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輝 唐 鎮(zhèn)(遼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普通外科,遼寧 遼陽 111000)
300例普外科Ⅰ類手術切口感染的臨床分析
李東輝 唐 鎮(zhèn)
(遼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普通外科,遼寧 遼陽 111000)
目的 分析普外科Ⅰ類手術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臨床特征、危險因素,為開展SSI管理提供依據。方法2009年1月至2015年7月,普外科Ⅰ類手術發(fā)生SSI患者300例,納入病例組,同期,普外科Ⅰ類切口手術,未并發(fā)SSI患者57692例,納入對照組,調取患者病案資料、醫(yī)院感染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因素風險。結果 感染癥狀出現(xiàn)時間(2.7±1.1)d,以發(fā)熱、切口處出現(xiàn)紅、腫、脹、痛為主要癥狀表現(xiàn),切口引流不暢14.33%,分離出病原菌71株(57例取樣);感染控制時間(17.5±2.4)d;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急診、超重與肥胖、手術切口≥5 cm、腹部手術,成為普外科Ⅰ類切口SSI危險因素,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普外科Ⅰ類手術切口感染病情相對較輕,多為小兒手術患者,以發(fā)熱、切口異常為主要癥狀表現(xiàn),不同患者感染控制時間存在較大差異,影響因素較多,需做好感染管理,關注高?;颊撸霸玷b別發(fā)現(xiàn)、處置,做好醫(yī)院感染病原學監(jiān)測,提高合理用藥水平。
普外科;Ⅰ類手術了切口;切口感染
手術切口感染是醫(yī)院感染最常見類型,除ICU外,占醫(yī)院感染的0.96%~11.25%,SSI也是手術最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0.5%~5%[1]。SSI是致患者殘障、死亡、住院時間延長的主要原因之一,保守估計SSI使患者死亡風險增加2倍以上[2]。Ⅰ類切口屬于無菌切口,SSI發(fā)生率相對較低,感染危險因素與其他類型切口不盡相同。本次研究試分析300例普外科Ⅰ類手術切口感染特征、危險因素,為開展SSI管理提供依據。
1.1一般資料:本組300例普外科Ⅰ類SSI患者,納入病例組,收治于2009年1月至2015年7月,其中男196例,女104例,年齡4~15歲,平均(7.8±1.2)歲。同期,普外科Ⅰ類切口手術,未并發(fā)SSI患者57692例,納入對照組。
1.2方法:調取患者病案資料、醫(yī)院感染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比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因素分析。
1.3統(tǒng)計學處理:WPS收集錄入數(shù)據資料,以SPSS18.0軟件包處理,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檢驗水平。
2.1感染臨床特征:感染癥狀出現(xiàn)時間,術后第1~26天,平均(2.7± 1.1)d,患者以發(fā)熱為首發(fā)癥狀,護士進行切口換藥時,切口處出現(xiàn)紅、腫、脹、痛等癥狀表現(xiàn),43例出現(xiàn)切口引流不暢,57例取分泌物進行病原學培養(yǎng),共分離出病原菌71株,其中革蘭陰性菌55株(大腸埃希菌24株、銅綠假單胞菌12株、其他19株),革蘭陽性菌16株(金黃色葡萄球菌10株、糞腸球菌4株、屎腸球菌2株),未見真菌感染。所有患者均經驗性應用大環(huán)內酯類、頭孢類等抗生素治療,其中又有84例據藥敏試驗結果調整敏感抗生素治療,未并發(fā)膿毒血癥等嚴重并發(fā)癥,17例聯(lián)合給予切開引流術治療。感染控制時間14~26 d,平均(17.5±2.4)d。
2.2危險因素分析。男性,病例組65.33%,對照組51.89%;老年人,病例組0.00%,對照組42.03%;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病例組25.00%,對照組28.11%;糖尿病,病例組18.33%,對照組10.00%;營養(yǎng)不良,病例組17.33%,對照組7.03%;急診,病例組28.00%,對照組21.01%;肥胖或超重,病例組25.33%,對照組13.11%;手術時間>2 h,病例組14.33%,對照組11.01%;全麻,病例組4.67%,對照組2.97%;手術切口>5 cm,病例組17.33%,對照組8.99%;術后侵入性操作,病例組48.00%,對照組31.01%;住院時間>15 d,病例組10.67%,對照組5.00%;臥床時間>7 d,病例組18.33%,對照組7.03%;腹部手術,病例組80.33%,對照組44.88%。病例組與對照組,男性、年齡≥60歲、糖尿病、營養(yǎng)不良、急診、超重與肥胖、手術時間>2 h、手術切口≥5 cm、術后侵入性操作、臥床時間≥7 d、腹部手術比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將以上因素作為自變量,是否發(fā)生SSI作為自變量,是賦值為1,否賦值為2,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超重與肥胖[OR=2.206,95%CI(1.461-2.175)]、手術切口≥5 cm[OR=1.183,95%CI (1.663-2.762)]、腹部手術[OR=2.726,95%CI(1.194-4.771)],成為普外科Ⅰ類切口SSI危險因素,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普外科Ⅰ類手術切口感染,呈現(xiàn)以下幾個特征;①感染出現(xiàn)時間可長可短,但多在3 d以內;②以發(fā)熱、切口異常為主要癥狀表現(xiàn),診斷較易;③病原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④多經驗性用藥治療,且可取得較好療效,但不同患者感染控制時間存在較大差異;⑤影響因素較多,病理、生理、手術切口與部位其決定性因素。故,感染管理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①關注高?;颊?,特別超重與肥胖切口較長、腹部手術者;②做好病情監(jiān)控,及早鑒別發(fā)現(xiàn)、處置;③做好醫(yī)院感染病原學監(jiān)測,提高合理用藥水平,避免耐藥菌株產生[3-5]。
[1] 吳安華,任南,文細毛,等.全國醫(yī)院感染監(jiān)測網2009-2013年監(jiān)測資料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6):401-403.
[2] 穆芳杰,趙瑞婷,郭述財.醫(yī)院感染及危險因子研究綜述[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0,27(8):171-172.
[3] 趙蔚.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調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8):3849-3850.
[4] 劉文芹,李銘銘.Ⅰ類手術切口感染目標性監(jiān)測結果分析[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5,32(3):281-283.
[5] 趙麗娟,陳艷霞,李淑芬,等.我院2014年Ⅰ類切口手術圍術期抗菌藥
物應用及切口感染情況監(jiān)測分析[J].天津藥學,2016,28(2):29-32.
R619.3
B
1671-8194(2016)22-00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