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倫
(上海市五愛高級中學,上海 200000)
中國古代詩歌鑒賞應考策略
馬志倫
(上海市五愛高級中學,上海 200000)
詩歌(詩詞曲)鑒賞,是語文高考中的一個必考類型。本文就詩歌鑒賞的常考對象、案例分析、鑒賞舉隅和詩歌鑒賞應考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詩歌鑒賞 藝術手法 應考策略
詩歌(詩詞曲)鑒賞,是語文高考中的一個必考類型。鑒賞,顧名思義就是鑒定和欣賞,鑒定和欣賞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鑒賞的過程是鑒別、分析與審美的過程,往往是鑒中有賞,賞中有鑒。
詩歌鑒賞??嫉膶ο笾饕ǎ孩僮衷~的品評。詩歌中,最富有表現(xiàn)力的字詞當屬動詞和形容詞。動詞和形容詞,有時并不只是表現(xiàn)動作和形態(tài),更是一種思想心理的反映,遠遠超過字詞本身的內(nèi)涵。因此,品評字詞,首先要把握字詞本身的含義及其在具體語境中的特殊含義;其次要領會它的表達效果和感情色彩。②語句的品評。一首詩歌,因為有了一個或一聯(lián)佳句,就能為整首詩歌增色不少。好的語句一定是凝練的,即用簡練的文字,勾勒藝術形象,表達思想情感。容量大,意味深,是好句的共同特點。③意境的品評。所謂意境,即情景交融,或由景而生情,或融情于寫景,依托詩歌中所描繪的景象,傳遞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意境,涉及描寫和抒情,最能反映詩歌特征。④藝術手法(表現(xiàn)手法)的品評。詩歌中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手法),就表達方式而言,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主要是描寫和抒情。就表現(xiàn)手法而言,有托物言志、對比烘托、渲染象征、起興用典、借古諷今、想象聯(lián)想、欲揚先抑和欲抑先揚等。表現(xiàn)手法和表達方式,有些方面是兼容的,比如表現(xiàn)手法中的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等是表達方式中抒情的細化,而表現(xiàn)手法中的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白描細描、由遠至近、從上到下、動靜結合和虛實相生等則是表達方式中描寫的細化。就修辭手法而言,有比喻、比擬、對偶、借代、反問、設問、頂真、回環(huán)和互文等。就篇章結構手法而言,有開門見山、卒章顯志、畫龍點睛、伏筆照應、鋪墊懸念、承上啟下和首尾呼應等。藝術手法(表現(xiàn)手法)的鑒賞,可以是一個角度,也可以是多種角度。⑤人物形象、線索結構和語言風格等的品評。詩歌同樣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也有線索結構,以此展現(xiàn)作者的心境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語言風格有質(zhì)樸和綺麗,或簡練或繁復,或豪放或婉約,其本身無優(yōu)劣之分,運用得當,都能展現(xiàn)藝術感染力。需要強調(diào)的是,藝術形式是為思想內(nèi)容服務的,運用各種藝術手段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更好地突出詩歌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及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
詩歌鑒賞的形式有一首詩歌的鑒賞和兩首詩歌的比較鑒賞。
詩歌鑒賞中要注意的問題主要包括:①沒有讀懂原文,或者是理解錯了。沒有讀懂原文,有些是因為對相關時代背景、社會習俗、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風格等不甚了解造成的,理解錯了則是對某些字句的意思和寓意弄錯了,因此如果試卷中有相關的注釋就不應放過,則必須予以關注。讀不懂,理解誤,感受也會錯,越鑒賞,結果越糟。②只是復述大意和內(nèi)容介紹,沒有自己的見解和評判,達不到鑒賞的要求。在詩歌閱讀過程中,有什么想象和聯(lián)想,有怎樣的感悟和思考,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才是鑒賞。從某種意義上說,鑒賞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③要么泛泛而談,要么評價過高。泛泛而談,有的言之無物,有的離開本文,隨意發(fā)揮;評價過高,則是對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形式缺乏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論。
