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霈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郵政機構在法院專遞中面臨的挑戰(zhàn)*
李京霈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401120
摘要:郵政機構作為法院專遞的重要角色,在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是郵政機構送達人員在送達中的公信力不足,公眾在面對法院專遞送達時往往抱有不信任。其次是郵政機構留置送達權利的缺失,提高了郵件退回率。第三,投遞人員的素質不能完全符合法院專遞送達的要求,有待進一步提高。
關鍵詞:法院專遞;送達率;公信力;留置權利;投遞人員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與國家郵政總局分別已經發(fā)表了相關文件,對法院專遞的操作規(guī)范和郵政機構職責等方面作出了規(guī)定。但是,這些規(guī)定本身存在一些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在實際操作當中更是出現了許多問題導致送達率難以提高。其中,由于制度、社會環(huán)境、自身管理等原因,郵政機構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
一、郵政機構公信力不足
法院專遞產生并興起于案件數量增加,司法資源緊張,“送達難”等背景之下,是在國家郵政系統(tǒng)現有的特快專遞網絡的基礎上、以提高送達效率和節(jié)約司法資源為目的而開發(fā)的,可以說是郵政機構與法院之間具有重大意義的合作。雖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以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民事訴訟文書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的第2條明確規(guī)定了“以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民事訴訟文書的,其送達與人民法院送達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但是在普通百姓眼里,郵政機構投遞人員的送達與法官、書記員的送達,其效力是很難真正“等同”起來的。[1]有些人會認為,只有法院的法官、書記員送達到他們手中的文書才是可靠、權威的,而對郵遞員送達到自己手中的文書則帶有排斥、懷疑等態(tài)度,甚至因此而拒絕簽收。
由此可以看出,郵政機構送達人員在法院專遞中公信力的不足。這種不足,從表面上看是由于普通百姓對郵遞人員的不信任,實質上則源于法律沒有賦予郵政機構足夠的法律地位。從目前來看,法院專遞僅僅是在法院與郵局之間形成了民事委托關系,雙方對資費、送達期限、回執(zhí)收取、違約責任等問題作出約定,但是這種約定僅僅是屬于一種雙方之間的民事合同,對于訴訟當事人來說不具有約束力。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以立法的方式進一步明確法院專遞的效力和郵政機構在法院專遞中的地位,或者可以嘗試直接將法院專遞送達規(guī)定為一種新型的特殊送達方式。
二、郵政機構留置權利缺失
郵政機構原本就不屬于國家司法機構,其作為協助法院進行送達的主體,原本不應該具有法院在送達過程中享有的權利。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郵政機構留置送達權利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郵件退回率居高不下的局面,進而拖慢了法院的正常審判進程,也浪費了郵政資源。[2]
《規(guī)定》中強調的是郵遞人員直接將信件送達到受送達人手中,而不允許其像法院工作人員那樣對法律文書進行留置。這樣的規(guī)定引發(fā)的一個直接結果是:在受送達人或有資格代收的人拒絕簽收,或者長期外出、下落不明的情況下,郵遞人員只能選擇將信件退回。送達的原本意圖無非就是使當事人能夠知悉訴訟信息,保障其訴訟權利,而留置送達就是在特殊情況下做出的對直接送達方式的一種變通,但其依然可以保證送達的通知功能。尤其是在受送達人拒絕簽收的情況下,將法律文書留置送達,即可以正當且合理推定其已經被告知了文書中的內容。實踐中,經常發(fā)生當事人本人或代收人為表達對法院審理的不滿,或者盲目地認為拒簽訴訟文書可以使文書不發(fā)生法律效力而抗拒簽收的情形,導致其對自己訴訟權利的不知情,進而導致其訴訟權利的喪失。
事實上,在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從事司法專遞送達的郵政人員的送達就直接被視為了法院工作人員的送達,當然地享有進行留置送達的權利。如根據《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法院工作人員可以按照當事人提供的地址將法律文書交給郵局進行送達,當文書交付給郵局的時候,就視為送達效力已經發(fā)生。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民事訴訟法”則直接明確規(guī)定:將法律文書交由郵局進行送達的,以郵政投遞人員為送達人。
三、投遞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除上述兩個問題以外,郵政機構的投遞人員自身素質不夠高也是郵政機構在法院專遞中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
首先,部分郵遞人員投遞做法不夠規(guī)范。根據《規(guī)定》第6條規(guī)定,郵政機構在五日內投送三次以上而未能將郵件送達,也無法通過電話或者其他方式聯系到當事人的,就可以將郵件退回給人民法院。因此,有的投遞人員便僅通過電話方式與受送達人取得聯系,當三次無人接聽時便將郵件退回。另外,回執(zhí)聯填寫不規(guī)范、保管不完善甚至丟失,也是在投遞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
其次,信息錄入不及時。郵政機構提供了11185查詢系統(tǒng),以便于對郵寄過程中的郵件進行跟蹤和信息反饋。然而,由于投遞人員信息錄入的不及時,部分郵件的跟蹤信息存在滯后現象,使得當事人或者受送達人無法準確預估郵件送達時間,從而無法提前做出合理的時間安排,導致在郵件到達受送達地址時無人簽收的現象。
第三,投遞人員在驗證簽收人身份時缺乏謹慎,包括疏于查明代收人與收件人的關系以及簽收人的身份情況。根據相關規(guī)定,由代收人簽收時,必須注明其與收件人的身份關系并登記其身份證號碼。但是有些投遞人員為貪圖便利,未盡對簽收人的身份審查義務,而草率地將信件交給一些可能不具有簽收或者代收資質的人。
[參考文獻]
[1]蔣坤學.我國民事訴訟送達難問題的分析及其對策思考[D].湘潭大學,2008.
[2]廖永安.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對我國民事送達制度改革的再思考[J].中國法學,2010(4):175-191.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8-0060-01
作者簡介:李京霈(1995-),女,漢族,浙江人,西南政法大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