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厚洪
摘? 要:浙江畬族契約文書不僅是畬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還有雅馴不俗的生動筆調,同時還有崇仁尚禮的精神內蘊,在史學、文學、民俗學等方面具有多重文化價值。
關鍵詞:畬族;契約;文化;價值
Abstract: The Zhejiang She nationality contracts not only reappear the She people real life, but also show the vivid express emotion, and upholding the spirit of? ethics connotation. These contracts have mutiple values of history, literature, folklore and so on.
Keywords: the She Nationality; Contract; Culture; Value
浙江畬族契約文書數(shù)量繁多,種類豐富,主要有田契、山契、地契、房契、婚契、借據(jù)、收字、分關書、修譜約、公儀簿等。在眾多畬族契約文書中,最具特色的莫過于“分關書”,無論形制還是內容都別具一格。
畬民非常重視山田地房的日積月累、代際流動和傳承管理,分家之時常針對家產(chǎn)分配及承繼情況訂立契約文書,俗稱“分關書”,亦有分關簿、分龍關書簿、分拍合同字據(jù)、分契、掰約等多種名稱。浙江現(xiàn)存畬族分關書29件[1],其中清光緒年間8件,道光年間4件,嘉慶、同治、宣統(tǒng)年間各1件,民國時期12件。最早為清嘉慶十八年(1813)《藍益孫分關書》(文中所引分關書部分題名依照《浙江畬族民間文獻資料總目提要》,部分題名為筆者根據(jù)契文內容擬寫),距今202年,最晚為民國三十八年(1949)《藍銀福分關書》,跨度達136年。從分關書中,不僅可知當時相關家戶擁有土地情況和分房例規(guī),而且能夠看出同一地方的宗親關系,還能從字里行間看出畬民的民族個性,在史學、文學、民俗學等方面具有多重價值。本文擬以留傳至今的清代至民國時期浙江畬族分關書為例,探析浙江畬族契約文書的多重文化價值。
1? 永遠為據(jù):不可或缺的堅實憑據(jù)
自清代開始,浙江畬族析分家產(chǎn),以“分關”為憑執(zhí),已屬尋常之事。誠如清光緒四年(1878)《雷成會分龍關書簿》序文結尾所言“此關書以為子孫世守之計,如有爭競,執(zhí)此關書赴官究”,意味著遇到產(chǎn)業(yè)糾紛、賦稅交割等情況時,還可執(zhí)分關書交官府查驗。正因如此,在畬族民間重視訂立分關書,契文中總少不了“永遠為據(jù)”等字樣。例如,清光緒十三年(1887)《藍月清分關書》言“光緒元年均分,拋鬮拈定”,但當時“未立分關三本,各執(zhí)一本為據(jù)”,于是在光緒十三年二月廿一日“立分書為合同,永遠為據(jù)”,足見畬民將分關書視為分家析產(chǎn)不可或缺的“憑證”。不僅如此,畬民在書立程式及擬寫方法上也格外重視。
1.1 ?親族見分有類公證。畬民立分關書時,除了析產(chǎn)受益人在場外,通常邀請族長、房長、親戚、友鄰到場監(jiān)督作證。例如,清道光三十年(1850)《鐘景春分關書》言“情因人眾事繁……是以邀請族長、親戚前來公議”;民國十九年(1930)《雷林有分關簿》言“經(jīng)托伯叔親友分拍田地,計泒糧銀分厘,照泒永為關分己業(yè)”。有些分關書特別強調親族“權威”,例如,民國三十四年(1945)《藍炳森分關書》載明“倘有不依關書議據(jù)者引起爭端,則鳴親族共同攻忤”,意即各房應遵照親族所議分關而不得爭執(zhí)。
