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必陽 張峰彬 姚艷麗 韓朗 楊峻杰
摘要:《燒結球團學》是礦物加工工程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課,注重燒結理論、成球理論及燒結球團工藝流程的介紹,如何教學對此課程的教學效果影響較大。本文通過對貴州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yè)《燒結球團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結合國內外高校的教學實踐,介紹了《燒結球團學》的教學現(xiàn)狀、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及考試方法的改革,以此為礦物加工專業(yè)課程教學提出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燒結球團學;教學改革;專業(yè)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4-0136-02
高爐冶煉工業(yè)在為社會發(fā)展及經濟效益做出了偉大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不少問題。《燒結球團學》的教學目的是為高爐煉鐵準備優(yōu)質煉鐵爐料。《燒結球團學》是貴州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課,學好它,學生能更好的為我國鋼鐵企業(yè)的生產服務。本文以貴州大學礦物加工工程的《燒結球團學》專業(yè)課程為例,探討教學中存在問題并提出改革措施。
一、《燒結球團學》教學現(xiàn)狀
《燒結球團學》其實是兩門課程,按中南大學或武漢科技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yè),兩門課的課時是108學時,而本課程的課時量為32學時,要在極短的時間上完兩門課程的內容,教師主要按主線、工藝進行講解,且授課速度較快,導致大部分學生無法跟上教師的授課進度,學習似懂非懂,無法完全理解。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學生反映,學科教師為了擴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對《燒結球團學》的每一章節(jié)都要講解。以中南大學出版社的《燒結理論與工藝》和冶金工業(yè)出版社的《球團理論與工藝》這兩本書,共有600頁,二十余章節(jié),也就是說每個章節(jié)分到的時間約1.5個課時。因此,在時間短、內容多的情況下,必然導致每一章節(jié)所講的深度有待加強。此外,教師課件PPT不夠精,文字較多。盡管教師未按PPT文字講授,僅僅基于PPT內的主線進行講解,但PPT中大量的文字卻是讓學生看著PPT找不到重點,學生必須跟上教師授課的節(jié)奏才能聽懂,否則連教師上到哪兒都不知道,導致學生在聽課時不思考,容易走神,使得聽課效率低,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的PPT有待進一步加強。
對教學效果的檢測不夠。多數(shù)教師以單純的講課為己任,不會過多關心學生是否接受。教師與學生的課上、課外交流也很少,導致教師不了解學生,學生也以去上課不被教師點到名為“己任”。更有一部分學生在教師點完名后就悄悄走掉,即使留下的同學也有部分在睡覺或者玩手機。由于貴州大學處于教學水平相對落后的地區(qū),學生基礎差,由于教師對學生了解的缺乏,致使教師在制訂教學方案時會和教學實際脫節(jié)。
二、教學改革措施探討
針對《燒結球團學》課程教學的不足,筆者對當下教學改革和實踐探索提出一些建議。
(一)教學內容的改進
首先,要把握教學起點。在開始教學前,對學生的基礎進行摸底調查,充分了解學生相關學科的學習水平,并且以此為依據(jù)制訂合適的教學方案,并針對學生的弱點選取合適的時間進行適當?shù)难a充和復習,使學生更好的深入《燒結球團學》的學習。對書中的內容進行適當?shù)脑鰷p,使得所講授的內容與礦業(yè)工程的特點緊密結合起來。
其次,引入當今先進的工藝技術,結合實例進行講解。教師要做到以課本為依據(jù),但不能被課本束縛。教師所講的內容應該在講解課本內容的同時,適當?shù)慕榻B當今先進的理論和工藝技術。
再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入視頻教學,充分利用多媒體?!稛Y球團學》這門課主要內容有燒結料層燃料燃燒與傳熱規(guī)律、燒結過程物理化學變化、燒結料層的氣體力學、燒結過程成礦機理、燒結生產工藝、成球理論基礎、球團礦焙燒理論基礎及其生產工藝、球團礦直接還原、低溫固結球團法以及壓團原理與工藝等。課本上的講解多側重于合成理論的介紹,學生對于實際中的操作和應用幾乎不了解。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引入視頻教學。當今互聯(lián)網十分發(fā)達,網絡上也有很多免費的有價值的信息,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將學校條件和課時不允許的實驗進行視頻講解。
最后,在進行內容改革時,多詢問有關企業(yè)專業(yè)人員、學生和有關科研人員,進行對口教學。學生畢業(yè)后學生會面臨就業(yè)和繼續(xù)深造兩條路。將所學知識與日后的企業(yè)實踐和科研能夠結合起來是教師教授和學生學習的最根本目的。
(二)結合PPT講授,引入“問答式”教學和研究型教學
首先,介紹研究型教學是通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進行學術性研究,并將其理論成果進行公開分享的一種教學方式。對于這種方式,我國現(xiàn)行的也有這一方面的措施,如SRT。但是SRT是一種以學生自愿為基礎的,并且是單向的,不能使得廣大學生與教師進行充分的交流,并不能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研究型教學與之相比就有較大的優(yōu)勢。以波士頓大學為例,波士頓大學開展此項活動,為學生提供向學科教師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機會,并且波士頓大學舉辦了各種各樣的活動,如開展教學研討會等。在此過程中,堅持科研項目的草根性,并且有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這樣的做法可以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改善重科研、輕教育的局面,使得專業(yè)課學習氣氛得以加強。
