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肉吃多了傷身,這個觀念已被大家熟知,但肉吃不對更傷身,卻被很多人忽視了。下面教大家如何健康吃肉。
瑞士科學家發(fā)布在《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上的一項大型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吃太多(每天超過40克)的熏制、腌制等加工肉會縮短人的壽命,每天吃160克以上的人比每天吃10~20克的人,早亡風險增加了44%。
因為這種肉含有大量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容易阻塞血管,引發(fā)冠心病。而且這種肉致癌物亞硝酸鹽含量高,影響健康。
為此,專家建議,人們應將加工肉制品的攝入量限制在每天28克以內(nèi)。
肉類在高溫下直接燃燒,被分解的脂肪滴在炭上,再與肉類蛋白質(zhì)結(jié)合,會產(chǎn)生“苯并芘”這種強致癌物,常吃會嚴重損害健康。
肉最健康的烹調(diào)方式是燉。長時間燉肉可減少肉類30%~50%的膽固醇。其次是涮肉、蒸肉。如果要吃烤肉,最好用綠葉菜包著。
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脂肪含量較高,但其瘦肉能起到補鐵防貧血的作用,肥肉則一定要少吃。禽類、魚類等白肉脂肪含量較低。
體力勞動者可適當吃紅肉,腦力勞動者則要多吃白肉;男性對紅肉需求大,女性可多吃白肉;老人身體機能退化,多吃紅肉易致心血管疾病和認知障礙,應以吃白肉為好;孩子處于發(fā)育期,兩種肉都要吃。
需要提醒的是,患有肥胖、三高等慢性病的人,最好少吃肉,以豆制品代之。
“膳食平衡寶塔”中明確指出,一個人每天攝入生肉不能超過75克,即1兩半,即一副撲克牌大小的一塊。
拿紅燒肉來說,每人每天最多吃兩塊就夠了。每天都吃二兩甚至更多,有可能導致心臟病、高血壓等癥。
買了肉吃不完,自然要放進冷凍室,但放前最好把肉切成小塊,一次只拿夠吃的量。因為肉在反復解凍的過程中極易被細菌污染,用水解凍的方式尤其如此。
最好用微波爐解凍肉,將功率調(diào)到低火;其次是提前將肉放在冰箱冷藏室,讓它慢慢自行解凍;再次是用流水沖泡凍肉;最不建議的方式是用非流水泡肉解凍。
通常來說,牲畜在屠宰處理后,大約4小時后肉質(zhì)會出現(xiàn)僵化,再過一段時間才會自行解僵成熟,質(zhì)地變得柔軟有彈性,而且肉香濃郁。按照這個過程慢慢成熟的肉質(zhì)地最好。
不過,由于熱鮮肉的儲存溫度偏高,加上肉表面潮濕,容易滋生細菌。冷凍肉雖然比熱鮮肉衛(wèi)生狀況好,但在解凍過程中,水分、汁液的損失,會使肉口感和營養(yǎng)變差。
只有介于熱鮮肉和冷凍肉之間的冷卻肉,溫度一直保持在0℃~4℃,營養(yǎng)和安全能兩者兼顧。專家建議,在買肉時要看清“冷卻肉”字樣,有些標注“排酸肉”的肉品也屬此類,售賣時會一直保存在冷柜中。
牛肉的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需要,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但牛肉有很高的膽固醇和脂肪,肌肉纖維也較粗糙,所以老人、兒童及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