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燕
?
論政府與公眾間距離的形成
劉小燕
政府與公眾間距離的形成,可以從三個維度加以考察:一是直接和間接形成的距離;二是政府與公眾彼此地位不平等和信息不對稱形成的距離;三是政府行為形成的距離和解釋政府行為形成的距離。三個維度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交叉,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政府與公眾距離的遠近。政府及媒體組織、其他組織或個人的解釋水平的高低也會對距離產(chǎn)生影響,這就要求不同的主體選擇合理的解釋水平來協(xié)調(diào)政府與公眾的溝通距離。
政治傳播;政府與公眾;距離;心理距離;政治信任
有關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及二者間距離的形成、拉近等問題,是各國政府與公眾信任關系的核心問題之一,也是政治傳播學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本文重點解析政府與公眾間距離的形成過程。
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在形成之前是一種距離狀態(tài),靜態(tài)的距離狀態(tài)串起來形成動態(tài)的過程,即政府與公眾距離形成的過程。為論述上的方便,在討論政府與境外公眾間的距離時,其中的境外公眾,既包括其政府,也包括其民眾。當一方政府為行為主體時,另一方政府即為公眾。某種意義上,在政府傳播中,政府與政府可以視做互為主體,互為公眾。
(一)距離狀態(tài)與距離形成
在分析政府與公眾間距離形成之前,先展示一下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狀態(tài)。它可以從靜態(tài)與動態(tài)兩個角度理解:就靜態(tài)而言,是指一種距離狀態(tài);就動態(tài)而言,是指一種距離的形成。串起每一階段的靜態(tài),則形成整個過程的動態(tài)。
靜態(tài):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距離狀態(tài),從無關到有關到關系密切(或關系惡化),即從無關聯(lián)(談不上距離)到有距離(距離遠或距離近)。其間,會經(jīng)過一系列的變化過程。當政府與公眾彼此沒有意識到對方存在時,雙方關系處于無接觸狀態(tài)。此時,雙方完全無關聯(lián),談不上彼此間有無距離。尤其是在雙方直接的行為互動和話語溝通之前,彼此對于對方尚處于旁觀者立場,既無契約關系,又無倫理關系;既沒有相互的利益纏繞,又沒有彼此的情感卷入。如果一方開始注意到對方,或雙方彼此產(chǎn)生了相互注意,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相互作用便隨之開始,一方開始形成對另一方的初步印象,或彼此都獲得了關于對方的印象。
動態(tài):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距離,隨著彼此間的信息溝通互動、利益訴求與回應(還包括國與國間的利益交換),使彼此間的關系親疏(距離遠近),處于不斷變動之中。
對于一國政府而言,公眾(無論國內(nèi)公眾還是國際公眾)是無法選擇的,政府一旦建立,意味著公眾關系也就確立。從雙方開始溝通互動(或直接或間接)的那一刻起,彼此就產(chǎn)生了直接接觸或間接聯(lián)系。這便是雙方利益關系和情感關系發(fā)展的原點,也是彼此距離形成的起始點。
隨著彼此的信息溝通、互動(及訴求呼應、利益交換)的深入和擴展,政府與公眾間共同的愿望和利益、共同的心理領域、價值偏好、意識形態(tài)等也逐漸展現(xiàn),它們與情感融合的程度相適應。
這里的利益需要從廣義上理解,它既包括一般意義上的經(jīng)濟利益,也包括廣義上的政治利益、安全利益和戰(zhàn)略意義上的利益,以及精神(或情感)意義上的利益。從利益、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和情感無接觸到深度重疊,意味著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從無到有。接觸越淺,相互交集越少,距離越遠;利益、價值觀和情感相互交集越多,或重疊越深,雙方距離越近。
我們將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狀態(tài)或距離的形成,除了“無接觸”狀態(tài)(彼此間無任何關聯(lián),談不上有無距離)外,分為四種距離狀態(tài):表面接觸、輕度交集、中度交集和深度交集。表面接觸體現(xiàn)的是,政府與公眾間,無論是經(jīng)濟訴求、利益取向,還是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情感,均處于甚少接觸狀態(tài),彼此的利益共同點甚微,所發(fā)現(xiàn)的共同心理領域極小。相反,矛盾或沖突遠遠大于理解和認同。這時,雙方的利益距離和心理距離很遠。輕度交集體現(xiàn)的是,政府與公眾間,或者利益,或者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或者情感,彼此的利益交集面較少,所發(fā)現(xiàn)的共同心理領域較小,雙方的心理世界僅有小部分重合,也僅僅在這一范圍內(nèi),雙方的情感是融洽的,是可以有利益交換的。