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丁敏
(蘇州高等幼兒師范學校 文科組,江蘇 蘇州 215000)
吳方言對于二語語音習得的負遷移作用
吳丁敏
(蘇州高等幼兒師范學校 文科組,江蘇 蘇州 215000)
語言負遷移是指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母語對其語言學習造成的負面影響。吳方言發(fā)音特點復雜,聲母無翹舌音,發(fā)音不分前后鼻音,復韻母較少,這些都對二語語音習得產生了負遷移作用。
負遷移 吳方言 二語語音
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往往會受到母語的影響,不同的研究者對此進行了研究,一般將此定義為遷移(transfer)。語言遷移分為正遷移 (Positive Transfer)和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
Robert Lado(1957)認為,在外語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者廣泛依賴已經掌握的母語,傾向于將母語的語言形式、意義和與母語聯系的文化遷移到外語學習中。H.Ellis(1965)認為遷移是一種假設,“假設對任務A的學習會影響任務B的學習”。C.James(1980)認為語言遷移是指第一語言的學習會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Odlin(1989)認為語言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習得的(或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D.P.Ausubel(2002)從認知結構角度分析遷移,提出了遷移的條件和規(guī)律。Rod Ellis(2006)認為母語是造成二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產生錯誤的根本原因之一。母語對二語習得的影響,尤其對于二語語音習得的影響,往往屬于負遷移。
漢語和英語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而英語屬于印歐語系下的西日耳曼語支,雖然在學習過程中漢語語法知識對于英語語法的學習存在正遷移影響,但二者畢竟不屬于同一語系。何況英語的發(fā)音意味著全新的語音系統(tǒng)和發(fā)音模式,要在這方面進行改變,難度更大。因此,中國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發(fā)音受到漢語影響是無法避免的。桂燦昆(1985)對這兩種語言的語音系統(tǒng)進行了對比,張鳳桐(1996)對二者語言差異所導致的發(fā)音錯誤進行了分析,這些錯誤的發(fā)生,實質上是中國學習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由于受母語發(fā)音習慣影響而經歷的負遷移。
1.吳方言區(qū)和吳方言。
中國學習者的母語是漢語,但各地方言不同,因此各方言區(qū)學生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所經歷的負遷移也不相同。吳方言是一支派生于漢藏語系中上古漢語的語言集和,它以上海話為共通語、以蘇州音為標準音、以江南群城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八調清濁等正統(tǒng)存古的自然語言為古典語法規(guī)范,主要通行于中國江蘇南部(除南京和鎮(zhèn)江的部分地區(qū))、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區(qū)、安徽南部的部分地區(qū)、江西東北部和福建西北角及香港、美國舊金山等地說吳語的移民之間。筆者所在學校位于蘇州,生源來自江蘇從南至北的十幾個城市,其中蘇州、無錫、常州三地,以及南通、鎮(zhèn)江部分地區(qū)屬于吳方言區(qū)。筆者主要討論吳方言區(qū)的發(fā)音特點及其對學生二語習得過程中發(fā)音的影響。
2.吳方言區(qū)發(fā)音特點。
吳方言區(qū)的發(fā)音特點比較復雜,在發(fā)音過程中,古濁塞音、濁塞擦音和濁擦音聲母都比較完整地保留下來。普通話中只保留了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但吳方言中仍然保留陰平、陽平、陰上、陽上、去聲、陰入、陽入七種聲調,較接近中古漢語聲韻,比大多數方言的聲調都要豐富。吳方言的發(fā)音特點中,對英語發(fā)音造成直接影響的主要有三點:無翹舌音;復韻母少;不區(qū)分前后鼻音。
(1)聲母無翹舌音。
吳方言中沒zh、ch、sh三個翹舌音,發(fā)音時,這三個音被發(fā)成相對應的平舌音z、c、s。如“正確”發(fā)成“zèng què”,“重新”發(fā)成“cóng xīn”,“上?!卑l(fā)成“sàng hǎi”。同時,在吳方言中,同樣需要翹舌的舌尖后音r被發(fā)成舌尖中音l。如“容易”發(fā)成“l(fā)òng yì”,“強弱”發(fā)成“qiáng luó”。
(2)不區(qū)分前后鼻音。
