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睿琪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2
?
人格尊嚴權之辨思
錄睿琪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122
由于幾千年封建社會影響,中國的等級分化現(xiàn)象頗為嚴重,人們在禮樂詩書的框架中進行作為和不作為,這種束縛自然導致了權利及人格尊嚴被忽視。當代中國雖已對人格尊嚴有了諸多關注和討論,但在社會中仍存在混淆和輕視尊嚴的現(xiàn)象,該文章將從權利和利益及理念的角度分析人格尊嚴的重要性以及在法律條文中應有的位置坐標。
人格尊嚴;權利;利益;價值理念
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一條就將“人格尊嚴權”作為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內容之一。旨在通過將其規(guī)定在一般人格權中從而概括保護某些沒有具體規(guī)定的人格權利,以促進人格權的發(fā)展,但同時該項規(guī)定也對人格尊嚴的界定以及運用帶來一些弊端。
從中國五千年間的朝代更替中,可以發(fā)現(xiàn)鮮有平等的權利主體,且在刑法一法遮天的法制環(huán)境中,酷刑的普遍運用更是讓人的尊嚴跌入谷底。黑格爾曾說:“成為一個人,并尊敬他人為人?!边@句話對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我們應當更有啟發(fā)意義,自文藝復興起人類便開始關注自身并萌發(fā)了自我意識,這些觀念促生引導了新的近現(xiàn)代經濟模式和文化走向。而古老的中國更應在覺醒的過程中也意識到自我和人格的重要性,以此來引導促進新的經濟文化生產力。
1907年,瑞士民法典最早規(guī)定了人格權,但未細分人格和人格權的區(qū)別。隨后,德國在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踐踏他人人格尊嚴的行為后,在其《聯(lián)邦基本法》中第一條便寫明了“人的尊嚴不受侵犯”,這也是對其錯誤最好的修正。而在中國各種封建頑固思想的禁錮下,人格尊嚴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依舊是晦澀難懂的詞匯。人格尊嚴本是指人之所以為人應受到的尊重,是一種貫穿人格權保護的價值理念,是一種讓人們生活更加高尚的必要元素,且人格權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人的人格尊嚴。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經在保護人格權方面有了很大的發(fā)展,1982年憲法確認了人的人格尊嚴和人格自由,在第38條中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隨后在1986年的《民法通則》民事權利一章中,確定了人身權即人格權制度,第101條也規(guī)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在2004年修改的國家憲法中也明確規(guī)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1]。自此,人權人格上升到了最高的法律高度與地位。
德國民法明確區(qū)分權利和利益,我國立法也深受其影響。在《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中,對于人格尊嚴和人格自由也都加上了一個“權”字,以示與利益的區(qū)別。二者的救濟方式也有很大區(qū)別,例如在該解釋中,所有權利的侵犯普遍適用一般的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即過錯責任。但對相關利益的侵害則要滿足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道德的前提條件。權利和利益的最大區(qū)別體現(xiàn)在權利是公開性的,需要有明文規(guī)定才能予以保護,而利益是在事后侵權行為已發(fā)生的情況下,由法官加以判斷是否予以承認和保護[2]。將一些被法律認可的利益明文規(guī)定為權利,而另外一些利益則在個案中決定是否予以承認,同樣的利益在不同的案件中也會有不同的認定結果,具有很大的隨機性,能更好的發(fā)揮法律的指引、評價、預測的作用。而權利的立法安排使法律清晰明了,但卻會使公眾忽視隱藏的價值理念,導致很多沒有完全符合權利要件的利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人格尊嚴權的規(guī)定,可以提高人格尊嚴在法律中的地位,在立法中保持與一般人格權的一致性;同時我國國土廣袤,各地民風民情有很大不同,對權利略微傾斜以及在法治工作中著重保護已有權利都是考慮國情的做法。其優(yōu)點在于人民群眾提前明確知曉某項權利的存在可以有效減少對他人該項權利的侵犯。雖然人格權各項具體內容的出發(fā)點都是基于維護人格尊嚴,但在人格尊嚴權的規(guī)定下,極易發(fā)生或易造成只保護部分人的人格權而忽略了所有人都是有尊嚴的事實。
人格尊嚴作為基本的人之為人的存在理由,將其定義為權利是對其價值功能的束縛。將其定義為利益,在個案中加以衡量和判斷是對人格尊嚴最大的尊重。在當前法官水平和人民法律意識參差不齊的情形下,如果一味強調對利益的重視和保護,有可能會導致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案件反倒得不到正確的解決,且從當事人角度來說,利益界定的不明確也可能會導致普通人判斷失誤,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誤解。但是,人格尊嚴本身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它是法律為保護人格權的原因,并且作為一項兜底條款,它具有價值指導的功能;加之在人格尊嚴一直得不到普通群眾內心認同的前提下,對人格尊嚴權利的定性勢必會削弱價值指導以及對日常生活帶來更深遠影響的作用與功能。一直以來,我們身邊存在的一些觀念,例如“棍棒底下出孝子”“重男輕女”“養(yǎng)兒防老”等等,其實都是或多或少對人格尊嚴不同程度的忽視,是在道德綁架的前提下存在的一種對他人尊嚴的輕視[3]。一般人格權包括的人格權利相比較于我們的心理需求來說是很少的,而人格利益卻可以提醒我們背后的價值理念是人格尊嚴,它是平等適用于任何一個人的,在人格尊嚴權的規(guī)定下,不論是法律工作者還是普通群眾都會自動帶入權利適用的條件,而忽略其背后的價值理念。
