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須俗稱胡子,是男性成熟的標志和象征,常被用來指代男子,如“巾幗不讓須眉”,就是用胡子和眉毛來代表男性。當然也有女人長胡子,在歐洲中世紀這些不幸的女子被稱為“狼女”,遭到社會的歧視,直到19世紀民間還流行這樣的諺語:“應(yīng)當提防留胡須的女人與求和的敵人?!迸c之相對的另一特例是男人不長胡子?!饵S帝內(nèi)經(jīng)》將天生不長胡須的男人稱為“天宦”,他們“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過去宦官在被閹割后就長不出胡須,而“天宦”意指如同天然之宦官。不過“天宦”有著正常的生育功能,只是在外貌上男人女相。據(jù)古代相面術(shù)稱,這種人大多心機沉重,遇事隱忍不發(fā),下手刻薄狠毒。這當然是當不得真的無稽之談。
除這些特例外,大多數(shù)男子在成年后都會長出胡須。胡須是統(tǒng)稱,具體而言有須、髭、髯幾類。古人言:“在頤曰須,在頰曰髯”,通常把長在下巴上的胡子叫“須”,長在上嘴唇的叫“髭”。髭須茂密,包圍了口唇,則稱“髯”,卷曲的稱“虬髯”(古代戲曲中有個“虬髯客”就是因其外貌而得名),當然髯可以擴大到連鬢胡子,又稱絡(luò)腮胡。
胡須是男權(quán)力量的象征
在古代猶太人的觀念中,胡須被看作是力量的化身,是神賦予的男子氣概的象征。《舊約·列王記》記載:為了侮辱猶太人,與之為敵的阿莫尼特人將猶太大衛(wèi)王派來的使節(jié)的胡須剃了一半。而在埃及,胡須象征著權(quán)力,只有法老才擁有蓄須的權(quán)利。如果法老臉上胡須不夠多,就要用假胡須粘在下頜,甚至連女法老也采用這種面部裝飾,以示其統(tǒng)治的合法。比如古埃及第18王朝的著名女王哈特舍普蘇特的雕像上就有下垂的長胡須。
有人在解釋歷史的盛衰興亡時將胡須與國運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羅馬帝國的崩潰是羅馬人勤于刮胡子的后果——熱衷剃須且愛洗澡的羅馬人娘里娘氣,結(jié)果被留胡子的蠻族打敗。而且古羅馬浴場中還盛行去除體毛的習(xí)俗,洗完澡要用鑷子一根根拔掉身上的汗毛,弄得在浴場門口就能聽到里面拔毛時忍不住疼的喊叫聲。羅馬帝國滅亡后的歐洲中古時期,男子又普遍流行蓄須,并頗加珍愛。《烏托邦》的作者英國人托馬斯·莫爾在上斷頭臺時,對行刑者說:“我的胡子沒有犯罪,請不要切斷我的胡子。”說完撩起胡須,延頸受戮。
在世界歷史上與胡須相關(guān)的最有名的事發(fā)生在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改革時期。19世紀末,彼得一世從西歐考察后回國,便開始了一場圍繞胡子而進行的斗爭。彼得剛回國,貴族們都來見他,不料彼得突然拿起剪刀把他們的長胡子當場剪掉。當時俄國貴族大多過著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生活。他們懶洋洋地拖著長袍,留著大胡須,垂到胸前,還會精心梳理,小心翼翼,一根也不能脫落,認為這是“上帝賜予的裝飾品”,也是俄國人區(qū)別于外國人(當時西歐剃須之風(fēng)漸盛)的標志。而在彼得看來,這正是俄國保守、落后的象征。后來他還發(fā)布命令,誰要留胡子必須出錢購買“留須權(quán)”,富商每年交100盧布,領(lǐng)主和官吏交60盧布,市民交30盧布。農(nóng)民可以留須,但每次進城要交1戈比。政府還專門制作了一種小銅牌作為收據(jù),上刻“須稅收訖”,留須人把它掛在脖子上,作為合法留須的憑證。銅牌上還有銘文:“胡須是無謂的負擔(dān)。”
根據(jù)俄羅斯的傳統(tǒng),胡須被視同男子漢的氣概,而沒有胡須則被視為如同女人。所以在彼得一世去世后,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對此禁令就不再堅持,很多俄國人又以蓄須為榮。即使在后來蘇聯(lián)革命時期,無論是列寧的山羊胡,還是斯大林的八字胡,都各有特色。蘇聯(lián)最早一批的五個元帥中有個留著大胡子的布瓊尼。此人騎兵出身,曾率領(lǐng)騎兵第一軍在三年國內(nèi)戰(zhàn)爭中屢立功勛。但在蘇德戰(zhàn)爭初期,他身為西南方向總司令,卻因?qū)ΜF(xiàn)代作戰(zhàn)方式不熟悉,指揮不力而招致蘇軍的大敗。斯大林嘲笑他“胡子很大,腦袋很小”,后被貶為養(yǎng)馬總監(jiān),擔(dān)任類似“弼馬溫”一般的閑職。
