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德社”是天橋一帶有名的曲藝茶樓,主人正是于小章的爺爺于德魁,曲藝界的“十老”之一。如今,“魁德社”歷經(jīng)三代,于小章之后再無傳人……
每天下午,北京最小的曲藝社“魁-德社”開門迎客。這是前門附近的一條名為延壽街的小胡同,“魁德社”就開在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時光回溯到百年前,“魁德社”是天僑一帶有名的曲藝茶樓,主人正是于小章的爺爺于德魁,曲藝界的“十老”之一。如今,“魁德社”歷經(jīng)三代,于小章之后再無傳人。對著滿墻的老照片,聽一段地道的大三弦,品一品原汁原味的京韻,百年滄桑似乎只在彈指一揮間?!耙f我們這祖孫三代,風(fēng)光的時候享過福,吃的虧也多著呢,這不,全都過來嘍……”拖著長長的京腔尾音,老爺子的故事開講了。
爺爺不好意思向周總理要退休工資
現(xiàn)如今,于小章的“魁德社”只有他一個人,他喜歡端詳墻上的老照片,沉浸在往事里?!耙f我爺爺清朝末年開在天橋的魁德樓,那可體面了,兩層樓,幾十個徒弟,光是各種樂器就掛了滿墻。”雖然是聽父親講的,老人說起來眉飛色舞,好像親眼所見。
墻上有一張曲藝名人的“全家福”,會聚了解放前的曲藝界大腕,于德魁白須飄飄,坐在前排,旁邊坐著劉寶全、謝芮芝,年輕的侯寶林和連闊如站在后排。于德魁人稱“于三爺”,在曲藝十老中排行第三,以“全活”得名。三弦、大鼓、京胡、二胡、快板、相聲全都叫得響。
“都說天橋藝人地位低,可是好些王公貴族都很看重他們。魁德社名氣大,三天兩頭進(jìn)王府、貝勒府唱堂會,有回一位貝勒爺點名要我爺爺唱,偏巧我爺爺中午吃了碗過涼水的炸醬面,嗓子倒了,錢沒掙到,更重要的是損了名譽,我爺爺后悔好幾天?!蹦菚r,清朝氣數(shù)已盡,皇親國戚、八旗子弟卻越發(fā)沉浸在京劇、曲藝中,喜歡結(jié)交名伶,藝人云集的天橋正逢盛世。
風(fēng)光一時的于德魁和紫禁城里的皇族也有交往。他的一個徒弟少年成名,娶的正是宮里的“三格格”。這位格格為了愛情搬出宮外,和于家一起住在西華門附近的一個四合院里,像百姓家的媳婦一樣生爐子。有時候過日子手頭緊,還要變賣一點從宮里帶出來的小盤小碗,“賣一個就夠老百姓吃一年的?!庇诩业暮⒆涌丛谘劾?,充滿羨慕,于德魁卻告訴孩子們不要眼紅,“人還得憑本事吃飯。”
于德魁61歲那年,解放了。1950年,他和曲藝界的名人一起進(jìn)中南海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這事我爺爺嘮叨了不知道多少回,夸總理真是好口才,說是簡單說兩句,一口氣說了倆鐘頭??偫韺λ麄冋f,你們歲數(shù)大了,國家得給你們發(fā)退休工資呀,想要多少,自己報個數(shù)。有人說三十,有人說五十,我爺爺沒報,因為不好意思向總理要,他的徒弟馬福祿是京劇名丑,很有錢,能供養(yǎng)他?!?/p>
1961年,83歲的于德魁去世,葬于八寶山公墓,北京曲協(xié)為老人備了一副好壽材,風(fēng)光發(fā)送了?!吧倌瓿擅瑝劢K正寢,老爺子一輩子真是順風(fēng)順?biāo)?,一點罪沒受。”于小章感慨。
父親拉小提琴給周璇伴奏