其次,引入問答式教學。多媒體教學,有很多的優(yōu)點,可以調用音頻、視頻等資源,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授課。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在利用這種方式時出現(xiàn)了一定的僵化現(xiàn)象,所用課件僅僅是傳統(tǒng)板書的“電子化”。部分教師不能很好地利用多媒體,僅僅是以讀的形式進行,使得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引入“問題式”教學,在教師指導下,以提問的方式開展教學,每一節(jié)分為若干問題,督促同學自己或以小組的形式組織語言進行回答、辯論。
(三)教學過程中引入課前摸底和MBTI理論
由于教師對學生水平和特點不了解,導致教師的教學方案不能較好的對學生做到對癥下藥。因此,在教學中引入課程前摸底和MBTI理論是很好的嘗試。
首先,引入課前摸底是指在整課程講解前,教師組織學生學習課程,并對有關的基礎課程知識進行測試。教師對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研究,并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結果,確定學生的薄弱點。在開始上課時將這些知識進行適當?shù)难a充,以保證教學質量。
其次,人的性格與人適應的教學方式息息相關。MBTI理論是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先生關于心理類型的劃分,后經一對母女研究并加以發(fā)展。MBTI將人的性格劃分為四個維度,每個維度有兩個方向,共計八個方面,分別是:外向(E)和內向(I)、感覺(S)和直覺(N)、思考(T)和情感(F)、判斷(J)和知覺(P)。通過這八個方向的不同組合即可得到人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就會適應不同的教學方式。正如,孔子所實施的“因材施教”。例如ISTJ型性格的人就有嚴肅、安靜、藉由集中心志與全力投入、可被信賴獲致成功、行事務實、有序、實際、邏輯、真實及可信賴、十分關注且樂于做任何事、負責任、重視傳統(tǒng)與忠誠。這樣的學生在教學時,就要注意對他的信任,并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給這類學生更多的任務去完成。這樣可以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造的活力,保證教學質量。而對于另外的學生則要采取與之性格相適應的教育手段。
(四)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科研促教學、創(chuàng)新《燒結球團學》教學新體系
科研是學科建設的核心,只有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才能提高學科的水平,豐富學科的內涵,才能培養(yǎng)高水平的學生。因此,在《燒結球團學》的課程教學中,我們教研室鼓勵并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各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去,教研室每年均要組織40余人本科生參與礦物加工工程專業(yè)、礦物資源工程專業(yè)教師團隊的科研項目,并充分發(fā)揮研究室內研究生的協(xié)助指導工作,利用學生課余時間開展內容豐富的科研活動,對學生進實驗室之前進行實驗操作和注意事項的基本培訓,同時還開設了《如何撰寫文獻綜述》、《如何做科學研究》和《學科前言講座》等對學生進行科技寫作的基本訓練,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使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進一步運用到實踐操作中去,用實踐來檢驗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以科研促教學,創(chuàng)新《燒結球團學》教學新體系。
(五)改進教學考核方式
現(xiàn)今,對學生的考核多以筆試進行,這樣的考核方式使得學生可以通過短期的“突擊”獲得高分,不能對學生學習掌握程度進行很好的評價。為此,必須對《燒結球團學》教學的考核方式進行改革,其改革思路是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筆試的考評方式,而采取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評方法。其一,采用課堂評價與考試相結合,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觀察和記錄學生平時的各項表現(xiàn)。其二,采用兩次考試、素質鍛煉和平時考勤相結合方式進行考核,教師可通過兩次考試取平均值或取較高分數(shù)為最終成績,多給一次學生選擇學習的機會。部分較簡單章節(jié)可提前一周安排學生分組預習部分內容,并做成精美PPT,讓學生反串上講臺進行講課,教師則對學生完成的質量進行評議并給出成績。此外,平時考勤應納入學生的成績部分,對無故缺席、遲到和早退的學生進行扣除部分平時成績,達到讓學生時時知道底線,便于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其三,考試方式可不拘一格,但要嚴格考試管理,保證成績數(shù)據(jù)真實可靠。
參考文獻:
[1]章曉林,劉全軍,劉殿文.《現(xiàn)代選礦工藝礦物學》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3,(33).
[2]楊光華.以問題為中心開展教與學[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