此時,雙方的利益距離和心理距離較遠。中度交集體現(xiàn)的是,政府與公眾間,或者利益,或者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或者情感,彼此已發(fā)現(xiàn)有較大的利益共同點及較大的共同心理領域,雙方的心理世界也有較大的交集或重合,彼此的情感融合范圍、妥協(xié)讓步的空間相應較大。這時,雙方的利益距離和心理距離較近。深度交集體現(xiàn)的是,政府與公眾間,或者利益,或者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或者情感,同大于異,彼此發(fā)現(xiàn)的共同心理領域大于相異的心理領域,彼此的心理世界高度(但不是完全)交集或重合,情感融合的范圍也覆蓋更廣泛。不僅在利益上緊密相關,在理念認同上也逐步契合,你將對方看成是親密伙伴,對方也將你看成是親密伙伴。這時,雙方的利益距離和心理距離很近。彼此距離遠近,能否休戚與共,理念上的認同有時會超越經(jīng)濟訴求,意識形態(tài)一致往往超越利益取向。
不過,通常情況下,政府與公眾間,只有少數(shù)情況或特殊情況、只有少數(shù)行為主體間方能達到深度交集狀態(tài),多數(shù)行為主體間大都處于較淺或輕度、中度水平。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際關系雙方心理世界完全重合的情況是不存在的?!盁o論人們的關系多么密切,情感多么融洽,也無論人們主觀上怎樣感受彼此之間的完全擁有,關系的卷入者都不可能在心理上取得完全一致。”[1](P288)政府與公眾間的關系,是基于人與人的關系(但它又比人與人的關系復雜得多、寬泛得多),自然也具有人際關系心理距離的某些特征。同樣,政府與公眾之間,無論在利益、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還是情感方面,不存在彼此完全重合的情形。無論政府與公眾的距離多么近,聯(lián)系多么密切,情感上多么理解,但是,政府與公眾是兩個世界,處于兩個方面理解的基點。即,政府與公眾是兩種訴求的基點、兩種情感的基點、兩種價值取向的基點、兩種意識形態(tài)的基點、兩種利益的基點。政府與公眾間只存在利益、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和情感等在多大程度上相一致的問題,而不存在完全相一致的情況。
(二)距離形成的三個維度
政府與公眾間距離的形成,可以從三個維度考察:第一個維度:直接和間接形成的距離;第二個維度:政府與公眾彼此地位不平等和信息(知識)不對稱形成的距離;第三個維度:政府行為形成的距離和解釋政府行為形成的距離。這三個維度中又有相互交叉的因素。比如,作為第三方的“解釋政府行為”的解釋說明,造成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即為間接形成的距離(或拉近或離間)。
第一個維度:直接和間接形成的距離。
直接距離:政府與公眾直接互動[政府(官員)與公眾的面對面互動、新媒體背景下擬態(tài)環(huán)境里直接互動](無中間環(huán)節(jié))所形成的距離。
例如,2012年10月22日,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灣塘等村數(shù)百名村民,以該市一化工企業(yè)(PX項目)距離村莊太近為由,到區(qū)政府集體上訪,并圍堵了城區(qū)一交通路口,造成群體性事件。直到10月28日傍晚,一則簡短信息的發(fā)出才標志著寧波反PX群體事件落下帷幕:“寧波市經(jīng)與項目投資方研究決定:(1)堅決不上PX項目;(2)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停止推進,再做科學論證。”有學者認為,具危險性的發(fā)展項目之所以激起民意強烈反彈,是因為民眾不滿官員只考慮政績和升遷,危險和隱患卻留在當?shù)睾桶傩铡!缎戮﹫蟆芬舶l(fā)表社評,指出官方與民眾溝通不足,才讓寧波反PX事件鬧大。對如此敏感、公眾極度關注的項目,在立項之初就應用數(shù)據(jù)向公眾解釋說明,以免事件走向“民眾受傷害,項目要下馬”的雙輸結(jié)局。[2]民眾通過上訪而與政府進行面對面的對話屬于政府與公眾的直接互動,由最初溝通對話的不充分到最后互相達成協(xié)議,才實現(xiàn)了政府與公眾距離由遠至近的調(diào)整。
間接距離:政府與公眾之間間接互動(如通過大眾傳媒或NGO等中間組織)所形成的距離。對其中間環(huán)節(jié)應有更寬泛的理解,比如,一國(政府)與另一國(政府、公眾)距離的間接形成,除了大眾傳媒(或廣告)、智庫或NGO等發(fā)揮作用外,還有第三國居中協(xié)調(diào)、調(diào)停(或居間的離間、挑撥),如代表政府的A與代表公眾的B通過第三環(huán)節(jié)C間接互動。像廣告作為“第三方”起作用的事件如,2008年7月,奧運會開幕前一個月,由大赦國際(Amnesty International-AI)委托TBWA法國分公司制作的、利用奧運元素蓄意“辱華”系列廣告,旨在配合西方國家杯葛北京奧運會。這組廣告包括三個獨立內(nèi)容,分別以游泳、射箭和舉重等奧運項目為背景,著力渲染中國囚犯被虐待。“大赦國際”授意“TBWA巴黎”隨意甚至是惡意“詮釋”中國,實質(zhì)是在羞辱中國和奧運會精神。這組辱華廣告很快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引發(fā)中國人民及海外華人的憤慨與譴責。事件最終以TBWA全球總裁凱斯·史密斯發(fā)出聲明,向中國人民誠懇道歉收場。但該廣告的制作與擴散,在當時無疑激化了中國與西方的緊張關系,擴大了中國與西方的距離和彼此不信任。