在某事件中,一名女生在布滿監(jiān)控的酒店走廊突然遭到陌生男子的拉扯以及恐嚇,在求救沒有得到回應的情況下,該女生的生命權已經受到了實質的威脅。但該酒店經理在事后聲稱該女生未被殺害也未被強奸,沒有造成任何損害,所以酒店不應負任何責任,但生命權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只保護人作為生命體活動的權利,更要保護人有尊嚴的生活的權利,背后支撐著這些權利的就是人格尊嚴。該女生的人身自由已經受到了損害,其心理也受到很大的傷害,而對于人格尊嚴的忽視以及不尊重,這些生活中真實發(fā)生的事件可以確切的證明在我國對于人格尊嚴的忽視已經到了普遍且嚴重的程度。
也可以看到,在實際生活中,公眾人物例如明星經常會對個人信息、個人隱私等的侵權提起訴訟,一方面是由于他們較容易受到侵犯,而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社會中的普遍認為以及長久存在的“公眾人物的人格權更加重要、更值錢”的觀念,人們也已經習慣了頻繁發(fā)生的公眾人物維權的事實,但卻在自己電話、住址等個人信息泄露時選擇坐視不理。這種現(xiàn)象反映出了人格權在我國的發(fā)展現(xiàn)狀,它在法律上的確定并沒有引發(fā)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心共鳴,沒有將其教育引導作用發(fā)揮到最大。在我國幾千年傳統(tǒng)歷史中本就不提倡及不受重視的人格尊嚴,理應在當代通過法律喚起老百姓對其重視。
綜上所述,人格尊嚴作為一般人格權背后的指導性價值理念,法律的規(guī)定理應突顯其普遍指導性的作用,而不是將其作為權利,僅供少數(shù)人維權使用。人格尊嚴內涵中所包括的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愛護等內容在當代中國社會競爭激烈、經濟發(fā)展不均衡的環(huán)境下是極為需要的正能量,它可以引導社會氛圍從急躁不安走向平和安寧,不管是在每個家庭還是整個社會框架下,每個人如果都能做到尊重別人與自己不同的習慣與背景,用寬容的心去接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或物,必然會減少很多摩擦與沖突。
人格尊嚴僅作為一項權利時,意味著有些人在積極維護該項權利,而有些人則由于各種條件的束縛無法進行訴求,并且對于權力外的各種利益無法進行保護。這就極大減弱了人格尊嚴對社會的積極影響,沒有將其價值發(fā)揮到最大化。在當今社會紛繁復雜的利益碰撞中,各種新型人格利益也隨之大量涌現(xiàn)出來,而法律明文列舉的規(guī)定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應將人格尊嚴作概括性規(guī)定,既可以有效保護實踐中出現(xiàn)的眾多新型人格利益,而且在法院的審判工作中也可以為司法裁判起到具體的指引作用,規(guī)范法院的裁判,提升司法公信力。雖然人格尊嚴權的規(guī)定是考慮到法官水平參差不齊及地區(qū)經濟水平差異等情況,但在當前社會急需正能量的大環(huán)境下,將人格尊嚴作為一種權利是不足以弘揚和傳播該種積極理念的。
人格尊嚴是人作為法律主體應當?shù)玫降某姓J和尊重。它更應該作為一項原則和理念來彌補具體人格利益的不足以及實際起到支撐指導人格權的作用,尤其在當代中國如何引導人們在貧富差距較大的社會中保有尊重和真誠是法律應該追求的目標之一,也是能使社會真正和諧美好的一項重要內容。
[1]王利明.人格權法中的人格尊嚴價值及其實現(xiàn)[J].清華法學,2013,7(5):5-19.
[2]王利明.人格權法的發(fā)展與完善[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4):166-174.
[3]王家福.人權與21世紀[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Discrimination right of human dignity
Ruiqi Lu
Due to the thousands years of feudalism society,china’s caste differentiation phenomenon is severe,people are stuck in the traditional stipulation,therefore lead to the ignore of rights and self esteem,although there have so many discussion and concerns about self esteem nowadays,still confused understanding of self esteem are happening all around,the article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self esteem in the right-interest angle and supposed self esteem’s location in the law.
self esteem;right;interest;value idea
D921
A
2095-4379-(2016)33-0099-02
錄睿琪(1991-),女,甘肅天水人,西北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