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洋 羅亞男 趙 江 陳白露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2)
?
乳腺增生案一則
陳洋羅亞男趙江陳白露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2)
患者,女。初診日期:2014年9月26日。因“乳房脹痛3年多,加重2個月”就診。病史:3年前患者于經前期出現雙側乳房脹痛,于經血來潮后疼痛減輕,情緒激動后加重。因疼痛可忍,無其他不適,故患者未重視,并未予正規(guī)診療。2個月前患者乳房脹痛明顯,右側痛甚,自行觸摸乳房發(fā)現有包塊,影響正常工作生活。遂于我院針灸科門診就診??滔掳Y:雙側乳房脹痛,觸痛,右側明顯,胸脅脹滿,噯氣頻繁,常嘆息,隨情志變動而變動,憂郁或發(fā)怒后加重,情志舒暢時減輕,舌淡紅苔白,脈弦。乳房觸診:右側外上、外下象限有多個小結節(jié),邊界清楚,活動度好。左側未觸及包塊。乳腺B超示:雙乳腺體層回聲欠均勻。右乳查見數個弱回聲結節(jié),較大點位于12點距乳頭3 cm處,查見大小約15 mm×6 mm×10 mm,邊界清楚,部分形態(tài)欠規(guī)則,內未見明顯血流信號。左乳未見明確占位。西醫(yī)診斷:乳腺增生;中醫(yī)診斷:乳癖;證屬肝郁氣滯痰凝。治則當疏肝解郁、理氣化痰散結。治療上采用彭靜山老師截根法(找穴:以患者乳頭為標志,用卷尺一端放在患者左乳頭,橫拉至右乳頭,松開左乳頭卷尺,將卷尺向右肩上伸,過頸部而從左肩再向前胸下垂至左乳頭為止,將兩乳頭的卷尺比齊,把卷尺由頸前向背后下垂,兩下端合在一起,達到脊椎某處,再旁開1.5寸,其穴因人而異,約當肝俞、膽俞附近[1])。操作方法:先用直徑0.40 mm、長25 mm圓利針行后背截根法:找準穴位,指掐標記,囑患者俯臥位,用酒精棉球嚴密消毒,左手拇、示指把穴位的皮肉捏起,右手持針直刺,約15 mm,不用手法,留針20 min。治療每星期1次,經期不治療。經治療3次后患者自覺乳房脹痛緩解。效不更法,于第6次治療后患者經前期乳房脹痛明顯緩解,平時未見疼痛。治療半年后患者乳房未發(fā)疼痛,復查乳腺B超(2015年4月)示:雙乳腺體層回聲欠均勻,右乳查見數個弱回聲結節(jié),較大點位于12點距乳頭3 cm處,查見大小約12 mm×4 mm×9 mm,邊界清楚,部分形態(tài)欠規(guī)則,內未見明顯血流信號。左乳未見明確占位。
按語:乳腺增生病是乳腺上皮和纖維組織增生,乳腺組織導管和乳小葉在結構上的退行性病變及進行性結締組織的生長,既非炎癥也非腫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屬于中醫(yī)學“乳癖” “乳痞”等范疇[2]。其主要病機是肝郁氣滯,痰瘀凝結。《外科正宗》曰:“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本案患者平素情緒不穩(wěn)、易怒,則痰氣郁結,氣滯血瘀,致使沖任失調,痰、氣、血積聚于乳絡出現腫塊,不通則痛。本案使用截根法,所選取穴位多在肝俞、膽俞附近,兩穴具有疏肝解郁、行氣止痛的作用。圓利針為古代九針的一種。《靈樞·九針十二原》云:“員利針……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圓利針針刺時,粗大的針刺入穴位后,對肌肉、韌帶、筋膜形成擠壓,產生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使排列紊亂的肌細胞迅速整合,使肌肉、韌帶的痙攣狀態(tài)得以松解。通過圓利針對患部肌肉、皮下組織、筋膜的擠壓,來疏通經絡、調節(jié)氣血、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促進局部充血水腫的消退及無菌性炎性反應的吸收,并使筋膜腔內壓力減低,筋膜表面張力降低,達到松解粘連、減壓的目的,從根本上消除引起神經炎性損害和疼痛的病理基礎,從而達到活血通絡、化結開瘀之功[3]。
參考文獻
[1]彭靜山,費久治.針灸秘驗與絕招[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55-256.
[2]李盈盈,周志奇.針灸治療乳腺增生的研究進展[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3,5(21):103.
[3]孫治東,王娟娟.圓利針治療乳腺增生癥56 例[J].中國針灸,2010,30(3):217.
(收稿日期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