畬民立分關書時見分人數(shù)之多,可從落款畫押得到明證。例如,民國十二年(1923)《藍來興分關書》,有“見兄”土星、進元、志為、阿明、上珍,“見侄”光庭、“見妹夫”鐘新蓮、“見姊夫”藍慶進等8人;民國三年(1914)《藍天申戶連環(huán)分關書》,見證人有“族長藍土滿”“房叔藍水發(fā)”“房長藍葉福、藍晚兒、藍天明”“親妹夫藍文圣”等6人。此舉有類當今“公證”,為畬民在必要時“赴官究”奠定了基礎。
1.2 ?半書合同增強效力。在畬族分關書上,常用半書格式題寫“分關合同”等字,數(shù)份分關書皆有“半字”可以“合為一體”,仿佛現(xiàn)今“騎縫章”,旨在避免偽造,強化了分關書的合同效力。即使是三人以上的分關書,不便半書,但依然堅持半書。例如,清咸豐十一年(1861)《雷益盛分款簿》最后一頁有“立合同分款各執(zhí)壹本為據(jù)”半字,民國五年(1916)《坤房藍細春分書簿》有“立分書合同大吉”半字。這也說明了浙江畬族民間的“合同”概念使用較早且較為常用。
1.3 ?添涂有注力求嚴謹。書立過程中難免誤寫或漏寫,在正文書寫完畢后一旦需要添字或涂字,得當面修改,常用“內添”“內改”“內涂”標明變動,并且詳記添刪涂改的字數(shù)。例如,民國三十八年(1949)《藍銀福分關書》中除有“牛欄基地現(xiàn)歸藍根林一戶管業(yè)”“上祖禁伐樟樹,禮、智、信三房不準砍伐”兩處同筆附注外,結尾處還有“分書全本共十四頁連皮,第四頁改‘樓字,第九頁注‘房字,第十一頁注‘地字”的說明。
2? 追昔言今:宗族源流的生動再現(xiàn)
在人們的印象中,宗族源流的記述,多見于族譜中。而在畬族分關書中,也有記述姓氏源流和世系等,無疑是研究畬族房族分支的寶貴史料。
2.1? 追溯祖居地。例如,清道光十五年(1835)《藍開興分關書》開篇言明“原祖住麗邑七都山根地方,各自居住,耕作成家,已三十余年矣”;清宣統(tǒng)元年(1909)《雷云福分關書》載“前上太祖住邑晉(景)寧,移居處州府八都周村半領(嶺)居住,同治貳年,移居三都洋店湯庵弄住”;民國三十八年(1949)《藍銀福分關書》載“藍公自廣東省謙(遷)浙南處州府麗水縣東鄉(xiāng)三十二都圳古莊”。
2.2? 記述祖宗名。例如,清宣統(tǒng)元年(1909)《雷云福分關書》載“大位小一郎,娶妻七都山根,母名藍官?,大位藍小五娘”;民國三十八年(1949)《藍銀福分關書》載“祖德勝臨南極古同壽汝南千秋旺丁”。
2.3? 詳載當下情。例如,清咸豐十一年(1861)《雷益盛分款簿》載“益盛所生二女,年幼(缺少)身力,今有堂叔雷益盛欠少人做身力,家兄雷益龍所生三子,阿三不能娶親,來到叔父邊幫做身力,娶親為婚,年數(shù)完滿八年,各家移灶,勤儉成家”;民國三十八年(1949)《藍銀福分關書》載“藍銀福仝(同)妻雷氏居住,所生三子,長子錦銘,為禮房字曰;次子賢林,為智房字曰;幼子根林,為信房字曰”。
2.4? 世代永相承。在29件分關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出自麗水松陽縣象溪鎮(zhèn)村頭村藍姓者有7件,分別為《藍益孫分關書》《藍云旺分關書》《藍日林分關書》《藍日德分關書》《藍日盛分關書》《藍月清分關書》《藍陳珪分關書》,可從中很清晰地看到藍氏家族五代的承繼情況,可謂“一脈相承”。
3? 年積月累:逐漸充盈的可觀家產(chǎn)
從浙江畬族分關書中,可以看出其可分家產(chǎn)總量可觀,顯示了畬民殷實的“家底”,殊不知,所有這些家產(chǎn)都是畬民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3.1? 總量可觀。例如,民國三年(1914)《藍天申戶連環(huán)分關書》羅列所分家產(chǎn)用了近3000字,除屋基、山場等項,僅田產(chǎn)一項,筆者根據(jù)分關書內容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其中“抽撥父母清明祭田”計23.1畝,“抽撥禮智信三房賢田、子孫讀書束修之田”計5.5畝,分給“禮房藍天申田業(yè)畝分”13.6畝,分給“智房藍富旺田業(yè)畝分”13.35畝,分給“信房藍木水田業(yè)畝分”13.3畝,總計田產(chǎn)達68.85畝。