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璐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
中韓文化差異與翻譯
程璐
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
摘要:莎士比亞曾經(jīng)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蓖瑯?,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譯者,首先作為原文的讀者,對同一篇文章,同一個句子,甚至同一個單詞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文化的差異性導致了翻譯的差異性,文化對翻譯的影響開始日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本文將具體分析中韓兩國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guān)鍵詞:翻譯;中韓文化差異;對策
中國和韓國一衣帶水,地理位置上的優(yōu)勢為中韓兩國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交流史源遠流長,兩國雖條件同屬東亞文化圈,文化差異沒有中西差距那么大,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在生活態(tài)度,生活方式,認知視覺等方面差距越來越大。譯者作為翻譯的主體,深受兩國文化的影響,如何處理好語言這一兩國文化的載體,使讀者對譯文更加感同身受,我認為,不僅要從翻譯本身的形式(語音,語法,詞匯)去考慮,更要注意切入文化中的閃光點,相信這樣不僅可以拓寬翻譯的視野,促進翻譯事業(yè)進一步的發(fā)展,也可以更好的促進兩國之間文化的交流。
中國地大物博,自然資源豐富,是世界人口大國;而韓國國土面積比中國小,多山地,三面環(huán)海,人口跟中國相比,也比較少。這種地理環(huán)境的差別,導致了中韓兩國人民認知和實踐的結(jié)果不同,從而也導致兩國人民思考問題的方式的不同,中國人多是以自我為中心,主體性意識比較強,而韓國比較注重客體性,這點在兩國的園林文化中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由于中國平原廣闊,在平原地區(qū)不容易看到山山水水,于是就人工造山開湖,再種上花花草草,在園林中都可以看到有山有水的小洞天,于是出現(xiàn)了皇家園林,文人園林,寺廟園林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園林景觀;而韓國山地較多,大大小小湖泊較多,平原較少,他們并不需要人工的開鑿,一般直接利用天然的山水進行活動。這種思維方式在其他地方也有突出的表現(xiàn),例如:去中國市場買蘋果,中國商家一般會吆喝——‘賣蘋果嘍’,同樣的場景,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韓國的商家就會說“來買蘋果嘍”。中國人說“買蘋果”這句話的主語是“我”,以自己為中心,意思是我在賣蘋果,有需要的顧客來買吧;韓國人說“來買蘋果”,這句話主語是“你”,自己并不是主語,而是站在顧客的角度,請求顧客來買。當然,這種思考的主體性,客體性的差異的認知方面的例子還有很多,這里不一一贅述。
文化作為一個復合體,是信仰,法律,道德,風俗,地理位置等共同作用的產(chǎn)物,在地域文化方面,各民族的文化是在各自的生存條件下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因此,不同民族對同一思維概念、同一種現(xiàn)象或事務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0如,韓語說“烏鴉十二曲,無非啞啞一曲”,漢語則說“狗嘴里吐不出象牙”雖然表達的都是壞人嘴里說不出好話的意思,但韓國人選用‘烏鴉’這一意向,中國人則選用‘狗’來表達,在翻譯時候,我們就要適當?shù)剡x擇適合于讀者們的表達方式,顯然,這里采用直譯并不合適,中國人如果看到“烏鴉十二曲,無非啞啞一曲”或者韓國人看到“狗嘴里吐不出象牙”可能會有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在飲食文化方面,中國地域廣袤、物產(chǎn)豐富,五千多年文化的積淀,多民族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飲食特點。菜系多種多樣,講究形與美的統(tǒng)一。相比較,韓國四季分明的氣候,三面環(huán)海的地形,使食物品種豐富,魚貝種類繁多,飲食文化講究以自然為本,注重合理的搭配。飲食習慣的差異導致中韓文化很多有關(guān)食物的對應的專有名詞的空缺,例如中國豐富的小吃種類:涼皮,臊子面,豆腐腦,油條等在韓國并沒有,而韓國發(fā)達的醬湯品種有些也是缺少相應的中文詞匯。同時,在烹飪方法上,中國有三四十種不同的烹飪方法,常見的炒,煮,燉,煨,煎;不常見的捂,焗,焯等在韓語里都是比較難找到對應的單詞的。這種現(xiàn)象同樣會出現(xiàn)在古代神話故事翻譯的過程中,作為兩國人民信奉的開國神話人物,中國人知曉盤古,蚩尤;韓國人信奉桓雄,檀君,這便是由于兩國不同的歷史背景而產(chǎn)生的文化差異。