胡須除了與男權(quán)相連外,也曾被人視為與生育能力有關(guān)。按中醫(yī)傳統(tǒng)的說法,胡須靠精血的滋養(yǎng)生長,與生殖功能密切相關(guān),所以精血充足、生殖能力強的男人,胡須一般都比較濃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外國,大都以胡須稠密為男性美的特征。而且有一口好胡子也容易得到姑娘傾心,法國諺語“漂亮胡須可使美人動心”,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莫泊桑在小說中曾詳細描寫胡須對女性的吸引力。他在小說中寫了一個法國女人,此位女子在寫給閨蜜女友的信中說:“一個沒有髭須的男子,就不是男人。我不太愛長髯,因為它幾乎常常流露那種落拓的神氣,但是髭須在一張勇敢的面孔上真是不可少的。你永遠不能想象那個在嘴唇上面的小毛刷,引起了一大堆幾乎不敢寫給你看的感想。你千萬別跟一個沒有髭須的男子接吻。這種吻一點趣味也沒有,沒有那種使人迷戀的妙境。這誘惑力從哪里來呢?首先它在皮膚上所觸發(fā)的癢癢的感覺是那樣俊美。沒有髭須的嘴唇就像沒有衣裳的身體一樣是赤裸裸的?!边@段文字極力描繪“髭須”對女性的吸引力遠勝過被稱做“長髯”的大胡子。
胡須不但能收獲愛情,還可能會收獲民意和選票。林肯在競選美國總統(tǒng)時曾收到一個女孩的來信,信中寫道:“如果您把胡子留起來,我就能讓另外兩個人也選您。您的臉太瘦了,留起胡子就會更好看。所有女人都喜歡胡子,她們會讓她們的丈夫投您的票?!绷硪环N說法是這個女孩答應(yīng)要讓她的四個哥哥在林肯蓄須后投他的票。據(jù)說,林肯從此便開始蓄留了一臉又濃又密的胡子。
“美髯”與“溜須”
在中國古代,男子蓄須的歷史也很長。《莊子》中將“髯”列為八極之一,此處的“極”指的是人形體的優(yōu)異之處。在古代男子中,論須髯最有名的要數(shù)關(guān)羽。三國時,關(guān)羽橫刀躍馬,青須飄飄,“髯長二尺”。在《三國演義》中對關(guān)羽的美髯有一段描寫:操(曹操)問:“云長髯有數(shù)乎?”公曰:“約數(shù)百根。每秋約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紗囊裹之,恐其斷也?!辈僖约嗗\作囊,與關(guān)公護髯。次日,早朝見帝(漢獻帝)。帝見關(guān)公一紗錦囊垂于胸次,帝問之,關(guān)公曰:“臣髯頗長,丞相賜囊貯之?!钡哿町?shù)钆鳎^于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唐太宗李世民的臉上也多須,“虬髯壯觀,人號髭圣”。有一天,唐太宗手下的大將李勣得了急病,唐太宗非常著急,請了最好的醫(yī)生給他診治。醫(yī)生按脈后說:“這種病要治好,要用胡子燒成灰做藥引?!贬t(yī)生的話剛說完,唐太宗已一劍割下自己的胡須說:“就用我的胡須做藥引?!?李勣服藥后病愈,當他知道實情后非常感動。風(fēng)流瀟灑如蘇東坡也有“髯蘇”之稱,但也有人說,蘇東坡雖有“髯蘇”之名,實際胡須并不多。
關(guān)于中國古代成年男子是不是都留有胡須,幾十年前還有場爭論。北大教授王力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發(fā)表一篇文章,稱在古代“身為男子必須留胡子”。這一說法遭到當時在中國歷史博物館任職的沈從文的質(zhì)疑。沈先生寫了一篇題為“從文物談?wù)劰湃说暮訂栴}”的文章發(fā)表在《光明日報》上。他認為,從大量留存至今的文物來看,時代不同,古人“并不一定必須留胡子”,尤其是魏晉以來,有很長時間“胡子殊不受重視”,可能與“年青皇族得寵專權(quán)有一定關(guān)系”。而且史書中也寫到西漢的張良“貌如婦人”,陳平“美如冠玉”,顯然他們都不留胡須。沈從文還順帶談到,不同時期男子的胡須式樣也不同,“戰(zhàn)國人的胡須像倒過來的菱角,向上翹一點;兩漢人的胡須是長長的左右兩撇,顯得威嚴莊重;到了隋代,則要按不同人的身份,把胡須修成辮子”。