其實,除屋基、田地、山場之外,不少畬民家中的各種用具、什物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例如,民國三十一年(1942)《鐘門雷氏分關書》,分給長房元字號有“手輪水車,壹張;新石磨連櫓,壹副;欄糞釵(杈),壹把;四齒耙,壹把;鐵索牛厄(軛),壹副;石腳桶,壹副;酒缸,壹只;□鍋,壹只”,分給次房亨字號有“腳輪水車,壹張;舊石磨,壹副;水缸,壹只;腳碓臼,壹口;斧頭,壹把;鐵耙,壹張;火爐磚,壹副;石豬槽,壹個;小舂臼,壹個;棕席,壹領”,存眾共同管理的還有“大秤,壹把;手秤,壹把;斗,壹個;送節(jié)藍,壹個;酒甄(大、?。┵E個;錫燈臺,壹對”。
3.2 積少成多。例如,清光緒七年(1881)《鐘門雷氏分關書》言“夫在之日,僅足以供饘粥,自夫去世之后,二子當初幸得長子撐,時家漸充足。所有田地、山場,但系逐年積累所買,至于娶媳、生孫、嫁女,無不備至”,充分說明了“逐年積累”方使家產(chǎn)充足的道理。在清道光十五年(1835)《藍云旺分關書》中,所分家產(chǎn)頗豐,據(jù)筆者對浙江畬族民間契約文書進行調研、收集、整理時發(fā)現(xiàn),其田地山場是由藍云旺自乾隆五十九年(1794)起分別從陳藍福、葉利翁、姜渭水、姜渭君、姜廷惠、姜文通處一坵一叚地置辦起來的。從中不難看出,畬族先民創(chuàng)業(yè)之艱辛,也看出畬民勤儉務實的民族性格。
與畬族田契、山契、地契、房契等大多書于一紙不同,分關書因其內容較為駁雜,因而篇幅相對冗長,絕大多數(shù)分關書線裝成冊,有的則為長卷分頁折疊。從頁數(shù)看,大多為8~13頁,其中頁數(shù)相對較多者有:清同治十三年(1874)《藍日盛分關書》共34頁,民國三年(1914)《藍天申戶連環(huán)分關書》共29頁,清咸豐六年(1856)《藍日德分關書》共24頁。頁數(shù)多者,所載財產(chǎn)數(shù)量亦多。
4? 雅馴不俗:崇文尚禮的文化情結
根據(jù)現(xiàn)存情況,浙江畬族分關書形成于處州(今麗水)、金華、衢州、溫州、杭州等地,其中麗水蓮都區(qū)藏數(shù)最多,共有10件,其次為麗水松陽縣,共有7件,此外,麗水云和縣有3件,遂昌縣有2件,景寧畬族自治縣、金華婺城、金華武義、金華蘭溪、溫州平陽、衢州龍游、杭州建德各1件。筆者《論麗水畬族民間契約文書的語言特色》(刊于《檔案管理》2014年第3期)一文曾以田契、山契、地契等為例論述了麗水畬族民間契約文書的語言特色,贊揚了畬民“知書識禮”的品性。綜觀浙江畬族分關書,發(fā)現(xiàn)畬民契約文書語言雖有地區(qū)差異性,但總體上呈現(xiàn)出雅馴不俗的特征。
4.1? 長于抒情,文辭優(yōu)美。浙江畬族分關書都有“序”,描述家族歷史、分家緣由、分家方法、分后祝愿等,與很多南方地區(qū)的契約文書一樣,“抒情色彩和主觀色彩濃厚”[2]。例如,清道光十五年(1835)《藍開興分關書》言“自分之后,各男炊爨,務要兄弟恭敬、妯娌和睦、勤儉耕種、維新家業(yè),庶父業(yè)不致凋零,親戚不得哂笑矣!爾其勉之,不得以父言為泛泛然也”;民國元年(1912)《藍胡□田地分關書》曰“予雖不能效古人之遺意,亦乃聞古人之高風,豈欲我子孫枝分流別而另居各爨乎?……不幸予妻已早逝世,予晝則耕耘,不辭苦況,夕則帶子,每就艱辛,勤儉自持。而目前所置之產(chǎn),比我父遺分之產(chǎn)稍覺上進,斯非予之幸也哉!……自分以后,務宜克勤克儉,各守祖業(yè),惟忠惟孝,大啟門楣,庶幾上以慰祖宗櫛木之情,下以啟子孫豐盈之象,是予所厚望”。