“魁德社”的第二代傳人,于小章的父親于少章是天橋藝人中的“新派”和“洋派”。墻上的舊照片中,眉清目秀的于少章身穿白色西裝,打著深色領(lǐng)帶,腳上是摩登的淺色皮鞋。令人吃驚的是,他手中的樂器除了三弦,還有小提琴,這樣的形象和人們印象中的天橋藝人已經(jīng)大相徑庭。
“我父親從小在魁德社跟著爺爺學(xué)藝,出了名的聰明,人稱天橋小神童,坐在椅子上腳還夠不著地的時候就能拉胡琴賺錢了。”于少章最出名的還是三弦,上世紀(jì)三四十年代,他是北京的三大名弦之一,幾乎為所有的名家伴奏過,是“八角鼓大王”榮劍塵多年的搭檔,兩人彈奏珠聯(lián)璧合。
至于父親的那把小提琴,于小章并不清楚確切的來歷,“據(jù)說是一位貴人相送,德國產(chǎn)的,我父親一直很珍惜,后來我哥哥生病,父親不得已賣了換錢。那時候見過小提琴的人都不多,更別提會拉,我父親找不到師傅,仗著三弦的基礎(chǔ),自己無師自通,靠慢慢琢磨拉出了調(diào)子?!?/p>
上世紀(jì)30年代的前門勸業(yè)場,一樓的俱樂部和跳舞廳星光璀璨,蝴蝶、周璇這樣的大明星經(jīng)常會來這里演唱,西裝革履的于少章正是拉著這把小提琴為周璇伴奏,曲目都是當(dāng)時的流行歌曲,捧場的觀眾人山人海,一時風(fēng)光無限。
此時北京年輕一輩的很多藝人已經(jīng)離開天橋,來到前門、西單這些新的娛樂中心,于少章不但是著名藝人,還是前門勸業(yè)場的經(jīng)理,在這里他遇見了相伴一生的妻子。
“我父親在勸業(yè)場一樓的俱樂部表演,我母親在二樓的畫室學(xué)工筆畫,師從宋吉祥,給慈禧畫過像,也是溥儀的老師,兩個人在勸業(yè)場見過幾面就認(rèn)識了,才發(fā)現(xiàn)互相住的也不遠(yuǎn),交往了一段之后,兩家就提了親,也算是自由戀愛?!崩险掌杏行禄榈挠谏僬路驄D,并肩站在古舊的窗欞前,服裝發(fā)型都很時髦,風(fēng)華正茂,一副摩登青年的模樣。
一家人離開北京到河南洛陽安家
新中國成立后,老北京的藝人們都進(jìn)了單位,找到了組織,然而于少章找工作卻并不順利。當(dāng)時鐵路系統(tǒng)在全國各地建文工團,于少章不久被派到了武漢。在于小章的記憶里,他童年時代很難見到爸爸,偶爾回家探親,也是匆匆離開,曾經(jīng)英俊瀟灑的父親面容憔悴。家人不知道,20世紀(jì)50年代初,于少章白天上臺演出,晚上要寫交代材料,因為新中國成立前交往過國民黨官員,他被調(diào)查歷史。最后對他的處罰是停止演出,到鐵路段勞動改造一年,曾經(jīng)彈三弦、拉提琴的手修起了鐵路。
勞動改造結(jié)束后,于少章回到文工團,他對藝術(shù)仍不死心,琢磨著老曲藝寫出時代新內(nèi)容。根據(jù)二七大罷工的故事,他寫了新段子《林祥謙》,由他和自己的徒弟雙人對唱,沒想到這個節(jié)目一下子火了,演遍全國。
幾年后“文革”爆發(fā),于少章從文工團被下放到洛陽鐵路建筑段,一代三弦名家成了搬磚蓋房的泥瓦匠,十多年一直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1977年因胃癌病逝于洛陽,兩年后平反。
于小章跑了10年碼頭還是天橋藝人的命
天橋藝人的祖?zhèn)骺醇冶臼碌搅说谌鷤魅擞谛≌率掷?,卻成了他偷懶逃避勞動的辦法,這肯定是他的爺爺和爸爸當(dāng)初始料未及的。
