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生長分化因子-15、腦鈉肽、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及其意義
王延震甘義榮寇宗科郭小虎黃通平吳惠娟謝定雄
(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外科甘肅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甘肅蘭州730050)
摘要〔〕目的探討老年冠心病(CHD)患者的血清生長分化因子(GDF)-15、腦鈉肽(BNP)、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的變化特點及其與冠脈病變程度的關系。方法冠脈造影檢查確診為CHD的172例患者作為病例組,并根據(jù)病情分為穩(wěn)定性心絞痛(SAP)組65例、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UAP)組7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組35例,體檢中心健康對象60例作為健康組,比較各組GDF-15、BNP、hs-CRP等指標的差異,同時分析GDF-15、BNP、hs-CRP與CHD患者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結果4組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體質指數(shù)(BMI)測定值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4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測定值差異顯著(P<0.05),AMI組顯著低于其他3組(P<0.05),SAP組、UAP組顯著低于健康組(P<0.05)。4組GDF-15、BNP、hs-CRP及內皮素測定值差異均顯著(P<0.05),組間兩兩比較均為AMI組>UAP組>SAP組>健康組(P<0.05)。3組Gensini積分AMI組>UAP組>SAP組(P<0.05)。Gensini積分與GDF-15、BNP、hs-CRP及內皮素均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結論GDF-15、BNP、hs-CRP在不同類型CHD患者中的水平具有顯著差異,同時與冠脈病變嚴重程度具有相關性。
關鍵詞〔〕冠心?。谎迳L分化因子-15;腦鈉肽;超敏C反應蛋白;冠脈病變程度
中圖分類號〔〕R541〔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甘肅省自然科學
通訊作者:謝定雄(1945-),男,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冠心病研究。
第一作者:王延震(1974-),男,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冠心病研究。
生長分化因子(GDF)15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血管內皮損傷和凝血狀態(tài)改變的敏感標志物,且其外周血的濃度水平與冠心病(CHD)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密切相關〔1,2〕。本文分析CHD患者血清GDF-15、腦鈉肽(BNP)、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的變化特點及其與冠脈病變程度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經過冠脈造影檢查確診為CHD的172例患者作為病例組,并根據(jù)病情分為穩(wěn)定性心絞痛(SAP)組65例、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UAP)組7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組35例,體檢中心健康人群60例作為健康組。SAP組65例,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齡60~86歲,平均(75.12±5.84)歲。UAP組72例,其中男43例,女29例;年齡60~88歲,平均(76.19±6.08)歲。AMI組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60~82歲,平均(74.96±5.74)歲。健康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60~84歲,平均(75.61±6.17)歲。4組年齡、性別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3〕:冠心病的診斷主要依據(jù)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臨床癥狀、心肌標志物及冠脈造影檢查確診;診斷均符合197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及中華醫(yī)學會冠心病診斷及分類標準。排除標準:合并各種急性、慢性感染的患者;合并創(chuàng)傷、風濕疾病、惡性腫瘤的疾病的患者;合并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
1.3標本采集所有患者入院第二天清晨抽取3 ml空腹時靜脈血,健康患者于當天清晨抽取3 ml空腹時靜脈血。血液凝固后4 000 r/min離心10 min,提取血清置于-20℃的冰箱中保存待檢。其離心機選擇80-2臺式離心機,購自上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
1.4指標檢查方法 采用ELISA 法測定血清生長分化因子(GDF)-15、超敏C反應蛋白(hs-CRP),試劑盒由北京四正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采用免疫熒光法測定腦利鈉肽(BNP)水平,儀器BGHG-Triage BNP檢測儀(購自北京中西遠大科技有限公司),試劑盒為BNP-TRIAGE 試劑盒(Biosite 公司)。通過日立717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來檢測空腹血糖(FP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內皮素。
1.5冠脈病變程度評價方法采用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制定的冠脈血管分段評價標準及Gensini積分系統(tǒng)對每一支冠脈病變程度綜合評估〔4〕,1分:狹窄程度<25%;2分:狹窄程度≥25%且<50%;4分:狹窄程度≥50%且<75%;8分:狹窄程度≥75%且<90%;16分:狹窄程度≥90%且<99%;32分:狹窄程度≥99%。冠脈各分支的狹窄程度乘以系數(shù)求和,即為冠脈狹窄程度的總得分。
1.6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SNK-q檢驗及Pearson線性相關分析。
2結果
2.1各組血脂及血糖指標比較4組FPG、TC、TG、LDL-C、體質指數(shù)(BMI)測定值差異均不顯著(P>0.05),4組HDL-C測定值差異顯著(P<0.05),AMI組顯著低于其他3組(P<0.05),SAP組、UAP組顯著低于健康組(P<0.05)。見表1。
