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利 金 鑫 鄧森田
(陜西省安康市中心醫(yī)院1.肛腸科;2.普通外科 陜西安康 725000)
在臨床上,痔病屬于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肛腸疾病,可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在以往治療痔病時,PPH術比較常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近年來,伴隨著臨床對痔病認識的不斷深化,TST術在痔病的治療中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1]。為了深入地對比TST術和PPH術在痔病的治療中的確切效果,本研究選取108例該病癥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獲得了較為理想的研究結(jié)果,現(xiàn)作如下匯報。
1.1 臨床資料:2013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108例痔病患者,依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列入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為54例。對照組中,男32例,女22例,患者的年齡為34~69歲,平均年齡為(48.3±5.2)歲,其病程為8個月~15年,平均病程為(6.3±2.4)年;觀察組中,男29例,女25例,患者的年齡為36~68歲,平均年齡為(48.5±5.5)歲,其病程為6個月~17年,平均病程為(6.5±2.5)年。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性別、平均年齡及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以可實施組間對比研究。1.2 方法
1.2.1 觀察組行TST術:本組患者使用開環(huán)式微創(chuàng)肛腸吻合器(西門子公司)。腰麻起效后,取患者的膀胱截石位,對患者的痔核的大小及形態(tài)進行觀察,然后借助于肛門鏡進行擴肛操作,以充分顯露患者的痔區(qū)黏膜[2]。借助于可吸收線對患者的痔區(qū)行點狀牽引并縫合,直至患者的黏膜下層,旋開TST吻合器,并將其納入患者的直腸內(nèi),然后將荷包線收緊并打結(jié),然后將縫線經(jīng)由吻合器的兩側(cè)孔中小心拉出并拉緊,然后將吻合器旋緊,關閉吻合器,以壓迫止血,然后反向旋轉(zhuǎn)吻合器的尾翼部位并將其取出,觀察患者的吻合口是否有出血現(xiàn)象,如有可疑出血情況,需要借助于可吸收線對出血部位進行 “8”字縫扎,以有效地止血,若患者的肛緣存在外痔殘留現(xiàn)象,需要及時地剝離并切除。
1.2.2 對照組行PPH術:本組患者使用PPH 圓形痔吻合器以及相關附件(飛利浦公司)。麻醉方法與手術體位和觀察組一致。借助于肛門鏡進行擴肛處理,助于可吸收線對患者的痔區(qū)行點狀牽引并縫合,直至患者的黏膜下層,旋開PPH吻合器,并將其納入患者的直腸內(nèi),然后需要收緊并打結(jié)[3]。借助于帶線器經(jīng)由吻合器的兩側(cè)孔中將縫線拉出,并需要使用血管鉗夾持,然后需要及時地拉緊縫線,將吻合器旋緊,如果確定其已經(jīng)達至保險刻度,便需要進行擊發(fā),吻合器需要保持30s的關閉狀態(tài),以壓迫止血,旋緊吻合器的尾翼部位,其余操作與觀察組一致。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治療有效率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4 療效判定標準[4]。痊愈:患者的癥狀均已經(jīng)完全消失;顯效:患者的癥狀和體征顯著改善或者基本消失,患者的正常生活受到輕微影響;好轉(zhuǎn):患者的癥狀和體征有一定緩解,但是仍可對其正常生活造成明顯影響;無效:患者的癥狀不存在任何明顯變化。
1.5 統(tǒng)計學分析:本研究應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比較{例(%)}
2.2 兩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比較{例(%)}
痔的出現(xiàn)原因主要是肛墊出現(xiàn)明顯的病理生理性下移現(xiàn)象,在人體結(jié)構中,肛墊主要是由平滑肌、血管以及彈力結(jié)締組織等組成,能夠有效地協(xié)助括約肌,因此在確保肛管能夠正常閉合中有重要作用[5]。痔病患者的癥狀主要是出血、脫垂,在以往治療痔病時,PPH術比較常用,能夠使患者的肛墊組織得以完整保留,同時能夠?qū)⒒颊叩囊欢沃蹦c黏膜環(huán)形切除,因此患者松弛脫垂的肛管以及直腸等均能夠有效地被提升,所以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的出血和脫垂癥狀,但是PPH術仍存在著不足之處,具體包括:(1)這一術式中的手術操作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術中在將患者的后痔上黏膜有效地牽入吻合腔之后,往往難以確定被切除的標本量,也不能夠確定釘合深度,所以容易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如出血、尿潴留等;(2)難以確定痔上黏膜的切除量,在對患者的痔上黏膜一次性環(huán)形切除后,患者容易產(chǎn)生肛管直腸狹窄情況,同時,如果過多地切除患者的黏膜,會導致肛門墜脹這一并發(fā)癥;(3)無法根據(jù)患者的痔病嚴重程度調(diào)整手術操作,針對痔核數(shù)目較少的患者,其手術切除的范圍或許和痔核數(shù)目較多的患者一樣,所以難以實現(xiàn)微創(chuàng)的治療價值[6-8]。
