近我的本意?!保?]該書英文本后來經(jīng)過安娜本人稍作修改,被收錄在 《安娜·弗洛伊德文集》第二卷,于1966年出版,該版本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自我與防御機制》的新版或修訂版,此后多次重印。實際上,安娜在1966年版的序言中指出,對自我防御機制的相關問題進行重新探討,勢必要對 《自我與防御機制》一書進行大規(guī)模地修訂,為保護該書的“統(tǒng)一性和當下有限的有用性”,決定對原版內(nèi)容不作修改,而是將她的一些新想法放到《兒童的正常與病理:發(fā)展的評估》一書中進行探討。[4]
安娜與自我心理學相關的其他主要著述分別是:《自我與伊底發(fā)展的相互影響:討論會導言》(The Mutual Influ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go and the Id:Introduction to the Discussion,1952)、《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學與兒童分析師的思考之間的聯(lián)系》(Links between Hartmann’s Ego Psychology and the Child Analyst’s Thinking,1966)、《對防御的分析:重訪自我與防御機制》(The Analysis of Defense: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Revisited,J.Sandler with A.Freud,1985)等。《自我與防御機制》專門討論自我用來回避不快和焦慮以及對其沖動行為、情感與本能驅(qū)力施加控制的方式和方法[3]?!秾Ψ烙姆治觯褐卦L自我與防御機制》是對自我與防御機制的回顧,該書在章節(jié)目錄上與《自我與防御機制》保持一致,每一章先對《自我與防御機制》中相應章節(jié)進行總結(jié)性介紹,隨后是一系列相關會議的報告,專門討論由這一章引發(fā)的問題。該書在不同的點上針對《自我與防御機制》英譯本的恰當性進行討論,以澄清其德文本的原意,幫助讀者更加正確和清楚地理解德文本的內(nèi)容?!蹲晕遗c伊底發(fā)展的相互影響:討論會導言》一文主要介紹哈特曼關于客體關系發(fā)展、部分自我概念、無差別的伊底-自我概念、初級自我自主性、次級自我自主性等的觀點[5]。在《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學與兒童分析師的思考之間的聯(lián)系》一文中,安娜介紹了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學、哈特曼與她本人的過去和現(xiàn)在的一些相互聯(lián)系、哈特曼的和她(作為兒童分析師)的思想之間的聯(lián)系[6]。
著名的自我心理學史家拉波帕特(David Rapaport)最早對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的歷史演變做出概括。他在1959年發(fā)表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的歷史概略》一文中,把自我心理學的歷史劃分為四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886至1897年,弗洛伊德提出最初的防御概念。第二階段是從1897至1923年,弗洛伊德把自我看作一種本能,提出自我本能、自我驅(qū)力和自我力比多學說。第三階段是從1923至1937年,弗洛伊德劃分人格結(jié)構(gòu)中的伊底、自我和超我三種成分,給自我相對獨立的地位[8]。安娜進一步強調(diào)自我的作用,闡述自我的防御功能。第四階段是從1937至1959年,即從1937年哈特曼在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發(fā)表他的 《自我心理學與適應問題》著名演講開始,這被看作自我心理學真正建立的一年。自此,自我心理學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成為現(xiàn)代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流派。后來自我心理學家布蘭克夫婦(G Blanck& R Blanck)在《自我心理學:理論與實踐》(1974)一書中,把第四階段的下限延伸到1975年,以瑪勒《人類嬰兒的心理誕生》一書的發(fā)表為標志[9]。1986年,他們又在《自我心理學:發(fā)展性客體關系理論》一書中,將前述的第三階段(1923~1937)稱為早期的自我心理學,第四階段(1937~1975)稱為后期的自我心理學[10]。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論大致可以劃分為創(chuàng)傷范式、驅(qū)力范式和自我范式三個發(fā)展時期。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學思想的發(fā)展線索。
2.1 創(chuàng)傷范式時期
