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恕賢 黎玉蘭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拉開了序幕,作為民族地區(qū)的學校教師,學生也被推進了課程改革的大潮中。而西昌作為課程改革中走在較前面的地區(qū)。作為一名課改地區(qū)的教師我簡要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首先,作為教材的改變。新課程改革不再實行統(tǒng)一的課程資源,也就是不再使用統(tǒng)一的教材,各地區(qū)可以根據自己地區(qū)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課程資源,甚至開發(fā)符合本校學生的校本教材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而作為教材內容也改變了以往教材以化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化學計算、化學實驗四大部分的格局。內容的學習以螺旋式上升為主,并增加了我們經常接受的化學現象及應用,增強了化學與生活的聯系,特別是增強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如要求學生證明教室內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教室外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證明空氣中含有水蒸氣等。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加以證明,不再有標準答案,要求學生積極探究。
其次,作為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角色,不再是課堂教學中唯一的權威。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真正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發(fā)展。而教師只是作為學生探究活動及學習過程中的引路人。
新課程改革中學生的改變。新課程改革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了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最明顯的改變就是學生能積極發(fā)言,在分組討論中也能充分思考。但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是:新課程改革中,學生的兩極分化非常嚴重,一部分學生既不具備探究能力,也不能掌握一些簡單的化學知識,且在課堂教學中太注重表現自己,在一些與教學無關的問題上表現活躍,而真正在涉及教學內容的問題上卻一無所知。
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學生角色的轉變,使師生關系發(fā)生了較大改變,學校不僅以教育為中心并且把安全放在首位,引發(fā)了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那么,作為一名教師,在新課程改革中如何處理教材、教師、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呢?現在大部分地區(qū)使用的教材是2012年教育部審核通過的義務教育教科書分為化學上、下冊。內容分為五個部分:科學探究、身邊的化學物質、物質構成的奧秘、物質的化學變化、化學與社會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科學探究所涉及的課程資源,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充分討論。使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設計,現象及結論能初步完成。如在學習了氧氣的實驗室制取后,可以分組讓學生自己完成對二氧化碳實驗室的制取:藥品及儀器的選用,實驗裝置的組裝,實驗步驟的安排,實驗現象的歸納,并且能總結出此類裝置適合制取的氣體。對于其他內容的學習也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
對于學生來說,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觀念,俯下身段和學生做朋友,傾聽他們的意見。特別是作為農村地區(qū)的學生涉及了較多的留守兒童,教師不僅要從學習上嚴格要求更應從生活上,思想上關心他們,使他們能夠安心學習,健康成長。在課堂教學中,一些表現異常活躍的學生也應正確引導,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提問,布置他們能完成的一些小任務等方法,把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如,在學習《空氣》這節(jié)內容的教學時可以讓他們描述空氣的物理性質,課后到不同的地方體驗對空氣的不同感受并與其他同學交流。對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應適當降低要求,使這部分學生盡量掌握一些基礎的化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能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進行正確判斷,如對“鬼火”的解釋,如何簡單區(qū)分“假黃金”等并通過一些化學實驗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改變他們錯誤的人生觀及世界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世界觀??傊?,新課程改革對學校及教師都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作為一名教師應不斷完善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樹立核心社會主義價值觀,使自己和學生均能實現心中的“中國夢”。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