而TST術的理論基礎主要是中醫(yī)分段齒形結(jié)扎術,因此術中能夠有效地保留患者的黏膜橋和皮橋,且術中患者的結(jié)扎區(qū)能夠呈齒形分布,可以有效地糾正痔病病變部位的病理結(jié)構,可以使其正常的解剖結(jié)構得以恢復,所以術后并發(fā)癥較少[6]。此外,TST術中需要植入的鈦釘?shù)臄?shù)量相對較少,因此能夠有效地預防肛門墜脹等并發(fā)癥,有助于恢復患者肛門的精細功能,所以可顯著地提高治療有效率[9-10]。本研究中,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96%)要顯著高于對照組(81%),而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8%)則要顯著低于對照組(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以往研究結(jié)果相符。
綜上可知,在痔病的治療中,與PPH術相比,TST術能夠有效地提高治療有效率,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值得推廣。
[1] 林宏城,李娟,謝尚奎等.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釘合術:一種更加微創(chuàng)的吻合器痔上黏膜切除釘合術[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4,(12):1235-1237.
[2] 成川江,王啟,吳韜等.TST手術治療痔病的臨床觀察[J].結(jié)直腸肛門外科,2010,16(4):240-243.
[3] 張志明.痔上黏膜環(huán)切釘合術聯(lián)合套管針電凝術治療老年人重度
混合痔的臨床觀察[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1,30(1):48-49.[4] 咸春靜,丁玉紅,于翠翠等.痔上黏膜環(huán)切術(PPH)手術治療315
例痔病患者的手術配合[C].//中華護理學會第14屆全國手術室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2010:159-161.
[5] Al-Haddad,A..Severe intra-abdominal bleeding plus large pneumoperitonium following procedure of prolapsed hemorrhoids(PP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2012,27(11):1541-1542.
[6] Wang,Q.,Du,J.,Cai,C.Et al.Severe intra-abdominal bleeding leading to hemorrhagic shock,rectal perforation,and bilateral hydrothorax after stapling procedure for prolapsed hemorrhoids(PPH):Is the transanal drainage feasible in this situation:Report of a case and a successful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2014,29(4):541-542.
[7] Yukihiko Tokunaga,Hirokazu Sasaki.Impact of Less Invasive Treatments Including Sclerotherapy With a New Agent and Hemorrhoidopexy for Prolapsing Internal Hemorrhoids[J].International surgery.,2013,98(3):210-213.
[8] 李國文,曾山崎,王成興等.雙重PPH對治療重度痔病的療效觀察[J].結(jié)直腸肛門外科,2014,20(1):4-6.
[9] 曾山崎,劉宏杰,張偉健等.PPH對混合痔病個體化治療方法探討[J].結(jié)直腸肛門外科,2010,16(3):168-169.
[10] Xue-Mei Bian,Ling Lv,Wan-Bing Lin et al.Moxibustion Therapy at CV4Prevents Postoperative Dysuria after 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J].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eCAM,2013,2013(21):756095-756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