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龍飛
(730000 西北民族大學 甘肅 蘭州)
論公安刑事執(zhí)法中對于犯罪嫌疑人訴訟權益的保障
龐龍飛
(730000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犯罪嫌疑人是整個刑事訴訟活動自始至終中不可缺少的一員。公安機關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刑事執(zhí)法機關,公安機關掌握著刑事執(zhí)法權并且代表了國家的強制力與威嚴,而在訴訟活動中最重要的訴訟參與人莫過于犯罪嫌疑人了,在我國上千年來對于嚴厲打擊犯罪行為的思想沉淀中,經常會忽略對于犯罪嫌疑人的訴訟權益保護與人權的保護。
公安執(zhí)法;刑事訴訟;訴訟參與人;訴訟權益
作為公安機關執(zhí)法行為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刑事執(zhí)法行為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主要是針對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及時準確的對犯罪嫌疑人和犯罪行為進行揭露、證實、處罰、改造等內容。而這種執(zhí)法行為一定要遵守這幾個原則:①全面深入群眾的原則;②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③適用法律人人平等原則;④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彼此配合,彼此制約的原則;⑤公安機關進行刑事執(zhí)法時應當接受監(jiān)督的原則;⑥嚴禁一切非法手段收取證據的原則;⑦尊重少數民族并且使用其民族文字語言進行訴訟的原則;⑧各個地方公安機關之間加強協(xié)作和緊密配合的原則。所以筆者認為公安刑事執(zhí)法的概念就是指國家公安機關及其警察人員對危害國家安全、擾亂社會治安秩序、社會經濟秩序、社會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財產等犯罪行為和行為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職權性活動以及對部分被判處刑罰的犯罪人進行執(zhí)行活動的總稱。
(一)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的被動狀況
在一個案件立案后,緊接著就是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我們的偵查機關也就是公安機關有責任去全面仔細的收集有關案件的證據,不管是證明有罪的還是無罪的證據,都要去收集。然而偵查機關又擔負著偵查犯罪指控犯罪的重要任務,同時還有盡快破案、還受害者一個公道的職責,外部又有社會輿論的壓力,導致公安機關在收集證據時往往會去主動收集能夠證明犯罪的證據,但是公安機關在執(zhí)法的過程中卻忽略了對于犯罪嫌疑人無罪或者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證據的采集和收取。在公安刑事執(zhí)法中,因為偵查機關和犯罪嫌疑人的不同等低位,所以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犯罪嫌疑人往往處于一個相當被動的地位,缺乏相關能夠對抗偵查活動的權利。在法理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我公安機關近進行偵查活動的時候,犯罪嫌疑人是處在一個當事人的地位和角色,擁有一系列的訴訟權利,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辯護權了。我們通過查看資料可以看出,在世界其他國家的訴訟法中,都明確的規(guī)定了犯罪嫌疑人擁有保持沉默的權利。但是我們再看看我國的訴訟法律法規(guī),這種對于犯罪嫌疑人最基本的權力是不存在的。
(二)對于犯罪嫌疑人權益的保護不夠全面
對于人權的保護是全世界人民亙古不變的追求,而在我們的現代化法治國家中,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雙重正義才是我們所追求的,而在公安刑事執(zhí)法中,不僅要嚴格依照法律執(zhí)行,更多的還是要考慮到對于人權的保護。在近些年的冤假錯案中,大多數案件的相同之處就是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過程與羈押過程中都收到了精神上或者肉體上的摧殘,甚至遭到辦案人員的欺騙,最終不得不“承認”了所謂的罪行。這不但是在對法律進行蔑視,更是對人權進行褻瀆,拋棄了對人權的保護。這樣的做法不但不遵守實體法的規(guī)定,而且也違背了程序法正義的初衷?!缎淌略V訟法》中第43條明確規(guī)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jié)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薄缎谭ā返?47條規(guī)定司法人員使用暴力或者刑訊逼供而取得證據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在我國的法律價值取向上,不管是實體法還是程序法都對刑訊逼供做出了否定性的評價,在我國的司法和立法實踐中,都在禁止這一非法行為。
(一)賦予犯罪嫌疑人其所應該具有的沉默話語權
在中國的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進行訊問時會問到:對于偵查人員的訊問,犯罪嫌疑人必須要依據事實回答,不得有任何虛假之言。因此在若干年的司法實踐活動中,犯罪嫌疑人的供詞才是最直接、最令人信服的證據。這種定勢思維的束縛,導致辦案人員有時會不易一切代價的去取得與案件至關重要的口供,當然這也是冤家錯案的源頭,所以我們有把沉默話語權加入到刑事訴訟法的必要性。要與國際司法活動和國際刑事訴訟法相接軌,學習其他國家在這方面有關保護犯罪嫌疑人訴訟權利的經驗,進一步貫徹保護人權的理念。
(二)對于無罪推定原則的適用
無罪推定原則的構想最初是由是意大利法學家貝卡利亞在1764年所提出的,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與進步才成為了今天整個國際刑事司法所通行的一項基本原則。無罪推定原則是世界各國在刑事司法上所想要達成的共鳴的,也是整個世界刑事司法界所想要追求的原則。其含義是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之前,推定被控告者無罪。在我國的刑事訴訟法中,雖然沒有很明確的引入此項基本原則,但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可見,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就是對無罪推定的一種應用。對于這種原理的應用,可以體現出一個國家的法治文明程度和民主程度,也體現了對于犯罪嫌疑人訴訟權利的保護與對于犯罪嫌疑人人權的保障,這不僅僅是里程碑似的決定,更是凝結了法律人幾千年來的聰明智慧與辛勤汗水。但是由于我國沒有在立法上完全確定無罪推定的適用,也沒有健全科學的無罪推定制度和程序,還有偵查人員的綜合素質與法律意識的不足,無罪推定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還處于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我們應該首先在憲法中明確無罪推定對于人權保護的作用,然后將此原則詳細記載于刑事訴訟法中,并且合理的、嚴格的建立相關機制,來進一步完善我國在公安刑事執(zhí)法中對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訴訟權利的制度,使得我們的司法更加蓬蓽生輝,讓我們的社會安定繁榮,讓每一個公民都生活在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中,讓法治的思想沁入每一個公民的心中。
龐龍飛(1991~),男,甘肅省蘭州市人,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