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臺北自由行,除了臺北故宮、士林官邸、國父紀念館這些大陸游客必去的景點,九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就可以遠離城市,在太平洋吹來的海風中,感受不一樣的臺灣。
從臺北市區(qū)乘車向東北方向駛去,地勢漸高,基隆河沿山而下,100多年前修筑鐵路的工人就是從這里淘出了黃金。山頂?shù)男〕蔷欧?,也由此開啟了它的傳奇時代。九份三面環(huán)山、一面向海,小城的房屋依山而建。據(jù)《臺北縣志》記載,清初這里只有9戶人家居住,當?shù)厝说绞屑少I的時候,每樣東西都要9份,九份故此得名。
1890年,劉銘傳任臺灣第一任巡撫期間,修建從基隆至臺北的鐵路,筑路工人中有許多是曾在美國采金的粵籍工人,他們在基隆河上架橋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河中的金砂。黃金很快吸引來了大量的淘金者,短短一年時間,已經有3000多人聚集于此,在河水中淘揀他們的黃金夢。其間,清政府雖然發(fā)出采金禁令,但可以想象,毫無效果。1892年,清政府設立了基隆金砂厘局,允許人們淘金,抽取厘費。次年,曾在美國采金的一位姓李的潮州人在九份山中發(fā)現(xiàn)了小金瓜,進而在本山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金瓜,從此開始了金瓜石的金礦開采。隨著淘金客的到來,九份也結束了它平靜的農耕時期,成為財富與欲望聚集的冒險家樂園。
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此后,日本人及基隆顏氏家族相繼擁有九份一帶的礦權,尤其在顏氏家族的經營之下,引進大量現(xiàn)代開采設備,九份進入金礦出產的鼎盛時期。當時,九份大大小小的金礦坑有80多個,坑道像蜘蛛網一樣四通八達。
九份臨海的半山腰上,有座著名的土地公廟——福山宮,是日本侵占臺灣時代,臺灣全省最大的土地公廟。這里一度香火鼎盛,是礦工們祈福保命的心靈寄托。當時在礦工間流傳著一句話:入坑,命是土地公的;出坑,命才是自己的。不同版本的一夜暴富的故事,吸引著礦工們一次次走進坑道。走出坑道時,伴隨著他們的既有生存的慶幸,也有暴富夢想破滅的失落。
源源不斷的黃金和朝不保夕的不穩(wěn)定感,讓這里的酒肆和妓院異常興盛,小城聚集了各行各業(yè)3萬多人,呈現(xiàn)一種畸形的繁榮。九份曾有小香港和亞洲金都之稱,全臺灣第一個電影院──升平戲院就建于此。白天這里是靜謐的山城,夜晚則是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酒館中坐滿了化著濃妝的歌舞伎和剛剛換上西裝還穿著雨靴的礦工。因此有“日時全乞丐,暗時全紳士”的俚語。
今天的游客,可以在開放參觀的坑道和黃金博物館中遙想當年的景象。九份的黃金博物館頗有特色,展品中有一塊重達220公斤的純金大金磚,金磚底座邊上,有實時變化的黃金牌價,告訴游客這塊金磚現(xiàn)在值多少臺幣。游客在驚嘆之余還可以透過防護罩兩側的圓孔親手摸摸金磚。黃金博物館內還有一個淘金體驗區(qū),讓游客體驗用淘金盤淘洗砂金的樂趣,并附送小瓶子讓游客將淘洗到的砂金帶回家,至于能否淘到就全憑運氣了。
上世紀70年代,九份的繁榮隨著黃金開采的結束而告終。走在九份狹窄的街道上,路邊一副楹聯(lián)昭示著九份的變遷:今日九份客到來,當年黃金夢已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