精神分析運動的最初十年是創(chuàng)傷范式時期。弗洛伊德早期在運用催眠術(shù)和疏導法治療神經(jīng)癥時發(fā)現(xiàn),如果病人在催眠狀態(tài)下能回憶起并說出過去的創(chuàng)傷和痛苦情緒經(jīng)驗,病癥就會消失。而且他還發(fā)現(xiàn),這種創(chuàng)傷主要是一種性創(chuàng)傷。這就是所謂創(chuàng)傷范式的理論。但后來卻又發(fā)現(xiàn),病人所說的過去性創(chuàng)傷大多是假的,是病人主觀臆想出來的。同時在治療過程中,病人還會出現(xiàn)向治療者發(fā)生移情的現(xiàn)象。這給弗洛伊德以沉重的打擊,迫使他不得不尋求新的理論途徑。這一時期與自我心理學有關的是弗洛伊德在1894年所寫的《防御性神經(jīng)精神病》一文中,首次提出“防御”概念,這是后來的“自我防御”概念的先導。
2.2 驅(qū)力范式時期
大約從1897年開始,弗洛伊德放棄了理論上的創(chuàng)傷范式,轉(zhuǎn)向了驅(qū)力范式。這一時期長達四分之一世紀。弗洛伊德開始強調(diào)潛意識中的本能驅(qū)力特別是性本能的作用,用力比多能量解釋人的一切心理活動,是一種典型的泛性論。他把自我也看成是一種本能。例如,他在1911年的《關于心理機能的兩條原則的系統(tǒng)論述》一文中提出了自我本能概念。在1914年的《論自戀》一書中又提出自我驅(qū)力和自我力比多學說。在他看來,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一樣,也是具有欲望,追求自身的滿足。如自戀就是自我本能欲望的一種表現(xiàn),這種滿足自戀的行為被稱為“自體性欲滿足”(auto-erotism)。自我一方面追求趨樂避苦,表現(xiàn)為愉快的自我;另一方面又要滿足現(xiàn)實需要,表現(xiàn)為現(xiàn)實的自我。由于實現(xiàn)自我本能經(jīng)常受到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壓力,自我有時不得不放棄某種快樂的根源,而延緩滿足,暫時忍受一些痛苦,并等待更適合的機會最后實現(xiàn)滿足。當自我受到這種經(jīng)常訓練之后,自我本能的行為就變得合理了,它不再受盲目的快樂原則支配,而有可能按照現(xiàn)實原則行事。但在驅(qū)力范式時期,弗洛伊德仍把自我本能從屬于性本能,而且它的能量還需要性本能供給。此時弗洛伊德關于自我的思想還是一種本能理論,把自我看成是一種驅(qū)力。這在他以后提出的伊底、自我、超我三種人格結(jié)構(gòu)中對應于伊底部分,所以也稱 “伊底心理學”。
2.3 自我范式時期
從1914年開始,弗洛伊德進入了法恩(Reuben Fine)所謂的“自我心理學”時期。從1915年起,弗洛伊德開始撰寫《元心理學導論》一書,打算解釋整個心理機能。他借用“元心理學”(metapsychology),旨在對心理過程按照精神分析路線進行綜合性的描述。到了1923年他出版的《自我與伊底》一書中將其表述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伊底、自我和超我的一般人格結(jié)構(gòu)理論。這標志著他的理論從驅(qū)力范式轉(zhuǎn)向自我范式,也標志著他的自我心理學思想的重大發(fā)展。弗洛伊德開始賦予伊底、自我和超我三種成份在人格結(jié)構(gòu)中的各自地位。他不再把自我看作是簡單的本能力量,而把它看作是人格結(jié)構(gòu)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它遵循著現(xiàn)實原則,其內(nèi)部存在著一系列的防御機制,以處理力比多與現(xiàn)實的關系。這樣,弗洛伊德就從本能理論轉(zhuǎn)到了結(jié)構(gòu)理論,這也是精神分析從伊底心理學向自我心理學邁出的很重要的一步。同時,弗洛伊德也修正了他以前理論中與自我心理學相矛盾的一些內(nèi)容。例如,他在1926年出版的《抑制、癥狀和焦慮》一書中,修正了他的焦慮理論。他放棄了早期主張焦慮是對不可發(fā)泄的性緊張的一種有害反應的觀點,即第一焦慮理論,而主張焦慮是自我發(fā)出的一種危險到來的信號,即第二焦慮理論。這與整個自我心理學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此書中,弗洛伊德還列舉了自我的一些防御機制,如壓抑、退行、認同、固著等。
但我們知道,在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體系中,始終貫徹一個觀點,即精神分析的核心就是闡明潛意識的本能動力學。他的精神分析理論中最真正的心理事實還是伊底。在他生前最后一本著作《精神分析綱要》(1940)中,弗洛伊德還堅持“伊底的能量標志著有機體生命的真正意圖和目的”。因此,盡管從20年代以后,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逐漸增加了自我的重要性,但在他看來,自我的能量仍然來自伊底?!耙恋滓笫裁?,它就得到什么?!保?1]總之,弗洛伊德的理論僅為自我心理學勾劃了一個初步的輪廓,奠定了一個雛形,指出了一個繼續(xù)發(fā)展的方向。他的自我心理學思想為其女兒安娜所直接繼承。
在弗洛伊德生命的最后16年,安娜一直陪伴在其身邊。因此,她深知其父晚年的工作意圖,繼承和發(fā)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自我心理學思想。
3.1 把自我作為透視人格結(jié)構(gòu)的媒介