第二個維度:政府與公眾彼此地位不平等和信息(知識)不對稱形成的距離。
一是彼此地位不平等形成的距離。權(quán)力距離(Power Distance)理論*權(quán)力距離,是指社會成員對于組織中社會階層以及權(quán)力、物資分配不均造成的不平等現(xiàn)象的接受或容忍程度。權(quán)力距離有大小之分,其大小用指數(shù)PDI(Power Distance Index)來表示??梢愿鶕?jù)上級決策的方式(民主還是專制)、上下級發(fā)生沖突時下級的恐懼心理等因素來確定權(quán)力距離指數(shù)的概念。它是荷蘭組織行為人類學和國際管理研究專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于20世紀末提出來的四個“文化維度”(Cultural Dimensions)之一,其他三個維度包括: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不確定性規(guī)避、男性度與女性度。告訴我們,權(quán)力距離有大小之分,權(quán)力距離影響著社會成員之間(或者說權(quán)力占有者與權(quán)力非占有者之間)的溝通和互動行為。
高權(quán)力距離的社會強調(diào)對權(quán)威的服從和尊敬。在高權(quán)力距離文化環(huán)境下,權(quán)力是分等級的。某些群體比如貴族或者執(zhí)政黨或官員比普通民眾擁有更多的權(quán)力。在高權(quán)力距離國家中,等級順序嚴格,把他人視為對權(quán)力的潛在威脅,基于對他人的不信任,非權(quán)力合作難以達成。不同群體間的等級實際上是不平等的,掌權(quán)者享有特權(quán),權(quán)力所有者和不占有權(quán)力者之間存在潛在的沖突。無權(quán)力者與有權(quán)力者(或下級對上級)有相當?shù)囊蕾囆?,或偏愛這種依賴,或抵制這種依賴(情感距離較大),不占有權(quán)力者(下級)不太可能與權(quán)力所有者(上級)直接討論問題,更不會去反駁權(quán)力所有者(上級)。在高權(quán)力距離的環(huán)境下,權(quán)力所有者和不占有權(quán)力者(上下級)認為彼此之間天生就不平等,形成了等級制度的基礎,組織機構(gòu)的權(quán)力通常集中到少數(shù)人手中,權(quán)力所有者和不占有權(quán)力者(上下級)之間的聯(lián)系是前者主動、后者被動,二者的差距巨大,上層人物享受特權(quán)較多。換言之,政府與公眾間沖突較大,彼此間距離也較大。
而在低權(quán)力距離國家中,每個人應有同等的權(quán)力,等級是為了便利而設立的,有權(quán)與無權(quán)之間存在著潛在的和諧。等級差別被減少到最低程度,有權(quán)力地位的人應該盡量造成比他們實際上所擁有的權(quán)力要小的印象。處于不同權(quán)力地位的人相互信任,很少感到威脅。不占有權(quán)力者對權(quán)力所有者(下級對上級)的依賴性較小(情感距離較小),權(quán)力所有者和不占有權(quán)力者(上下級)之間更多地用協(xié)商方式,不占有權(quán)力者(下級)也容易與權(quán)力擁有者(上級)探討并反駁權(quán)力擁有者(上級)的意見。在低權(quán)力距離的環(huán)境下,權(quán)力所有者和不占有權(quán)力者(上下級)認為彼此平等。換言之,政府與公眾間沖突較少,彼此間距離也較小。
二是信息(知識)不對稱形成的距離。信息不對稱指交易中的各方擁有的信息不同。在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在這些活動中,社會成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較充分者往往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者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不對稱信息可能導致逆向選擇*逆向選擇,一般指交易的一方如果能夠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對方受損時,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便難以順利地做出買賣決策,于是交易難以順利實現(xiàn)。。這一交易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在政府與公眾間也有充分體現(xiàn)。本文在此論述的形成彼此距離之因素,既包括信息占有多少的不同,也包括知識擁有多寡的不同。信息(知識)不對稱影響著彼此[信息(知識)充分擁有者與信息(知識)貧瘠擁有者]之間的溝通和互動行為。不言而喻,信息(知識)充分擁有者,溝通注意水平*溝通注意水平所評價的是溝通者投入溝通、對溝通過程起相互支持作用、使其自然持續(xù)的注意水平。參見章志光主編:《社會心理學》,303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亦高;信息(知識)貧瘠擁有者,溝通注意水平亦低。