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 任天紅 李哲 張翠召
輸血不良反應分析研究
張榮任天紅李哲張翠召
【摘要】目的根據(jù)臨床輸血中的臨床觀察和發(fā)生輸血不良反應的臨床回報,回顧性總結、探討輸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病機制、存在的概率及如何減少輸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方法對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臨床輸血中輸血不良反應病例臨床回饋做總結性歸納統(tǒng)計,對輸血不良反應類型分析。結果臨床輸血患者總數(shù)24 322例,其中66例臨床輸血不良反應有相應回報,輸血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0.27%,過敏反應占輸血不良反應總和的56.06%,在輸血反應類型中占首位,其次為發(fā)熱反應所占比例為21.21%。所有輸血不良反應類型中以過敏和發(fā)熱為主,是輸血不良反應的主要臨床癥狀,未發(fā)現(xiàn)及發(fā)生1例溶血性輸血反應。結論輸血不良反應不能杜絕,應對輸血適應證進行嚴格篩查,預防輸血反應為主,尋找輸血不良反應的原因機制,進一步提高輸血安全和療效。
【關鍵詞】成分輸血;輸血不良反應;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 45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86(2015)17-2678-03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5.17.042
作者單位: 050011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三醫(yī)院
輸血不良反應是指臨床患者在接受了異體血液制品中或在接受輸血后,排除了其他可能影響因素,患者出現(xiàn)的新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表現(xiàn),而且是先前病征無法解釋的[1]。輸血在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上有它的必要性和無可取代性,在搶救和挽救生命上是很重要的治療手段,首先可以迅速并直接補充各種血液成分缺失引起的缺血情況,進一步改善和緩解臨床缺血癥狀[2]。近年來輸血理念不斷完善,隨著成分輸血的臨床認可及推廣,我院臨床用血成分輸血率幾乎能達到100%,但輸血的弊端仍無法規(guī)避,輸血反應也時有發(fā)生,不可避免。本文探討原因并闡述如何預防,進一步提高輸血安全和療效,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臨床輸血患者總計24 322例,有66例臨床輸血不良反應的相應回報。
1.2方法根據(jù)《臨床輸血技術規(guī)范》[3],如果患者接受了異體血液制品或者在接受輸血后出現(xiàn)了不良反應,在排除其他可能影響因素的情況下,應認真填寫《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記錄下血制品的血瓶號和輸血量,對患者出現(xiàn)的癥狀要進行詳細描述,同時記錄具體的處置過程。除此之外,還應包括患者的住院信息、輸血史、妊娠史和醫(yī)生診斷情況等。本研究對所記錄的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得出輸血不良反應的種類和百分比。
1.3輸血不良反應的判斷標準患者在接受異體血液前無發(fā)熱,也無其他可能引起發(fā)熱原因存在,在接受血液中或或輸血后2 h內(nèi)體溫上升1℃或以上者,判斷為非溶血性輸血反應中的發(fā)熱反應,且是先前病征無法解釋的。過敏反應判斷標準是患者接受異體血液中或之后發(fā)生皮膚瘙癢、皮膚紅斑、單純性蕁麻疹、呼吸障礙、發(fā)紺、及嚴重的過敏性休克,且是先前病征無法解釋說明的[4]。
2.1一般情況本研究中在24 322例中出現(xiàn)臨床輸血不良反應66例占0.27%,未出現(xiàn)1例溶血性輸血反應。輸血不良反應中過敏反應占輸血不良反應總和的56.06%,其次為發(fā)熱反應占輸血不良反應總和的21.21%,其他8例占12.12%(包括血壓下降、輸血相關性急性肺損傷、呼吸困難等)。
2.2不良反應發(fā)生的分布情況在11 274例去白細胞紅細胞輸注中發(fā)生輸血不良反應回報的有12例占0.11%;在11 601例進行冰凍血漿輸注中,不良反應回報為22例,占0.27%;在768例血小板輸注中,不良反應回報20例,占2.60%;此外,還有146例進行洗滌紅細胞輸注和533例進行冷沉淀輸注,不良反應回報各有1例,占比分別為0.68%和0.18%。見表1。
表1 血液制品不良反應占各種血液制品總體輸注人次發(fā)生情況人次