安娜接受了弗洛伊德關于人格結(jié)構(gòu)的學說,即人格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組成。但在如何看待自我作用的問題上,安娜持有與其父不同的意見。弗洛伊德始終重視伊底的作用,認為伊底是自我的能量源泉,伊底為自我提供能量,并通過自我來對付外界,自我僅是伊底與外界之間的中介。安娜則更加重視自我的作用,反對伊底對心理活動具有絕對支配作用。她認為:“對伊底及其操作模式的研究始終都只是實現(xiàn)某一目的的手段。而且,這個目的總是相同:修正自我的這些異常表現(xiàn)并恢復自我的完整性?!保?]在安娜看來,伊底和超我不總是能直接觀察到的,我們只能觀察到自我。只有當伊底、超我和自我不一致時,我們才能了解這兩種人格結(jié)構(gòu)。因此,“這意味著適合我們觀察的領域始終是自我??梢哉f,自我是媒介,我們試圖通過這個媒介來了解其他兩個結(jié)構(gòu)的情況?!保?]由此可見,弗洛伊德主張的是伊底控制自我,而安娜主張的則是自我約束伊底?!叭绻f弗洛伊德以分析伊底作為治療和理論的起點,那么安娜則徹底逆轉(zhuǎn)了其父親的起點,把分析自我作為解決所有精神分析問題的起點。這在自我心理學發(fā)展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7]自此,自我成為精神分析的一個合法的研究對象。
3.2 系統(tǒng)總結(jié)和擴展防御機制
“防御”(defense)一詞首次出現(xiàn)于1894年弗洛伊德的《防御性神經(jīng)精神病》的研究中,并在這篇文章以及隨后的幾部作品(如《癔癥病因?qū)W》、《再論防御性神經(jīng)精神病》)中多次用到,以描述自我為應對痛苦的或無法忍受的觀念和情感而做出的努力。后來,這一術(shù)語被遺棄,逐漸被“壓抑”(repression)一詞取代。但這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一直沒有確定。在《抑制、癥狀與焦慮》(1926)一書的附錄中,弗洛伊德重拾防御概念,并聲稱再次使用這一概念毫無疑問是有益的,“假如我們將其明確作為一種總稱,即自我在可能導致神經(jīng)癥的沖突中所使用的技術(shù)的總稱,那么,我們與此同時就保留了‘壓抑’這一術(shù)語并將其作為一種特殊的防御方法,而我們的研究思路使得我們首先對這種防御方法更加熟悉”[4]。盡管安娜接受了弗洛伊德對防御機制的定義,但是她在《自我與防御機制》一書中實際上擴展了這一術(shù)語的含義,認為防御機制是“自我在正常發(fā)展的過程和神經(jīng)癥中用來回避痛苦的或不快的情感(不僅是沖突)的方式和方法”[12]。
安娜在該書中系統(tǒng)總結(jié)和擴展了弗洛伊德對自我防御機制的研究。她在《自我與防御機制》一書中系統(tǒng)總結(jié)了其父親提出的十種防御機制,即壓抑、退行、反向形成、隔離、抵消、投射、內(nèi)投、轉(zhuǎn)向自身、反轉(zhuǎn)和升華。壓抑指的是潛意識地將沖突的或痛苦的沖動、思想、觀念或情感阻擋在意識自我之外或驅(qū)逐出意識自我,壓入潛意識中使之遺忘。“這是最古老和最危險的防御機制之一,也是使用其他防御措施的先決條件”[13]。意識從所有的本能與情感中撤離出來會導致自我的解離,而這可能會導致人格的完整性遭受永久性的破壞。退行(regression)是指個體遭遇挫折、精神創(chuàng)傷或患有精神疾病等時,放棄已經(jīng)學會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方式或技巧,回歸到先前水平的功能或心理性欲發(fā)展階段。例如,一個5歲的小男孩在弟弟或妹妹出生時再繼續(xù)尿床。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是指將內(nèi)心的欲望沖動逆轉(zhuǎn)到對立面,用相反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例如,嫉妒心很強的姐姐隱藏自己的嫉妒,反而對弟弟非常地關心和愛護。隔離(isolation)是指將情感從觀念或思想方面分離開來。如醫(yī)科學生解剖尸體時不帶有關于死亡的情感。弗洛伊德認為隔離是強迫癥的一種防御機制,指將某種行為與其他的心理部分隔絕開來而表現(xiàn)為一種強迫性的儀式活動。抵消(undoing)是指象征性地或?qū)嶋H地否認以前不被接受的思想或行為。例如,一個強迫性洗手神經(jīng)癥患者,可能象征性地以洗手來抵消過去由于手淫產(chǎn)生的罪惡感。投射(projection)是指把自己內(nèi)心的不為社會所接受的情感、沖動和思想轉(zhuǎn)移到其他人身上。例如,一般人們拒絕承認自己有某種罪惡念頭或惡習,卻指責別人有這種罪惡念頭或惡習。內(nèi)投(introjection)是指把外部對象的某些特征吸收到自己的自我或超我中。例如,當一個人羨慕他的老板時,他會采用老板的策略和品味。轉(zhuǎn)向自身(turning against the self),指將攻擊沖動轉(zhuǎn)向自身,用自我毀滅的思想或行為取代對其他對象的攻擊性。例如,一個怨恨父親的男孩不會去傷害父親,而是將自己鎖在衣柜里長達四五個小時,以釋放自己的攻擊沖動造成的緊張。反轉(zhuǎn)(reversal)是一種類似于反向形成的防御機制,弗洛伊德稱之為“本能的變化”,指本能欲動的目標或?qū)ο笙驅(qū)α⒚孓D(zhuǎn)變,如施虐狂和受虐狂。升華(sublimation),或稱本能目標的移置,指通過改變沖動或欲望的目標或?qū)ο笫蛊渥兊酶鼮樯鐣邮芤圆糠值貪M足自己的沖動或欲望。經(jīng)過升華,人們的沖動或欲望將趨向社會所贊許的活動。如人們將攻擊性驅(qū)力轉(zhuǎn)移到運動競技上。
