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晉劇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獨具表演特色,是一個古老的劇種。它有許多令人驚嘆的絕活,像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髯口功等,這些絕技在全國戲曲大家族中,都是耀眼的明珠,并廣被借鑒運用?!缎⊙纭分械膮尾际钦宫F(xiàn)翎子功最具代表性的角色。
【關鍵詞】晉??;小生;翎子功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1-0009-02
一、翎子功源流
“翎子”是褐馬雞長長的尾羽,山地多種少數(shù)民族的男性頭飾愛插雉尾。運用于演劇活動的歷史,早先將翎子插在元帥、大將、綠林英雄等戲曲人物的頭盔上,既顯裝飾美感,更取其勇猛善斗之意,表現(xiàn)人物的威儀和勇猛。隨著戲曲演出的不斷發(fā)展,在雉羽的根部裝上鋼絲簧(翎管子),管上再配上多彩的翎羽,翎子隨著演員頭部的運動而前后左右地擺動,非常英武,在原來裝飾美和寓意性功能的基礎上提高了其使用價值,增強了人物性格的表達。許多前輩老藝術家們不斷地探索和發(fā)展,逐漸創(chuàng)造出具有很高觀賞價值的翎子技巧,并將這些技巧逐漸運用到戲曲人物的塑造和刻畫上。
提起翎子功,不能不提到我的恩師郭鳳英先生。1935年,先生向前輩藝人“萬盞燈”學習了本戲《鳳儀亭》及翎子功的基本功法。1951年,她又向陳寶山前輩學會了翎子特技“立翎子”。這個特技難度較大,很難掌握,要求演員通過頭、頸、腰、腳等部位的相互配合,將一根翎子直立,一根翎子下垂,而且在表演時要求演員在幾秒鐘內完成。郭先生通過刻苦鉆研掌握了這一技術,但她并不滿足,反而激起了她的創(chuàng)造欲望。在多年的舞臺藝術實踐中她不斷創(chuàng)新,整理并創(chuàng)造出一套完整的翎子功技巧。至今為止,她是晉劇翎子功表演的集大成者。
戲諺云:“技不離戲,戲不離技?!币磺袘蚯寄芏际菫榱搜輪T創(chuàng)造人物而存在的。郭鳳英先生在不同的劇目中,運用翎子功技巧創(chuàng)造了不同人物形象,她充分發(fā)揮了翎子功的技巧與作用,尤其使《小宴》成為晉劇久演不衰的經(jīng)典代表劇目。
二、《小宴》與翎子功
晉劇《小宴》是傳統(tǒng)劇目《鳳儀亭》(亦名《連環(huán)計》)中的一出。這段戲,主要表現(xiàn)呂布被美色所迷,不失時機地挑逗貂蟬,貂蟬為了達到政治目的,巧妙地勾引呂布上鉤。故有人稱這出戲為“呂布戲貂蟬”或“貂蟬戲呂布”。
本劇是郭鳳英先生幾十年潛心打造、精雕細琢而成的“郭派”代表劇目,是晉劇藝術的寶貴財富。先生的技藝不僅達到“以技塑像”的效果,還從“技美”將劇情升華到“情美”?!缎⊙纭分械膮尾急臼俏鋵ⅲ緢瞿丝妥醺巧硖帒?zhàn)場,面對貂蟬又表現(xiàn)出好色美男子的本性,故而本場的呂布人性比較復雜,形象變化較多,則相應地使翎子具有外形、內性、手段、工具等多方面的作用。
《小宴》中生旦對戲調弄的片段是集中展示翎子功的主要部分。郭鳳英先生設計了整套的翎子技巧,如“八字花”“金蛇繞梁”“雙鳳點頭”“單鳳點頭”“魚擺尾”“金雞獨立”等,將人物與技巧磨合得天衣無縫、美妙絕倫,真不愧是晉劇的一絕。
三、《小宴》翎子功技藝相融
《小宴》中的翎子功將高技術難度和藝術美感充分融合,演員表演時酣暢淋漓,觀眾觀看時表現(xiàn)出對技術的興奮和對藝術的享受,而劇中角色的情態(tài)、心態(tài)、形態(tài)則均已經(jīng)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了出來。
(一)以技傳情