2.2各組GDF-15、BNP、hs-CRP及內皮素值比較4組GDF-15、BNP、hs-CRP及內皮素值差異均顯著(P<0.05),組間兩兩比較AMI組>UAP組>SAP組>健康組(P<0.05)。見表1。
表1 各組血脂及血糖、GDF-15、BNP、hs-CRP及內皮素水平比較
與健康組比較:1)P<0.05;與SAP組、UAP組比較:2)P<0.05
2.3CHD各組冠脈病變程度評估3組Gensini積分AMI組(113.6±20.5)>UAP組(63.4±9.5)>SAP組(14.3±7.2)且組間差異均顯著(F=35.336,P<0.001)。
2.4冠脈病變程度與GDF-15、BNP、hs-CRP及內皮素的相關性分析Gensini積分與GDF-15、BNP、hs-CRP及內皮素均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731、P<0.001;r=0.694、P<0.001;r=0.553、P<0.001;r=0.327、P=0.006)。
3討論
CHD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硬化、狹窄等病變導致心肌缺氧和缺血而引起的,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心前區(qū)疼痛。其中,巨噬細胞、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因素〔5〕。CHD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受年齡、血脂異常、吸煙、糖尿病等危險因素的影響,但其只能解釋80%的CHD事件,臨床上急需尋找新的標記物以預測CHD風險〔6〕。血清中GDF-15、BNP、hs-CRP的含量和CHD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7〕。
GDF-15 是轉換生長分化因子(TDF)-β家族中的一員,具有抗炎、抑制生長和抗細胞凋亡等效應。正常生理情況下,胎盤和前列腺中GDF-15有較強的表達能力,而心臟和其他組織或器官中表達甚微〔8〕。當機體受到心肌細胞缺氧、動脈粥狀硬化、心肌細胞機械牽拉、左室壓力負荷持續(xù)增大等刺激時,心肌細胞中GDF-15的表達能力會迅速增強,GDF-15的水平隨之升高〔9〕。由此可見,GDF-15因其普遍存在于基因序列中且在外界刺激下能夠迅速表達而成為心血管疾病重要的生化因子。研究報道〔10〕在心肌細胞缺血再灌注的情況下一氧化氮依賴性通路可誘導GDF-15表達,同時動脈粥狀硬化、心力衰竭等也可誘導GDF-15表達,起到結構重塑和抑制心肌細胞肥大的作用。
CRP是機體出現(xiàn)損傷、感染、炎癥時肝細胞在白細胞介素-6的刺激下迅速合成一種急性期蛋白,其水平高低可直接反映疾病炎癥反應的程度,血清中CRP水平越高表示冠狀動脈內粥樣硬化斑塊的局部炎癥反應就越強、范圍越大,即冠狀動脈的病變程度越嚴重。研究報道〔11〕CRP不僅可以有效地預測心血管事件,而且對炎性反應和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CRP主要集中在粥樣斑塊,粥樣脂核的大小、纖維帽薄弱斑塊的數(shù)量以及巨噬細胞的密度都對其有一定的影響。
BNP是心臟合成的一種利尿鈉肽,由32個氨基酸組,早期發(fā)現(xiàn)于豬腦組織內,但其在心臟內含量最高。BNP主要由心室肌細胞合成,是臨床常用的舒張末壓血流動力學檢測指標,與多種心血管疾病存在密切聯(lián)系。心室負荷及室壁張力是BNP合成的重要條件,當心臟容量負荷或壓力負荷增大時,心肌將因此增大,進而誘導BNP大量合成,合成的BNP量與心室擴張程度及壓力負荷程度呈正相關。本研究結果說明,GDF-15、BNP、hs-CRP及內皮素參與了CHD發(fā)生發(fā)展,破壞患者免疫機制,加重了CHD病情,其水平隨著病情的加重而不斷升高。本研究表明,聯(lián)合檢測GDF-15、BNP、hs-CRP及內皮素可以作為CHD患者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預測指標,為闡明CHD的發(fā)生機制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12〕相一致。
4參考文獻
1陶志強,宋杰,徐標,等.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與紅細胞分布寬度及高敏 C 反應蛋白的關系〔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4;24(6):538-40.
2趙偉,李婷婷,李瑩.冠心病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相關性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2):207-8.
3李懷祥,唐朝貴.冠心病患者肺炎衣原體感染與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及白介素-6表達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5):972-4.
4劉健,王昭,王偉民,等.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危險分層和處理策略選擇〔J〕.臨床內科雜志,2013;30(7):443-6.
5吳迎春.超敏 C 反應蛋白在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2):73-6.
6何疆春,楊曄,張寧坤,等.冠狀動脈慢血流患者血清炎性標志物的檢測水平及意義〔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2;31(3):246-8.
7馬會利,胡桃紅,盧鑫,等.炎癥因子對冠心病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2;21(5):486-9.
8劉洪梅,邵清淼,劉恩照,等.心房顫動患者血清生長分化因子-15 檢測及其臨床意義〔J〕.天津醫(yī)藥,2014;18(8):818-21.
9徐瑋.冠心病患者血清GDF-15與TNF-α,CRP,心肌標志物的相關性研究〔D〕.合肥: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
10Kempf T,Bj?rklund E,Olofsson S,etal.Growth-differentiation factor-15 improves risk stratification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Eur Heart J,2007;28(23):2858-65.
11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C-reactive protein,fibrinogen,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diction〔J〕.New Engl J Med,2012;367(14):1310-3.
12武德梅,陳超,胡安梅,等.冠心病患者血清生長分化因子-15,腦鈉肽,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2):2753-4.
〔2013-12-11修回〕
(編輯苑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