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爾貝·加繆是法國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也是存在主義文學大師和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他的成名作《局外人》一經(jīng)刊出便引來無數(shù)好評,很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研究和探討。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三大方面對主人公默爾索的形象進行再探討,也即外表冷漠但內心豐富的形象;真實而坦誠的形象;痛苦而無奈的形象。
關鍵詞:阿爾貝·加繆;局外人;默爾索;人物形象;存在主義
中圖分類號:G24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11-00-01
引言:關于人物形象的研究,大多數(shù)研究認為默爾索“不按已定的觀念辦事,做事不近人情,只是具有人的空殼,并不具有人的思想、情感……”,“冷漠、麻木、無動于衷”,也有研究認為默爾索“是一個內心世界充滿激情的人,一個有著強烈的親情的人”等等。已有的研究讓我們對《局外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知,但就人物形象而言,我們認為還有探討的空間。因此,本文擬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以下三大方面進一步探討《局外人》中主人公默爾索形象特點。
一、外表冷漠但內心豐富的形象
默爾索看似冷漠但內心情感很豐富,主要表現(xiàn)在兩大方面。
(一)表現(xiàn)在對媽媽的感情上
默爾索在處理與母親的事情時,看似冷漠,實則處處顯出對母親的關心和愛。當他得知母親去世,處理好請假事宜趕到養(yǎng)老院后說想“立刻”見到媽媽,“立刻”充分表明他想見到媽媽的急切心情,如果心里沒有媽媽,不可能表現(xiàn)出急切。在法庭上,當預審官問他愛不愛媽媽時,他回答“毫無疑問,我很愛媽媽”,“愛,跟常人一樣”。這些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話語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對媽媽的深深的感情。
(二)表現(xiàn)在與他人的交往上
從他與人交往上也可以看出來他是個有感情的人,并非荒誕冷寂。
首先是與瑪麗的交往。他與瑪麗交往時間并不長,但細讀文本就會看出他跟瑪麗在一起是快樂的,他們一起游泳一起去沙灘度假一起約會等等,當他看到馬松妻子跟瑪麗說說笑笑的美好場景,“萌生出要結婚的念頭”,內心表達了對家庭溫馨生活的向往。
其次與瑪麗以外的人的交往。當院長告訴他葬禮的一切都準備好了,他向院長道了謝;在法庭上,塞萊斯特說殺人事件是個不幸的事故并激動地為默爾索辯解,讓默爾索“生平第一次產生了想要去擁抱一個男人的想法”,這完全是朋友間真實情感的流露。
二、真實而坦誠的形象
默爾索的行為在很多時候會讓人感覺冷漠、荒誕、麻木,但細讀文本就會看到默爾索真實而坦誠的一面。
書的一開頭寫到“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他漫不經(jīng)心的話語讓人感覺很荒謬。接著說“下午到,趕得上守靈,晚上即可返回”。面對媽媽的離世,他很冷靜、坦然的應對。到了養(yǎng)老院,門房想打開棺蓋讓他看看母親,他直接拒絕;天亮后他去門房的房間簡單收拾了下,“還喝了杯咖啡加牛奶,味道好極了”,都這個時候了他還有心思品嘗食物,而且感覺味道很好,他給人的感覺真不是一般的冷漠。默爾索以冷靜而出乎常人意料的態(tài)度處理了母親的葬禮。但這看似沒有留戀的冷漠表現(xiàn)恰恰展示了他性格中最真實的一面。
葬禮結束的第二天,默爾索去游泳碰到之前的同事瑪麗·卡爾多娜,與她一起嬉戲;當瑪麗問他愛不愛她,是否愿意跟她結婚時,他認為“這種話毫無意義,但我似乎覺得并不愛……結不結婚都行”,對瑪麗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明知道她會有些傷心,還是沒有違心地騙她,表明了他的坦誠無欺。
除了瑪麗,他對身邊的其他人也是赤誠相待,包括對聲名狼藉的雷蒙和性情怪異的沙拉瑪諾,他幫雷蒙寫信,寬慰丟狗的沙拉瑪諾。對朋友他一樣毫不掩飾自己的情感,當他跟雷蒙一起去度假,游完泳后對馬松說很餓并狼吞虎咽地把東西吃個精光。一系列行為表明他是個很直白的不拐彎抹角的率性的人。
三、痛苦而無奈的形象
默爾索本色的生活中也充滿了痛苦和無奈。
首先是得不到信任的痛苦。因為個人能力有限把母親送到養(yǎng)老院,引起多方非議,他也前后三次做了說明,是為了讓母親生活得更好,不得已把母親送走。面對非議一遍遍地解釋也充分證明了他內心的苦悶,無論他怎么說,就是沒人相信他的初衷。
其次是得不到信任的無奈。他在迷迷糊糊之中犯了命案被捕入獄。被捕后見到預審法官,默爾索想解釋說他“生理上的需要常常干擾我的感情……我可以絕對肯定地說,我是不愿意媽媽死去的”,還提醒法官注意“安葬那天的事與我的犯案毫無關系……我挺想向他說明,我和大家一樣,絕對和大家一樣”。但沒人聽他的辯解。當預審法官問他信仰上帝不,他說不信,徹底惹怒了法官。這一切讓他很無奈,他只不過想如實地表達自己。
在法庭上,檢察官指控他不贍養(yǎng)母親,在母親葬禮上不哭,還抽煙喝咖啡等。默爾索被扣了一個一個的帽子,罪證逐漸增多,他真想打斷大家的話“究竟誰是被告?被告才是至關重要的。我本人有話要說“,想辯解但完全插不上話,命運就被決定了。檢察官說”我現(xiàn)在向你們要求,取下此人的腦袋,在提出這個要求時,我的心情是輕快的……我從未像今天這樣感到我艱巨的職責得了補償“。檢察官顛倒黑白的控詞讓默爾索莫名其妙但也不得不接受,最后終于有機會說話卻又語無倫次,更引起人們的嘲笑。一副荒唐的畫面毫無保留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正如默爾索說的那樣,“人們好像是在把我完全撇開的情況下處理這樁案子。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沒有我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的。我的命運由他們決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見”。
總之,《局外人》以冷靜的筆觸為我們描述了一個荒謬的不可思議的故事。默爾索是真實地生活在社會的“一個忠于自己的人卻不能見容與社會”。生活在社會上,必須要接受傳統(tǒng)的價值觀,不遵守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就可能遭致某種不幸。正如加繆所總結的那樣,“在我們的社會里,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他是單純的,而社會卻是復雜的;他是自然的,而社會卻是世故的;他是真誠的,而社會卻是偽善”。面對那樣的現(xiàn)實社會,默爾索也只有痛苦而無奈地接受。
參考文獻:
[1](法)加繆著,柳鳴九譯:《局外人》,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年版
[2]羅文敏;《外國文學經(jīng)典導論》,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3]尚華:《兩個徹底的孤獨者——加繆〈局外人〉之我見》,中國圖書評論,198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