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文獻研究所(上海,201203 梁慧鳳 陶御風
以形求理,以簡馭繁——《筆花醫(yī)鏡》導讀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文獻研究所(上海,201203 梁慧鳳 陶御風
《筆花醫(yī)鏡》為清代醫(yī)家江涵暾所撰,全書從診法、五臟六腑、兒科、女科四方面論述疾病的診治,內容淺近,論述簡要,是一部流傳甚廣,頗有影響的醫(yī)學入門讀物。本文從《筆花醫(yī)鏡》的作者、學術特點和臨床指導意義以及如何學習應用三個方面作了闡述。
筆花醫(yī)鏡 江涵暾 導讀
《筆花醫(yī)鏡》,又名《衛(wèi)生便覽》,清·江涵暾撰,初刊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時人評該書可濟世救人,今賢謂其“真正傳世,渡人以真諦”。統(tǒng)觀全書,內容淺近,論述簡要,切合臨床而無浮泛之辭,是一部流傳甚廣,頗有影響的醫(yī)學入門讀物。
作者江涵暾,原名秋,號筆花。浙江歸安(今浙江吳興縣)人,僑居禾中。約生于清乾隆年末期,主要生活段則在嘉慶至道光年間。中年開始究心醫(yī)學,往來于江浙之間。嘉慶十三年(1808年)中進士,官至廣東會同縣知縣。后因病歸鄉(xiāng),家貧難以自存,因其素精岐黃之術,遂以醫(yī)道糊口。江氏采前賢之說,融己之心得,著成《筆花醫(yī)鏡》,使學醫(yī)者能以簡馭繁,融會貫通,鄉(xiāng)僻間不及延醫(yī)者,能對癥自醫(yī),按病索方,而不至于延誤病情。
全書4卷,5萬余言。卷一總論四診八綱辨證,闡述內傷外感及傷寒時疫、虛勞證治等;卷二列臟腑證治12部,統(tǒng)述內科雜病辨證、補瀉“藥隊”及各部列方;卷三、卷四分述兒科、女科證治及將護方法。該書初刊后,因簡明實用,流傳很廣,自其問世以來,先后刊印了70余次??计浒姹驹戳?,大致可分為3大支系:一是道光四年原刻本支系;一是道光十四年鐘承露刻本支系;一是咸豐六年河南徐惺齋刻本支系。道光二十四年,李天錫據鐘承露刻本重刊,后世又據李天錫刻本多次翻刻,故該版本支系流傳最廣。
1.行醫(yī)首重醫(yī)德
中醫(yī)強調以人為本,它不僅是治病的醫(yī)術,更是治人的醫(yī)道。江氏行醫(yī)將醫(yī)德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正如其所說:“醫(yī)家首在立品。古人云: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人之性命在我掌握中,專心揣求,尚虞有失,此事豈同兒戲乎?若一涉利心,則貧富歧視,同道相攻,偽藥欺售,置人命于腦后矣。試仰觀蒼蒼者何物耶?”[1]例論由此可見,作為醫(yī)生一定要對人的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須知人命關天和責任重大,決不可草率從事和等閑視之。這些論斷對當今社會醫(yī)藥界存在的某些不正之風仍具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
2.“四診”推崇“望”“問”
在卷一中,江氏先后論述了四診八綱、傷寒、虛勞等辨證原則及治療方法。對于四診的運用,強調四診合參,尤重望診與問診。對時醫(yī)故弄玄虛,僅憑切脈即夸夸其談,妄斷病證的做法十分反感。他說:“四事本不可缺一,而唯望與問為最要。”[1]3“切脈一道,不過辨其浮沉以定表里,遲數以定寒熱,強弱以定虛實,其他則胸中了了,指下難明。且時大時小,忽浮忽沉,六脈亦難定準。故醫(yī)家謂據脈定癥,是欺人之論也。”[1]3反映了他實事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
3.辨證義取簡明