一般來說,溝通注意水平高的溝通者,不僅注意自己所發(fā)出的信息的指向性、準確性和對方的可接受性,而且對于對方的反饋過程也保持高度關注。因而,信息(知識)充分擁有者一方,能夠較好地根據(jù)反饋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溝通過程,對雙方的溝通形成良好的配合與支持,使溝通始終保持較好的互動狀態(tài)和雙方對應性,使彼此互動得以順利延續(xù)。顯然,此時,政府與公眾間的心理距離也較近。相反,溝通注意水平低的溝通者,注意力往往會分散,發(fā)出的信息通常不能很好地與自己的溝通意圖相對應,尤其是不能很好地注意對方的反饋和給予對方的溝通以充分的反饋支持。因此,信息(知識)貧瘠擁有者與信息(知識)充分擁有者的溝通很難進入狀態(tài),也往往缺乏應有的對應性,溝通過程很難順利、自然地得以繼續(xù)。此時,政府與公眾間的心理距離也較遠。
無論是政府還是公眾,尤其前者是一個抽象意義上的組織,但彼此間溝通互動的具體執(zhí)行者是作為個體的人(如前者有代表政府的政府公務員,后者或是獨立的個體人,或是代表某一組織的個體人)。誠然,具體到某一情況下某一方面,代表政府的個體人未必就比代表公眾的個體人擁有更多的信息(知識),如經(jīng)驗較少的公務員與學識淵博的專家學者相比。總之,如果溝通雙方難以保持較好的互動狀態(tài)和雙方(信息或知識上的)對應性和適應性,彼此形成的距離是顯而易見的。
隨著光電設備日漸趨于小型化、精密化和高性能化,使其成為可折疊的便于攜帶的產(chǎn)品.因此,對透明導電薄膜質(zhì)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進而對薄膜制備工藝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盡管AgNWs薄膜具有許多突出的優(yōu)點,但是如何在高透光率下獲得低的片電阻仍然是一個挑戰(zhàn),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AgNWs網(wǎng)絡的電導性明顯取決于AgNWs之間的連接.以傳統(tǒng)方法制備的AgNWs網(wǎng)絡存在較大的接觸電阻和接觸穩(wěn)定性問題,不利于電子設備的精細化應用.為了降低片材電阻,研究人員提出了幾種有效的AgNWs焊接方法,包括激光束焊接[17]、化學焊接[18]、電阻焊接[19]及冷焊[20]等.
第三個維度:政府行為形成的距離和解釋政府行為形成的距離。
1.政府行為形成的距離
廣義上的“政府行為”,包括政府施政行為和政府本體狀態(tài),它是政府傳播的客觀基礎。政府整體素質(zhì)的高低、行政能力的強弱、職能履行情況的好壞,以及政府的廉潔與否等,決定著政府績效的好壞,決定著政府傳播效果的優(yōu)劣,亦檢驗著政府與公眾間距離的遠近。
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體現(xiàn)著政府行為在多大程度上為社會公眾所認同和接受。如政府要履行自己的職能、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就要有所作為,而且,政府是掌管國家事務、服務社會、服務公眾的公共機器,其行為必然要接受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和評判。所以,政府履行職能(或者說公共行政)的過程,便是政府與公眾間距離形成的過程;社會公眾監(jiān)督、評判政府行政行為的過程,也是政府與公眾間距離形成的過程。而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政府的職能和角色不斷調(diào)整和轉(zhuǎn)變,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也隨之有遠有近,處于動態(tài)變化中。
就國內(nèi)而言,在政府所履行職能的施政過程中,尤其是在處理那些關系國計民生、關系民眾切身利益問題的過程中,隱藏或不時顯現(xiàn)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在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的引發(fā)社會失衡、失業(yè)、失序、失信和動亂的潛在因素,都是社會公眾評價政府時最為關注的問題。如果政府調(diào)控和治理不力,一旦這些因素被“累積”和“激活”,就可能成為破壞社會發(fā)展中人與人關系和諧的直接障礙,引致社會不穩(wěn)定,無論窮人還是富人,均沒有尊嚴和安全感。這時政府在社會公眾心目中,就是一個失職的、無能的政府。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不言而喻。
關于政府行為(既包括內(nèi)政,又包括外交)形成與國外(或境外)公眾的距離,因所涉事務和公眾成分極其繁雜,也相對復雜,在此不贅述。
2.解釋政府行為形成的距離
本文所說的“解釋”,特指對政府(國家)行為的解釋,包括政府自己(及政府的支持者、擁護者)對政府行為的解釋,以及大眾媒體和新媒體、他人(如智庫、政客、專家學者等)、他國等對政府行為的解釋。
解釋政府行為,就性質(zhì)而言,有政府自己的解釋和他人的解釋,既包括基于政府自身立場(或者較親近政府立場)對政府行為的解釋,也包括與政府立場相悖者(或者是對政府的某些理念、行為不認同者)對政府行為的解釋,還包括“第三者”較為客觀公允的解釋。這三者的解釋各有不同,其間的相互邏輯關系較為復雜。關鍵要看解釋者“如何解釋”、“在什么情況下解釋”、“解釋成什么”,還要看公眾對政府是否具有既有立場(印象)或公眾自身的接受取向如何。