2.3發(fā)生輸血不良反應的血液制品冰凍血漿有22例、病毒滅活血漿10例,血漿不良反應總和占33.33%,其次為血小板20例,占30.30%。見表2。
表2 血液制品輸血不良反應 n =66
2.4發(fā)生不良反應的類型進行分析過敏反應最多,占56.06%,其次為發(fā)熱反應占21.21%。見表3。
表3 不同類型輸血不良反應 n =66
從對我院近3年來臨床輸血情況及發(fā)生不良反應的病例分析可知,出現(xiàn)不良反應占總輸血人次的比例僅為0.27%,遠低于文獻中的1%~10%[5],未發(fā)現(xiàn)1例溶血性不良反應。(1)溶血性不良反應一般發(fā)生在輸錯血型上,這與院方和輸血科完善的質(zhì)量管理體系,與醫(yī)護人員強烈的責任心是分不開的。(2)我院成分輸血率幾乎為100%,成分輸血更科學、更安全、更有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血液制品的功效且規(guī)避了某些免疫反應的發(fā)生。由表2可以看出,冰凍血漿和血小板是所有血液制品中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最高的,分別達到了33.33%和30.30%,第三多的是去白細胞紅細胞,占18.18%,冷沉淀、洗滌紅細胞等占比較小,這和文獻[6]中給出的結論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血漿成分復雜,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和多種抗體,激活補體從而發(fā)生變態(tài)反應。
其次輸血不良反應率最高為過敏反應,典型案例:男,51歲,因上消化道出血入院,血常規(guī)HCT 21.4%,HGB 72 g/L,無輸血史,于輸注4單位O型去白細胞紅細胞30 min后胸腹部出現(xiàn)片狀紅色斑丘疹,皮膚瘙癢,胸悶呼吸困難、心悸、哮喘。采取措施:停止輸血,鹽水維持靜脈輸液通路,立即給予抗過敏藥物治療,癥狀很快得到緩解。分析:此病例為一典型過敏反應,雖然輸注的是去白細胞紅細胞,但過敏反應并不是由紅細胞引起,而是由懸液里少量的血漿引起的過敏發(fā)熱反應,血漿蛋白質(zhì)是過敏反應的主要免疫物質(zhì),患者初次輸血體內(nèi)不含IgA,多次輸血后會使缺乏IgA的患者出現(xiàn)類特異性抗-IgA(抗-n)抗體,一旦再次輸血就會引起記憶反應,具體表現(xiàn)為過敏反應?;蛴捎谀承┍旧砑礊檫^敏體質(zhì),由于IgE抗體存在而致敏,一旦輸注了含有變性蛋白的血漿,從而誘發(fā)過敏反應。或獻血者本身即為過敏體質(zhì),其身體里已經(jīng)含有某些抗體,當受血者接受了該抗體,又接觸到與之對應的過敏原時,即發(fā)生過敏反應?;蚧颊呓邮芰嗣庖咔虻鞍字苿嗑垠w增加到一定量時便可激活補體,產(chǎn)生免疫應答,引起過敏反應。因此,只有在輸血前掌握并認真分析患者的輸血史和過敏史,才能防患于未然,如對有過敏史的患者提前使用苯海拉明、非那根等抗組胺藥物,重度反應可用地塞米松、氨茶堿等,有休克積極進行抗休克治療。如果患者有抗-IgA抗體,輸血原則為減少血漿的輸注,紅細胞要首先考慮輸注洗滌紅、或獻血者不含IgA的血液。除了過敏反應外,發(fā)生最多的不良反應是發(fā)熱反應,本組中有1例患者,女,85歲,因腎性貧血住院,血常規(guī)檢驗HCT 22.5%,HGB 75 g/L,有既往輸血史,在給予O型去白細胞紅細胞2單位輸注過程中,臨床癥狀呼吸急促,體溫有明顯升高,表現(xiàn)為發(fā)熱反應。這大多是由于患者有過輸血史或妊娠史,從而刺激機體產(chǎn)生了白細胞、血小板凝集素或者是淋巴細胞毒抗體,當下一次輸血時發(fā)生抗原抗體反應,導致出現(xiàn)發(fā)熱反應。總之,給患者輸血前了解其輸血史、妊娠史和過敏史是不可或缺的。
另我院在2012年逐漸改用病毒滅活血漿,它的不良反應率為15.15%,而普通冰凍漿不良反應率為33.33%,由此可見輸注病毒滅活血漿有很積極的意義,比普通冰凍血漿有更高的安全性及優(yōu)越性,分析原因為我省血液中心病毒滅活血漿通過采用亞甲藍化學法技術。使血漿中的蛋白免疫原性不發(fā)生改變,卻起到滅活病毒的作用,同時去除白細胞,使白細胞的殘留量保持到極低水平,一方面最大可能降低因病毒傳播疾病的概率,另一方面能夠盡可能降低輸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在血小板輸注中,最常見的是多次進行血小板輸注的患者或脾亢患者,最困擾我們的是無效輸注的發(fā)生率。這就要求輸注HLA相容、血小板分型相合或交叉配血相容的單采血小板,或者加大血小板的輸注量,在臨床止血方面都有積極意義。對于非免疫性血小板輸注無效,生理性消耗因素,最重要的是要進行病因的治療,以便改善輸注的效果,將來血小板基因庫的開發(fā)和啟用,將可能徹底解決輸注無效問題。細菌性輸血不良反應是病死率最高的一種反應,它和采供血的整體環(huán)節(jié)密不可分。輸血相關性急性肺損傷(TRALI)雖然不常見,但一旦發(fā)生危害極大,非常兇險可危及生命。預防措施:受血者血中有抗-HLA抗體者,應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