案例分析1:《摸魚兒》(辛棄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shù)。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wǎng),盡日惹飛絮。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注]①長門事:漢武帝時,陳皇后失寵,別居長門宮。陳皇后聞司馬相如文名,奉黃金百斤,請司馬相如寫《長門賦》代為陳情,武帝閱后深為感動,陳皇后復得寵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的妒忌和排擠。被放逐后,屈原在《離騷》中將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題目要求是對詞中“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的寓意作鑒賞。鑒賞對象是語句的品評。鑒賞步驟:1.“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中有用典?!坝癍h(huán)”指楊玉環(huán),“飛燕”指趙飛燕。楊玉環(huán)、趙飛燕,一個是唐明皇的妃子,一個是漢成帝的皇后,她們都是歷史上有名的美女,皆專寵惑主,最后因此敗亡。2.借助注釋聯(lián)想:作者實際上是用楊玉環(huán)和趙飛燕這兩個人,比擬他心目中那些當權得勢的小人,既然驕橫一時的楊玉環(huán)、趙飛燕都沒有好下場,那么那些像楊玉環(huán)和趙飛燕一樣的當權得勢的小人也不會有好下場。3.所以詞中“玉環(huán)飛燕皆塵土”的寓意是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沒有好下場。詞中“愁”是指抗金主張不被采納因而報國無門的情緒,這種想抗敵但又不能抗敵的空閑之愁最苦。
辛棄疾是用典的高手。用典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增加詩歌的容量,二是能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往往能夠起到借古抒懷或借古諷今的作用。
案例分析2:《虞美人》(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p>
題目要求是任選一個角度對這首詞作鑒賞。鑒賞步驟:1.從人物形象的角度鑒賞。這首詞為我們展示了人生中的三幅畫面:“歌樓聽夜雨”——風流正少年;“江舟聽秋雨”——飄零過中年;“僧廬聽時雨”——孤冷到晚年。表現(xiàn)了社會從相對安定到動蕩離亂、劫后荒蕪的過程。形象清晰惟妙惟肖。2.從線索的角度鑒賞。本詞的詞眼便是“聽雨”,它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情感的跳動緊隨“聽雨”展開。少年時期,春風得意,聽雨是一件樂事。人到壯年,歷經(jīng)悲苦,聽雨之后,陡增惆悵。而今聽雨,百感交集,難以言傳。3.從結構的角度鑒賞。這首詞采用時空跨度的結構,簡練概括。上片寫少年到壯年,只是形象描繪,無一議論;下片單寫老年,夾敘夾議,增加了悲愴情感的力度。4.從語言風格的角度鑒賞。本詞語言簡練,少年、壯年和老年,閱盡人間滄桑,歷經(jīng)悲歡離合,一生坎坷,只濃縮在四十個字中。詞中寫年老在僧廬下聽雨,只用“鬢已星星也”點明如今歲月,花白鬢發(fā),含蓄地表明愁苦滿懷亦滿頭。5.從藝術手法(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鑒賞。①對比角度的鑒賞。少年時代的無憂無慮和如今愁苦滿懷的對比,構成了對人生的認識和對人生的感悟,這就是“悲歡離合總無情”?!奥犛辍笨梢杂袃煞N境界,心情愉悅的時候,聽雨是一件樂事,增添美感。情緒消沉的時候,聽雨便有了一種苦味,益增愁思。②以實寓虛角度的鑒賞。如寫少年在歌樓聽雨時,只用“紅燭昏羅帳”五個字寫盡溫馨、歡怡和纏綿的情懷,這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年月,“紅燭”“羅帳”和具有喜慶甜蜜氣氛的“昏”字組成一個境界,展示了當時的生活情景。③情景交融角度的鑒賞。如用江闊、云低和斷雁(孤雁)構成背景,渲染氣氛,突出在風雨飄搖中流亡江湖的悲涼心境。
案例分析3:甲:《從軍行七首(其五)》(王昌齡)“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乙:《出塞》(馬戴)“金帶連環(huán)束戰(zhàn)袍,馬頭沖雪過臨洮。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p>
