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靈珍 范盛鑾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
一
要掌握并能自如地應用一種語言,學習者必須對語言能力和語境的概念,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和影響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
參考中外語言學家的論述,對語境可作這樣的概述:語境就是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它是由一系列同言語交際密切相關的因素構成的,這些因素為語言表達特定意義所依賴。語境分為三類,即話語語境(contextofutterance)、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簡單地說,話語語境是指字、詞、句、段等前后可幫助理解和確定其意義的上下文,即文章或言談中話題的上下文或上下句。情景語境是發(fā)生言語行為的實際環(huán)境。文化語境是指說話者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文化,即某一言語社團特定文化的社會規(guī)范和習俗。這三種語境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縱的關系,文化語境處在最上層,話語語境處在最下層,情景語境處在二者之間,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會有不同的情景語境,在不同的情景語境中,也會有不同的話語語境。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包括語言的組織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 和語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前者由語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和語篇能力(textual competence)組成。語用能力指的是運用語言進行得體交際的能力,包括表達和理解兩個方面。
語用學強調,任何語詞的意義取決于它在特定語境中的用法。這表明語言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必須在合適的“語境”中才能表現(xiàn)其意義,起到交際作用。這讓我們意識到話語意義的恰當表達和準確理解是在不同的語境中進行的。人們在言語交際中離開語境,只通過言語形式本身說話,往往不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意圖,聽話人也往往不能準確地理解說話人言語所傳達的意義,聽話人必須依據當時的語境推斷說話人的言外之意。所以,從語言表達方面看,僅僅掌握了詞匯和語法,并不意味著就能在任何場合下都自如得體地運用語言。語用能力弱會導致語用失誤,語用失誤不是指一般遣詞造句中出現(xiàn)的語言結構錯誤,而是說話不合時宜的失誤,或者說話方式不妥、表達不合習慣等導致交際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的失誤。
例如:單詞“well”相當于漢語的“好”,但well作為句首語氣詞,它的意義就會發(fā)生變化,我們必須通過具體的情境來判斷具體的含義。如:
1.—Mary,do you have an umbrellawith you?
—Well,Inever thoughtwewould use it today.
啊。(表示驚訝于自己沒想到的事情)
2.Well,all the bad thingswillgo by.好了,結束了。 (表示安慰對方,讓對方安心)
3.Well,youmay be right.好吧,你可能是對的。 (表示同意、讓步)
4.Well,whatshould be done next?那么,下一步我們干什么呢?(表示談話重新開始)
5.Well,listen tome.好了,聽我說。(表示引起對方注意)
又如:“mouse”這個詞有“老鼠”、“鼠標”等意思。 如果語境不明確,只給出一個獨立的句子:This is amouse.就可能產生歧義。但在特定語境中,如在后面加上幾個詞,“This isamouse(ofmy computer.)”,則歧義消除,“mouse”的意思為“鼠標”。
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獨地、孤立地教詞匯、教句型結構,而是要將詞義與使用的環(huán)境結合起來,才能讓學生正確把握其意義。
傳統(tǒng)教學方式多數只注重語言學習的基礎層次,而對高層次的要求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師往往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部分教師和學生為考而教,為考而學,只注重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忽視了學生英語實用能力的提高,以至于造成這樣的結果: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詞匯,談起語法頭頭是道,考試時也能“得心應手”,但一旦要用英語進行交際,就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或者用詞不準確,或者使用語言不得體。如下面這個發(fā)生在校園里的真實例子:圣誕節(jié)來了,學生給外籍教師送去了一份包裝精美的禮物。外教興奮地問:“Can Iopen itnow?”學生卻不好意思地搖搖頭:“No.It’sonly a cheap present.”把外教弄得十分尷尬。還有一則引人深思的例子:一位學生不小心在校園里被一輛汽車碰到了,旁邊幾位外籍學生看到了,立刻沖上前問道:“How are you?”這位學生上氣不接下氣地回答:“Fine,thank you,and you?” 圍觀的人頓時愣住……由此可知,很多學生的英文是死記硬背的。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像這樣的“聾子英語”及“啞巴英語”很普遍,這是英語教學的痼疾,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必須注意英語教學的“應用”與“實用”。這種語用失誤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是因為教師在教學中廣泛存在“語用意識缺席(absence of pragmatic awareness)”的狀況,從而導致學生無法獲得英語的語用內涵,在運用英語時只好按照自己已經形成的漢語語用能力來套用課堂上學到的英語語言知識。
語言和語境是相互關聯(lián)的有機整體,忽視了這種相互依賴關系,人們的交際就無法實現(xiàn)。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英語實用能力,英語教學離不開語境,教師應將學生置于有交際的語境里,培養(yǎng)他們在具體的語境中有效運用英語的能力。只有在英語教學中重視為語言的輸入與輸出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使學生主體、英語教學客體與學習環(huán)境相互作用達到最佳聯(lián)結,才能真正使學生避免用漢語文化的思維模式構思英語交際,體會所學語言的真正含義,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
那么,如何在英語教學中結合語境教學,真正重視突出語境的重要性呢?