基于政府立場的解釋,就是政府政要及官員、智囊團、媒體、公共關系部門等,借助國內(nèi)外大眾傳播媒體,在適當?shù)臅r間、適當?shù)牡攸c,將政府(國家)適當?shù)男袨?,傳?解釋)給適當?shù)墓?,從而對培養(yǎng)公眾對政府的親和力、拉近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起到積極作用。一般來說,政府均有一套成熟的公共關系體制,時刻保持著對媒體(乃至輿論領袖)的影響力,以便贏得媒體和輿論對政府的支持,提高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強化政府在公眾中的黏合力。的確,在適當?shù)臅r間、適當?shù)牡攸c“解釋”政府(國家)的適當行為,也包括“解釋”政府及時糾正、挽回自己的“不適當”甚至惡劣行為。應當承認,作為主體的政府,對其行為的解釋或形象傳播,具有唯美主義的行為特征,即追求的是基于政府好的行為,將政府美的一面抑或追求討好公眾的一面呈現(xiàn)給公眾。誠然,出于某種需要(維護國家利益或民族利益),政府自己的“解釋”——且不說他人的“解釋”——和政府的“行為”有時是相互脫節(jié)的。顯然,沒有政府真實行為支撐的“解釋”是沒有生命力的,沒有心靈靠近的表面上“靠近”的距離或親和力是靠不住的。
解釋政府行為,從解釋主體來說,應當既包括大眾傳播媒介對政府行為的解釋,以及人際傳播、公眾傳播等對政府行為的解釋,又包括政府智囊團(智囊團是政府治國、施政的設計師,又是解釋政府執(zhí)政理念和施政行為、說明政府本體狀態(tài)的參謀)、媒體、公關部門等專門機構(gòu)作為話語傳播者的解釋。而后者對政府行為解釋的運作和結(jié)果,最終還要通過傳播媒介(傳統(tǒng)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媒體等)呈現(xiàn)給社會公眾。
傳播媒介對政府行為的“解釋”,就是告知社會民眾,政府“要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做了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以及政府為何做“某事”、做了“某事”的后果和意義如何。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解釋”(無論是正能量的還是負能量的),是對“政府行為”的“擴音”和“放大”,即廣告天下,意在盡人皆知,無人不曉。社交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廣播、報刊等傳播媒介都是政府行為的解釋者。尤其是對于政府行為導致或與政府關聯(lián)甚深的重大突發(fā)事件,不管是政府全心全意履職、善后,還是瀆職、懈怠、不作為;無論是基于政府立場(或呈現(xiàn)真相、真誠面對公眾,或刻意掩蓋、回避負面事實,或顧左右而言他、推卸責任)的解釋,還是逆于政府立場(或直擊真相,或刻意抹黑、渲染,甚至借題發(fā)揮)的解釋,或相對客觀的第三者的解釋,一經(jīng)切身利益相關者、耳聞目睹者的人際傳播、互聯(lián)網(wǎng)和社交媒體、其他國際媒體的傳播,以及情緒受刺激后的公眾傳播,造成海內(nèi)外盡人皆知,盡人皆議。這時,政府行為的解釋者,除上述“解釋”主體(媒體、智庫、政客、專家學者)外,不但增加了“自媒體記者”,也增加了普通公眾等有興趣“解釋”(議論甚至指責、批判)政府行為的解釋者。此時,信息極其混雜,公眾良莠難辨,政府基本上處于“被放在架子上烤”的境地,大部分公眾做“壁上觀”。就此,政府與公眾間的距離令人憂慮。
政府及媒體組織、其他組織或個人的解釋水平也會對政府與公眾的距離產(chǎn)生影響。
(一)“解釋水平”與“距離感”
“解釋水平”的內(nèi)涵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第一,“解釋水平”是對事物的抽象認知,且認知水平有高有低。第二,“解釋水平”分為“高解釋水平”與“低解釋水平”兩類?!案呓忉屗健笔侵附忉屩黧w運用抽象的、核心的、主要的、連貫的話語方式來反映、解讀與自身距離遙遠的解釋客體;相反,“低解釋水平”則強調(diào)解釋主體運用具體的、表面的、次要的、細碎的話語方式來反映、解讀與自身距離較近的解釋客體。第三,“解釋水平理論”的應用體現(xiàn)為:解釋個體對他人、對事物的態(tài)度差異及態(tài)度轉(zhuǎn)變;解釋個體對他人印象的產(chǎn)生;解釋個體對他人的偏好以及支持程度上的差異。[3]
解釋主體與解釋客體之間的距離包括時間距離、空間距離、社會距離與假設性,且這四類距離均隸屬于心理距離的范疇。一般來講,當事件與民眾在時間、空間上更為貼近,或是與民眾的關聯(lián)度、相似度很高,或是事件發(fā)生的概率很大時,解釋方式應是具體且注重細節(jié)的。相反,當事件與民眾在時間、空間上相距遙遠,或是與民眾的關聯(lián)度、相似度很低,或是事件發(fā)生的概率不大時,宏觀且抽象的表述方式是較為合理的。事實上,“心理距離”在本文的語境內(nèi)是一個中性的詞匯,民眾與事件之間存在心理距離是一種客觀存在,而“距離感”則是體現(xiàn)解釋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因為心理距離無法在根本上消除,但距離感是可控的,是可以消除的,而這恰恰需要科學的解釋水平。因此,解釋水平的高低,高解釋水平與低解釋水平是否被合理運用是影響政府與公眾距離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解釋主體要有效控制公眾的距離感,換句話說,應致力于在公眾之間凝聚共識,既可以是對價值理念、制度倫理的共識,也可以是對某一具體的社會事件的共同認知,有助于維護社會的總體穩(wěn)定。
