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嬌嬌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1
?
旅游合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shù)谋匾苑治?/p>
尹嬌嬌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1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旅游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否定了旅游合同違約單獨提起精神損害賠償?shù)臋嗬疵鞔_旅游合同違約不能主張精神損害賠償。旅游合同和一般的合同相比有其目的特殊性,因而對于保護旅游者的合法權益,在旅游合同違約責任中設立精神損害賠償有其必要性。
旅游合同;違約責任;精神損害賠償
旅游合同與一般合同的目的屬性的區(qū)別,致使當事人的訴訟利益存在差異,筆者試從具體旅游合同糾紛案例入手,發(fā)現(xiàn)旅游合同特殊性,進而分析旅游合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shù)谋匾浴?/p>
1998年10月,林某等15名原告報名參加被告海南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組織的新、馬、泰、港、澳15日游,并交納相關費用。旅游團隊出發(fā)到達香港的當天,游客王某因奔波游玩,過于疲勞,使其患有的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并腹水的肝疾病復發(fā)。12月7日,旅游團隊到達馬來西亞后,王某病情惡化。12月9日,王某被送到醫(yī)院治療,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原告林某等均未被傳染肝炎。由于旅行社允許患有傳染病的王某參加旅游團,導致其他游客精神恐慌,因此15名游客向海口市振東區(qū)(現(xiàn)為美蘭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集體追究海南中青旅的責任,要求其退還旅客旅游費共計13萬元,并賠償每名游客精神損失費10萬元。
分析以上案例,按照一般的侵權構成要件,精神損害的認定包括如下三個方面:損害事實,侵權人過錯,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根據(jù)這個邏輯,被告的行為不構成對原告的精神損害。但是,旅游合同屬于特殊的民事合同,其具有強烈的目的屬性,因此,旅游精神損害的認定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權的認定。筆者認為,關于認定精神損害事實,不能等同于一般民事侵權損害事實,此處的損害事實應該是“極易引起一般人情緒緊張、恐慌的情況”;其次,精神損害的主觀過錯,并不是指故意或過失造成原告精神損害,而是指故意、過失實施侵害行為或損害事實,本案中,即指故意、過失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的行為。
(一)旅游合同的目的屬性決定旅游者精神利益應受保護
旅游合同與一般合同相比較,屬于合同一方為實現(xiàn)高層次的精神享受與相對方簽訂的協(xié)議。合同目的實現(xiàn)的必須建立在個人安全、生理切實保障下。因而可以說,“旅游的基本出發(fā)點、整個過程和最終效應都是以獲取精神享受為指南”。
旅游者簽訂旅游合同,參加旅游的行為目的是達到審美情趣和愉悅體驗,這充分體現(xiàn)了旅游合同特有的精神利益屬性。旅游合同這一特性導致合同相對方應該保護旅游者精神利益免受侵害。
(二)旅游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決定應設立違約精神損害賠償機制
首先,旅游業(yè)亂象層出不窮。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的、流行的大眾消費產(chǎn)品。然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各種旅游亂象愈演愈烈。從穩(wěn)定旅游者市場來看,應設立旅游經(jīng)營者違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制度。
其次,《規(guī)定》第21條不利于規(guī)范旅游行業(yè)相關業(yè)務。此條規(guī)定實際上偏袒保護了旅行社的利益,使得主張旅行社承擔精神損害賠償?shù)拈T檻提高,不利于旅游者除人身權外其他權利的保障。其中,對旅游合同違約行為的追究為退換旅游費用,這一點并沒有從旅游合同訂立的實質(zhì)出發(fā),與一般合同違約懲罰規(guī)定相同。因此,立法應設立旅游經(jīng)營者違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制度,預防旅行社違約,促進良好的旅游市場秩序的建立。
(三)域外旅游違約中精神損害賠償?shù)南嚓P立法的完善成熟
1979年德國《民法典》第二編第七章第七節(jié)“承攬和類似的合同”一節(jié)中增設了“旅游合同”一目,其中有條文規(guī)定“旅游無法進行或者明顯受損害時,旅客也可以因無益地使用休假時間而要求以金錢作為適當賠償”。此條文將“無益的使用休假時間”作為精神損害賠償?shù)臈l件之一,表明了旅游的目的屬性的重要意義,也即旅游合同不同于一般民事合同的特殊之處,即旅游最重要的意義和目的即是追求精神愉悅,所以違反旅游合同,當然也就損害其精神愉悅。①
綜上所述,旅游合同區(qū)別于一般的民事合同,其最重要的屬性便是目的屬性,保護這一屬性就意味著對旅游者精神愉悅權的保護,而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機制的實施是保護精神愉悅權的最有效的手段。
[ 注 釋 ]
①馮鐘鳴.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旅游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十一條的思考[J],企業(yè)家天地(綜合期),2011.
[1]謝鴻飛.精神損害賠償?shù)娜齻€關鍵詞[J].法商研究,2010(6).
[2]鄭海軍,劉凱.精神損害賠償中的利益衡量——以我國<侵權責任法>的制度設計為視角[J].法學雜志,2010(8).
D
A
尹嬌嬌(1992-),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2014級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