江氏辨證以臟腑辨證為主,既定位又定性。首先明確病變歸屬何臟何腑乃是定位,而后審其表里虛實寒熱乃是定性,正如其所說:“俾人人得有簡要之方,偶遇一癥,自可按對病情,審為何臟何腑,是陰是陽,不乖乎表里虛實寒熱之真,即知為心肝脾胃肺腎之疾?!保?]自序以每個臟腑的寒熱虛實證分別配以溫涼補瀉藥隊,總結出五臟六腑用藥規(guī)式,簡明扼要,面目清晰,易于掌握。
4.論治強調執(zhí)簡
江氏論治主張執(zhí)簡。例如有些醫(yī)家將帶下證分為“五帶”,但有時因劃分過細,甚至牽強,臨床上不易掌握,亦未必有實際意義。江氏指出:“帶癥有青黃赤白黑之分,亦不必分屬五臟,總之不外乎脾虛有濕而已?!保?]82藥用五味異功散加扁豆、核桃仁、山藥、澤瀉等,無不愈者。倘挾五色,則加本臟藥一二味亦可;若有熱,加黃柏、蓮心為得。又如,小兒積證常分為食積、痞積、蟲積、痰積、水積等,臨證分別采用消食、化痞、驅蟲、化痰、行水等治法。但有時會出現(xiàn)其積久消不去,或消而復積,或積未去而元氣先傷等情況,使醫(yī)者感到棘手,江氏于此,獨有心得,他指出:“諸積皆屬于脾,脾土果旺,則何物不化?至于成積,脾力之弱可知已。然積既已成,勢不能不用藥以消,夫欲消困脾之積,必更傷受困之脾。愿治積者,必時時顧念脾土而后可。”[1]70這種提綱挈領、執(zhí)簡馭繁的論治方法,不僅對臨床診治婦女帶下、小兒積證具有指導意義,對診治其他疾病亦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5.選藥斟酌輕重
江氏認為“用藥如用兵,須量其材力之大小。蓋有一利,即有一弊。如大補大攻、大寒大熱之品,誤用即能殺人?!保?]例論因此他在各臟腑證治后列的藥隊中,均分為補、瀉、溫、涼4類,每類藥中,又斟酌藥力大小不同,藥性緩急各異,作了“猛將”、“次將”的區(qū)分。這樣一來,每個臟腑藥隊實際上分為8類,使臟腑辨證用藥更加熨貼,更有針對性。以肺部藥隊為例,共分為補肺猛將、補肺次將、瀉肺猛將、瀉肺次將、涼肺猛將、涼肺次將、溫肺猛將、溫肺次將8大類,各種治療肺部疾病藥物分別附于8類之中,如補肺猛將有黃芪、人參等,補肺次將有黨參、山藥等,瀉肺猛將有桔梗、麻黃等,瀉肺次將有蘇子、桑白皮等,涼肺猛將有石膏、黃芩等,涼肺次將有地骨皮、知母等,溫肺猛將有麻黃、天南星等,溫肺次將有蘇梗、半夏等。讀者在閱讀時如加以記憶,則能執(zhí)簡馭繁地掌握藥物效能,便于臨證處方用藥。
1.掌握辨治綱要
《筆花醫(yī)鏡》一書,體現(xiàn)了作者簡明的辨治思路。對每一臟腑以八綱辨證為基礎,從表里虛實寒熱來分型,以面色、脈象、體征、主訴為主要依據,后列藥隊方藥,一一對應,條理清晰。在學習時,可自行作一些歸納、總結,或采取表格的形式加以整理,以掌握其辨證用藥規(guī)式。
2.采摭論治經驗
該書是一部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的醫(yī)學著作,書中有不少作者的論治經驗,值得大家采摭參考。例如對小兒驚風的論治有其獨到之處。驚風為兒科四大證之一,長期以來將其分為急驚風、慢驚風。江氏認為,“驚風”之名不妥,他說:“兒科有急驚風、慢驚風二癥,不惟驚字全無干涉,即風字亦未可混稱?!囁俭@字何解?凡受嚇者謂之驚,嚇則神魂失守,心神恍惚,惕惕驚動,唯心虛者易犯此。”[1]66“且風字亦有二義,在外感則為風邪,宜用表散,在內病則為肝風,宜用鎮(zhèn)息,今混言之曰風,究竟外風乎?內風乎?”[1]66分析至此,作者明確指出:“蓋時俗所謂急驚風者,痰火閉也?!保?]67“世俗所謂慢驚風者,脾虛生風也。”[1]67遂從臨床實際出發(fā),將小兒急、慢驚風以病機命名為“痰火閉證”與“木侮土證”。治療方面則在繼承前代醫(yī)家經驗的基礎上,認為急驚風屬實火,治當鎮(zhèn)息;慢驚風多虛寒,法當溫補;暴受驚恐者,非驚風一類,治宜養(yǎng)心安神定魂。作者對急、慢驚風的分析,切中病機特點,符合臨床辨證用藥實際,在治療上師古法而不泥古方,值得當今臨床醫(yī)師借鑒。又如作者對婦人產后諸癥等有著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他提出四條原則:一曰倚坐,二曰擇食,三曰避風,四曰服藥。即使在今天,這四條原則仍然有實際意義。比如第一條“倚坐”,要求產婦產后不要過分強調靜臥平躺,而應適當倚坐,采取這樣的體位,對促進惡露的排出無疑是大有好處的。