題目要求分析兩首詩的不同描寫手法。鑒賞步驟:1.兩首詩都是寫夜戰(zhàn)。2.甲詩用了側面描寫。它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后續(xù)部隊,對戰(zhàn)果輝煌的“前軍夜戰(zhàn)”只從側面帶出,避開對戰(zhàn)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面進行烘托,給讀者留下許多想象。3.乙詩用了細節(jié)描寫。比如寫戰(zhàn)袍,只突出“金帶連環(huán)”這一細節(jié),便顯現(xiàn)出將士們的俊逸豐姿。“沖”這一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們一往無前的氣概和內(nèi)心的壯烈情感。再如“缺”這一細節(jié)描寫好,用寶刀砍殺,砍到缺了刀口,其肉搏拼殺之烈,戰(zhàn)斗時間之長,最后勝利奪得之不易,都在此一字中傳出。正是因為細節(jié)描寫,使得整首詩雄壯奪目,激情飛揚。
鑒賞的前提是理解。理解古代詩歌,雖然不一定要像古代散文那樣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但大致的意思還是需要了解的。要避免先入為主的認識誤區(qū),比如所考詩歌的主題一定是政治性的或社會性的,或揭露社會的陰暗面,或反映民生疾苦,等等,其實不少詩歌反映的是個人的生活意趣;作家的創(chuàng)作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豪放派詞人的詞總體是豪放風格的,但也會有個別或部分是婉約風格的。
(一)一首詩歌的鑒賞
1.字詞的品評
《玉樓春》(宋祁)“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鑒賞:對這首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中的“鬧”字是否用得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用得很好:“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也有人認為用得不好:“鬧字極粗極俗?!弊衷~的品評其實也是對煉字的評價。有人認為“鬧”字用得粗俗,是因為他只是從字的本身意思“吵鬧”這一層考量,然而這里的“鬧”并沒有停留在“吵鬧”這一層面,而是在具體的語境中有新的意義,“吵鬧”看似紛擾無序,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春花爭先恐后競相開放的景象,這是春意盎然的真實寫照,怎不讓人喜悅高興呢?用一“鬧”字,把春花開放的無聲姿態(tài)描摹成了有聲音的活動,春花在此仿佛有了知覺,不僅寫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而且引發(fā)了讀者共鳴。如此看來,字詞用得好不好,一是所用字詞是否貼切。二是所用字詞能否出新。三是所用字詞有無感染力。
2.語句的品評
《青玉案》(賀鑄)“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臺花榭,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鑒賞:語句的品評實際上是對煉句的評價。結尾三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使這首詞成為名作,其中的道理是:他人言愁,或以山喻,如趙嘏:“夕陽樓上山重疊,未抵閑愁一倍多”;或以水喻,如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大都只限于用一個比喻?!耙淮煵?,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卻連設三個比喻,而且這三個比喻,又都不是單純的事物如山如水,而是復合的景色。“一川”:即滿川;“煙草”:謂如煙那樣茂盛的草,滿川像煙那樣茂盛的草,就是指多,而且是多得沒法數(shù);“風絮”:風吹柳絮,團團相逐,也是多得沒法數(shù);“梅雨”:舊歷四五月間,梅子成熟時色黃,其時多雨,而且是蒙蒙細雨,那雨點是多得不可能數(shù)得清的,也是形容閑愁之多。
語句是否有新意,通過比較就能感知。明代謝榛《四溟詩話》云:“韋蘇州曰:‘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讟诽煸唬骸畼涑觞S葉日,人欲白頭時?!究帐镌唬骸曛悬S葉樹,燈下白頭人?!娡粰C杼,司空為優(yōu)?!睉撝v三人所寫的詩句都很好,司空曙這一聯(lián)之所以“為優(yōu)”,只是比韋應物和白居易的詩句多了“雨”和“燈”,大大增強了悲涼的氣氛。
3.藝術手法(表現(xiàn)手法)的品評
《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保圩ⅲ荻钓剩侯^盔。這兒指士兵。
鑒賞:本詞有用典也有對比?!吧赢斎鐚O仲謀”原是曹操把孫權與劉表的兒子劉琮作出比較之后,稱贊孫權的話。孫權抗曹,最終保衛(wèi)了吳國;劉琮投曹,結果為曹操所殺。其實孫權在歷史上并非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及成吉思汗相比,不知差了多少。贊揚他,只是因為他肯抵抗曹魏,因此保住了江南小朝廷;贊揚他,也是為了和辛棄疾所在時候的主政者比較,如今的宋朝,也占有東南半壁,然而在當權者中,可曾有一個能與孫權相比的嗎?