政府傳播的重要維度之一就是解釋政府行為,而解釋政府行為的主體是多元的,既包括政府自身以及政府所擁有的媒體,也包括其他大眾媒體,相關人士(如政客、學者、智庫)以及其他國家的政府機構(gòu)等。解釋政府行為水平的高低自然會影響公眾對政府的距離感,而不同解釋主體,鑒于其各自立場以及同具體事件的心理距離的遠近,其解釋水平是異質(zhì)的且始終處在不斷變化之中。可以說,高解釋水平與低解釋水平只是解釋水平的手段,若要降低公眾的距離感,根據(jù)具體情況合理運用這兩個手段才是關鍵。
(二)政府及其媒體的解釋水平對“距離”的影響
政府對自身行為進行解釋是政府行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政府解釋自身行為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第一,政府要對重大決策、未來目標以及長遠規(guī)劃進行解釋,實際上,這是政府對自身施政綱領、方針、政策以及實現(xiàn)途徑的宣示。一般而言,這些內(nèi)容并不會迅速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而是需要政府長時間的努力,且不一定會全部實現(xiàn)。另外,這些內(nèi)容多半涉及的是國家層面,是從全體民眾的角度進行考慮的,但與每位民眾的具體需求可能還有一定的距離。因此,根據(jù)解釋水平理論,政府需要采用高解釋水平的方法,即抽象、宏觀、連貫、突出核心與重點。比如,在匯報政府工作的會議上,政府代言人應該把自己的理念、目標與實現(xiàn)途徑表述清楚,從而激發(fā)參與者的認知、態(tài)度直至情感上的共鳴,動員他們支持、配合政府工作的開展。所以,在上述情境中,經(jīng)常使用口號這種特殊的話語表達方式。這是因為,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載體之一的口號,其內(nèi)容言簡意賅且富有力量,通過“詢喚”作用對公眾個體進行刺激、教化與暗示,把每一個無組織的、松散的公眾個體建構(gòu)為主動的、有強烈意志的主體,并使其產(chǎn)生對口號所蘊含意識形態(tài)的接受與認同,在理念上形成緊密聯(lián)系,進而影響自身的思想與行動。
第二,圍繞具體的現(xiàn)實問題,政府應當采取低解釋水平的方式。現(xiàn)實問題往往千頭萬緒,與公眾在時間、空間上有著明顯的接近性,且問題發(fā)生甚至進一步衍變的概率也非常高,換句話說,現(xiàn)實問題與公眾的切身利益有著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實問題相較于宏觀的政策、目標而言,對公眾的生產(chǎn)生活各個方面都有著更為直接的影響,自然,也易受公眾的關注。具體來講,當前廣受公眾關注的關于“快車”、“專車”性質(zhì)的討論,前不久有關延遲退休的討論等現(xiàn)實議題,事關廣大公眾的現(xiàn)實生活,倘若政府依然采用抽象、宏觀或是“喊口號”的方式進行回應與解讀,可以想見解釋效果必然不佳。因為,公眾面對這類具體的問題時需要的是具體的答案,先不論公眾是否滿意,至少是要讓公眾感覺“聽得懂”的有“干貨”的答案。所以說,面對具體問題時,政府在解釋自身行為上應著重表明政府所做的具體工作(尤其要突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以及日后打算。
距離的遠近使關于事物及其背景信息的可得性和可靠性發(fā)生變化,距離越遠,事物及其背景的具體信息越不可靠甚至不易得,而當距離靠近時,具體信息才變得詳細、清晰、可靠。對于這一猜測,最直觀的類比是當人們從遠處看一大片不同種類的樹時,它是森林,而當距離越來越近時,一棵棵活生生的樹會變得越來越清晰。[4]誠如,距離遠的信息不可靠甚至不易得,政府則抓住其精髓,在宏觀上予以解釋,而距離近的信息可靠且清晰,政府應當展示其細節(jié),以打消公眾疑慮,凝聚共識,贏得信任。實際上,政府合理運用解釋水平理論的目的不是要縮短同公眾之間的距離(因為有的距離是無法彌合的),而是要縮減同公眾之間的“距離感”。假設政府總是用公眾聽不懂的語言來解釋其行為,那最終導致的結(jié)果就是公眾從“聽不懂”的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椤安辉嘎牎钡臓顟B(tài),形成固化的刻板印象,彼此之間的距離感越來越強,甚至會出現(xiàn)疏離感。也可以說,政府的這種解釋行為是一種“政府角色的錯位”,而其解釋方式是一種新的“八股”。政府解釋自身行為的根本目的是要贏得公眾的政治認同。政治認同包括利益認同、制度認同和價值認同等方面內(nèi)容,其邏輯順序是利益認同—制度認同—價值認同,政治認同的邏輯起點在于公民的利益認同,制度認同為公民政治認同提供了價值基礎,是政治認同的關鍵,而價值認同是政治認同的核心。[5]實現(xiàn)利益認同、制度認同、價值認同,也意味著政府解釋水平要達到相應的層次與水平,歸根結(jié)底,要求政府以合理的解釋水平來縮減同公眾之間的距離感,畢竟政府同公眾之間的距離感小了,政治認同才有實現(xiàn)的基礎,總的來看,距離感大小同政治認同高低之間呈負相關關系。