4.2? 援經(jīng)據(jù)典,古風濃郁。例如,民國三年(1914)《藍天申戶連環(huán)分關書》言“嘗思效張公九世同居,美名稱于古昔,鄭氏[十]五代共爨,儀式垂于今時”,民國十二年(1923)《藍來興分關書》言“兄弟個個學公儀(藝)九代未分之家之義,鄉(xiāng)田同井、扶持關顧”,契文所指“張公九代未分”“鄭氏十五代共爨”皆有典故,分別指山東壽張張公藝和浙江浦江鄭綺,表明分關者居今稽古、不勝向往之意,流露出分家時喜憂交織的情緒。
4.3? 繁復生動,好用修辭。畬族分關書中運用了比喻、對偶、借代、夸張等多種修辭手法。例如,民國三年(1914)《藍天申戶連環(huán)分關書》言“是立關也,如券之合,其設鬮也,如衡之平”,通過比喻指出分關類似合同,拈鬮方顯公平;再如,民國三十八年(1949)《藍銀福分關書》言“五世其昌,百年富貴”,略帶夸張,表達了代代昌盛的美好愿望。畬族分關書多四字句、六字句,且前后對偶工整,如,民國七年(1918)《藍陳珪分關書》中言“強者不得欺弱,智者不致凌愚”,“強”對“弱”、“智”對“愚”,準確無誤,而且“欺”“凌”二字也用得十分恰當;再如,民國三十四年(1945)《藍炳森分關書》言“家口繁多,事務紛紜,支持維困,統(tǒng)理不易,輾轉熟思,難全美策”,“荊樹莖高,必添枝葉,父子相商,業(yè)已委妥”,其間多用四字句。諸如此類的眾多佳句,使得畬族分關書具有詩化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
4.4? 祈吉求利,房字典雅。畬民分家,講究挑選吉日,書寫時亦頗為考究,常把朝代和干支紀年一并列出,如“大清道光叁拾年仲冬月吉立”“咸豐拾壹年歲次辛酉年十月吉立”“光緒拾柒年辛卯歲冬月谷旦”“中華民國柒年歲次戊午冬月立”等,且將朝代名稱抬高二格書寫。分關書中編立的“房”號,用字典雅,寓意美好。例如,清道光三十年(1850)《鐘景春分關書》編為“孝”“友”“順”三房;清道光十五年(1835)《藍開興分關書》編為“元”“亨”“利”“貞”四房;民國三十五年(1946)《藍興財兄弟分款字據(jù)》編為“忠”“孝”“仁”“愛”四房。
5? 民風淳樸:富有特色的風俗習慣
畬民分關,通常選擇父母年邁之時分家或者諸子成婚之后分家,既有利于“舊家庭”的傳承延續(xù),又有利于“新家庭”的獨立發(fā)展。與此同時,畬民還有踏明界址、母舅在見、女性參分等原則和方法,既展現(xiàn)了獨特習俗,也展現(xiàn)了淳樸民風,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5.1 踏明界址。鑒于分關之公平性,畬民常在分關前踏明田地、山場界址,并立石為界,便于分關書中載明四至界線。例如,民國五年(1916)《坤房藍細春分書簿》言“從前父手祖業(yè)田地,父連魁自光緒二十七年間,投伯叔、親友撿鬮分楚,山場、屋宇、灰寮、園地未及品塔(搭)撿鬮,兄弟二人相儀(議),又洪憲元年正月吉日,托親友、伯叔又達(踏)明界址,品搭撿鬮均分哉”。誠如前文所述《藍天申戶連環(huán)分關書》,由于分關書存在部分破損,無法精準計算,但從清晰可見處計得田業(yè)分給三房分別為13.6畝、13.35畝、13.3畝,足見踏為界址為均勻析產(chǎn)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5.2 母舅在見。前文述及畬民分關時邀請親鄰作證,其中通常少不了“母舅”。例如,清道光三十年(1850)《鐘景春分關書》6位見分人中有“四舅錦文”,清光緒七年(1881)《鐘門雷氏分關書》5位“見中”人中有“母舅雷阿有”,清宣統(tǒng)元年(1909)《雷云福分關書》7位“見怕(拍)”人中有“母舅藍有財”,民國三十五年(1946)《藍興財兄弟分款字據(jù)》5位“見中”人中有“母舅郭三?!薄?梢姟澳妇艘姺帧痹瓌t在畬族民間是非常講究的。
