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政
浙江工商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
司法權威:概念、來源與提升路徑
鄭 政
浙江工商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司法權是以公平正義作為主要屬性的國家權力之重要分支,業(yè)已成為維護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為使司法的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發(fā)揮,應立足于司法權運行規(guī)律本身,力求探尋符合本國司法實際的司法權威樹立與提升路徑。
司法權威;司法公信力;概念;來源;提升路徑
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司法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具無可替代之地位。法治即法的治理,需要以司法作為后盾。那么,司法如何發(fā)揮其后盾功能?這就要求司法功能的實現(xiàn)不僅需要以司法審判權、司法強制權的硬性手段作為保障,亦需以司法權威的軟性手段作為支撐??v覽世界各法治國的司法權威提升路徑,不同法域國家在此問題上呈現(xiàn)出不同的生成樣態(tài)。是故,樹立和提升司法權威對于推進本國法治建設而言實有必要。
司法權威,亦稱司法公信力,通說是指司法機關具有合法的權力和令人信服的威望,或公民內心信服法制和切實維護法治的動力。司法權威是在司法權運行下所具有的權威,其依憑司法權,通過糾紛解決機制,發(fā)揮其在社會關系調整中所具有的權威性。與司法審判權、司法強制權不同,司法權威并非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而是通過公民內心自發(fā)作用而產(chǎn)生。進而梳理自發(fā)作用的產(chǎn)生來源,首先應根源于法律之權威,因為如果法律屬于惡法而不具備權威,該法將因不再被人們內心所信服而為人們所自覺遵守,亦不再會有司法權威的存在。其次,法律權威源于司法的中立性、公正性。公正不僅是法的價值之一,而且也是人類永恒追求的價值取向,而司法的公正性正是由司法的中立性特點所保障,故只有在法律程序下保證不偏不倚的形式公正才能獲得案件處理的實體公正。概言之,只有確保司法公正方能樹立司法權威。再次,司法權威還來源于司法最終原則。作為“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司法救濟,無論涉及民事、刑事抑或行政案件,任何其他糾紛解決機制處理失效的爭議事項都能通過司法程序予以解決。其建立在最高權威性上的解決糾紛的能力,是任何其他糾紛解決機制所無法比擬的。正因如此,在崇尚法治的國度也必然會重視司法調整社會關系功能的作用,進而依靠司法權威性和強制性之合力共同維護法律秩序穩(wěn)定。
同時,司法權威的有效生成有賴于科學、合理司法系統(tǒng)的建構完畢。由于司法系統(tǒng)并非孤立的獨立領域,而是從屬于社會系統(tǒng)中的子系統(tǒng)。因而,若想發(fā)揮司法權威的實效,則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結構、配套制度和保障制度。而在這所有的保障制度中,最為核心的莫過于建立獨立的司法制度體系。其固有的邏輯應該是:因司法具有公正性、中立性、專業(yè)性、終局性等特有屬性,構筑司法權威因此必須圍繞司法獨立性進行展開。同時,
由于各法域國家在存在司法制度差異。因此,只有植根于本國政治、經(jīng)濟、社會以及司法制度的實際,才能形成本土化的司法權威。
樹立和提升本土化的司法權威需要立足于本國社會狀況與司法制度之實際。但是,其探索路徑應不拘泥于正向建構,也可在對司法權威喪失反面教材的反思中找尋答案。不僅如此,司法權威的本土化過程,還需要從細微之處入手并通過司法制度的頂層設計加以保障,并通過程序性的審判活動和實體性的判決文書中表現(xiàn)出來。具體而言,司法權威的樹立與提升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確保司法的獨立性。1688年英國議會的決議標志著英國成為最早推行司法獨立的國家,由此,司法獨立開始成為司法特征的主要特征之一。隨后,美國也通過聯(lián)邦憲法的形式對司法獨立做了制度上的設計。至此,司法的獨立作為一項原則為其他法治國家所仿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26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guī)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8條規(guī)定:“法官享有下列權利:(1)履行法官職責應當具有的職權和工作條件;(2)依法審判案件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3)非因法律事由、非經(jīng)法定程序,不得免職、降職、辭退或者處分;(4)獲得勞動報酬,享受保險、福利待遇;(5)人身、財產(chǎn)和住所安全受法律保護;(6)參加培訓;(7)提出申訴或者控告;(8)辭職”。由上可見,我國憲法及相關法律明確了司法權獨立于其他國家權力、法院獨立與其他權力機關。
第二,確保法律內在的正當性。上文述及,正是司法權威與司法公正密不可分,故而導致人們對合乎道義的法律更會有心理期待。因為立法的質量的衡量標準,首先需要判斷法律的制定有無必要性、可行性,其次再判斷該法律的制定過程有無遵循公開性和民主性。如果法律制定到修改的每一個過程都由民眾知曉或直接間接參與,這將很大程度上保證法律內在的正當性,從而使更多的民眾自發(fā)的服從,司法權威也當然得到提升。
第三,提高裁判的說服性。這是對法官素質與裁判質量所做的要求。因為法官是司法實踐的主要執(zhí)行者,因此其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深厚的法律功底、高超的法律技術。同時,以判決書的說理性為代表要素的裁判質量是一國司法水平最平面化的檢驗。因此,加大判決書說理篇幅,既更能檢驗法官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也可提高裁判的說服性。
第四,確保司法裁決終局性。實際上,不以終局性為面向的的司法是毫無權威可言的,反而令人認為是“走過場”或者成為“形式工具”。如果司法實踐中時常陷入終審不終或裁判生效但判決得不到維護和尊重情況的話,那么,司法權威仍終將難以得到確立。因此,確保司法裁決的終局性的關鍵之處仍是確保尊重司法判決的既判力。
總之,法律作為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成果,其作用的發(fā)揮不僅僅只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更重要的是應通過民眾的內心認同來確保。因為正是這種社會公眾發(fā)自內心的自覺遵守比依靠國家強制力在實現(xiàn)法的價值上有效的多。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切實樹立和提升司法權威,才能更好的提高國家的法治水平。
[1]譚世貴.中國司法制度(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2]卞建林.我國司法權威的缺失與樹立[J].政法論壇,2010(1):5.
[3]譚世貴.論司法權威及其確立[J].刑事司法論壇,2009(2):21.
D926.2
A
2095-4379-(2016)33-0230-02
鄭政(1990-),男,山東濟寧人,浙江工商大學,2014級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