具體到中國,公眾的整體文化素質(zhì)雖然相對以往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囿于人口基數(shù)大,且各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中國的公民文化素質(zhì)在總體上還是參差不齊的。另外,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正處在全面調(diào)整、改革的階段,諸多社會矛盾易發(fā)多發(fā)。由此我們認為,中國政府應重視低水平解釋的應用,這不僅符合當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實際,而且也是對中國政府過去在解釋政府行為上的回應。的確,中國政府以往采用了過多高水平解釋,使得政府同民眾之間出現(xiàn)了一定的疏離,而用具體且充滿細節(jié)的解釋正好可以對此進行中和。典型的案例如烏坎事件,該事件得以成功解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能夠虛心聽取村民就土地使用、民主選舉等有關實際問題的訴求,并在充分調(diào)研后給予村民細致、具體且合乎實際的答復,給村民吃了一顆“定心丸”,而不是一味地“說空話”、“放空炮”。當然,需要強調(diào)的是,高水平解釋與低水平解釋并無好壞優(yōu)劣之分,二者的使用應結(jié)合具體情況,而不是厚此薄彼,偏向一方。我們認為,中國政府當前應注重低水平解釋的應用也是綜合了歷史發(fā)展與現(xiàn)實需要的考慮。
就政府所擁有的媒體而言,所有制性質(zhì)決定了其作為政府工具的地位,自然,這類媒體解釋政府行為的目的與政府解釋自身行為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其對解釋水平理論的運用應與政府保持一致。作為政府的“工具”,媒體應通過對政府行為的合理解釋拉近政府同公眾之間的心理距離,而不是“幫倒忙”。具體到中國,主要是指黨和政府領導下的媒體,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傳播黨的路線、方針和國家的政策、主張。當然,完成這一使命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并不是只有全文刊登領導者講話、發(fā)表社論或是評論員文章之類。官方媒體以往較多地使用高水平解釋,不僅語言上略顯生硬,而且往往“不接地氣”,不能很好地聯(lián)系公眾。若要拉近政府同公眾之間的距離,促進政府同公眾達成共識,官方媒體就應該調(diào)整解釋水平,尤其是要向低水平解釋傾斜,多講動聽的故事,多說公眾聽得懂的語言,讓新聞報道有血有肉,務求直觀、具體、生動、全面、深入。實際上,之前開展的“三貼近”、“走轉(zhuǎn)改”活動就較好地踐行了低解釋水平的要求,也的確在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各種媒體應以此為基點,靈活運用解釋水平理論。
(三)其他組織或個人解釋水平對“距離”的影響
無論是其他大眾媒體,亦或是政客、學者、智庫,乃至其他國家政府機構(gòu),在解釋一國政府行為時都處在“第三方”的位置。首先,這一位置并不改變解釋水平理論的應用原則,即政府行為同第三方的心理距離相近時,第三方會采用低水平解釋;反之,政府行為同第三方的心理距離遙遠時,第三方會采用高水平解釋。其次,第三方采用低水平解釋或高水平解釋,本身也并無好壞優(yōu)劣之分,采用何種解釋關鍵還是要看同具體事件的適應性。最后,除了考慮心理距離,第三方采用何種解釋水平往往蘊含著一定的目的。一般意義上,第三方的解釋水平往往有兩層目的:一是要捍衛(wèi)事件的真相,二是借此表明自己的立場。政府及宣傳媒體在解釋政府行為時,很容易帶有一定的傾向性,因此可能(不管是主觀刻意還是無意)造成部分失實。當然,第三方的解釋行為也并不一定是真實可靠的,因為其行為背后是各種利益在驅(qū)動。
總的來講,第三方對于政府行為的解釋是必要的。一方面,第三方可以在滿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對政府行為施加影響,監(jiān)督、促進其不斷改進,間接地輔助政府加強同公眾之間的聯(lián)系,縮短二者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第三方對于政府行為的解釋也有助于其自身縮短同公眾之間的距離,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增強自身的話語權(quán)。無論如何,第三方合理運用解釋水平理論對于增強公眾對其信賴程度是有幫助的。這樣,公眾同第三方之間的心理距離會越來越近,公眾漸漸會對第三方產(chǎn)生一定黏性。這里,也就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即政府及傳播媒體如何處理好同第三方之間的關系。假設在公允的條件下,政府及傳播媒體若能同第三方在解釋行為方面協(xié)調(diào)一致,自然會進一步縮短同公眾之間的距離,增強彼此互信,反之亦然。需要補充的是,鑒于存在意識形態(tài)沖突或是根本利益矛盾,有些第三方不可能從客觀公正的角度去解釋政府行為,比如,日本政府因為《南京大屠殺檔案》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揚言要減少甚至拒絕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繳納會費。因此,判斷政府行為合理合法與否的標準不單單是第三方的解釋,公眾也應對包括政府及其傳播媒體、第三方在內(nèi)的所有解釋主體的解釋行為都進行客觀判斷與評價,做到既不可輕信,也不能矯枉過正。
