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振杰
碟型飛行器簡稱“飛碟”,以往經常出現(xiàn)在科幻電影里,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超智慧科技讓人嘆為觀止:它可以突然出沒、快速移位、直角轉彎、隨意轉向、垂直起降、高速行進、空中驟停、空中靜止、飛天入海、發(fā)出亮光、安靜無聲、電磁干擾、瞬間加速等,人們無不為它們奇特的造型和令人匪夷所思的飛行方式所折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關于“飛碟”的動力來源和動力布局,以及“飛碟”究竟是怎樣飛起來的等問題,科學家們一直處在探索之中。
自“二戰(zhàn)”之后,前蘇聯(lián)、德、美、英、加、法等國也開始成立研制飛碟的機構,并初步取得了實驗成果。比如,前蘇聯(lián)研制出了“伊基普”人造飛碟,法國則研制出了“磁流動力飛行器”人造飛碟等。美國一家公司通過數(shù)十年的研究,研制出能夠完全離開地面的“飛碟”交通工具,可以如直升機般垂直起飛和降落,而且不會制造出任何噪音。該飛行器的飛行速度最高可達每小時100英里(約161公里),它的動力來自于安裝在機身上的8個可旋轉引擎,每次可供兩人搭乘。實際上,美國空軍目前正在服役的B-2隱形戰(zhàn)略轟炸機,以及正在研制中的X-47B等“飛翼”型翼身融合飛機的設計都借鑒了“飛碟”的氣動布局概念。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空氣動力學及航空科技的不斷探索和最新發(fā)現(xiàn),碟型飛行器的飛行原理、氣動布局、驅動方式及機械結構等“秘密”正在逐漸被人們一一揭開。很多國家的科研機構甚至民間航空器愛好者,都在研發(fā)設計各種類型的實用碟型飛行器,成為世界高科技競爭的一個特殊“高地”。在這場不見硝煙的激烈科技競賽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中國發(fā)明家的身影。
根據(jù)新華社報道,早在2008年6月,由哈爾濱盛世特種飛行器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與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航天學院共同研發(fā)的單槳環(huán)道“飛碟”就曾取得成功。該飛行器直徑約為1.2米,重10公斤,采用碟形環(huán)翼外形設計和特異式氣動布局,外觀為碟形,看不到螺旋槳和機翼,具有低空、低速、垂直起降、可在空中懸停等特點,兼具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的功能,其飛行高度在50米至1000米,飛行速度為每小時0至80公里,裝滿燃料一次可在空中飛行40分鐘,飛行不受地域限制,飛行航線可預先設定,也可隨時更改,可為多個領域提供技術支撐,廣泛應用于航空拍照、地質測量、高壓輸電線路巡視、油田管路檢查、高速公路管理、森林防火巡察、污染勘查、緝毒、突發(fā)事件照明、搭建臨時通訊平臺和應急救援、救護等方面。
王思九長期從事航空飛行原理的研究探討,經過30多年的努力,終于自行設計研制出一種新型實驗載人碟型飛行器,(實用新型專利號:200820026451.2)。其機體分上、中、下三層,頂層為駕駛艙,也稱首長指揮艙,中間為乘客艙,底層為發(fā)動機、油料、貨物艙。三層的配重比從下至上分別是3∶2∶1,底艙為飛碟總重的2/3。整個飛行器外觀呈“水滴形”。之所以選擇這種設計,就是為了讓載人飛碟能夠經得起狂風暴雨、風雪交加的惡劣天氣,并保證其全天候飛行的能力。此外,該飛行器在底部還安裝了三根特制的舷梯,并裝有搖控行走輪。這種舷梯不單乘擔上下乘客功能,還有一種很大的用途,即在不影響飛行器的飛行能力前提下(平時臥放在飛行器底部),協(xié)助飛行器平穩(wěn)飛行,在飛行器自動糾偏系統(tǒng)(簡稱DSTC)的協(xié)助下,用電腦控制液壓系統(tǒng)伸縮進行糾偏,保持飛行器平穩(wěn)飛行。
安裝在飛行器底部的三根舷梯協(xié)助控制飛行器平衡飛行進一步增加了飛行器的穩(wěn)定性。因此,才不怕風雪交加、狂風暴雨的襲擊,達到了全天候飛行,從而能夠為搶險救災、追捕逃犯、110出警、122、120救護、海上緝私等緊急情況提供及時有力的保證。不僅如此,該實驗載人飛行器不僅是世界飛行器中的空白項目,并且安裝增加了諸多飛行中保證人機安全性能的額外裝置,如電腦傳感飛行器穩(wěn)定系統(tǒng)、自動轉向系統(tǒng)、飛行器自動糾偏系統(tǒng)等,這些裝置有力地保證了飛行器飛行安全性。
在此歡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特別是科技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專業(yè)航空企業(yè),與王思九共同合作,積極開展進一步深入技術研究,盡快批復立項、投資建廠,早日將這項有重大意義的科技成果轉化為實用產品,并獲得大規(guī)模市場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