中韓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基于文化上的特點,所表現(xiàn)出來對語言運用的獨特性。原文的某些表達在所譯的語言中沒有相應表達與之對應,導致出現(xiàn)語言上的“空白”現(xiàn)象。0如上文所說,中韓兩國不同的歷史背景,使各自的文化中都擁有豐富、獨特的神話。例如,韓國建國神話中有檀君,桓雄,熊女等。這些神話人物已成為韓國家戶喻曉的神話人物,是韓國特有的文化遺產(chǎn),但在中國文化中則沒有對應。而中國特有的神話人物如“玉皇大帝、女蝸、盤古”等在韓國文化中也沒有相對應的單詞。中韓在飲食方面的社會習俗不同,也會引起在表達飲食語言的相互空缺性。例如韓國的???炒蠶蛹;???參雞湯。中國的傳統(tǒng)食品,如饅頭(???);春卷(??)。在進行翻譯時可使用直譯法(即異化法),并以添加注釋的方式來進行補充說明。因為翻譯的目的不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更重要的是向讀者傳遞原文的信息,通過一種更為容易理解、全新的表達方式,讓讀者了解原文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直譯法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與原文相同,最大程度的將讀者拉近原文,因其能保持原文特有的形象和鮮明的涵義,又能激起讀者的興趣,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的特點。在世界范圍內(nèi)流傳很廣、在翻譯領(lǐng)域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當然,由于這種文化的差距,還存著一些直譯無法處理,文化意義很濃的詞語,這時我們只能通過意譯的方法來進行處理,保存它本來的意義。例如:中文里有“說曹操曹操到”這樣的話,我們不能按照其表面意思將它翻譯為“談論著曹操的時候,曹操就來了?!蹦菢禹n國人并不能真正了解這句話的含義,可能會一臉茫然,因為曹操并不是他們所熟知的歷史名人,這里就應該翻譯為“說到就到”,或者解釋出來“隨時都可能出現(xiàn)的人”會更容易被接受;同樣的,韓語里有????.(腳寬)這樣的慣用語,是形容人交際廣泛,如果只簡單翻譯成“腳寬”可能會讓中國讀者不知所然,這里翻譯為八面玲瓏會更合適。
另外,還存在由于中韓兩種語言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有時候文化意義相近的詞或句子并非是用概念意義相近的詞或句子來表達。這樣,就要用譯文中文化意義相近的詞替換原文詞,以保留原文交際意義。0例如,韓文中有????(放風)被放鴿子的意思,中文里也有此類表達,這里只需要把風這個詞換一下,可能對于中國人會更好理解。同樣中文里“說曹操曹操到”的例子,韓語里的表達是“??????????.”(說著老虎的時候,老虎出現(xiàn)了),譯者在充分了解韓國文化的基礎(chǔ)上,對于說到就到的說法,這里將老虎換成曹操,可能更容易引起共鳴。
除此之外,翻譯還可以采取整體補償法,即,不追求逐字逐句的對應,可以先通過讀整篇文章,了解整段的大致內(nèi)容,從整個段落篇章的大范圍內(nèi)追求翻譯的對等。除此之外,常見的還有音譯法,即按照源語言的發(fā)音音韻直接轉(zhuǎn)換成所譯的語言,雖然音譯法還存在譯文比較生硬,可能使讀者難以理解的不足,但無法否認他最大程度上保存原創(chuàng)者的思想,最大程度的保存了源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
學習一門外語,了解其國家的文化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相似的文化可以使我們在語言的學習中找到相通的點,更好的理解掌握語言本身;相反,有差異的甚至相反的文化現(xiàn)象會使我們產(chǎn)生一些誤會,如果不正視它,便阻礙我們的學習。學習文化的差異性,了解文化差異本身對每一個外語學習者來說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部分。翻譯,與其說是尋求兩種語言的對等,不如說是兩種文化的交流碰撞,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所以絕對不能將兩者割離開來,關(guān)注文化的差異對翻譯的影響,在翻譯時,充分考慮讀者的文化背景,選擇適當?shù)姆g方法,根據(jù)上下文情景,準確的傳達出作者表達的信息,這樣才能促進中韓文化的順利交流,促進中韓兩國的建設(shè)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曉暉.韓漢語言中的文化差異與翻譯策略[J].科教導刊, 2013(7):183
[2]曾鳴.文化差異與翻譯策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5):61-63
[3]李海英.談中韓文化差異[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1 (3):100-101
[4]金鐘太.中韓雙語及翻譯研究[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5]盛媛.從中西文化差異視角探討翻譯的方法與策略[J].科技信息,163-165
作者簡介:程璐(1992-),女,漢族,安徽省淮北市人,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2015級朝鮮語口譯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朝鮮語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