綜上,本文從三個維度考察了政府與公眾間距離的形成,三個維度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交叉,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政府與公眾距離的遠近。政府及媒體組織、其他組織或個人的解釋水平的高低,均會對距離產(chǎn)生影響,不同的主體要選擇合理的解釋水平來協(xié)調(diào)政府與公眾的溝通距離。此外,政府及其傳播媒體也應試圖與第三方在解釋行為方面協(xié)調(diào)一致,從而縮短同公眾之間的距離,增強彼此互信。
[1] 章志光:《社會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沈澤瑋:《寧波民眾反PX成警民沖突》,載《新京報》,2012-10-28。
[3] 黃俊、李曄、張宏偉:《解釋水平理論的應用及發(fā)展》,載《心理科學進展》,2015(1)。
[4] Dhar,R.& E.Y.Kim.“Seeing the Forest or the Trees:Implications of Construal Level Theory for Consumer Choice”.JournalofConsumerPsychology,2007(2);Trope,Y.& N.Liberman.“Temporal Construal”.PsychologicalReview,2013(3);Wakslak,C.J.,Trope,Y.,Liberman,N.& R.Alony.“Seeing the Forest When Entry is Unlikely:Probability and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Events”.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2006(4).
[5] 孔德永:《動態(tài)理解政治認同與政治穩(wěn)定》,載《思想理論教育》,2014(9)。
(責任編輯 林 間)
Formation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ublic
LIU Xiao-ya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The formation of the distance 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ublic is a process of which the static states are united and changed into the dynamic state,which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the distance stage formed directly or indirectly,the distance state formed by the inequity status and asymmetry inform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ublic,the distance state formed by the governmental behaviors and the explanations on these behaviors.These three distance states are different from and mixed with each other,and the distance 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ublic changed with one of them.In addition,the explanation ability of government,media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or individuals exert impacts on the distance relation,which needs to be adjusted with suitable explanation by proper subject.
political communication;government and public;distance relation;psychological distance;politics trust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政府話語權(quán)與國際規(guī)則之關系研究”(14BXW022)
劉小燕: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新聞學院教授、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 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