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
三幕歌劇《西蒙·波卡涅拉》是威爾第創(chuàng)作中期的作品,與作曲家在此劇前后的《弄臣》《游吟詩人》《假面舞會》《命運的力量》相比,《西蒙·波卡涅拉》在音樂上似乎既缺少了作曲家以往的優(yōu)美華麗光彩,在戲劇沖突方面也表現(xiàn)得并不是那么強烈,但它卻無疑是威爾第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內涵與豐富藝術性的杰作。
彰顯水準 考驗觀眾
《西蒙·波卡涅拉》在威爾第的歌劇作品中,雖然沒有《茶花女》《弄臣》《阿依達》《奧賽羅》等在國際舞臺上知名度高與上演頻繁,但卻是威爾第本人的最愛之一,也是作曲家一生眾多歌劇創(chuàng)作中最具藝術功力和人物內心深刻描寫的劇作?!段髅伞げ肥且徊啃枰魳芳覞撔撵o氣地去挖掘表現(xiàn)人物內心情感、需要欣賞者凝神專注認真品味的歌?。阂彩且徊看砹艘蛔鑴≡旱恼嬲囆g水平、并且考驗該歌劇院所在城市市民藝術修養(yǎng)、欣賞水平的力作。正如威爾第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所言:“這是一部寫給需要更美的表演和愿意聆聽的觀眾細細品味的歌劇……”
正因為這是一部寫給懂得用內心塑造人物、用歌聲表達情感的歌劇,故而對歌唱家的表演和欣賞者的審美便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威爾第本人在《西蒙·波卡涅拉》首演之前便曾預言:“歌劇首演肯定失敗。”由于此劇顛覆了當時歌唱家演唱時慣用的“嗓音炫技”和觀眾偏好欣賞“華麗驚艷”的場景,此劇只是在“安靜”地講述著一個復雜關系中“愛恨情仇”的故事,這讓當時習慣了威爾第高亢、華麗大詠嘆調,恢宏氣魄大場面的觀眾尤感失望與失落。時至今日,《西蒙·波卡涅拉》依舊是各大歌劇院最考驗演員藝術修養(yǎng)與觀眾欣賞水平的一部大劇,即便該劇在世界演出的場次遠遠低于作曲家的其他作品,但很多歌劇院卻將此劇作為永久保留劇目,以彰顯劇院真正的藝術水平。
很驚喜,國家大劇院在2015年將《西蒙·波卡涅拉》搬上了中國的舞臺,這是繼此前另一部大戲、意大利作曲家焦爾達諾的《安德烈·謝尼?!分蟮挠忠痪拗啤_x擇這樣的劇目,不禁感嘆國家大劇院陳平院長在打造歌劇方面的過人膽識。過往幾十年,西方經(jīng)典歌劇在中國的發(fā)展始終停留在一個較低的層次,盡管幾代藝術家為此付出大量的心血,但囿于種種客觀原因,歐洲歌劇的上演充其量就圍繞著如《茶花女》《費加羅的婚姻》《波希米亞人》《托斯卡》《卡門》等幾部熱門劇目反復演。而自2007年國家大劇院成立以來,陳平院長提出建立“歌劇演出季”的系統(tǒng)制作概念。從而使得一座劇院真正確立了代表一個國家藝術水平的重要藝術表演形式。國家大劇院在這樣的理念下,為大眾提供了眾多中外歌劇經(jīng)典劇目的演出(引進、合作、自創(chuàng)),在短短的8年時間內,歌劇演出水平有飛躍式的提高,并且使劇院躋身世界著名歌劇院之列,令人贊佩。
另一方面,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國家大劇院在向國內觀眾引進、推介、普及世界經(jīng)典歌劇的同時,并沒有只停留在表面,還特別注重深入的引導??v覽國家大劇院幾年來上演的歌劇劇目,可從中感受到為培養(yǎng)和提高觀眾欣賞水平所做的努力,以及循序漸進的良苦用心。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像《西蒙·波卡涅拉》這樣富有藝術深度,并且在世界歌劇舞臺上對那些有著傳承數(shù)百年欣賞習慣的歌劇迷來說都具有一定挑戰(zhàn)的劇目,從8月21日大劇院首演現(xiàn)場座無虛席的觀眾與熱烈的反響來看,中國觀眾對歐洲歌劇已從最初感性地看熱鬧,到現(xiàn)在理性地欣賞藝術,水平有了巨大的飛躍。讓更多的人懂得藝術,不僅僅是給生活帶來愉悅,學會欣賞藝術更能啟發(fā)人對這個世界的思考。更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在歐洲,即便是在最著名的歌劇院,由最著名的歌唱大師獻演的劇目,觀眾也多為白發(fā)族:而在中國的國家大劇院,中青年人卻成為歌劇觀眾的主流——由此證明國家大劇院正是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使得古典歌劇不再“曲高和寡”。
