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國豐
成都市公安局錦江區(qū)分局刑警大隊技術室,四川 成都 610000
?
現場遺留足跡對嫌疑人體態(tài)和行走動作習慣的刻畫
夏國豐
成都市公安局錦江區(qū)分局刑警大隊技術室,四川 成都 610000
在對現場足跡分析的過程中,許多技術人員往往只重視現場足跡關于身高年齡等常規(guī)條件的分析,而忽視對現場足跡所反映的嫌疑人體態(tài)和行走姿態(tài)的分析,容易錯失稍縱即逝的破案機會。本文著重論述了利用現場足跡步法特征分析行為人體態(tài)和行走姿勢的原理、方法,探討了加強體態(tài)和行走姿態(tài)分析的重要性。
足跡分析;體態(tài);行走姿態(tài)
犯罪現場勘查是許多案件偵查的起點,足跡檢驗與分析作為現場勘查中重要組成部分,是分析犯罪嫌疑人數量、性別、身高、體態(tài)、年齡、職業(yè)以及認定人身的重要依據之一。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現場勘查系統(tǒng)、刑偵綜合信息系統(tǒng)以及現場足信息系統(tǒng)的應用,拓展了足跡應用的深度和廣度,足跡檢驗在串并案件、自動化比對等方面的應用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但是,大部分基層單位在足跡分析上還僅僅局限于足跡關于身高、年齡等常規(guī)條件的分析,而忽視對現場足跡所反映的嫌疑人體態(tài)和行走姿態(tài)的分析,因此足跡分析的應用潛力沒有充分挖掘。
體態(tài)分析是指根據步法特征和足跡的細節(jié)特征分析足跡遺留人的體態(tài)情況。根據中國人體態(tài)的標準體重分類標準:身高(cm)-105=標準體重(kg),人的體態(tài)分為胖、中、瘦三種。胖人的足跡特征是:步長較短,步寬較寬,外展角較大,后跟壓力較重,前掌壓痕稍輕,邊緣明顯完整,伴有擦痕、挑痕,蹬痕、挖痕較少,足弓低;瘦人的足跡特征是:步長較長,步寬較窄,步角較小,后跟壓力較輕,蹬痕較多,踏痕明顯,足弓較高。因為足是按比例生長的,因此,在同樣身高不同體重的情況下,瘦人相對胖人足寬要小,所以長寬比較大的足跡即為體態(tài)偏瘦的人,反之偏旁。經研究發(fā)現,體態(tài)偏胖的人立體足跡長寬比小于等于2.2,而體態(tài)偏瘦的人立體足跡長寬比大于等于2.7,正常體態(tài)的人足跡長寬比在2.5左右。根據這些研究經驗,在對對現場遺留足跡分析時,就可能去除個體因素造成的影響,大致分析出嫌疑人的體態(tài)特征,增強基于足跡分析體態(tài)的科學性。
行走姿態(tài)分析是指根據步法特征和足跡的細節(jié)特征分析足跡遺留人的行走姿勢。行走姿態(tài)分析是足跡分析的重要內容,正確分析行走姿態(tài),對于確定偵查方向、劃定范圍、提供線索等方面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人的生理機能、生活習慣不同則行走姿勢就有所不同,通過足跡的運動特征就能分析行走姿勢。行走運動是人體全身協調性的復雜運動。在行走過程中,人體的頭、軀干、四肢等各器官均在大腦的統(tǒng)一協調下共同完成步行動作,每個環(huán)節(jié)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結構發(fā)生變化,將會導致整體結構及身體重心的改變,行走運動是由雙腳完成的,最終影響其足跡的痕跡特征和步法特征的改變。反過來由于其足跡、步法特征的不同,其綜合特征能夠反映出了人的性別、身高、年齡和身體結構特點,從而在體態(tài)和行走姿態(tài)上反映出來。也就是說身體結構決定行走姿態(tài),行走姿態(tài)決定步法特征,反過來步法特征也就反映了人的身體結構和步行習慣動作,這就是利用現場足跡分析研究行為人的步行姿態(tài)的原理。因此,在現場勘查中,認真研究現場足跡及其伴生痕跡、步法特征,對其進行全面觀察,綜合分析,靈活應用,是利用現場足跡分析行走姿態(tài)的關鍵。
與行走姿勢有關的主要是腿型、起落足、步角。如羅圈腿走路,軀干晃動較大,外壓較重,步寬較窄。內八字步,臀部突出并扭動,兩臂體前,內收角較大,落足越偏里,起足越偏外。兩步角相差10°以上者,會出現哪一側的步角大,哪一側的肩靠后等情況。但值得注意的是依據現場足跡細節(jié)痕跡特征和步法特征分析行走姿態(tài)是有條件和局限性的,只適用于步法特征反映明顯的人。例如雙腳足壓痕一輕一重,掌壓痕呈球形,并伴有拖痕的,走路多上下竄動,腿或腳多有殘疾;偏外落腳內起腳,跟壓偏外,掌斜條壓者,多駝背,臀收攏;跟偏外壓,掌外后壓與弓壓連接者,多為羅圈腿;步角大于15°者,走路明顯具有外八字特征;左右步角相差5°以上者,走路左右腳不對稱,必然有一腳外展擺動的特征。因此上述一般情況,僅僅只能作為現場分析的線索,不能作為檢驗鑒定的依據,切勿機械生搬硬套。行走姿勢有多種多樣,還易受其它因素的影響。因此偵查人員應該根據現場情況具體分析。
當前我國正處于刑事犯罪的高發(fā)期,犯罪分子的反偵查意識越來越強,遺留的痕跡物證越來越少,這給我們刑事科學技術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但是“行必留蹤”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只要我們技術人員以強烈的責任感和科學細致的精神,認真研究分析現場遺留足跡對嫌疑人的體態(tài)和行走習慣,充分發(fā)揮足跡的應用潛力和證據作用,才能及時揭露犯罪,為偵查劃定準確范圍,提供有力的證據和線索。
[1]韓均良.足跡檢驗技術[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2]史力民.足跡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
[3]孟兆安.足跡檢驗綜合利用[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1.
[4]譚福民,竇海明.利用步法特征進行人身識別的研究[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
D918.9
A
2095-4379-(2016)33-0186-01
夏國豐(1981-),男,重慶人,本科,成都市公安局錦江區(qū)分局刑警大隊技術室,工程師,研究方向: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