另外還有一則材料也說明在古代男子并非人人留須。據(jù)《孔叢子》記載,孔子的后代子思就沒有胡子。子思到齊國,齊國國君見子思沒有胡子,便指著身邊一位有著“美須眉”的臣子說,如果相貌可以互換,我不惜將此須眉讓給先生。子思正色回答:一個人是否賢明,在德不在貌,且吾先君無須眉,而天下王侯不以此損其敬。意思是說,他的祖先孔子雖然不長胡子,但天下的王侯并不因此降低對孔子的尊敬。不過在后人繪的畫像中,無論是孔子還是子思都有滿口的胡須。如果畫一個下巴光光的孔子,大家反倒覺得不像。
20世紀初,清朝滅亡,政權(quán)更替,中國由古代過渡到近代。時代變遷,社會風(fēng)氣相應(yīng)也在改變,剪辮易服,男人臉上的胡子變得稀疏起來。大多數(shù)人下巴上的胡子不見了,蓄留的多是唇上的兩撇,由大胡子變?yōu)樾『樱y得見到飄逸的長髯。大家的功夫都用在保留的兩撇胡須上,或長或短,或密或疏,或垂或翹,各顯風(fēng)采。當時有人用胡子來分辨袁世凱之后民國的四位大總統(tǒng):黎元洪是“一對劍髯”,徐世昌是“兩撇垂須”, 曹錕是“倒生雜草”,馮國璋是“滿嘴短髭”。黎元洪是八字胡的代表,徐世昌是山羊胡的代表,曹錕是牛角胡的代表,馮國璋則自成一派,難以歸類。
大帥蓄起小胡子,下屬上行下效,也蓄起胡須。連初出茅廬的青年軍官也因擔(dān)心被人輕視,紛紛蓄須。衛(wèi)立煌24歲在粵軍就當上了營長,經(jīng)常被戲稱為“小營長”。為表現(xiàn)老成,他開始留胡須,這一蓄就是三十幾年。1955年,衛(wèi)立煌由香港返回北京,為避免國民黨特務(wù)暗殺,這才將胡須剃除,易容以求安全。當然,蓄須還有其他功用,比如京劇大師梅蘭芳,面對日寇的侵略,也曾留胡子,“蓄須明志”,拒絕在敵占區(qū)登臺演出,因為他演的是旦角,一蓄須就無法上臺了。
民國初年還有一件與名人蓄須有關(guān)的趣事,與當時的政治活動有關(guān)。1917年,在“辮帥”張勛的扶持下,清廢帝溥儀復(fù)辟??涤袨闉閺?fù)辟出力不小,很想謀個宰輔之類的高職,但他在趕來北京時為喬裝把胡子剃掉了。清室的瑾太妃說:“歷代以來從沒有不長胡子的宰相”,便只給了他一個弼德院院長的閑散職務(wù),還傳諭康有為趕緊蓄須,等到胡須滿腮時再就高位??涤袨槁勚募比绶伲扇嗽诔莾?nèi)到處買生須藥水,每天涂抹十幾次,還不停地照鏡盼須。沒想到復(fù)辟王朝短命,只維持了十幾天,直到復(fù)辟失敗,康有為的胡須也沒長出多少。
在一片只留小胡子的風(fēng)潮中,也有人逆流而行,照樣留大胡子。比如于右任,他的一口大胡子,長長密密,飄飄若仙。話說有一天有個孩子問于右任,他在睡覺時是將胡子放在被子外面,還是放在被子里面。于右任一想,還真沒在意過這件事,便在當天晚上睡覺時將胡子放在被子外面。不一會兒,他發(fā)現(xiàn)很不舒服,又將胡子放到被子里面,可又覺得不自在。就這樣,整個晚上于右任為胡子放在被子里面還是外面輾轉(zhuǎn)難眠。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如何難以確定,因為有人說故事的主人公是畫家張大千,他也有飄飄然的大胡子。還有更早的來源,說是在北宋年間,仁宗皇帝問也有“美髯公”稱號的蔡襄同樣的問題。蔡襄回答不出,也是弄得一晚上沒睡,把胡須在被子內(nèi)外反復(fù)試驗。蘇東坡得知此情后還寫了一首詩:“譬如長髯人,不以長為苦。一旦或人問,每睡安所措?歸來被上下,一夜無著處?!?/p>
另外,有個叫“溜須拍馬”的成語也與胡須有關(guān)。據(jù)《宋史》記載,真宗時,寇準曾做主考官,錄取了一名進士叫丁謂。等寇準做到宰相時,這位門生一路升遷,當上了參知政事,成了他的副手。其升遷快的訣竅是此人很會迎合上意。某日,寇準在吃飯時胡須粘了湯水,丁謂為之揩拂,即溜其須。寇準笑曰:“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須耶?”說得丁謂且羞又惱,從此對寇準懷恨在心,以至后來有了構(gòu)陷寇準的事。無獨有偶,還有一個與胡須有關(guān)卻無須可“溜”的故事。明朝權(quán)勢熏天的大太監(jiān)王振自然沒有胡子。有個戶部侍郎甘愿當王振的干兒子。王振在見面時問他為何沒有胡須。此人說:“爹爹無須,兒子豈敢有須?!边@是無須的溜法。
“仁丹胡”與“衛(wèi)生胡”