陣容豪華 亮點多多
此次歌劇《西蒙·波卡涅拉》的演出,可謂陣容豪華。亮點多多。首先多明戈扮演的西蒙便非常具有說服力。多明戈被譽為“歌劇之王”,曾經(jīng)在舞臺上成功地塑造了200多位個性鮮明的戲劇人物,達到歌劇史上無人望其項背的高度。他具有豐富的舞臺經(jīng)驗和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從不為炫技而展示歌喉,而是運用純熟的聲音技巧來塑造刻畫戲劇人物的形象,以真實的情感來表述人物內心的喜怒哀樂。正是這樣自然流暢的演唱,使西蒙·波卡涅拉鮮活地呈現(xiàn)在觀眾的面前,令欣賞者情不自禁地跟隨他歌聲的引導,沉浸在戲劇所營造的悲劇情懷之中……
與多明戈演唱對手戲的田浩江也極其出彩。由于田浩江常年在美國大都會歌劇院與眾多世界頂級歌唱家合作,舞臺經(jīng)驗十分豐富,而且早在十幾年前他就出演過《西蒙·波卡涅拉》并出版過DVD(與多明戈、卡娜娃合作),因此該劇對他來說并不陌生。正是基于與多明戈有著多年的合作經(jīng)驗,田浩江所飾演的雅各布·費耶斯科,無論演唱還是表演都恰到好處。最令人贊嘆的是,田浩江、多明戈兩位所塑造的人物,既個性鮮明,又和諧默契(重唱),這是中國歌劇演員特別需要學習的一點。兩位歌唱家的演唱在聲樂技巧的運用上,并沒有僅停留在完美聲音的展現(xiàn),而是謹遵威爾第塑造的此劇人物角色的內心活動發(fā)展,以寬廣的氣息、精致的分句和如同敘事般的歌唱來演繹,從不擅自在情感表達上做任意的虛勢夸張,注重人物內心世界的剖析??此破降?,反而深邃,使得歌劇的人物塑造更具有震撼力。從中不難體會到威爾第為什么沒有賦予此劇華麗的色彩,他更希望通過歌唱家對戲劇人物的內心理解,以自己豐厚的藝術修養(yǎng),用平實卻帶有情感震撼力的聲音去征服和震顫觀眾的內心。
與此同時,飾演保羅的意大利歌唱家維琴佐·陶爾米納和飾演阿多爾諾的俄羅斯歌唱家阿佳方諾夫也有著很好的表現(xiàn)。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歌唱家都有著很好的重唱訓練經(jīng)驗,因此在演唱時每個人都會認真地“傾聽”他人,并從中找到與扮演其他角色的歌唱家相匹配的音量與音色,有著很好的“聲音修養(yǎng)”。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中國歌唱家認真學習的。
前不久國家大劇院上演的歌劇《安德烈·謝尼?!罚以l(fā)表過個人見解,對國家大劇院管弦樂隊和合唱團贊譽有加。時隔數(shù)月欣賞《西蒙·波卡涅拉》時,無論是合唱團的演唱還是樂團的演奏再次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說合唱團在《安德烈·謝尼?!返难莩泻芎玫匾匀后w氣勢將法國大革命中的人民沸騰情感表現(xiàn)了出來,那么在這部《西蒙·波卡涅拉》中,整體合唱則更是以精致的和聲、融合的音色,控制感極好地、藝術性地表現(xiàn)了群眾的場面,為戲劇情節(jié)的跌宕和轉折做了很好的輔助襯托。此次演出約百人的合唱人數(shù)眾多,但聲音竟如此和諧優(yōu)美,音量適度又不喧囂,寓情于景融會始終,令人贊賞。
與合唱相比,管弦樂團的演奏也可圈可點。在鄭明勛大師的棒下,管弦樂團的音色有著很強的表現(xiàn)力。眾所周知。演出威爾第的歌劇,不僅是對歌唱家的挑戰(zhàn),也是對管弦樂隊的考驗,因為威爾第的歌劇對管樂,尤其是銅管樂來說是技術最難也是最耗費體力的。歷來在中國演出威爾第的歌劇,銅管聲部無論音色還是音量都是我們的弱項。在鄭明勛的調教下,大劇院樂團的銅管樂聲部,不僅在抒情段落有著輕柔彈性的和聲,在表現(xiàn)戲劇性張力時,銅管的強烈音響介乎“炸”與“不炸”之間,這是非常難于掌控的,可以說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此外全體樂隊的整合度、弦樂音色的統(tǒng)一度,以及最重要的——中國樂團慣以“平鋪直敘”和缺少“彈性”的通病,這一次也在大師的調教下獲得很好的成效。作為當今世界最著名的亞裔指揮大師,在《西蒙·波卡涅拉》中能明顯感受到鄭明勛對此劇的深刻理解與研究,以及憑借豐厚的音樂修養(yǎng)對樂隊嚴格訓練的成果。
