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大學英語教學的不斷改革,英語教學已經(jīng)從單純的傳統(tǒng)語法教學逐步向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轉(zhuǎn)變。然而,中西思維方式存在的差異導致學生在實際語言的交流和應用中產(chǎn)生一系列的語用誤差,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對于跨文化交際這一課題仍停留在初級階段,本文將從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現(xiàn)狀出發(fā),分析其在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的誤解或負遷移,從而對大學英語教學提供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中西思維方式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語用誤差;有效交際;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Between China and West on "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bstract: With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continuous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t has been transferred from pure and traditional grammar teaching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However, the difference in thinking patterns between east and west leads to a series of pragmatic errors in practical communication and application, which to some degree restricts the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pability. So far the subject of 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still at the first stage. The thesis will analyze the misunderstanding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and provide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Pragmatic err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11-00-02
一、引言
季羨林先生曾經(jīng)將全世界各個民族國家千姿百態(tài)的文化分類為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文化的形成依賴于多種因素,而造就這兩種截然不同文化的根源在于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東方文化注重綜合,把事物作為整體強調(diào)籠統(tǒng)的綜合;而西式思維則注重把復雜的事物逐步分解,各個分析。而這種文化差異正是導致語用失誤的主要原因,因此文化教學應該融于語言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中西思維方式差異
(一)整體性與分析性思維差異
思維方式,作為民族文化額最深層次的一個部分,是某個民族或者某個區(qū)域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式。它是一種精神產(chǎn)品的產(chǎn)生方式,是主體在反映客體的思維過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維的形式、方法以及程序的有機綜合。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本質(zhì)上是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首先由于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經(jīng)濟體制、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社會文化歷史背景,尤其是不同的哲學觀、倫理觀和心理特征,造就了中西方思維的差異:東方人側(cè)重于整體性的辯證的思維模式,西方人則強調(diào)個體性的分析性的思維模式;東方人崇尚倫理道德,西方人注重科學邏輯。用季羨林先生的話來概括,即為:“一言而蔽之,東方文化體系的思維模式是綜合的,而西方則是分析的。”
(二)歸納型與演繹型思維差異
中國傳統(tǒng)思維擅長歸納總結,講究“悟”,即從主體出發(fā),對自身經(jīng)驗和內(nèi)心感悟進行歸納總結,從而下定義,即形成一種模糊性概念范疇。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中式思維擅長間接方式,以迂回的方式表達個人見解,注重經(jīng)驗、直覺的歸納總結。而西式思維則開門見山,先點明主題,然后圍繞主題展開推理分析。中國學生在與英語國家的人交流時,應該在特定的語境下注意轉(zhuǎn)換中西思維模式,避免產(chǎn)生誤解,從而減少語用誤差。
三、思維方式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
(一)跨文化交際
隨著外語學習理論與教學的發(fā)展,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學習一門語言,僅僅掌握其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發(fā)展,跨文化交流越來越成為語言學習者的目標。僅僅學會外語及相應的專業(yè)知識還遠遠不夠,不能夠保證不同文化間的有效交流。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能力,取決于對中西思維模式的正確認識。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思維模式的差異,人們對語境的依賴程度也有所不同。美國人類學家Edward Hall根據(jù)人民在交際中對語境的依賴程度,將人類的交際模式分為高語境和低語境模式。中國人傾向于通過表情、語調(diào)、談話者之間的關系等與語境相關的因素來判斷話語的真實含義,而西方文化中,語言的字面含義與語言的實際含義基本一致,則歸類于低語境社會。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根據(jù)不同的對話人群判斷對語境的依賴差異,減少誤解或者語用誤差。