此外,安娜又補充了她自己提出的五種防御機制,即否認、自我約束、對攻擊者的認同、禁欲和利他主義。她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她自己提出的這些防御機制上,并對它們進行了明確的闡述。否認(denial)表現(xiàn)為對現(xiàn)實的否認或否定,不承認正在發(fā)生的事情,是指“當對外部事件的知覺象征性地與有威脅的沖動相聯(lián)系時,人們會潛意識地阻止外部事件進入意識”[14]。安娜強調(diào)否認直接反對的是外部世界和外部事件,而不是反對動機或驅(qū)力。例如,惡性腫瘤患者堅稱自己沒有得癌癥。自我約束(ego restriction)是指個體放棄了諸如感知、思考、學習和記憶等在內(nèi)的自我功能的所有領域。例如,一名女子由于在童年時代非常嫉妒弟弟和母親的親密關系,長大之后,她把這種情感轉(zhuǎn)向了自我,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自責、消極和自卑的情感。對攻擊者的認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是對自己所恐懼的人或?qū)ο蟮男袨檫M行模仿和學習,使其在心理上感到自己就是那個令人恐懼的人或?qū)ο?,以此來消除自己的恐懼心理。如一個有做鬼臉的習慣的小男孩,男孩的鬼臉是對老師憤怒表情的一種夸張模仿,他通過鬼臉同化或認同了令人感到害怕的外部客體以控制焦慮。禁欲(asceticism)這種防御機制主要是青春期的青少年控制自己沖動的一種手段。在安娜看來,青春初期的少年常常對出現(xiàn)的性沖動感到不安,為了使自己不至于做出越軌行為,他們便通過放棄一切欲望和快樂來保護自己。在極端情況下,他們可能會通過縮減飲食至最低限度和盡可能地推遲排尿與排便來達到禁欲的目的。利他主義(altruism)是指我們自身的本能沖動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做出的“利他性屈從”(altruistic surrender)。安娜認為這是一種正常而不那么明顯的投射形式,她描述了一個年輕的女家庭教師的例子。女教師否定自身的性欲,卻熱衷于她的女性朋友與同事的愛情生活;她對自身的穿著不甚費心,但對朋友的衣裝極感興趣等等。女教師利用投射和認同的機制,通過分享他人的滿足來滿足自身的本能。
上述提到的15種防御機制或許并不全面。班尼菲爾德(David Bienenfeld)認為安娜詳盡闡述的自我防御機制共有24種,分別是:壓抑、壓制(suppres-sion)、否認、反問形成、抵消、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升華、象征(symbolization)、軀體化 (somatization)、移置(displacement)、目標抑制(aim inhibition)、內(nèi)投、認同(identification)、對攻擊者的認同、理想化(idealization)、投射、退行、分裂(splitting)、分離(dissociation)、隔離、幻想 (fantasy)、轉(zhuǎn)向自身、轉(zhuǎn)被動為主動(turning passive into active)[15]。
安娜關于防御機制的研究對自我心理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盡管自我的功能很多,但其防御功能卻是主要的。它們直接和自我的強度、性質(zhì)緊密相關,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自我發(fā)展總離不開防御機制的發(fā)展,通過防御機制的活動可以看到自我的影子。
3.3 提出發(fā)展線索的理念
安娜對自我心理學的另一貢獻是她將精神分析法用于兒童心理治療,提出了發(fā)展線索(developmental line)的理念。在《自我與防御機制》一書中,安娜曾試圖描述不同防御機制是如何被應用到整個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的,如分裂和幻想中的否認可能出現(xiàn)在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升華更可能是發(fā)展后期的特點。但與兒童的日常相處以及她不斷積累的兒童分析經(jīng)驗讓她開始重視人類發(fā)展的復雜性。她的關注點超越了防御機制,甚至是自我的發(fā)展,而轉(zhuǎn)向教化過程(humanizing process)的步驟。在安娜看來,教化過程標志著兒童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fā)展路徑,可以為兒童完整人格的發(fā)展提供詳細的、有序的圖景,而不僅是精神分析所發(fā)現(xiàn)的關于人類發(fā)展的一些 “孤立的事實”。這些詳細的、有序的圖景就是發(fā)展線索。發(fā)展線索細致地考察兒童特定領域的驅(qū)力序列和結(jié)構(gòu)的發(fā)展,通過仔細觀察微小領域和發(fā)展的序列來表明人類發(fā)展的巨大復雜性。