3.厘清學術傳承
江氏說,《筆花醫(yī)鏡》一書,“大半采仲景、東垣、景岳、鐘齡諸家之說”而編成,因此理清其學術傳承對學習本書大有幫助。綜觀全書,“表里虛實寒熱辨”脫胎于張仲景、張景岳的精見,“內傷外感雜治說”顯然是受了李東垣辨內傷、外感的啟示,“傷寒論治”主要參考了仲景治法,而“虛勞論治”、“疫痢瘧腫論治”、“女科證治”則主要繼承了程鐘齡的經驗。書中所列諸方中,四家的成方也占了不少的比例。
此外,該書臟腑辨治模式,也是在吸納了歷代名家的學術思想后發(fā)展而來的。究其源流“表里、虛實、寒熱、陰陽”的辨證思想在《傷寒論》中已基本明確。至孫思邈則確立了臟腑虛實辨證。到金代,張元素制訂了《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使臟腑辨證及相應的藥法系統(tǒng)更為精細。在此基礎上,《筆花醫(yī)鏡》對臟腑辨證用藥,進一步作了簡要而全面的概括。因此,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如能參考上述醫(yī)家的著作,則能更好地掌握其精要之處。
《筆花醫(yī)鏡》是一部較好的醫(yī)學門徑書,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婦女證治、室女、嗣孕以及產后諸病癥等章節(jié)中,因囿于舊時習俗,有部分涉及封建迷信的內容。因此,學習該書時,應當加以辨別,不能完全按圖索驥,受限于作者的套路。若要進一步深造,還必須多多研讀中醫(yī)經典及各大家著作,如此才能達到博通上乘之境。
[1] 清·江涵暾.筆花醫(yī)鏡[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自序,例論,3,66,67,70,80.
From Practice to Theory,Simplicity to Complex——Introduction Study on Bi Hua Yi Jing
LIANG Hui-feng,TAO Yu-fe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201203,China)
Bi Hua Yi Jing,written by JIANG Han-tun in the Qing dynasty,has been an introduction TCM medical reading book for its brief concise discussion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n dianogsismethod,five zang-organ with six fu-organ,pediatrics,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This paper is to conclude discussion on its author,academic characteristics,clinical guidance and how to study this book.
Bi Hua Yi Jing;JIANG Han-tun;Introduction
R2-53
A
1006-4737(2016)05-0034-03
(2016-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