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東
鐵劑的不同給藥途徑對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腎性貧血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
張建東
【摘要】目的 分析鐵劑不同給藥途徑在腎性貧血患者中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方法 將我院腎內科2013年1月~2015年3月治療的102例腎性貧血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分為I組、II組,兩組給藥途徑分別為口服、靜脈注射。結果 I組總有效率為72.55%,II組為90.20%,II組高于I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中無1例出現肝腎損傷等嚴重不良反應。結論 鐵劑靜脈給藥途徑對于腎性貧血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口服給藥途徑,且具有安全性高的特點。
【關鍵詞】腎性貧血;血液透析;鐵劑;給藥途徑
作者單位:462500 河南省舞鋼市人民醫(yī)院
To Study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ron of Different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Renal Anemia
ZHANG Jiando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Wugang, Wugang 4625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of iron in patients with renal anemia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Methods 102 cases of renal anemia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January 2013 ~ March 2015 treated as object of analysis is divided into group I, II group, two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are oral, intravenou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72.55%, II group was 90.20%, II group than I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 there was no one cases of serious liver and kidney damage and other side effects. Conclusion Intravenous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renal anemia better than the oral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safety.
[Key words]Renal anemia, Hemodialysis, Iro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腎性貧血為腎衰竭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消化系統(tǒng)出血、反復抽血及維持血液透析是引起腎性貧血的高危因素,其中以維持血透治療較為常見[1]。腎性貧血發(fā)生后,患者可出現眼結膜、唇甲蒼白及面色萎黃等癥狀,還會影響血透治療的持續(xù)開展。本文分析了鐵劑不同給藥途徑在腎性貧血患者中的治療效果與安全性情況,研究如下。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腎內科2013年1月~2015年3月治療的102例接受血透維持治療的腎性貧血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維持血透時間均在3個月以上。男69例,女33例;年齡29~67歲,平均(53.6±4.5)歲。隨機將102例分為兩組,即I組與II組,每組51例。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血透維持治療后發(fā)生腎性貧血的患者進行常規(guī)抗貧血治療,包括皮下注射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使用劑量控制在120~150 u/kg,給藥次數為1次/周;患者同時服用維生素B12片與葉酸片,維生素B12的服用劑量為50 mg/次,3次/d,葉酸片的服用劑量為
10 mg/次,3次/d。在實施常規(guī)抗貧血治療的基礎上應用鐵劑,I組與II組的給藥途徑如下:(1)I組。給予硫酸亞鐵,給藥途徑為口服,劑量為300 mg/次,1次/d,在午餐與晚餐之間口服,以連續(xù)治療2個月為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2)II組,給予蔗糖鐵,給藥途徑為靜脈滴注,先采用100 ml濃度為0.5%的生理鹽水稀釋100 mg蔗糖鐵,稀釋后行靜滴治療,每周給藥2次。以連續(xù)治療2個月為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表1 I組與II組腎性貧血患者療效[n(%)]
1.3觀察指標
為對比I組與II組的療效及治療過程中的安全性,本研究在治療前與治療后對比兩組的紅細胞比容(HCT)、血紅蛋白(Hb)的變化情況。同時記錄了兩組在接受治療時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
1.4療效評估
評估I組與II組患者臨床療效時均依據如下標準:(1)如治療后心肌、貧血及乏力等癥狀得到有效緩解,且Hb的上升值超過30 g/L,HCT的上升幅度超過10%,則判定為顯效。(2)如治療后Hb的上升幅度為15~30 g/L,HCT上升幅度超過5%,則評估為有效。(3)如治療后Hb上升幅度未達到15 g/L,HCT的上升幅度未達到5%,則為無效[2]。
1.5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比I組患者與II組患者的療效、不良反應是否存在明顯差異時均使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I組總有效率為72.55%,II組為90.20%,II組高于I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發(fā)生了不良反應,I組中2例便秘、1例腹脹、1例惡心嘔吐、1例食欲減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80%;II組中3例全身灼熱,1例皮膚瘙癢,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84%,經統(tǒng)計檢驗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22,P=0.727)。
治療腎性貧血患者可以采用兩種途徑為機體補充鐵劑,即靜脈補充鐵劑與口服補充鐵劑。采用靜脈給藥途徑補充鐵劑可以使患者機體中鐵元素的儲備量得到快速提升,因此可以有效糾正鐵元素缺乏狀態(tài),對于腎性貧血癥狀的緩解有著顯著療效[3]。這主要是因為通過靜脈滴注的方法輸入鐵劑能夠確保藥物在網狀內皮中迅速釋放,同時增加血管內皮系統(tǒng)對于藥物有效成分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采用靜脈給藥途徑可以迅速將體內儲備的鐵元素轉化為生成紅細胞過程中所需的物質,因此可以明顯提升血液中的Hb水平,這對于腎性貧血治療效果的改善有著重要作用[4]。相對于靜脈給藥途徑而言,口服給藥途徑改善貧血癥狀的能力相對較差。相關研究證實,口服鐵劑后,藥物的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消化系統(tǒng)當中,因此鐵元素在血液中的轉化率相對較低,生物的利用度也會因此降低[5-6]。此外,通過口服給藥,藥物有效成分的利用率還會受到胃腸道吸收功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治療腎性貧血的效果將會受到干擾。本研究在采用鐵劑治療102例腎性貧血患者時采用了兩種不同的給藥途徑,I組為口服給藥,II組為靜脈注射給藥,結果證實II組的總有效率高于I組,且兩組的不良反應均較輕,比較差異不顯著。本研究的結論與目前多數研究結論相符,因此可以認為靜脈給藥途徑對于腎性貧血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口服給藥途徑。
參考文獻
[1]趙光本,楊寧,辛竹,等. 甲狀旁腺切除術糾正繼發(fā)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改善腎性貧血的臨床研究[J]. 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5(4):352-355.
[2]李洪琴,陳波,江桂林,等. 補腎益氣生血方聯(lián)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腎性貧血的觀察和護理[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4,18 (20):35-38.
[3]李丹丹,唐惠林,趙榮生. 促紅素α每周一次皮下注射治療腎性貧血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3,29(10):774-776.
[4]林藝,陳朝榮,江強,等. 腹膜透析患者血液鐵離子濃度變化與腎性貧血、微炎性反應的關系[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7):4792-4793.
[5]楊世霞,徐進,李建省,等. 左卡尼汀聯(lián)合重組人促紅細胞生長素及鐵劑治療血液透析并發(fā)癥的療效觀察[J].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3,29(4):254-256.
[6]李春妍. 早期糾正貧血對慢性腎衰竭患者心血管病變的影響[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4,6(2):6-7.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5.24.129
【文章編號】1674-9308(2015)24-0182-02
【文獻標識碼】B
【中圖分類號】R6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