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油藏開發(fā)地質的勘探工作是較為復雜的綜合性工作,在勘探過程中,會涉及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學、巖石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通過多種學科知識的交叉分析,可獲得油藏的地層、巖石、儲層等相關信息,為最后油藏儲量的確定及開采價值的確定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關鍵詞:油藏開發(fā);地質勘探;地層劃分;巖石特性;儲量評價
1 概述
油藏投入開發(fā)需要經歷一個較為復雜且專業(yè)的論證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根據工作內容及工作進度對其進行分段介紹,這是油藏開發(fā)工作者需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2 油藏開發(fā)地質勘探分段介紹
2.1 地層劃分與對比
2.1.1 地層劃分方法。對地質問題的研究,在不同的研究階段,對地質的精度和要求也不同,因此地層的劃分方法與研究階段緊密相連。在初期的勘探階段,控制井少,井網密度稀,所得相關的地質資料相對匱乏,主要根據地震資料對地層進行初步的劃分和對比,這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確定地質中巖層組間的界限。在后期的開發(fā)階段,隨著井網的密度增多,地質資料相對豐富,可達到以時間為單元的層度標準。近年來,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在地質勘探中逐漸發(fā)展起來,這是依基準面原理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劃分方法,已得到廣泛應用。
2.1.2 地層劃分步驟。①對區(qū)域構造特征和區(qū)域沉積演化規(guī)律進行初步了解;②查閱文獻,弄清測井曲線的識別標志、地層對比中可能用到的明顯標志層,確定標志層的范圍;③對地質層進行劃分,劃分順序為由點到線,由粗到細,由簡到繁逐步展開。
2.2 沉積微相及砂體展布特征
2.2.1 沉積相研究必要性。沉積相是沉積單位中所有原生物沉積特征總和,是某個特定沉積環(huán)境下沉積作用的產物,包括巖石學、礦物學、古生物學、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學。沉積相可對地層或巖石形成時的條件、展布、演化過程進行客觀反映,因此沉積相的分析也是對地質演變歷史的分析,對于油藏勘探開發(fā)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沉積相研究是油氣勘探開發(fā)中的重要一環(huán),對儲集砂體的成因類型及分布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沉積相分析需要測井資料、錄井資料等,結合沉積構造、沉積學、剖面結構、測井相和古生物等其他相關學科進行的一項研究性工作。
2.2.2 沉積相標志。第一,顏色特征。顏色是巖石最直觀的標志之一,也是巖石形成過程中水體物理化學條件的客觀反映。具體的顏色對應的巖石特征如表1所示。第二,巖性特征。巖性特征能為巖石搬運周期的確定提供可靠的參考。砂巖主要包括長石砂巖、巖屑質長石砂巖和長石質巖屑砂巖。若巖石中礦物成分成熟度(成熟度指數達到0.61)較高,說明巖石經過了長時期的搬運。第三,巖石的粒度特征。巖石粒度分布是巖石原始沉積狀況的直接表現,這是因為巖石粒度受水動力影響較大,可反映搬運介質的能力、能量以及搬運方式等內容。因此,做好巖石粒度特征的分析,可獲得準確的巖石沉積情況。第四,沉積構造。沉積構造是判斷沉積相的重要標志。
首先,層理構造方面,塊狀層例反映了水動力的強弱、物質供應情況及沉積速度,一般在大套砂巖底部;水平層理則是由溶解物質或懸浮物質在水動力較弱的情況下沉積而成的,多發(fā)育在粘土巖、泥晶灰?guī)r和粉砂巖中;平行層理是由于流體將部分沉積負載卸下后,在下部底床持續(xù)改造中形成,平行層理是在水動力較強的環(huán)境下形成的;交錯層理和斜層理多見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壩環(huán)境下。其次,滯留沉積。河道中水動力最強,侵蝕作用最明顯的地方是主流線,這里容易出現高低起伏的沖刷面,礫石、植物等顆粒在洪水期停留在沖刷面上,而一般情況下則處于搬運狀態(tài)。滯留沉積層理模糊,多發(fā)育在曲流河壩底部。第五,古生物。古生物可輔助判斷地質年代記沉積環(huán)境,這是因為生物群的生態(tài)特點受水體、光照、空氣等物理和化學因素有關。值得注意的是,遺跡化石和實體化石都可作為古生物進行研究。
表1
[色系\amp;代表色\amp;水體條件\amp;淺色或氧化色\amp;灰黃、淺灰、紫紅、灰色等\amp;水體較淺或氧化環(huán)境\amp;深色\amp;深灰色、灰色、灰黑色、黑色、灰綠色\amp;水體較深或還原環(huán)境\amp;]
2.2.3 地球物理測井和標志。測井技術種類較多,如自然伽馬、視電阻率、感應及聲波時差等,均可應用在沉積相分析中。測井技術可提供研究對象的電性特征,為沉積相的確定提供可靠的物理參數。
2.3儲層特征研究
2.3.1 儲層巖石學特征 儲層巖石學特征主要對巖石類型、填隙物特征、孔隙類型和結構特征、微觀孔隙結構特征等內容進行研究和確定;儲層物性特征則對巖層的滲透率進行測量和統(tǒng)計,然后按照滲透層分類標準,對其進行準確分類;儲層非均質性是儲層較為普遍的性質,對開采效果具有直接影響;儲層的幾個特性對巖石物理性質的確定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也是建立儲層參數、測井模型、對油、氣、水層進行解釋和定量判斷的基礎。
2.3.2 儲量計算與評價 儲量計算是決定油藏是否具有開發(fā)價值的關鍵一環(huán),常用的計算方法有容積計算法。具體計算依據為:
N=100×A×Φ×H×Soi×ρo/Boi,其中N為地質儲量,單位為104噸;A為油藏含油面積,單位為平方千米,ρo為原油密度,單位取克/立方厘米;Φ為孔隙度,小于1;Boi為原始地層體積系數,小于1;Soi為地層平均含油飽和度;H為地層有效厚度。
3總結
油藏開發(fā)的地質勘探工作需要經過漫長的研究過程,其中地層劃分及對比是整個地質勘探工作的開始,也是基礎性工作;沉積相的研究可為我們提供更多巖層水體、生物、氣候等條件的信息;儲層特征分析則是以前者研究結果為依據,根據科學的公式,對油藏進行客觀的計算和評價,為油藏開發(fā)決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油藏的開發(fā)指標不能代表油田的經濟指標,只有經濟指標達到最優(yōu)化時,該油田才具有開發(fā)價值。
參考文獻:
[1]許小燕,何曉君,劉玉成,等.青海油田開發(fā)中期的地質探討[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4(22):255-255.
[2]趙月.簡析油田油氣成藏模式及地質勘探的規(guī)律研究[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3(17):192-192.
[3]馬文辛,劉樹根,黃文明,等.四川盆地東南緣志留系古油藏特征及其油氣勘探意義[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2,33(3):43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