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學校是一所擁有初、高中的完全中學。2010年被批準為北京市綜合改革實驗學校,2011年被批準為國家級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深化基礎教育學校辦學體制改革試驗項目學校”。2013年高考,首屆走班選課的363名學生參加高考,650分以上199人,北大清華錄取人數(shù)達到81人,均列北京市前列。與此同時,更多學生走進劍橋大學、多倫多大學、萊頓大學等歐美名校,以及港澳大學,在全球范圍內(nèi)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學及專業(yè),學生多元發(fā)展、個性發(fā)展的特點進一步彰顯。
一人一張課表
從2012年秋季入學起,作為北京唯一一家“深化基礎教育學校辦學體制改革試驗項目學校”,北京十一學校的新初一年級將全面開展“走班”教學。這是繼2011年該校高一年級實行“走班制”之后的又一項大膽嘗試:同一個年級,同一個行政班的學生,在同樣的時間可能分散在不同的教室中,有的學生在上自習,有的學生在上物理,有的學生在讀地理,這種做法同西方高中的教育教學方式已非常接近。在校長李希貴看來,因材施教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學方法層面,必須要通過讓學生自主選擇來真正實現(xiàn)——提供學生空間、機會和課程,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而不是老師指定,或者通過某種方式認定學生哪方面長、哪方面短,進而給其一個相應的教育方式。
幾年下來,北京十一學校通過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校本化,構建了一套分層、分類、綜合、特需的課程體系。包括265門學科課程、30門綜合實踐課程、75個職業(yè)考察課程、272個社團、60個學生管理崗位,學生自由選擇。學?,F(xiàn)有4000余名學生,卻形成了1430個教學班。
這套由分層與分類、專項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突出以學生個體為單位的選擇性,除了少數(shù)必修課程外,大部分都是選修課程,所有的課程排入每周的正式課表。學生不僅選課程,還可以選擇學習時段,最大程度地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課程與每一位學生聯(lián)系起來,構建起每一位學生自己的學習系統(tǒng)。
通過選課,每位學生形成了自己的課表,到不同的學科教室上課,在不同的教學班之間流動;而老師們,則在各自固定的教室里等待學生上課。通過走班上課,有選擇的課程體系落實到每一個學習過程,學生的課程選擇權真正變?yōu)楝F(xiàn)實。
傳統(tǒng)的行政班轉變?yōu)榻虒W班,教室需要承載更多的教育功能。為此,北京十一學校大力打造學科教室。一方面,從單一功能轉變?yōu)樯险n、讀書、實驗、討論、教研等多種功能;另一方面,教室更具學科特點,各種學習資源進入教室,走進學生的身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便利。
為了給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北京十一學校實施了“大小學段制”。每個學期分兩個大學段和一個小學段,大學段主要進行統(tǒng)一課程的集中學習,兩個大學段之間的小學段,為期兩周,不安排統(tǒng)一的學習內(nèi)容,每位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需求,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自主學習規(guī)劃,既可以到校進行自主學習,也可以到校外社會和實驗基地進行實地體驗學習等。小學段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鍛煉和提升。
走課制與教師專業(yè)化
走課制對教師提高了更加嚴格的要求,教師必須要不斷努力和成長。北京十一學校的教師都有自己的成長發(fā)展規(guī)劃。副校長于振麗介紹說:學校老師在近幾年里做了大量課程開發(fā)、學生用書的編寫,包括很多教師參與了學部的分布式領導的崗位,也就是逐漸形成了全員育人的教育機制,這就要求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規(guī)劃。第一,是教育沙龍主題年會。學校通過每周一次的教育沙龍,還有每學期一次的主題教育年會,為教師提供一個分享的平臺。教師可以將自己在這方面的體會分享出來,有興趣的自愿參加。比如說,后行政班時代的小學段管理,對小學段管理,對這方面設計有興趣的教師就都可以去聽。第二,學校通過開展項目和課題的研究,為教師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通過骨干教師再帶幾個青年教師組成項目組,定期進行中期匯報、階段成果,最后結題,這樣課題引領的方式鼓勵教師深入研究。第三,學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一些專家教授到校進行不定期的講座,也會派教師到外地的特色學校去參觀學習,用這樣一些機制和平臺鼓勵教師個性化發(fā)展。
傳統(tǒng)的中國式課堂,是學生在固定教室,任課教師走馬燈似的不斷上下講臺。學生只需要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即可,很“簡單”。北京十一學校對“走班制”的探索,無疑讓學生學會了思考和選擇,對于他們來說,想要什么,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變得更加重要;也讓教師學會承擔和創(chuàng)新,對他們來說,專業(yè)化才是他們職業(yè)榮譽感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