秉承傳統(tǒng) 瑕不掩瑜
伴隨著歌劇音樂的響起,大幕被徐徐拉開,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幅14世紀意大利熱那亞的人文景觀?,F(xiàn)在很多歌劇為了吸引年輕人,舞美設計都力圖更為時尚化、現(xiàn)代化,但國家大劇院版的《西蒙·波卡涅拉》卻依舊秉承了傳統(tǒng)、古典的寫實主義。記得早年我曾在央視做一檔歌劇的節(jié)目,其中特別請到中國老一代舞臺美術設計家,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教授李暢老師(國家大劇院舞臺美術設計總監(jiān)高廣健的老師)介紹歌劇中的舞美設計。老先生第一句話便是:“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舞臺美術?!币娢以尞悾舷壬忉屨f,舞美是一門藝術,并不是簡單掛幾幅景片那么簡單。真正的舞臺美術,是連地面都要裝飾的,“這你就理解我為什么說中國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舞美,因為你看所有的樹都是直接長在地板上的”。事情過去+幾年了,老先生的話始終深印在我的腦海中。此后,我在世界各大歌劇院觀劇時除了注意歌唱家的演唱、導演的編排、樂隊的演奏,也更關注舞臺的設計。在我的記憶中,國內的演出只有很少的幾次感受到舞臺美術地面裝飾的魅力——一次是在老天橋劇場上演法國芭蕾舞團的《西爾維婭》,一次是莫斯科大劇院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再一次便是這次的《西蒙·波卡涅拉》。地面的裝飾不僅會縮小觀眾的戲劇感,更可使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參與感。雖然這樣的劇目為數(shù)不多,卻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段髅伞げ返囊獯罄杳涝O計師的設計雖不奢華,但卻立體逼真,且味道純正。例如第一幕第二場在總督大廳里的場景,在大廳中央懸掛著一幅保羅·烏切洛畫于1450年的《圣羅曼諾之役》,巨大的戰(zhàn)爭畫面不僅在這一場景中起到了裝飾的作用,同時也預示著此幕的情節(jié):貴族議員與平民議員們正在激烈爭論熱那亞與威尼斯兩個海上霸主未來是“戰(zhàn)”還是“和”?也由此突出了威爾第寫作此劇時,背后所寓意的希望意大利盡早統(tǒng)一的進步思想。
整部歌劇可謂精彩多多,但唯一小小的遺憾,是女高音和慧扮演的瑪利亞·波卡涅拉。雖然和慧有著無可挑剔優(yōu)美醇厚的嗓音,是我們中國杰出的歌唱家,但從歌劇的整體呈現(xiàn)效果來看,和慧的嗓音卻沒有為歌劇的詮釋增色,反而有頗多遺憾。首先和慧的嗓音“號”太大,她的演唱又很強勢,因而聲音在音量上總不能與其他角色相融合。其二,也許和慧在意大利維羅納歌劇院唱慣了(維羅納是意大利著名的露天劇場,可同時容納近3萬人觀賞歌劇,由于古羅馬人特殊的聲學設計,在這里演唱的歌唱家無需佩戴麥克風,聲音便可直達劇場的每一個角落),因此習慣大嗓門:也由于在那樣大的場合下表演,演員的動作遠要比在室內劇場形態(tài)夸張,因此歌唱家往往就缺少一些細膩的情感表現(xiàn)。和慧的嗓音更適合演唱阿依達、圖蘭朵這樣的戲劇女高音,而對于瑪利亞這樣的悲情女性,和慧無論是在聲音細膩、情感的表達,還是人物性格塑造表演方面,都略顯得抒情與內斂不足。
當然,瑕不掩瑜,從總體來看,國家大劇院能將這樣一部以深厚藝術性為主旨的歌劇搬上中國舞臺,實為令人稱道!縱觀全劇,也想最后提個建議,將來若再引進或合作制作歌劇時,演員的挑選不一定非要考慮“大牌”歌唱家。演員的選擇應遵從戲劇人物的需要和整體平衡的原則為標準,以最終呈現(xiàn)的效果為第一訴求。如此,相信國家大劇院歌劇制作的水準將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