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媛 王利然 李顏飛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鄭州 450008)
?
溫針灸結合火針治療下肢靜脈曲張39例
賈元媛王利然李顏飛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鄭州 450008)
下肢靜脈曲張屬于周圍靜脈疾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除淺靜脈曲張的癥狀之外,還常常伴有下肢皮膚營養(yǎng)障礙、下肢慢性潰瘍、慢性濕疹、血栓性靜脈炎等各種臨床表現(xiàn)。西醫(yī)主要還是以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為主,遠期效果均不十分理想,而中醫(yī)針刺療法相對于手術治療有一定的優(yōu)勢,副作用小,見效快,經濟適用。筆者采用溫針灸結合火針治療下肢靜脈曲張39例,總結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39例患者均為我院門診就診的患者。男18例,女21例;年齡21~67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28年。
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外科學分冊》[1]下肢靜脈曲張診斷標準。
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③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腎、造血、內分泌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病,有嚴重感染、惡性腫瘤、精神疾病,有血友病、出血傾向的患者。④過敏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
治療方法
溫針灸取穴:雙側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勞倦傷氣加關元、太溪;寒濕凝筋加豐隆、陰陵泉;外傷瘀滯加血海、地機。
火針取穴:阿是穴,即局部曲張的靜脈。根據(jù)靜脈曲張充盈程度,選取3~5個阿是穴。
操作方法:①溫針灸時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用75%酒精棉球常規(guī)消毒穴位,采用單手快速進針法進針,刺入穴位得氣后,取約2 cm長艾條一段,套在針柄上,距皮膚2~3 cm,后從其下端點燃施灸。待艾條段自然燃盡后,除去灰燼,再灸1壯。如患者自覺灼燙難忍,可在該穴區(qū)置一大小約4 cm×4 cm的薄紙片,以稍減火力。三陰交、關元、太溪用28號1寸針直刺0.5~0.8寸,足三里、陽陵泉、陰陵泉、豐隆、地機、血海用28號1.5~2寸針直刺1.0~1.5寸,提插捻轉令其得氣后,留針。每周治療3次,治療4周 (共12次)。②火針:患者取坐位或扶治療床站于床邊,選用直徑0.5 mm、長5 cm的鎢錳合金火針,用20%的碘酊棉球消毒,再用75%的酒精棉球脫碘。點燃酒精燈,左手持燈靠近針刺部位,右手以握筆式持火針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針體。將針尖部分燒至紅白通透后,對準迂曲血管垂直快速進針,進針約0.2~0.3 cm,隨即出針,令其出血,待血自然流盡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若出血過多,每次出血量可控制在50 mL左右,若出血不暢可在針刺部位施加拔火罐)。每周治療2次,治療4周(共8次)。
注意事項:①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②火針進針、出針時應快速準確,針刺后當天應避免洗浴。③溫針灸時,要囑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動肢體,以防灼傷。
治療結果
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隨訪 6 個月未復發(fā);好轉:靜脈曲張明顯減輕,走路或站立時墜脹感不明顯,隨訪6個月未復發(fā);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
結果:39例中痊愈18例,占46%;好轉20例,占51%;無效1例,占3%。總有效率為97%。
討論
下肢靜脈曲張屬于“筋瘤”范疇。中醫(yī)學認為,筋瘤因患部關節(jié)過度活動、反復持重、經久站立等原因,勞傷經筋,以致氣津運行不暢,凝滯筋脈而成。溫針灸可扶助人體陽氣,對寒凝經脈、氣血受阻的各種寒證、虛證、痛證,如久患骨痹、腹痛、肩凝證等都有比較好的療效?;疳樤凇饵S帝內經》中被稱為“燔針”“焠刺”。《黃帝內經》認為,燔針可以治療各種寒證、痹證、骨病以及經筋病。使用火針一則可以刺破淺表靜脈血管,放出適量血液,可祛瘀生新,以血調氣;二則以火針來導入火熱之性,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直接使惡血出盡,促使新血生成。溫針灸與火針均可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二者有機結合,加強了疏通氣血、調整臟腑氣血、活血化瘀之功效。故可以疏通經絡之中壅滯的氣血,使下肢靜脈的氣血運行暢通,消除產生脹痛的根源,從而起到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還可使皮損逐漸消退,皮損質地得以改善。該方法安全有效且價廉,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節(jié)約了醫(yī)療資源,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外科學分冊[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00.
(收稿日期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