翎子功以技術為根基,但目標還是在于傳情。比如“八字花”(亦稱“十字花”),翎子由左向右在空中畫出一個橫“8”字,行至“8”字腰間抬頭挑翎,因此得名。它是在演員左顧右盼的表演基礎上延伸而來的,將脖頸轉向左右觀賞美人,是對方向、動力、韻律的掌控。慢八字能體現(xiàn)呂布深深回味的情態(tài),運用夸張法以翎子表意,好比把呂布的眼睛安在翎子上,結合曲牌【花梆子】的襯托而顯得悠長濃郁,充分將其流氣展現(xiàn)出來。此時的呂布“求美若渴、坐立難安”,貂蟬要出門,呂布用雙翎擋,是在說就不讓你走,好似在生活當中耍賴皮的男人輕松地用兩個胳膊攔住她的去路。呂布又用單翎乘機從貂蟬下巴輕輕劃過來挑逗,這個動作顯然是用翎子代表手,令人不禁贊嘆老藝人們的智慧,不僅設計了技巧還運用得恰當好處。演員在展示技巧時手都是雙背著的,這樣將觀眾的視線全引到頭上,不僅突出了技巧,還升華了角色的內心情感,使觀眾發(fā)揮想象力,與臺上的女神共同翩翩起舞。
(二)以奇為美
當呂布擋在貂蟬面前、貂蟬無路可逃、呂布步步緊逼時運用“單鳳點頭”(亦稱“蜻蜓點水”)的技巧,翎子從左至右劃一個圓,即涮一個整花,單挑右翎子使其瞬間直立,左翎以約90度的角度倒下,突出單挑;完成后再從右至左涮一個圓,單挑左翎子,依次反復。這個翎子花既有逼近的意蘊又有挑逗的情愫,配合【爬山虎】活潑明朗的曲牌,二人步調一致、節(jié)奏俏皮,呂布步步緊逼、逐漸加速,恰似他激動的心跳頻率。此時眼睛緊隨貂蟬,片刻不移,你儂我儂,將觀眾帶入了愛情的甜蜜。這組翎子強調的是二人在舞蹈中將呂布“戲”貂蟬做明顯,一個窮追不舍,一個躲閃招引。眼神與翎子的結合,突出挑逗的意味。腳下也要與翎花的速度一致,由慢到快,表現(xiàn)內心的變化。尤其要求演員“要像打把子一樣,二人粘在一起”,把看似簡單的動作、調度,用不同的心理節(jié)奏分層次地表現(xiàn)出來,推動劇情的發(fā)展。
(三)以情帶技
技與情必定是有機結合的,不能簡單地以技術取寵,劇中比較重要的一處翎子功是“金蛇繞梁”(亦稱“風卷殘云”“銀蛇飛舞”“魚擺尾”),呂布的心情狀態(tài)和變化帶動了翎子的外化表達。貂蟬伺機出門后,呂布站在九龍口背向觀眾張望貂蟬,背身退步,形象地表現(xiàn)出戀戀不舍的情態(tài)。此時演員踏著【美女思情】的曲牌,運用“金蛇繞梁”技巧,先柔后脆,表現(xiàn)張望的身段。左等右等不見她回來,心情便焦急起來,技巧加速,退至臺中間,單耍左右花,越來越快,恰似風卷殘云,表現(xiàn)出急不可耐的情緒。然后演員變換節(jié)奏上步,再去看看貂蟬回來了沒,運用“雙鳳點頭”的技巧,表現(xiàn)出希望貂蟬回到他身邊的神情。呂布盡情地撒著歡兒,不知疲憊,將他急切、期盼、焦急的心情通過翎子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敖鹕呃@梁”技巧中有單抖、雙抖,要求整根翎子呈現(xiàn)出小波浪狀,從下往上抖直至垂直角度。單抖時另一根約90度倒下,雙抖時兩根翎子并立且抖動節(jié)奏與波浪是一致的?!敖鹕呃@梁”要先慢再快、逐漸最快,而且必須是快而不亂,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翎子的路線;脖勁既要求力度,又要有控制能力;在快的基礎上要出“花”。這種在內心情緒引導下的技巧,因為節(jié)奏變化多、花式轉換多,所以一定要保持技巧的清晰度,即干凈利落。
(四)以絕為美
先輩們用雉雞毛來裝飾造型,又利用它的柔韌性開啟可舞的特征,運用到該劇中可以說是情、理、技的完美結合。最后的立翎稱作“金雞獨立”,使柔軟的翎子筆直站立,是劇中翎子功的絕妙之處。此時貂蟬換裝后再次出場,呂布失而復得的激動和貂蟬的美艷使他的情緒再次興奮。呂布先用掃翎將貂蟬帶入房內,再細細審視這位下凡仙子,技巧先是抖立,再站立?!敖痣u獨立”要求翎子橫平豎直,表演節(jié)奏從弱到強、從動到靜,此時的音樂【繞弦】是專為立翎設計的。演員、觀眾調整呼吸,靜下心,屏氣凝神期待這副方才軟得像風的長翎筆直站立,最好能夠保持8秒。站立過程中還要隨著貂蟬移動,呂布擰身轉動,而翎子仍是筆直,不受影響。這個過程甚至比“金蛇繞梁”還要驚心動魄,當技巧達到觀眾的期待值,必將掌聲雷動,臺上臺下的情緒都到達沸騰點。這些技巧無不為貂蟬的回應來展示,處處有情,處處留情。看著美人嬌嫩的容貌、婀娜的身姿驚呆了,被“戲”得渾然不知已深陷險境,完全處于忘我的境界而失去理智的判斷能力。這些技巧的表現(xiàn)達到了“神形兼?zhèn)洹钡拿缹W觀感,也給觀眾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這正是《小宴》中翎子功的絕妙之處。