4.人物、線索、結構和語言風格等的品評(人物與語言風格)
《清平樂·晚春》(黃庭堅)“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吹過薔薇?!?/p>
鑒賞:①從人物形象的角度鑒賞。全詞塑造了一個惜春人的形象,癡情到春可問、可追和可同住,簡直到了忘我的地步。“春歸何處”,愛春者在晚春時節(jié),見春色凋零,春將過去,因而茫然發(fā)問。然而一找,卻沒有一點向何處去的痕跡。找不到更著急,于是癡情地追問:“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币驗橐獑救w來同住,就更急于找春,問黃鸝,黃鸝的回答之聲無解,又被風吹到薔薇花那兒去了,薔薇開了,才知夏天來臨,春不可能回來了。問春、找春與追春,抒寫了愛春人惜春的心情。②從語言風格的角度鑒賞。這首詞通過奇妙的一連串的想象,把惜春之情和尋美之意表現(xiàn)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盡致。如“問取黃鸝”,設想新奇,“百囀”答而不解,是以有答代無答。“因風吹過薔薇”,引人看到薔薇,因看到薔薇,表示夏已來春不可回,委婉而又含蓄。語言典雅優(yōu)美,具有婉約的特質(zhì),不同于作者那些豪放曠達之作,意象之中,充滿了靜穆而柔和的美感。
5.人物、線索、結構和風格等的品評(結構)
“余嘗謂柳子厚 ‘漁翁夜傍西巖宿’(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一首,末二句蛇足,刪作絕句乃佳。東坡論此詩亦曰:‘末二句可不必。’”([清]王士禎《分甘余話》)
鑒賞:柳宗元《漁翁》的詩末二句是否應該刪除,其實刪與不刪,都是好詩。刪,人在景中淡出,突出的是景,景象的靜穆之美意味深長。不刪,景于漁翁眼中顯現(xiàn),突出的是人,景象之中蘊含著哲理,嚼之余味不盡。
(二)兩首詩歌的比較鑒賞
1.藝術手法(表現(xiàn)手法)的品評(描寫)
甲:《江南春》(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p>
乙:《惠崇春江曉景》(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p>
鑒賞:甲、乙兩首詩選擇不同的角度描寫春天,甲詩從大處著眼,詩的一開頭,就寫出了遼闊的江南春色,不是某處園林名勝,僅限于一個角落,而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千里”江南的春天景色,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diào)錯綜,層次豐富,具有立體感,再加上掩映于迷蒙煙雨之中的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使得這幅“江南春”的畫面變得恢宏龐大。乙詩卻是從細小的景物入手,竹子、桃花、蔞蒿、蘆葦及鴨子戲水顯示了早春的到來,特別是以鴨子對水暖的感知,描繪了春天來臨的氣息。
2.藝術手法(表現(xiàn)手法)的品評(想象)
甲:《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p>
鑒賞:甲、乙兩首詩后兩句都提供了讓讀者自己想象的余地,甲:想象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現(xiàn)在變成了能了解詩人和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她能夠并且愿意接受詩人的要求,將詩人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遼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遷謫人。乙:想象詩人把朋友送上船后,船已揚帆遠去,但他仍然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直至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展現(xiàn)在眼前的只是一江春水,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3.藝術手法(表現(xiàn)手法)的品評(反襯)
甲《梅花》(王安石)“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p>
乙《早梅》(道源)“萬樹寒無色,南枝獨有花。香聞流水處,影落野人家?!?/p>
鑒賞:甲詩中,“為有暗香來”中的“暗香”出自林逋的《山園小梅》“暗香浮動月黃昏”一句。兩首詩用了相同的反襯手法,王安石詩以“凌寒”反襯梅花的“獨自開”;道源詩則是以“萬樹寒無色”反襯“南枝獨有花”。兩首詩都意在說明梅花凌寒怒放,笑傲霜雪的精神,并有高潔的品格。
4.藝術手法(表現(xiàn)手法)的品評(結構)
甲:《[中呂]賣花聲·懷古二首(其一)》(張可久)“阿房舞殿翻羅袖,金谷名園①起玉樓,隋堤古柳纜龍舟。不堪回首,東風還又,野花開暮春時候?!保圩ⅲ茛俳鸸让麍@:西晉富豪石崇在洛陽建金谷園以行樂。
乙:《[中呂]賣花聲·懷古二首(其二)》(張可久)“美人自刎烏江岸,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②。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保圩ⅲ茛趯④娍绽嫌耖T關:指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
鑒賞:甲曲的結尾一句“野花開暮春時候”,看似寫景,實是抒情,只是抒情比較含蓄,它是全曲畫龍點睛的一筆,和“不堪回首,東風還又”兩句相連,旨在表明曾經(jīng)代表窮奢極欲的阿房宮、金谷名園和隋堤,如同他們的主人,都已消亡,留下的是發(fā)人深省的感慨。乙曲的最后一句“讀書人一聲長嘆”,則是直接抒情,接應“傷心秦漢,生民涂炭”兩句,是卒章顯志,揭示了全曲的中心意思,迸發(fā)出的是一種復雜的思想情感。
5.意境的品評
