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
【摘要】本文通過對兒童組曲《快樂的節(jié)日》的曲譜音樂分析,總結曲目特點,以及音樂形象與彈奏技巧結合的特點,為今后的教學提供一定的教學參考價值。
【關鍵詞】《快樂的節(jié)日》;音樂分析
一、兒童組曲《快樂的節(jié)日》概述
(一)鋼琴組曲的類別
鋼琴組曲的形式即是由幾個鋼琴曲組合而成的鋼琴套曲,被分為古代組曲和近代組曲。
1.古代組曲以巴洛克時期的巴赫為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法國組曲》《英國組曲》《的國組曲》等等,這幾種組曲,一般由幾個舞曲組成,因此,也稱為舞蹈組曲,主要流行于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歐洲。
2.近代組曲則是十九世紀以來,作曲者將幾個樂曲按照標題的意思來構思結合在一起的樂曲成為組曲,組曲中的題材一般取材于民歌、民間音樂、歌劇、舞劇、話劇等而成。樂曲間的先后排序一般按照音樂情節(jié)邏輯關系而排。
(二)兒童組曲《快樂的節(jié)日》簡介
兒童組曲《快樂的節(jié)日》寫于1953年,是我國第一部以新中國兒童生活為題材的組曲,由我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丁善德先生所作,代表作有:《春之旅》組曲、《序曲三首》《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著作有《賦格寫作技術》《作曲技法探索》。
這首組曲,是作曲家有感于兒童愉快的幸福生活,刻畫出兒童活潑健康和聰明機靈的性格,組曲由五個組曲組成:《郊外去》《撲蝴蝶》《跳繩》《捉迷藏》《節(jié)日舞》,這是一首以兒童特性所寫的作品,活潑、生動、有趣,這五首曲目從兒童的各個方面去描述兒童們的天真活潑、嬉戲打鬧的情景,樂曲的音樂充分表現(xiàn)了兒童趣味。
二、兒童組曲《快樂的節(jié)日》音樂分析
(一)《郊區(qū)去》
是組曲的第一首,選用的是6/8拍的節(jié)拍,這類節(jié)拍相比較于2拍更為活潑,更能表現(xiàn)孩童們的天真、高興,描述了孩童們蹦蹦跳跳去郊外的好心情;曲目中,注意小連線的落滾彈奏,手腕自然提起,自然落下,聲音圓潤、通透,曲目中采用了大量的分解和弦,用分解和弦的旋律帶入孩童們在藍藍的天空下,自由自在地玩耍、跑跳的生動場面。
(二)《撲蝴蝶》
這首樂曲的曲式結構為回旋曲式:在第一段對比出現(xiàn),第8小節(jié)的后兩拍開始至第15小節(jié)的前兩拍結束,通過和弦色彩的變化,再次生動的描繪了孩童們高興地撲蝴蝶的場面,在第23小節(jié)的后兩拍至33小節(jié)的前兩拍,這是第二次的對比,這次對比的開始,是由同音進行,雙音與休止符相互交替,需要注意的是,同音進行時,手腕有彈性,讓同音的進行顯得有趣味,而不是單純的同音進行,進行到雙音與休止符交替時,聲音整齊,聲音干凈,踏板切換分明。
(三)《跳繩》
此曲細膩地刻畫了兒童跳繩活潑愉快的心情,帶有幾分天真的孩子氣,用歡樂的節(jié)奏與多種節(jié)拍交替使用,使得音樂躍然紙上,孩子們跳繩的生活畫面活靈活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
本曲目是三部曲式:在第一部分,第1小節(jié)至34小節(jié),以右手單音跳音進入,左手也以單音來接替,指掌關節(jié)支撐,手指尖觸鍵,力求聲音上清晰,有層次變化,彈奏P時,需要將大臂的力量隱藏些許,身體向前傾斜,注意身體、大臂、小臂、手指的力度配合,力量需要貫通,才能彈奏出跳繩時的輕盈。
在第二部分,第35小節(jié)至64小節(jié),在彈奏此部分的時候,聲音干凈才能顯示主題的活潑型,指尖力量集中,聲音才會有穿透性,聲音的輕靈猶如孩童們得笑聲,在左右手聲部的對應上,需要注意聲音的對話性,感覺雙方在拋球,一個拋,一個接,這樣音樂的句子就不會斷,音樂也不會消失,因此,此部分演奏時,需特別注意音樂的承接。
在第三部部分,主題再現(xiàn),也是引子的再次出現(xiàn),恢復到跳音的彈奏方式,仿佛又看到孩童們高興地玩耍,最后,本曲在聲音漸漸消失中結束。
(四)《捉迷藏》
捉迷藏是孩童們最喜歡的游戲,一個人蒙上眼睛逮人,其余人躲藏,孩子們追著、逗著、躲著、閃著、笑著、藏著,這些畫面在曲目中,都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捉迷藏是一首詼諧曲風的曲子,此曲是三段式附加尾聲,在樂曲的進行中,音樂仿佛是隨著孩子們的一動一靜、一抓一躲,音樂時而快時而慢,力度時而強時而弱,讓聽者們,就在以為快被抓住的時候,突然音樂一變,又逃脫了,孩子們機智、活潑的場景,顯得是那么的生動活潑。
在第一部分,第1小節(jié)至28小節(jié),跳音連著連音彈奏,因此要注意手腕不要僵硬,并且左手的伴奏織體也不容忽視,在四拍的重拍上,要彈奏出強拍的效果,避免左手聲部的混淆,讓聲部都能夠站立起來。
第二部分,第29小節(jié)至51小節(jié),在這部分,彈奏的速度有所變化,變得稍慢,但旋律線條明顯,因此在彈奏時,需要注意旋律線條的凸顯,采用歌唱性的彈奏方法,手指用指腹觸鍵,手腕的力量跟隨,要和大臂小臂相結合,力量是由身體、大臂、小臂送到手指,而不是單靠手指連奏,只有帶動全身才能彈奏出如歌唱般的連奏,再結合稍慢的速度,顯得音樂是不斷的。
第三部分,第52小節(jié)至87小節(jié),速度由第二部分的稍慢變得稍快,帝都也漸漸凸現(xiàn)出來,不協(xié)和的跳音和弦,造成氣氛緊張,而后本部分結束在力度強烈的音樂中,描繪了捉迷藏的結束。
(五)《節(jié)日舞》
此曲是兒童組曲《快樂的節(jié)日》的最后一首曲目,曲目開始由左右手交替進行,而后旋律圖顯在右手部分,音樂的力度在旋律出現(xiàn)后,稍稍柔和下來,緊接著力度加強,又掀起了另一番節(jié)日的喜慶,因此在演奏時,力度的對比需十分明顯,力度漸強時,大臂的力量漸漸增加,而不是只靠小臂和手指、手腕的力量,這首曲目,主題不斷出現(xiàn),熱鬧非凡的場面,也彰顯著孩子們高興過節(jié)日的情緒表達,畫面描述了孩子們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唱著歌的情景,最后全曲結束在熱鬧的節(jié)日中。
兒童組曲《快樂的節(jié)日》通過《郊外去》《撲蝴蝶》《跳繩》《捉迷藏》《節(jié)日舞》這五首曲目,在這幾首曲目中,通過音樂的描繪,充分地展示了兒童們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的情景,以及兒童們的幸福生活,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對后續(xù)的研究中國兒童組曲起到一點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