“耍翎子本身是手段,用舞翎子刻畫呂布這一藝術形象才是目的”[1],技巧隨劇情推進,劇情因技巧精彩,提升了觀賞價值。與其說這些技巧是因劇情的推動編排的,倒不如說是揣摩觀眾的心理需求所安排的。試問觀眾在看《小宴》時是在檢驗演員的技巧,還是重溫角色的情感?每個人都知道翎子的技巧在這出戲里是表現(xiàn)呂布的心花怒放,但是在戲與技的相依相傍下,使得每個觀眾心里都有一出自己的“呂布戲貂蟬”,還能達到統(tǒng)一的藝術觀感和審美情趣,這便是戲曲魅力的動人之處。
四、傳承翎子功感悟
學習郭派藝術30多年,無論是演出還是輔導學生,我總是在郭先生豐厚的藝術寶庫和人生經(jīng)歷中獲得體悟。
首先,是對傳統(tǒng)的堅守觀。老師曾說:“學習要善于學,善于化,學習人家的東西,要學的扎實,學的徹底,要融會貫通,這才是最好的繼承,也能達到理想的發(fā)展?!盵1]因此,我在教學中對翎子功的技巧格外慎重,既要符合劇情發(fā)展,又要符合人物的情感抒發(fā)。翎子功已經(jīng)成為成熟的表演程式,在某些戲劇人物的藝術表現(xiàn)上是不可或缺的載體,傳統(tǒng)的翎子功是晉劇的一張金名片。
其次,是對技藝的發(fā)展觀。作為一名現(xiàn)代戲曲教師,不能只停留在繼承的層面上去教學生,要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通過理解、鑒別、優(yōu)化程式動作,豐富表演技巧,在師承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通過多年的教學,我把翎子功編成了整套的組合,優(yōu)化教學,又通過舞臺實踐演出整理我的內心過程,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將內心程序重新編程、輸入、存儲,將強大的內心世界作為豐滿人物的支撐,二者同生同息沒有捷徑。
再次,是對翎子語匯的系統(tǒng)觀。突破純裝飾的局限將翎子運動起來需要“三力”,即演員肢體力、運動轉變力和意志控制力。肢體力量可以是觀眾看不見的,如頭部力量、頸部力量等;也可以是看得見的,如掏翎子、銜翎子等。翎子花在組合變化過程中可以借助翎子運動、演員肢體運動時自身慣性帶來的力量,轉變翎子花時會事半功倍。同時演員需要調動內心情感力量,這樣翎子才能?;睿苊饨┗约兗记?。翎子運動起來后需要展現(xiàn)出“三美”,即自體美、運動美和整體美。翎子具有柔韌性,舞動時無論是翎尖動還是整根動,無論是抖動還是涮動,翎子本身是靈動而美的。翎子花在進行過程中,運動張力很大、變化多,其運動軌跡的流線型、波浪抖動的拋物線型、站立的直線型等等,都要體現(xiàn)出翎子運動帶來的美感。當然不能忽略的是翎子不是單體,它與冠帽、演員形體是一個有機整體,翎子功無論耍得多棒,依然需要保證整體美。
晉劇《小宴》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正是由其翎子功的特色所成就。所謂“一戲一技”,這出戲將翎子功展示得淋漓盡致。通過“會說話的翎子”將技與戲完美結合并完成劇情的推動、性格的體現(xiàn)、情感的升華。翎子功和其他戲曲技巧一樣,都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遺產(chǎn),我愿繼續(xù)努力,鉆研藝術,磨練品格,將郭鳳英先生留給后人的無價之寶潛心繼承,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李文虎.晉劇名生郭鳳英[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李紅梅(1963-),漢族,山西太原人,中國戲曲學院,藝術碩士,高級講師,從事戲曲表演導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