在民國初的北洋時代,最為流行的是曹錕蓄的牛角胡。牛角胡據(jù)說是由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帶頭蓄留而大為流行,此后東傳至日本(也有人認為是日本本土的產(chǎn)物),再由在日本的中國留學(xué)生帶回到國內(nèi)。威廉二世的牛角胡剃掉了下唇以及絡(luò)腮部位的胡須,對上唇的胡須兩端用油脂(須膠)固定,刻意向上高高挑起。這種胡須又稱“威廉須”或“凱撒胡”,維護打理頗為不易。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中國流行的是這種牛角胡的改造版,胡子由長變短,兩邊也不高高挑起。
關(guān)于牛角胡的來歷,魯迅先生認為在中國古代就有了。他寫過一篇題為《說胡須》的文章,說他在游西安時,到孔廟看歷代皇帝像,“其中有一張是宋太祖或是什么宗,我也記不清楚了,總之是穿一件長袍,而胡子向上翹起的。于是一位名士就毅然決然地說:‘這都是日本人假造的,你看這胡子就是日本式的胡子。’”經(jīng)魯迅考證,證明中國古代的胡子樣式本來就是兩邊向上翹的,只是到元明之后才向下拖,而且那拖下的胡子是蒙古式的,由蒙古人帶入中原。當時從日本留學(xué)回國的魯迅雖然留著跟老祖宗一樣的胡子,卻被說成留的是日本式胡須。
不過這種牛角胡在民國初年的復(fù)興確實與日本有些關(guān)系,人們常在日本推銷仁丹的藥品廣告上看到這種胡子,因此稱之為“仁丹胡”。當時在中國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墻上很多地方都畫著一幅有著軍人半身像的仁丹廣告。據(jù)說這實際是日本侵略軍的路標。它的秘密在人像的兩撇胡子上:當兩撇胡子微微上翹,說明此路暢通無阻;當胡子的左角下垂,說明左轉(zhuǎn)不通;當胡子的右角下垂,說明右轉(zhuǎn)不通;當胡子的兩角都下垂,就是死路一條。在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前,日本人在中國的大街小巷畫滿了這種仁丹廣告。不過現(xiàn)在從各種跡象判斷,這種靠“仁丹胡”指路的說法看來只是當時的一種傳聞,尚不足為信。
大致說來,大多留有“仁丹胡”的中國人都有留日或是旅日的經(jīng)歷。不過,在中國留“仁丹胡”也有風(fēng)險。五四運動期間,民眾的反日情緒高漲,上海地區(qū)進而產(chǎn)生了“日本人投毒”的傳言。1919年6月10日,時任浙江督軍署少將諮議兼駐滬調(diào)查員的官成錕著便服外出,在行至康腦脫路(現(xiàn)康定路)時,因其留的日式“仁丹胡”特征明顯,又穿著西服,被蔣六根等人誤認是日本人,并被當作投毒的嫌疑犯。由于官成錕只會說浙江臺州話,與上海話互不相通,雙方一時難以溝通,蔣六根等人手持農(nóng)具與之毆斗。官成錕在混亂中被打死,死于他令人生疑的“仁丹胡”。
與之相似的還有一種日式胡須“衛(wèi)生胡(可能是因為這種胡子面積小便于清理而得名)”。在今天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中常能見到這種胡子。劇中日軍軍官的上唇,以人中為中心,往往留著厚厚的方塊胡子。這種又被稱為“板刷胡”的胡子造型,也見于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的唇間,并已成為他的經(jīng)典造型。據(jù)說這種胡子最早出現(xiàn)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是為方便佩戴防毒面具而從八字胡改進而來的。在德國留“衛(wèi)生胡”的人并不多,而在蘇聯(lián)紅軍的將官中留此胡須的人卻不少。日本人則是在所謂“脫亞入歐”向西方學(xué)習(xí)的過程中將之學(xué)來。與“仁丹胡”一樣,“衛(wèi)生胡”也曾在中國流行。如在西北軍的將領(lǐng)中就曾風(fēng)行過,恐怕是馮玉祥與蘇聯(lián)一度合作的結(jié)果。“九一八事變”后,“衛(wèi)生胡”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逐漸變成日本人特有的象征,于是很多留這種胡子的中國軍官紛紛改變胡須款式,以致在我們今天看來,“衛(wèi)生胡”已成為日本侵略者特有的標志,因而其式樣也是顯得丑陋猥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