安娜曾劃分過許多發(fā)展線索,但她把最初提出的六條發(fā)展線索作為原型標準[16]:①從依賴到情緒獨立和成人客體關系;②從吮吸動作到正常的飲食;③從大小便不能自控到能自控;④從對自己身體的管理不負責到負起責任;⑤從以自我為中心到建立友誼關系;⑥從關注自己的身體到關注玩具,從喜愛游戲到參加工作。其中線索①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發(fā)展線索,不僅因為其他線索簇其而生,還因為這是她將自己所有關于客體關系的研究集中在一起的地方。她在長期從事兒童分析的工作中,觀察兒童成長過程,發(fā)現(xiàn)他們通過伊底和自我交互作用,逐漸增加對外界的信賴性,終于形成了自我對內(nèi)外現(xiàn)實的控制能力。因此,她認為任何發(fā)展線索上的進步都受三方面因素的支配:先天素質(zhì)的變化,先天素質(zhì)為伊底和自我的分化提供原料;環(huán)境條件和影響,常常與對正常發(fā)展適當?shù)摹⒂欣沫h(huán)境大不相同;內(nèi)外部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構(gòu)成每個孩子的個人經(jīng)驗。自我擁有一些基本的功能以適應現(xiàn)實,如:記憶、現(xiàn)實檢驗、理解動機和邏輯、理解因果關系和整合。而在達到一定年齡時,能否使用自我的機制實現(xiàn)必要的妥協(xié)是決定兒童正常的還是病理的發(fā)展的四個因素之一。
發(fā)展線索是安娜的兒童精神分析理論體系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概念,不僅具有理論價值,而且具有實踐意義。它把重點放在自我適應生活要求的能力上,同時注重兒童內(nèi)部世界的發(fā)展、與年齡相應的發(fā)展任務以及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的要求對兒童自我發(fā)展的影響,與僅單純關注受內(nèi)部本能沖動支配的純內(nèi)部世界的經(jīng)典精神分析相比,安娜的理論在擺脫驅(qū)力本能的方向上邁進了一大步,使精神分析更接近兒童的現(xiàn)實。發(fā)展線索從微觀的角度為人們提供了兒童發(fā)展的精致詳細的圖景,對于無論是正常還是失調(diào)兒童都有指導作用,特別是對于有障礙的兒童,發(fā)展線索的協(xié)助診斷和建議治療的功能更為明顯。
安娜繼承和發(fā)展了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學思想,對自我心理學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然而,她終究是弗洛伊德的女兒,而不是別人。安娜的自我心理學思想的最核心的局限在于,她不愿意完全放棄弗洛伊德的驅(qū)力-結(jié)構(gòu)理論,仍在自我與伊底的沖突與防御中來研究自我,沒有讓自我離開伊底,使自我成為沒有沖突的領域。她并沒有真正解決弗洛伊德思想中始終存在的自我的兩種機能的不協(xié)調(diào),即狹義的防御(與本能沖突所產(chǎn)生的)與廣義的適應(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中產(chǎn)生的)之間的矛盾。她沒有意識到:盡管自我源于沖突,但沖突并不是自我發(fā)展的唯一根源。這也使得發(fā)展線索成為一項“沒有完成的工作”[12],例如,安娜沒有澄清自我是如何在發(fā)展線索中出現(xiàn)并漸漸成為發(fā)展的調(diào)整者的。正是關于自我起源與發(fā)展的思想的差異,決定了安娜與哈特曼在自我心理學史上的不同地位:安娜僅僅是發(fā)展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學思想的一位過渡人物,而哈特曼則被譽為“自我心理學之父”[17]。對此,安娜在后來回憶道:“在20世紀30年代,我們(安娜和哈特曼)幾乎同時出現(xiàn)在自我心理學領域。我的出現(xiàn)更加因襲傳統(tǒng),從自我反對驅(qū)力的防御活動一面出發(fā);哈特曼以一種更加革命的方式出現(xiàn),提出自我自主性的新視角,這在當時已經(jīng)超出分析研究的范圍”[6]。
1 郭本禹,郭慧,王東.自我心理學:斯皮茨、瑪勒、雅可布森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7.
2 Wallerstein R S.Anna Freud:Radical innovator and staunch conservative.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1984,39:65-80.
3 Sandler J,F(xiàn)reud A.The analysis of defense: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revisited.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85:viii,8-9.
4 Freud A.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66:4-6,43.
5 Freud A.The mutual influ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go and the id:Introduction to the discussion.In:A Freud.The Writings of Anna Freud (Vol.4).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52:230-244.