1.注重教學與文化背景的結合。
學習英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學習一門外語的過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英語國家文化背景、歷史背景、社會規(guī)范和習俗的過程?,F(xiàn)代的英語教學已不單單是語言語法教學,更是語言交際功能的教學。如果不了解所學語言所在地的社會背景和社會習俗,要達到教學目的是較難的。例如:單詞“dog”帶有很強的文化意義。一個詞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它所容納的文化內涵也常不同。在語言的概念意義上,中國的“狗”與英美國家的“狗”沒有區(qū)別,但兩個文化群里的“狗”的文化意義卻相差甚遠。“狗”一詞在中國人看來總是帶有貶義的,漢語中常用“走狗”、“喪家之犬”、“狗仗人勢”等來形容令人厭惡的人,但是英美人對狗的看法截然不同,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忠誠可靠。 所以“dog”在英語中往往含有褒義,如:“Love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lucky dog”(幸運兒)。 再如:在中國文化中,人們見面時有一句常用的招呼語:“你吃過飯了嗎?”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出對方的回答“吃過了”或“還沒有吃”。而在英美文化中,人們見面打招時往往談論天氣。如果你對英美人也套用此句(Have you had yourmeal?)向他們打招呼,他們就會認為你打算邀請他們一起外出用餐,對年輕的英美女士來說,還有“約會”的含義。
文化在語言文字教學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是文化的載體,語言隨著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反過來又影響文化的存儲和傳播,沒有文化背景的語言缺乏生命力。在英語課堂上,我們應盡可能讓學生多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
2.教學活動中必須重視學習氛圍的營造、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
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呆板,英語的語音、詞匯、語法教學都是在脫離具體語言環(huán)境的情況下進行的,學生的任務似乎只是對單詞和語法規(guī)則的死記硬背,只注重語言知識的記憶,而忽略了對學生的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要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語言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用英語,邊學習,邊實踐,以用促學,學以致用,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激發(fā)他們積極參與。在課堂中,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適當的教學工具,如實物、圖片、音樂等,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與現(xiàn)實氛圍接近的語境,促使學生開口。教師還可憑借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圖像刺激,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出一個圖文并茂、繪聲繪色輕松愉快的教學情景?,F(xiàn)代媒體中錄像、電視、電影、多媒體軟件都能提供圖像刺激,但在英語語境創(chuàng)設中使用最頻繁的要數幻燈投影媒體。運用投影幻燈媒體教學,能提供直觀的言語交際情景。多媒體系統(tǒng)可儲存和處理大量信息,它集數據、字符、文體、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多種信息于一體進行計算機編排、處理,可以將教學內容涉及的事物、現(xiàn)象和過程生動地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創(chuàng)造良好的仿真學習環(huán)境,提供靈活、自主的學習方式。課堂中語境的設置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學生盡可能模仿真實的語境進行思維和交流。例如:要講解颶風天氣所帶來的危害,可以設計幾幅相應的圖片:狂風暴雨、風吹樹倒、房屋倒塌、供電設施被破壞、軍隊救援等依次呈現(xiàn),同時設置問題:
Whathappened in the hurricane?
Whatdamage did the hurricane cause?
Who helped to get the things to normal after the hurricane?
學生通過觀察獲取表象和基本情節(jié)后,初步產生用語言表達的欲望(或許這時還只是一些詞組),如果這時教師再播放一些真實剪輯錄像的錄音,學生在語言的幫助下很自然地會開動腦筋,進行連貫思維和創(chuàng)造想象,以豐富畫面上的形象和情節(jié),畫面活了起來,學生的情緒因此高昂起來。課文內容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知、理解,其教學效果之好顯而易見。
3.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重視語言的積累。
大量閱讀可以增強英語語感。擴大閱讀范圍,可以幫助了解英美文化,豐富知識,可以擴大學生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拓展學生知識面。在大量的閱讀中,學生可通過接觸不同的語境,增加對英語國家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培養(yǎng)細致觀察語言、假設判斷、分析歸納、推理驗證等邏輯思維能力。
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豐富的多媒體語言學習資源。多媒體系統(tǒng)可儲存和處理大量信息,它集數據、字符、文體、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等多種信息于一體。對語言信息進行計算機編排、處理,可以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創(chuàng)造良好的仿真學習環(huán)境,提供靈活、自主的學習方式。通過拓展課外空間,培養(yǎng)學生探究英語的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既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有效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4.重視口語的教學。
受結構主義的影響,英語口語教學至今仍過于強調語言形式,忽視語言形式的交際功能。口語教學應重說用,重傾聽,重應對,重表達能力的考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語言交流形成的語境不僅與話語內容有關,還要看處于什么樣的語境。如:“It’s stuffy.”這個句子在不同語境中可以表達不同的含義:(1)陳述一個事實(客觀說明房間里的空氣很悶)。 (2)表達一個請求(打開窗戶透透氣吧)。(3)發(fā)出一個警告(不要抽煙了)。(4)表示埋怨(這里的空氣真糟糕)等。因此,口語教學中教師既要告訴學生英語句子結構使用的一般規(guī)律,又要教會他們活的語言規(guī)律和習慣。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重視語境的分析,介紹語用知識,還要注意言傳身教,努力使教學交際化,并得體使用語言,體現(xiàn)語用原則。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教師直接相關,而語用教學則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師先解決了“語用意識缺席”的問題,并掌握了基本的語用知識,才有可能在教學中滲透語用意識,以及通過各種手段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1]Thomas J.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2):91-112.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何自然,閻莊.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漢英語用差異調查[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6(3).
[5]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于善志.英語基礎教育中話語得體問題[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