吳方言中不區(qū)分前后鼻音,尤其是in和ing、en和eng難以分辨。聽起來,吳方言中的后鼻音特別不明顯,似乎只有前鼻音。如“經過”發(fā)成“jīn guò”,“鈴鐺”發(fā)成“l(fā)ín dāng”,“寒冷”發(fā)成“hán lěn”等。另外,吳方言中的鼻韻尾音節(jié)會出現輔音脫落、韻母鼻化現象,但是這點經常被人忽視。例如把“斌”的尾部輔音n去掉,把i直接鼻化。
(3)復韻母較少。
吳方言發(fā)音時開口較小,這可能是導致發(fā)音時單韻母多而復韻母少的原因之一。例如“愛”在吳方言中發(fā)類似英語中/e/的音,“安”發(fā)類似法語中/?/的音。這些音和普通話里的復韻母相比,開口都要小得多。另外,還有一點可能被很多人忽視,作為保留了七種聲調的一種語言,吳方言中部分復韻母發(fā)音相似,只是聲調不同??梢栽嚤容^“來”和“背”,二者都發(fā)類似英語中/e/的音,用來區(qū)分它們的就是它們的聲調。
吳方言的這些特點,導致吳方言區(qū)學生在習得英語時出現一些相應的語音現象。
1.翹舌音的缺失造成/r/音發(fā)得不準確不到位。
無翹舌音,既指吳方言里沒有zh、ch、sh這三個音,又指吳方言里不發(fā)聲母r這個音。吳方言發(fā)音時不需翹舌,口型變化較小,這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作用非常明顯。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會將/dr/發(fā)成/d?/,/tr/發(fā)成/t?/,所以出現了dress發(fā)成/ d?es/,draw發(fā)成/d??:/,tree發(fā)成/t?i:/或者類似漢語拼音“qu”這一類錯誤,因為他們不能,或者說沒有意識到其中需要卷舌的部分。但如果r這個音放在單詞開頭,受這種負遷移影響的概率則大大降低。這或許是因為r的前后沒有其他輔音干擾和掩飾,所以學習者必須重視這個單獨存在的輔音。例如road,或者rush,盡管有時仍然會舌尖偏前,以至于發(fā)音不到位,出現類似/l/的音,但相對而言,影響要弱得多。
2.后鼻音的缺失造成/?/音發(fā)得不準確不到位。
吳方言中后鼻音不到位,導致吳方言區(qū)部分學生不能準確發(fā)出舌后軟腭鼻輔音/?/。在吳方言區(qū),這個音常常被省略或者被發(fā)成舌尖齒齦鼻輔音/n/。如thing被發(fā)成/θIn/,sung被發(fā)成/s?n/。但是,我們要注意到,有時由于矯枉過正,有個別學生會把所有的鼻音(包括/n/和/m/)都發(fā)成/?/,這類情況極少。另外,發(fā)鼻音時,還會出現學生不發(fā)詞尾鼻音,但將前面一個元音鼻化這類現象,這顯然是由于方言負遷移造成的。
3.復韻母少造成雙元音發(fā)音不準確不到位。
吳方言中,單韻母多而復韻母少,這使吳方言區(qū)學生在英語單元音的習得方面優(yōu)于雙元音。單元音發(fā)音時開口不大,同時唇形不改變,這和吳方言中的單韻母相似。而雙元音的發(fā)音則需要唇形明顯的變化,這是吳方言所缺少的。英語中有八個雙元音,分別是五個開合雙元音/ei//ai//?i//au//?u/和三個集中雙元音/i?//ε?//u?/。雙元音是由兩個單元音構成的,發(fā)音的實質是從前一個單元音自然而連貫地滑動到后一個單元音,在滑動過程中,第一個單元音長而響亮,第二個單元音短而含糊。但是吳方言區(qū)學生的雙元音往往缺少滑動過程,發(fā)得不完整,聽起來不夠圓潤飽滿。這一點,在/ei// ai//?i//au//?u/五個開合雙元音上表現得特別明顯。以/au/為例,由于發(fā)第一個音時開口較小,滑動過程時間短,小舌滑動空間不夠,于是吳方言區(qū)學生發(fā)的/au/時常會接近/?/音。然而,在發(fā)三個集中雙元音/i?//ε?//u?/時,錯誤聽起來相對不明顯,這是因為這三個雙元音的第一個音和第二個音口型變化本來就不大,于是發(fā)音時容易到位。
語音方面的負遷移對于二語習得有著較大的干擾和阻礙。吳方言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語言,有其自身的特色,但是這種特色對二語語音習得產生了負遷移。在平時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意識到這種負遷移的存在,了解它,然后針對它提出解決方法。如果能夠清楚方言中的缺陷所在,然后有的放矢地克服缺陷,解決學生的發(fā)音障礙,那么對于英語教學來說是一件好事。
[1]Ausubel,D.P.EducationalPsychology:ACognitiveView[M].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68.
[2]Ellis,H.TheTransfer of Learning[M].London:Macmillan,1965.
[3]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94.
[4]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5]James.C.Contrastive Analysis[M].London:Longman,1980.
[6]Odin.T.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7]桂燦昆.美國英語應用語音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8]張風桐.英國英語語音學和音系學[M].成都:四川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9]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