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娜
(264005 煙臺大學法學院 山東 煙臺)
《反家庭暴力法》亮點解讀
李雅娜
(264005煙臺大學法學院山東 煙臺)
2016年3月1日起,《反家庭暴力法》開始正式實施。對家庭暴力的容忍就是對社會暴力的放縱,此舉顯示出我國對婦女、老人、兒童等弱勢群體人權的保護不再僅局限于社會環(huán)境而更加應考慮其在家庭中的貫徹實施。
《反家庭暴力法》有四大亮點:
第四條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婦女兒童工作的機構,負責組織、協(xié)調、指導、督促有關部門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司法機關、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應當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規(guī)定,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反家庭暴力工作給予必要的經費保障。
第四條對機構設置、經費保障的要求為整個第二章所規(guī)定的對家庭暴力的預防工作的體系化措施奠定了基礎。加強家庭暴力的預防工作有利于改變人們傳統(tǒng)意識中對家庭暴力的漠視,以及受害人求告無門的狀態(tài)。
第二條規(guī)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第三十七條規(guī)定,家庭成員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行為,參照本法規(guī)定執(zhí)行。
首先,在第二條中將身體侵害與精神侵害并列,明確承認了在家庭暴力中更為多發(fā)且更具隱藏性的精神侵害的存在。其次,在第三條中擴大了實施家庭暴力人員的范圍,避免了有著同居關系、撫養(yǎng)照料關系、家庭雇傭關系等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行為無法定罪的尷尬。
第十四條規(guī)定,學校、幼兒園、醫(y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第三十五條學校、幼兒園、醫(yī)療機構、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救助管理機構、福利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未依照本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向公安機關報案,造成嚴重后果的,由上級主管部門或者本單位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關于第十四條的規(guī)定更多的強調了各種社會機構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保護,有利于全方位多角度的預防其免受家庭暴力的侵害。同時,第三十五條明確不履行強制報告義務的法律責任,更加增強了該項特別保護措施的強制力。
第十五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接到家庭暴力報案后應當及時出警,制止家庭暴力,按照有關規(guī)定調查取證,協(xié)助受害人就醫(yī)、鑒定傷情。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因家庭暴力身體受到嚴重傷害、面臨人身安全威脅或者處于無人照料等危險狀態(tài)的,公安機關應當通知并協(xié)助民政部門將其安置到臨時庇護場所、救助管理機構或者福利機構。
第十六條規(guī)定,家庭暴力情節(jié)輕微,依法不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由公安機關對加害人給予批評教育或者出具告誡書。
第二十一條監(jiān)護人實施家庭暴力嚴重侵害被監(jiān)護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被監(jiān)護人的近親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等有關人員或者單位的申請,依法撤銷其監(jiān)護人資格,另行指定監(jiān)護人。
被撤銷監(jiān)護人資格的加害人,應當繼續(xù)負擔相應的贍養(yǎng)、扶養(yǎng)、撫養(yǎng)費用。
從緊急庇護制度到告誡制度再到撤銷監(jiān)護制度。這些制度的設立完成了對家庭暴力救助體系的全面構建。從而保障了受害人在遭遇侵害后可以得到妥善的安置庇佑以防二次侵害的發(fā)生。特別是第二十條規(guī)定的“告誡書”可以作為人民法院認定家庭暴力的證據,解決了受害人取證難的問題。
作為我國頒布的第一部《反家庭暴力法》,其在預防、制止、救治家庭暴力行為方面開創(chuàng)了歷史的先河,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家庭暴力的客觀表現(xiàn)形式上遺漏了性暴力。
目前學界普遍承認婚內存在強迫性行為,但卻難以納入立法規(guī)制。主要是因為夫妻間享有同居權,因此有學者認為夫妻間不存在“奸”的情況存在,也就無法將丈夫強迫妻子進行性行為歸入“強奸”的范疇。而且由于我國不存在“事實離婚”,可是婚內強制性行為對一些已經夫妻感情破裂或者分居但尚未離婚的女性來說具有同被強奸一樣的傷害性,并且完全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條所規(guī)定的強奸罪的犯罪構成。但由于發(fā)生在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不能以“強奸罪”來認定此種暴力行為,而在實踐中以虐待罪或者故意傷害罪處罰在認定中又有一定的困難性。因此對于這種婚內違背婦女意志又對婦女具有強烈傷害性的強迫性行為,雖然不宜將其規(guī)定為“強奸罪”但也有必要在《反家庭暴力法》中給予其法律的制約以保護婦女性的性的權利。
此外,國外的立法里都已經把性暴力規(guī)定為家庭暴力的重要形式,例如,1993年12月20日聯(lián)合國通過的《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宣言》中明確提出:“對婦女的暴力行為”一詞系指對婦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傷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別的暴力行為,包括威脅進行這類行為、強迫或任意剝奪自由,而不論其發(fā)生在公共生活還是私人生活中。又如,英國《1996年家庭法法案》對家庭暴力的界定是:“個人為了控制或支配與之存在或曾經存在過某種親屬關系中的他人所采取的任何暴力或虐待行為(不論這種行為是肉體的、性的、心理的、感情的、語言的或經濟上的)?!保?]
《反家庭暴力法》的出臺預示著國家越來越開始關注對個人權利的全方位保護,被寒冷和干旱摧殘千年的土地終于迎來早春的希望。橙紅色的光芒正逐漸驅散籠罩在冰山上的厚重烏云。千百年來的默默隱忍和玉石俱焚的抗爭終于沖破了歷史和觀念的枷鎖,迎接著璀璨的生機與曙光。公權力機構的關注與介入正匯聚成國之利器撼動著沉寂了幾個世紀的冰山。消融的冰水順流而下滋潤大地孕育出新的希望,幾千年受壓迫的女性終將可以迎著朝陽擁抱春的力量。
[1]李明舜,曲美霞,侯宗兵.《適度加強公權力對家庭暴力的干預》,載于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5年4月第2期.
李雅娜(1990.10~)女,漢族,山東濟寧人,煙臺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