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添美子
廣東財經大學,廣東 廣州 510320
從死刑存廢之爭中解讀《刑法修正案》(九)中取消死刑的合理性
丘添美子
廣東財經大學,廣東廣州510320
摘要:《刑法修正案》(九)的一個亮點就是一次性取消了9種犯罪的死刑,其中還包含了一些非致命的暴力犯罪,這無疑是一種大膽的嘗試。而此次取消死刑的決定并沒有引起民眾的反對聲,筆者根據(jù)當下刑法理論界關于死刑存廢之爭的主要觀點,分析了此次《刑法修正案》(九)中取消死刑的合理性。
關鍵詞:死刑存廢;取消死刑;合理性
自1997年《刑法》通過以來,最高立法機關先后頒布了八個《刑法修正案》,第八次的刑法修正案中首次廢止了十三種經濟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預示著中國踏上了廢止死刑的道路。2015年8月29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上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九)的提案,在此次的《刑法修正案》中,立法機關對我國的刑法典進行了多方面的修改,其中就包括了對死刑制度方面的改動:其中一個是進一步減少了死刑適用的罪名,此次修改一次性取消了九種犯罪的死刑,包括走私武器、彈藥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幣罪、偽造貨幣罪、集資詐騙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阻礙執(zhí)行軍事職務罪、戰(zhàn)時造謠惑眾罪等罪名;另一個是提高了對正在執(zhí)行死緩的罪犯執(zhí)行死刑的門檻,此次修改將刑法第五十條改為“判處死刑緩期執(zhí)行的,在死刑緩期執(zhí)行期間,如果沒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滿以后,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重大立功表現(xiàn),二年期滿以后,減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情節(jié)惡劣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后執(zhí)行死刑;對于故意犯罪未執(zhí)行死刑的,死刑緩期執(zhí)行的期間重新計算,并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p>
死刑的逐漸廢除從世界范圍來看是一個大趨勢,現(xiàn)代的死刑廢除運動最初起源于18世紀末的歐洲,初步形成于19世紀,到了在20世紀,死刑廢除運動迅速發(fā)展,并且對全球刑法理論和實踐產生真正的本質上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死刑廢除運動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發(fā)生在20世紀前25年,死刑廢除運動呈現(xiàn)一定的擴大趨勢,一部分的歐洲國家和拉丁美洲國家在和平時期將所有的罪行都廢除了死刑;第二階段發(fā)生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在這個階段的死刑廢除運動發(fā)生了阻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導致一些原本廢除了死刑的國家再度恢復了死刑,甚至有的國家將死刑變成一種統(tǒng)治種族和操縱政權的工具;第三階段發(fā)生在20世紀60年代到世紀末,尤其是在80年代后,有許多國家廢除了死刑或者是普通犯罪的死刑,也有沒有廢除死刑的國家,但是從事實上停止了對死刑的使用。從世界范圍來看,死刑廢除運動經歷了200多年的歷史,反復而曲折的發(fā)展歷程證明,即使廢除死刑是一個世界范圍的大趨勢但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從抽象價值理念之爭中解讀《刑法修正案》(九)中取消死刑的合理性