5.3 女性參分。在傳統(tǒng)社會的大部分地方,婦女“沒有家庭財產(chǎn)的所有權和繼承權,家庭財產(chǎn)只能由男性占有和繼承,寡婦再嫁不得帶走財產(chǎn),出嫁的女兒也不能繼承父母遺產(chǎn)”[3],但在畬族民間,可以由女子主持分家析產(chǎn),分關之時也會考慮“妣氏膳田”等。例如,清光緒七年(1881)《鐘門雷氏分關書》、民國三十一年(1942)《鐘門雷氏分關書》就是由女性主持分關并立分關書的。再如,民國七年(1918)《藍陳珪分關書》,首先載錄了“陳在妣雷氏膳田”,“日后歸乾房(藍國土)子孫輪流辦祭”,然后載錄了“陳珪公妣雷氏膳田”,“日后歸坤房(藍成祖)子孫輪流辦祭”。所有這些,都是畬民重視女性的體現(xiàn)。
6? 以禮入契:情義兼容的倫理道德
分關書作為民間契約文書的一種,“契”與“法”的內容應是必備的。正如前文所述,擁有“法律文書”之憑證價值的畬族分關書,毋庸置疑是“契法結合”的。然而,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調整民事法律的不是法,而是禮”,“禮法互補是維系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根本支柱”[4]。細細考察浙江畬族分關書中,其間不乏“禮”的成分。筆者認為,正是這種“以禮入契”的做法,使得畬族分關書的倫理道德內涵變得更加深厚。
6.1? 不爭長短,宜兄宜弟。一般來說,對家庭財產(chǎn)的分割繼承大多在兄弟間進行。例如,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藍金滿分關書》言“田地、畝分書載明白,至公至均,當以安分,照書管業(yè),不敢爭論違命以傷手足”,因“手足情深”,所以“安分管業(yè)”;民國十二年(1923)《藍來興分關書》言“將宜兄宜弟、分煙各爨,品搭均分所有田地、屋宇、各項器皿以及種種件件百物等,當親房、親族面踏均分。惟有田地、屋宇拈鬮為定,不得妄為爭執(zhí)各項東西,總是兄弟相讓、得平遺物,點滴所分不平,莫因小事失手足之雅式相好矣,無相尤(憂)矣”,盡管“面踏均分”,但依然存在“點滴所分不平”,強調“兄弟相讓”方可“宜兄宜弟”。曾有學者指出,在分家這種場合“親子間的感情使父親不易公平執(zhí)行社會立法”[5],在筆者看來,分關之時,不只是家庭財產(chǎn)利益的簡單分配,同時也包含“情”或“義”的分配,“無論是禮義差等,還是契約平等,都是出于正義的考慮”[6],更何況畬民分家多在神龕前拋鬮拈定,不僅儀式莊重,而且杜猜避嫌。例如,清光緒四年(1878)《雷成會分龍關書簿》所言“邀親姻尊長等各將祖、父賣置屋宇、地基、田產(chǎn)、財物等項品搭均分,禱神拈鬮為定,無得爭長競短,一以全子之孝,一以全兄弟之義”,分關中是“孝”“義”并存的。浙江畬族民間從未因分家析產(chǎn)而爭訟,正是分家之時融入“情義”而使得“爭”止“讓”多。
6.2? 尊宗祭祖,贍老撫幼。幾乎每一件畬族分關書,都留有父母的養(yǎng)老田,并載有“輪流祭清”等語,同時還抽撥“長孫田”或“幼子田”等,而且分關書常有“太公祭田”“清明祀田”“子孫讀書田”等詞,由此說明,浙江畬民有尊宗祭祖、贍老撫幼的傳統(tǒng),并將其視為民間習慣法的程序而載入分關書。例如,清道光三十年(1850)《鐘景春分關書》“撥取幼子田:田八斗,計貳坵,土名三石龍”;再如,清光緒四年(1878)《雷成會分龍關書簿》中載有“父母雙親大人剔抽出以作高祖太公雷日青、曾祖公雷有興,二位太公清明祭,共租貳擔柒拾伍斛,孫長房雷成會、次房雷成賢仝(同)永遠泒下倫(輪)流周年祭奉加紙”,“剔抽出以作父母雙親大人祭租,共租貳擔正,長房雷石(成)會、次房雷成賢仝(同)永遠周流年泒奉,泒下子孫清明加紙”等語。
