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網
——網絡安全六大看點
《網絡安全法》是我國第一部全面規(guī)范網絡空間以及安全管理方面問題的基礎性法律,是我國網絡空間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是依法治網及化解網絡風險的法律武器,是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的重要保障。以下是《網絡安全法》的六大看點:
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fā)布的《2016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84%的網民曾親身感受到由于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不良影響。從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的一年間,我國網民因垃圾信息、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經濟損失高達915億元。近年來,警方查獲曝光的大量案件顯示,公民個人信息的泄露、收集和轉賣,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黑色產業(yè)鏈。
網絡安全法作出專門規(guī)定:網絡產品、服務具有收集用戶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明示并取得同意;網絡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和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并規(guī)定了相應法律責任。
個人信息的泄露是網絡詐騙泛濫的重要原因。2016年以來輿論關注的山東兩名大學生遭電信詐騙死亡案,都是因為信息泄露之后的精準詐騙造成。
除了嚴防個人信息泄露,網絡安全法針對層出不窮的新型網絡詐騙犯罪還規(guī)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設立用于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不得利用網絡發(fā)布與實施詐騙,制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信息。
網絡安全法以法律的形式對“網絡實名制”作出規(guī)定:網絡運營者為用戶辦理網絡接入、域名注冊服務,辦理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等入網手續(xù),或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fā)布、即時通訊等服務,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用戶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網絡運營者不得為其提供相關服務。
事實上,很多網絡平臺都實行“前臺自愿、后臺實名”的原則,讓每個人使用互聯網時,既有隱私,也增強責任意識。這一規(guī)定能否落到實處的關鍵在于,網絡服務提供商要落實主體責任,加強審核把關。
“物理隔離”防線可被跨網入侵,電力調配指令可被惡意篡改,金融交易信息可被竊取。這些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隱患,一但發(fā)生問題就可能導致交通中斷、金融紊亂和電力癱瘓等,具有很大的破壞力。
網絡安全法專門單列一節(jié),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行安全進行明確規(guī)定,指出國家對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務、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務、電子政務等重要行業(yè)和領域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實行重點保護。
保護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是國際慣例,此次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確和強調,非常及時且必要。
2014年國家網信辦曾披露數據顯示,我國一直是網絡攻擊的受害國,每個月有1萬多個網站被篡改,80%的政府網站受到過攻擊,這些網絡攻擊主要來自美國。
網絡安全法規(guī)定,境外的個人或者組織從事攻擊、侵入、干擾、破壞等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活動,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國務院公安部門和有關部門可以決定對該個人或者組織采取凍結財產或者其他必要的制裁措施。
網絡空間的主權不僅包括對我國自己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進行保護的權利,同時包括抵御外來侵犯的權利。
現實社會中,出現重大突發(fā)事件,為確保應急處置、維護國家和公眾安全,有關部門往往會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
網絡安全法中,對建立網絡安全監(jiān)測預警與應急處置制度專門列出一章作出規(guī)定,明確了發(fā)生網絡安全事件時,有關部門需要采取的措施。特別規(guī)定:因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秩序,處置重大突發(fā)社會安全事件的需要,經國務院決定或者批準,可以在特定區(qū)域對網絡通信采取限制等臨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