甲:《送梧州王使君》(張籍)“楚江亭上秋風起,看發(fā)蒼梧太守船。千里同行從此別,相逢又隔幾多年?!?/p>
乙:《淮上與友人別》(鄭谷)“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shù)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p>
鑒賞:前一首詩雖有景有情,只是直敘情事,缺乏意蘊,給人一覽無余的感覺,沒有寫出意境。后一首詩通過江頭春色,楊花柳絮,離亭宴餞,暮靄風笛,寫出了離情別緒,最后一句,內(nèi)涵豐富,離別的傷魂,各奔天涯的愁思,漫長旅途的無邊寂寞,都在這不言中得到充分表達,令人浮想聯(lián)翩,回味無窮。詩歌的形象美,主要表現(xiàn)為意境美,意境的特點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其次是意蘊深長,啟人遐思。
比較往往是要比較出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異,可以大處著眼。同,則需小處著手。既可以評判思想境界的高低,又可以分辨藝術手法的優(yōu)劣。
高考語文的詩歌鑒賞,題目雖然不多,但涉及的知識面很廣。除了有關詩詞曲的基本知識之外,還包括對作家作品、時代背景、傳統(tǒng)文化習俗和藝術手法(表現(xiàn)手法)等的了解和運用,所以在備考中,要讓學生關注以下幾點:
一是了解作者。如果作者是學生不太熟悉的,一般來說,作者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等不會對試題中的詩歌鑒賞產(chǎn)生重大影響;如果作者是學生應該熟知的,則應聯(lián)系其生平和創(chuàng)作解讀詩歌。如辛棄疾曾經(jīng)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出生入死,南歸之后遭到投降派的打擊和排擠,因此他的作品,多為回憶過去如火如荼的戰(zhàn)斗生活及表達報國無門的憤懣情緒,風格豪放悲慨。
二是審清題目。題目是詩歌的眼睛,它往往告訴我們詩歌的內(nèi)容,幫助我們理解詩歌的主題及作者的情感。如《送元二使安西》,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的是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念奴嬌·赤壁懷古》《桂枝香·金陵懷古》這類詞是懷古詞,常常表達憂國憂民和建功立業(yè)的主旨或是在昔盛今衰的對比之中借古諷今。
三是讀懂注釋。在高考詩歌鑒賞中,往往在詩歌后面附有幾則注釋,對于這些注釋,我們絕對不能掉以輕心,而應仔細閱讀,從中揣摩詩歌中隱含的信息,從而為進一步深入分析和評價詩歌做準備。2003年高考語文(全國卷)中詩歌鑒賞的試題是王維的《過香積寺》,其中兩個注釋,一是“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座,不生雜念;二是“毒龍”:指世俗欲念。通過注解我們可以讀出詩人超脫世俗雜念,向往清凈隱居生活的內(nèi)心思想。2008年高考語文(上海卷)中詩歌鑒賞的試題是王安石的《壬辰寒食》,其中對“寒食”作了注釋:清明前一天(一說前兩天)。如果說對寒食節(jié)有所了解的話,就會對作品的寓意有正確分析和評價。一般來說,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有注釋的,因為注釋是一種提示,所以在分析和評價詩歌的時候,一定要用到注釋中的內(nèi)容。
四是弄清概念。如表達方式和表現(xiàn)手法,既有區(qū)分又有聯(lián)系。表達方式有五種:記敘、議論、說明、描寫和抒情。在詩詞曲的鑒賞中運用的主要是后兩種,即描寫與抒情。描寫的細分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正面?zhèn)让婧桶酌杓毭璧?;抒情的細分有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等。表現(xiàn)手法有很多,在詩詞曲的鑒賞中主要運用的有象征、烘托(襯托)、托物言志等,大多時候,描寫與抒情的細分也當做是表現(xiàn)手法。
五是文字整理。對于鑒賞題,無論是說明理由還是分析評價,文字不會超過百字,但要抓住要點簡明扼要敘述清楚頗為不易,這里面應該注意的是,首先是不能就事論事孤立地分析,應整體把握,聯(lián)系全詩(詞曲)評論,對作品的理解和評價,力求準確、合理和有理有據(jù),不能無中生有、任意發(fā)揮及隨意拔高,術語表述要正確,不能生搬硬套、張冠李戴。其次是要透過一字一句,揭示隱含在詩歌當中或背后作者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再次是抓住重點,即抓住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等中的某一項或幾項(根據(jù)題目要求而定)進行鑒賞。需要指出的是,鑒賞時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更不要節(jié)外生枝;不必與試卷外的其他作品進行比較;不必引經(jīng)據(jù)典(如果是課文中所學典故的運用,則須知道并能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不作字面上的解釋;不能寫成翻譯的文字;不能用讀后感代替文學鑒賞。最后是文字組織應有條理性與邏輯性,也就是能自圓其說。
綜合說來,詩歌賞鑒的重要幾個方面是:(1)琢磨重點字詞。(2)讀懂關鍵語句。(3)體味意境氛圍。(4)理解情感主旨。(5)區(qū)分語言特點。(6)分析藝術手法(表現(xiàn)手法)。
[1]唐圭璋主編.唐宋詞鑒賞辭典[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2]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3]宋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