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魚守望的哥本哈根、自由女神的紐約港,云門映射的芝加哥——鮮活的都市文脈在涌動的時間長河中固化了。正是這些公共視域中的經(jīng)典藝術,為人們的靈魂注入思想。它們賦予城市生動氣韻,打開意識空間,在豐富的歷史根基中演化出獨有的風格。雕塑賦予城市生命力,它是人類靈魂高度外化的縮影。
1941年,象征著和平、正義和包容的和平女神像被日軍拆毀,維系人們內心愿望的藝術紐帶不復存在。幾十年沉寂之后,上海雕塑步入蓬勃發(fā)展時期,審美文化融合于城市空間,“公共藝術”成為塑造城市的有形之手,越來越多的城市雕塑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雖然為數(shù)不少的優(yōu)秀作品給我們帶來心曠神怡的享受,更多粗制濫造的造型也在侵蝕公共空間。辨識力的缺位、求政績的浮躁、責任心的空白使得一大批雕塑丑態(tài)畢現(xiàn),淪為“視覺暴力”。
雕塑的意義是豐富博大的,它既追求與周圍建筑呼應的建筑意義,又追求獨立的三維空間靈動感和與空間和諧的雕塑意義,然而它最終體現(xiàn)為一種尊重公共審美的道德信念。它需要安東尼·格姆雷式的藝術探索,需要王熙民對民族文化的發(fā)掘重現(xiàn),需要由衷的人文信仰和歷史情懷。讓公共藝術真正體現(xiàn)公共精神,是時代必須承擔的藝術使命。
面向公眾的藝術創(chuàng)作,并非囚禁個性的桎梏,而是基于普遍人性的思索。德國自由藝術正是通過藝術家意志的外化,去描繪大千世界的情致和造型。中國傳統(tǒng)也由此成為自由藝術的一種映射,以超然之法拓展心靈的維度。延續(xù)人文信仰是藝術的操守,植根生活則是藝術的責任。正基于此,真正的戲曲革新并非是包裝舞臺的特殊手段,而是表演對生活的重新提煉。藝術是一種探尋,它反思生命,求索本質,重現(xiàn)質樸的人性,如原生藝術展現(xiàn)給我們的面貌——站在生命原點,以人類最純凈的想象釋放技術主義對內心的壓制。
舊與新的碰撞與融合仿佛一首交響詩,為時代激發(fā)出創(chuàng)新力。古人認為音樂疏通情志,而傳統(tǒng)與跨界的融合,更能在當下喚起我們的共鳴。藝術是源源不絕的靈境之泉,悄然灌注著我們的精神家園,使心靈不再枯竭。藝術又是心之物化,她在不停地自我超越中,將“天地有大美”的理想境界延續(xù)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