Harvey(1979)提出跨文化意識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對表面的文化特征的識別,給人們的感覺是新奇而富有異國情調(diào);第二層次,是對細微而有意義的與本族文化迥異的文化特征的識別,反映通常是感到不可置信或難以接受,因而情緒沮喪,行為反常,即人們通常所說的文化休克或文化沖突;第三層次和第二層次類似,但通過理性的分析達到對于異文化中的重要而細微的特點的了解,在認知的水平上認為可以接受;第四層次,是學會從對方的角度即以當?shù)厝说难酃饪创磺校瑥母星樯嫌X得異文化是可以接受的,即我們所說的融入當?shù)匚幕?/p>
文化的廣泛交流是世界性的趨勢,多元文化交融的挑戰(zhàn)不可避免。當今和未來世界的競爭,集中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勢力和綜合國力的競爭,體現(xiàn)在教育的競爭,而最終體現(xiàn)為人才的競爭。
(二)影響跨文化交際的諸因素
影響跨文化交際的第一因素即為文化因素,文化的變量尺度、價值觀及交際的規(guī)范與準則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無不影響著交換信息與解讀信息。第二因素則是社會文化因素,主要是指影響社會秩序的過程因素。例如我們的社會群體,其中包括種族群體、民族群體、職業(yè)群體、宗教群體等,不同的群體要求其成員遵守不同的規(guī)則,對成員的行為有不同的期待。第三個因素是心理文化因素,其中包括構建心理穩(wěn)定性的個人秩序過程。要進行有效地跨文化交際,就必須把交際中產(chǎn)生的焦慮感降低到我們可以對陌生人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準確的預知的程度。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最后一個因素即為環(huán)境因素,環(huán)境因素影響著信息交換與信息解讀。地理環(huán)境、氣候、建筑以及我們對環(huán)境的看法影響我們?nèi)绾谓庾x信息和對陌生人的行為進行預知判斷。
(三)減少語用誤差
Kim(1993)提出來兩種不同的回話規(guī)則:社會關系規(guī)則和任務取向規(guī)則。社會關系規(guī)則強調(diào)關心比爾,注重避免傷害聽者的感情并盡量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人。遵從這種會話規(guī)則的人會考慮自己的行為對聽者的感情產(chǎn)生的影響,因為會話行為有可能威脅到他人的自主權。任務取向的規(guī)則強調(diào)會話的明確清晰,如清楚地傳達所交流的信息。
在交際過程中,信息交流是一個編碼和解碼的心理過程,二者皆受文化的制約,因此只有交際雙方在編碼和解碼的過程中能共享與語碼相關的社會文化內(nèi)涵,才能避免文化沖突和交際破裂,并提高交際預測能力。而影響交際的諸多文化因素大致分為兩類:寬泛的或者一般的交際環(huán)境和具體的交際環(huán)境。他們?yōu)橛⒄Z教學提供了文化導入的理論依據(jù),促使學生在逐步積累文化知識的過程中理解和調(diào)整語言輸入材料中與母語文化迥然不同的信息,同時強化了他們的學習動機。作為語言的教授者—老師可以從知識—行為—互動層次上,把文化的各個組成部分和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教學內(nèi)容有機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減少學生的語用誤差和文化沖突,從而達到高效無誤的表達。
四、結語
當然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時代,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除了學習英美文化之外,在外語教育中我們也應該更好地保護本土文化。由于教師對母語及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從而使中國英語教學多年來缺乏自主性,成為對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的簡單模仿,忽視了內(nèi)在的文化內(nèi)涵,脫離了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沒能把中國的文化融入到世界范疇。只注重學習,不注重實用,忽略了聯(lián)系實際,因而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文化失語”的現(xiàn)象。哎全球化的語境中,尤其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沖突中,在舊文化的解體和新文化的融合過程中,大學生面臨著種種文化困惑和沖突,傳統(tǒng)文化的某些價值觀念可能受到挑戰(zhàn)。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與文化認同息息相關,尤其在英語教學中要重視文化認同問題。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的傳授與傳播必定借助于語言。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反過來又對文化施加影響。
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有機會的將主體文化和客體文化滲透于外語教學中,強調(diào)語言的文化載體功能,強調(diào)學生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包括發(fā)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加深國際間的理解,而不應把語言僅僅看做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來學習。
參考文獻:
[1]胡超《跨文化交際:E-時代的范式與能力構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05
[2]陳俊森《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育》,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02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勵哲蔚《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學習觀念調(diào)查》,[J].外語教學,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