在此次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廢除了九種犯罪的死刑適用,這九種罪名都有其共同之處。首先,這九種罪名都是經濟性犯罪、非暴力性犯罪或者是非致命性的暴力犯罪,如偽造貨幣罪、集資詐騙罪就是經濟性的犯罪,走私假幣罪、組織賣淫罪就是非暴力性犯罪,強迫賣淫罪、阻礙執(zhí)行軍事職務罪就是非致命性的暴力犯罪。其次,在《刑法修正案》(九)中廢除的這些罪名原本規(guī)定的死刑多是屬于備而不用或者備而少用的情況,其中,走私核材料罪、阻礙執(zhí)行軍事職務罪、造謠惑眾罪這三種犯罪的死刑基本上是備而不用的,而走私武器、彈藥罪、走私假幣罪等其他罪名的死刑則是備而少用。尤其是集資詐騙罪、組織賣淫罪的死刑在司法實踐的適用上還引起過一片反對聲。以上罪名死刑適用的廢除,首先體現(xiàn)了國家對生命權的認可,廢除了非暴力的經濟性犯罪,這些犯罪并沒有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權,在懲罰中也無需動用到剝奪生命這么嚴重的刑罰;其次,從道德或者人的本性上看,即使刑法的懲罰具有報應性,沒有傷害他人生命的人也不應該受到死亡的懲罰;最后,一些不致命的暴力罪名,即使是有暴力行為但是也并沒有侵犯他人的生命權,而且在長期的司法適用中也幾乎沒有動用到死刑的懲罰。因此廢除上述罪名的死刑從抽象價值理念方面來看是非常合理的。
二、從刑事政策理論之爭中解讀《刑法修正案》(九)中取消死刑的合理性
中國的刑事政策依然是保留死刑制度,但是死刑保留論者和死刑廢除論者在這個問題上也仍舊有爭論,死刑保留論者提出保留死刑制度依然是有相當?shù)暮侠硇?,但是死刑廢除論者則認為死刑已經不是現(xiàn)今中國的發(fā)展狀態(tài)的必需品了,中國應該轉變刑事政策,廢除或者停用死刑制度,爭論的主要問題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死刑的威懾力
過去我們都認為在刑法所規(guī)定的刑罰中最具有威懾力的刑種是生命刑,也就是死刑制度,我國傳統(tǒng)的刑法理論普遍也認同這種觀點,可以說死刑無法廢除,很大程度上是堅持死刑廢除論的學者們堅信死刑是最具有威懾功能的刑罰。但是隨著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死刑廢除論逐漸興起,質疑死刑威懾力的聲音浮現(xiàn)并且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死刑廢除論者認為死刑的威懾力被嚴重夸大,甚至認為“無論是死刑立法還是死刑執(zhí)行,都不可能產生人們所預期的特殊威懾效果”。
(二)死刑的錯判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喪失則無法重來,這也就注定了死刑這種刑罰具有不可糾錯性,因此我國的刑事政策也要求在死刑適用方面要做到少用慎用。近年來中國的媒體報道和司法機關主動糾正了一批過去適用了死刑的錯案和疑案,其中的“佘祥林案”、“趙作海案”、“念斌案”、“聶樹斌案”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這些案件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也引起了刑法實務和理論界的反思。但是也有學者提出,“不能把所有的冤假錯案都歸咎于死刑”,“死刑本身并不是造成這些冤假錯案的原因”,加強司法監(jiān)督,提高司法人員自身的素質,嚴格程序法的執(zhí)行才是根本,不能因噎廢食,害怕死刑錯案就不適用死刑。
(三)死刑的功能
在刑法理論中,刑罰的功能核心理論就是“報應”和“預防”,現(xiàn)今我國的主流理論基本上認同刑罰的功能主要是預防犯罪,然而死刑本來就是具有一種報應色彩,中國的傳統(tǒng)中也有一種“殺人償命”的觀念,刑法保留論者普遍認為,在當下社會,用死刑來懲罰那些罪大惡極的罪犯體現(xiàn)了社會正義感,進一步體現(xiàn)了死刑的報應功能是具有正當性的。但是死刑廢除論者則認為這種心態(tài)是“同態(tài)復仇”、“以命抵命”等傳統(tǒng)思想的殘留,現(xiàn)代刑法早已不同于以往,現(xiàn)代刑罰不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作為刑罰理念,這種觀點過于殘忍和不人道,因此將死刑作為報應是不正義的,借用正義的名義實施死刑更是違背了現(xiàn)代人權理念。
三、從社會公眾對個案態(tài)度的轉變中解讀《刑法修正案》(九)中廢除死刑的合理性
理論界關于死刑存廢的爭論也必然引起司法部門在實踐中對于個案態(tài)度的差異,然后死刑制度在落實到個案的時候,發(fā)生爭論的不再僅僅是刑法學者們,公眾會對于一些有特別大的社會影響的個案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時公眾成為了死刑存廢之爭的主力。