6.3? 提留不賣,興家旺族。浙江畬民在分家之際所抽撥、提留的父母“口糧田”,生前用以養(yǎng)膳,死后則為祭產(chǎn)。例如,清咸豐六年(1856)《藍日德分關書》中載有“抽父母口糧田:抽土名坐落廿四都金鐘莊后陽田壹坵,計租谷拾碩正;抽土名坐落金鐘莊坑圩田壹叚,計租伍碩正。壽旦百年以后,叁房輪流祭清”等語;再如,民國三十一年(1942)《鐘門雷氏分關書》中載有雷氏母親取撥養(yǎng)膳田畝“民客田貳畝肆分正,計壹坵,發(fā)字號,土名,上塻坂;一客田壹畝陸分正,計壹坵,仝(同)。以上民客田貳畝肆分,又客田壹畝陸分正,共計肆畝正。此田母親在生養(yǎng)膳,百年之后,以作衣衾、棺槨之費,倘有不敷,兩房照派,其余有盈,另行再議之”等語。據(jù)考察,浙江畬民對于提留之產(chǎn)有“只準食,不準賣”的約定,如此一來,提留之產(chǎn)便成了日后族房不斷增長的“共有財產(chǎn)”。前文曾述及民國三年(1914)《藍天申戶連環(huán)分關書》“抽撥父母清明祭田”與“抽撥禮智信三房賢田、子孫讀書束修之田”累計達29畝,便是明證。的確,分家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新家庭”,并使其代代興旺,因此,畬族分關文書序文末尾多有勉勵之語,言明家長和親族對析產(chǎn)受益者的囑托與厚望。
6.4? 關愛弱勢,治帶有補。在清宣統(tǒng)元年(1909)《雷云福分關書》中,載有“立承祀雷禮發(fā),肝枝,前怕(拍)山場怕(拍)出荒坪地各(角)歸以陳春,后怕(拍)出山場壹魁(塊),對兌屋基,歸以治帶叔,在生供膳,承祀香盤,山場以(一)應歸陳春管業(yè)、香盤,長房三子不愿香盤,禮發(fā)瘋痰(癱)跌(瘸)腳,長房三子不愿治帶,伯叔品酌,歸以陳春承祀香盤,伯叔兄弟不必爭執(zhí)、反悔異言”等語,看似啰嗦重復,可到底是為“肝枝(瘋癱瘸腳)”之人謀求“治帶”而加以言明,從中可知侄雷陳春愿意照管叔雷禮發(fā)而多分給荒坪、山場各一塊以茲補助,透露出畬民崇尚正義、揚善貶惡的傳統(tǒng)倫理道理觀念。
上述契中含禮的諸種情況,極好地說明了中國儒家傳統(tǒng)思想對畬民的滲透與教化,同時也反映了畬民崇文尚禮的民族品性。
累代同居,一直是“宗法社會苦心編織的美好夢境”[7],而當“美好夢境”照不進“生活現(xiàn)實”之時,分關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浙江畬族分關書作為畬族古籍文獻資料之一種,其間所蘊藏的史學、文學、民俗學等多方面文化價值使得分關書臻于“完美”。有鑒于此,我們應進一步加強搜集、整理和研究、運用,進而充分發(fā)揮它們在民族研究中的文獻價值,大力促進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
*本文系浙江省2015年度社科規(guī)劃課題“畬族契約多重文化價值研究——基于浙江畬族契約文書的考察”(課題編號:15NDJC063YB)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呂立漢.浙江畬族民間文獻資料總目提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24~231.
[2]唐智燕.論近代民間析產(chǎn)分關契約文書的語言特點[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4(2):6~10.
[3]李銀河.女性權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77.
[4]劉云生.以禮正俗:儒家自然法與傳統(tǒng)契約精神[J].廣東社會科學,2003(5):148~152.
[5]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511.
[6]包利民.禮義差等與契約平等——有關分配正義的政治倫理思想比較[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1(3):187~194.
[7]屈小強.《百年契約文書》“分關”價值之我見[J].文史雜志,2014(3):17~20.
(作者單位:麗水學院? 來稿日期:201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