6 Freud A.Links between Hartmann’s ego psychology and the child analyst’s thinking.In:A Freud.The Writings of Anna Freud(Vol.5).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66:204-220.
7 郭本禹.西方心理學史.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212-214.
8 Rapaport D.A history survey of psychoanalytic ego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Issues,1959,1(1):5-17.
9 Blanck G, Blanck R.Ego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19-23.
10 Blanck G,Blanck R.Ego psychology:Developmental object relations theo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3-4.
11 Freud S.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In:J Strachey.The Standard Edition (Vol.23).London: Hogarth Press,1940:207.
12 Midgley N.Reading Anna Freud.New York:Routledge,2012:59,141.
13 車文博.弗洛伊德主義論評.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923.
14 黃蓓,陳安濤.精神分析療法.北京:開明出版社,2012:61.
15 Bienenfeld D.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Psycho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2006:51-53.
16 Freud A.Normality and pathology in childhood:Assessment of development.In:A Freud.The Writings of Anna Freud(Vol.6).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1965:64-77.
17 Mitchell S A,Black M J.Freud and beyond: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analytic thought.New York:Basic Book,1995:34.
Anna Freud's Contributions and Limitations in the Field of Ego Psychology
Yang Huifang,Wang Lijun
(School of Psych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
Anna Freud was the pioneer of child psychoanalysis and a transitional figure in the field of ego psychology.In terms of psychoanalytic theories,sh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Freud’s thought of ego psychology,legitimatizing the ego’s status.She regarded ego as a medium to observe the id and the superego and proposed that the analysis of the ego was a starting point to solve all the problems of psychoanalysis.In addition,she not only gave a summary of Freud’s research on the ego defense mechanisms,but also further expanded it.In the field of clinical practices,she applied psychoanalytic methods to child psycho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line.However,she always researched ego in the field of conflict and didn’t liberate the ego from the id’s constraint.
Anna Freud;ego;defense mechanisms;ego psychology
王禮軍,男,博士。Email:nnuwlj84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