學術上的爭論一般的公眾往往無法參與到其中來,但是一旦有一些典型的案例出現(xiàn),公眾對待死刑的意見就會很容易集中爆發(fā)在這個個案上,即使是眾多法學家和司法實務人員極力主張廢除死刑,往往也會因為公眾樸素的“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強烈呼吁而改變個案的結果。例如2003年被執(zhí)行死刑的“劉涌案”,14位中國知名法學家共同作出《沈陽劉永涉黑案專家論證意見書》,指出案件存在證據(jù)上的問題以及存在刑訊逼供的可能,法院的二審判決書中也提到了“不能從根本上排除公安機關在偵查過程中存在的刑訊逼供的情況”,因此在二審審判后改判了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但是在二審判決公開之后,這個審判結果引起了社會公眾強烈的不滿,不僅僅是反對二審改判死刑緩期執(zhí)行,甚至還有公眾和媒體對于此次合理合法提出意見的法學專家也提出強烈的質疑和譴責,甚至指責法學家干涉司法公正。由此可以看出,尤其是在嚴重的刑事犯罪方面,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加強并開始始有了自己的視角和觀點,社會輿論開始影響了司法的實踐。
雖然民意對政策影響如此大,并且中國的國民大多反對廢除死刑制度,立法者仍舊在《刑法修正案》(九)中廢除了一批罪名的死刑適用,然而這次死刑的廢除并沒有在社會上引起太多的反對。首先,此次廢除的罪名中有一些是經濟性犯罪,換言之,這些犯罪并沒有侵犯他人的生命權和健康權。中國近些年來,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國家力量強大,現(xiàn)在中國人的生活早已經不像從前,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中國人對于金錢的觀念也在改變,對于一些僅僅是涉及金錢的犯罪沒有以往那么“嫉惡如仇”了,因此在面對這些經濟性的犯罪也更加的理性了。因此廢除了沒有危及到人身安全的經濟性犯罪,取消這種罪名的死刑適用,符合我國在司法實踐中的實際,更容易得到社會和人民的支持,一方面適應了經濟的發(fā)展和民眾的意識,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國家對人權的進一步保護。其次,此次廢除了一些暴力但是不致命的罪名的死刑適用,這些犯罪雖然會采取一定程度上的暴力行為,但是行為沒有導致死亡的結果。社會民眾沒有對取消這些罪名的死刑適用有太多的反對聲,也就是說民眾對于不致死的一些犯罪的寬容度更大了一些,至少認為這些罪犯“罪不至死”。雖然死刑的存廢之爭也持續(xù)了很多年,但是始終都沒有廢除一些暴力犯罪的死刑適用,但是現(xiàn)在能夠廢除一些暴力但是不致命的犯罪的死刑適用,并且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也正是因為國家經濟的發(fā)展和國民素質的提高,人們的寬容度更大了,死刑廢除的運動才能如此平穩(wěn)的進行。
[參考文獻]
[1]苗延波.20世紀各國死刑廢除運動的回顧及評述[J].法學論壇,2005,20(6):135-140.
[2]田禾.論死刑存廢的條件[J].法學研究,2005(2):66-74.
[3]葉良芳,安鵬鳴.中國廢止死刑的立法路徑及其方案——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規(guī)定為視角[J].學習論壇,2015(03):73-76.
[4]于志剛.死刑存廢之爭的三重沖突和解決之路[J].比較法研究,2014(6):77-95.
[5]高銘暄,蘇惠漁,于志剛.從此踏上廢止死刑的征途——<刑法修正案(八)草案>死刑問題三人談[J].法學,2010(09):3-15.
[6]趙秉志.中國死刑立法改革新思考——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為主要視角[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01).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8-0033-02
作者簡介:丘添美子,廣東財經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