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徐波
摘要:模因是文化的遺傳因子,承載著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并傳播文化。語言作為人類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也須通過語言模因進行傳播才得以繁衍壯大。當語言模因進行跨文化交流和傳播時,就必須要借助翻譯活動。翻譯模因承載著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任務。小學階段英語教學不僅需要傳授基本的語言知識,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國際意識和跨文化交流意識。在此過程中,翻譯模因必不可少。據(jù)此,以翻譯模因的發(fā)展規(guī)律為指導,指出小學英語教學應利用翻譯以提高學生英語輸出能力和雙語轉(zhuǎn)換能力,并初步構(gòu)建學生的翻譯意識。
關鍵詞:翻譯模因;小學英語;翻譯意識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6023202
1引言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英語學習要發(fā)展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識與能力,適應世界多極化和經(jīng)濟全球化。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不僅僅要傳輸語言基本知識,還要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目前,我國小學英語課程多在三年級開設,教學方式多為任務型的聽說訓練以提高學生英語輸出能力。事實上,任何一門外語的學習都離不開本族語與該外語的轉(zhuǎn)換互譯。同理,小學英語學習也必定涉及到英漢雙語的轉(zhuǎn)換,而這種轉(zhuǎn)化能力與英語輸出能力同樣重要。因此,在小學階段引入翻譯的手段和意識非常重要。
2翻譯模因的概念及其發(fā)展過程
模因一詞最早出自英國生物學家道金斯(Dawkins)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1976)一書(Andrew Chesterman 2012),用以描述文化現(xiàn)象的演進。模因是文化模仿復制和傳播的單位。一切信息只要能通過模仿、復制進行傳播都可被稱為模因,如音樂、理論、潮流、語言等。其中,語言是人類通過模因進行傳播的重要形式和途徑。就語言模因而言,在同一文化系統(tǒng)內(nèi)傳播,通常只需要借助同一種語言,但如果模因需要通過語言進行跨文化傳播,就必須借助翻譯。換言之,翻譯是語言通過模因進行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
最早將模因引入翻譯研究的是翻譯理論家安德魯·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rman)。Chesterman(2012)把有關翻譯的概念或觀點以及翻譯理論統(tǒng)稱為翻譯模因(translation memes),如翻譯的理論概念、規(guī)范、策略和價值觀念等。他列舉了五種翻譯模因:源語-目的語模因、對等模因、不可譯模因、意譯-直譯模因和寫作即翻譯。事實上,翻譯的過程就是把本土文化模因傳入外來文化或把外來文化模因傳入本土的過程。然而,這一傳播過程中模因通常會發(fā)生變異,即模因復制前后并非完全對等。此時翻譯模因會出現(xiàn)變體,如意譯模因、節(jié)譯模因、略譯模因、譯述模因等(黎月玲2011)。Chesterman(2012)將翻譯模因的發(fā)展階段劃分為八個,即詞語階段(Words)、神諭階段(The Word of God)、修辭學階段(Rhetoric)、邏各斯階段(Logos)、語言學階段(Linguistic Science)、交際階段(Communication)、目標語階段(Target)和認知階段(Cognition)。翻譯模因通過這八個階段不斷發(fā)展深化。馬蕭(2005)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翻譯模因發(fā)展進程與翻譯教學的密切關系,提出利用其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翻譯教學的策略。
3利用翻譯模因發(fā)展規(guī)律創(chuàng)新小學英語教學
小學英語教學是一種初步的跨文化交流,也是語言模因通過翻譯進行轉(zhuǎn)換、復制和傳播的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選擇性地利用翻譯模因在各階段發(fā)展的特點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英語輸出能力和雙語轉(zhuǎn)換能力,也初步樹立學生的翻譯意識。
詞語階段是初學者必經(jīng)的階段。在教學中,教師要耐心引導學生習得每一個模塊的核心詞語。外研社《英語·四年級上冊》(三年級起點)在Module6 Unit2的核心詞語之一就是Happy Halloween,教師可以以此為例引導學生表達“Happy+Some Day (+to sb)”這樣的語塊并不斷訓練。由Happy Halloween到Happy Mid-Autumn Day到Happy Spring Festival to you/my grandparents等,復制時模因不斷增值傳播,即每次傳播都會帶來新的信息和內(nèi)容。
神諭階段強調(diào)直譯。小學英語教學所涉及到的內(nèi)容基本都是字字對譯的情況。但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例證向?qū)W生引入一個觀念:中英兩種語言并非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直譯或字字對譯。如:apple—apple of ones eye,doctor—mad doctor等。直譯是英語學習者在初級階段不可避免的重要手段,但它也有陷阱,即它有時不能滿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如翻譯中的“假朋友”、俚語等)。從模因論的角度來說,它就是起阻礙作用的模因。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直譯占主導但教師不得不防范直譯的消極影響。
修辭學階段和邏各斯階段強調(diào)學生語言表達的自然靈活和創(chuàng)新。在學生有一定基礎時,教師采用仿寫訓練是培養(yǎng)學生將母語與英語互譯且駕馭這兩種語言的有效措施,以仿句開始,逐步過渡到仿篇。例:I saw a dog. It wore a coat. I saw a dog. It wore a hat. I saw a man. He wore a skirt.教師可以讓學生繼續(xù)訓練下去,先口頭后筆頭,將現(xiàn)實生活中或童話中的人物都進行表達。學生表達的實質(zhì)是翻譯模因的傳播,而這種傳播是一種增值的傳播,不斷得到新的或者豐富的信息。
語言學階段和目標語階段主要強調(diào)兩種語言系統(tǒng)的對比,在小學英語教學這不是重點,只需在遇到典型差異時向?qū)W生提起即可。
交際階段不僅關注文本,而且關注情景。情景是檢驗學生進行得體的語言輸出的重要指標,也是教師不可忽視的教學背景。從最簡單的問候“How do you do?”與“How are you?”就能夠體現(xiàn)出情景在語言習得中無處不在的蹤影。對于初次接觸英語的小學生來說,教師必須向他們傳遞出情景是漢英語言模因轉(zhuǎn)換的必經(jīng)之路。在平時的訓練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輸出;也可布置open topic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設情景進行語言輸出。
4結(jié)語
英語教學的實質(zhì)是語言模因通過翻譯進行跨文化傳播。教師利用翻譯模因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教學有利于引導小學生不斷模仿、增值、復制、傳播正確的語言模因,提高他們的英語輸出能力和雙語轉(zhuǎn)換能力,并樹立初步的翻譯意識。
參考文獻
[1]Chesterman,Andrew.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2.
[2]陳琳,Printha Ellis.英語·四年級上冊(三年級起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3]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黎月玲.中國英語中的翻譯模因[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112114.
[5]馬蕭.翻譯模因論與翻譯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5,(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