“上世紀(jì)70年代,我是下鄉(xiāng)知青,在洛陽郊區(qū)插隊,我從小身體不好,干不動體力活,拼了命干也是最后一個。就是那時候挑水上山把腰累壞了,落下了一輩子的毛病。當(dāng)時就整天琢磨怎么才能不下地干活,后來毛遂自薦跑到宣傳隊,說了一段快板和相聲,人家就把我留下了?!?/p>
“文革”結(jié)束回城后,于小章到了洛陽建筑公司,干的還是體力活,他如法炮制,經(jīng)常參加區(qū)里的宣傳演出逃避勞動,慢慢在河南也演出了一點名氣?!拔肄o職脫離了單位,開始走穴,這一走就是10年,幾乎把全國都跑遍了。走穴擱在過去就是‘跑碼頭’,說到底,我還是天橋藝人的命?!?/p>
沒有固定的劇團,于小章的辦法是跑到劇場后臺,給人表演一段曲藝,劇團的人看見他有本事,就給他加個節(jié)目,于是他就跟著劇團跑?!伴L的一兩個月,短的10天8天,不知道換了多少個團,跑了多少個地方,我只知道,河南所有的小縣城都走遍了,后來又演到外省,演到全國各地。”
20世紀(jì)80年代,中國人剛從樣板戲的年代走出來,這種民間劇團特別受歡迎,演出幾乎場場爆滿,大門都快擠破了。到90年代中,娛樂形式花樣翻新,民間劇團大家慢慢看煩了,原來場場滿座后來上座不到五成了。為了吸引觀眾,于小章把三弦換成了吉他,把八角鼓換成了架子鼓,甚至唱起了流行歌曲,可“跑碼頭”的生意終于還是做不下去了。這時候,于小章發(fā)現(xiàn)自己手頭毫無積蓄,連吃飯都困難了。
回到北京辦起“一個人的小劇場”
1989年,于小章跑碼頭的生涯徹底結(jié)束,一家人斷了生計,最困難的時候曾經(jīng)有半年借錢度日,為了謀生,他還賣過風(fēng)箏。
1993年,41歲的于小章回到離開了20多年的北京,想在這里重新開始自己的曲藝事業(yè),等待他的卻是一個個挫折和陷阱?!氨蝗私榻B到一個小劇團,說好了一個月工資500元,拿到手200塊,都被領(lǐng)導(dǎo)克扣了,就這么忍了一年,劇團還是倒了。后來又到了昌平的一個演出公司,先交了500元,卻被關(guān)在郊區(qū)一個很破的學(xué)校受訓(xùn),飯都吃不飽,最后從荒山野嶺跑了出來?!?/p>
他像當(dāng)年的天橋藝人一樣,開始在北京的茶館賣藝,想憑本事吃飯,拼了命地演,觀眾看著打賞,走了很多家,最后終于在恭王府落下了腳。那是1996年,北京旅游業(yè)的黃金時代,恭王府每天游客盈門。“一天演十幾場,一天掙50元,后來漲到了100元,雖然累得不行,但終于還是翻身了,把老婆孩子接到了北京?!?年后,因為競爭越來越激烈,于小章所在的劇團被擠出恭王府,他再次斷了生計。
“跑了那么多場子,吃虧受苦生氣,最后一想,不如自己干?!?006年,于小章在延壽街租下了這間小平房,重新掛起“魁德社”的旗號,一個人的曲藝社就這樣開張了,這一干就是9年,人也過了花甲。
夕陽的余暉掃過狹窄的胡同,于小章還在門口迎客,在“魁德社”的招牌下,老人的背影有些落寞。曲藝世家,興衰三代,注定在他這里終結(jié),因為兒子學(xué)的是IT,天橋藝人的這些玩意兒,他沒教,孩子也不想學(xué)。雖然已經(jīng)不在天橋,于小章依然認(rèn)為自己是最后的天橋藝人,不僅僅是保持著賣藝打賞的習(xí)俗,還因為他沒忘天橋世家恪守的那些祖訓(xùn),憑本事吃飯,信義、節(jié)儉與嚴(yán)守承諾。
彭立昭據(jù)人民網(wǎng)、《北京晚報》張鵬/文 整理(胡鐵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