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天朝的體制上下多么嫉視報紙,媒體時代還是在他們不情不愿中無可阻擋地來了,在不期而至的媒體浪潮面前,當權者左支右絀,應對無方。
傳教士進入中國,帶來了基督教,也帶來了報紙。但天朝對這個舶來品的威力并不清楚,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天朝對報紙的認識僅限于《邸報》。盡管新聞史家說《邸報》是中國最早的報紙,但它只與官閱不與民閱,“官報從政治上言之,固可收行政統(tǒng)一之效;但從文化上言之,可謂毫無影響。”就像不能把高俅擅長的蹴鞠說成是足球一樣。1815年《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在遙遠的南洋出生,被偷偷運往內地,散發(fā)給不特定的大眾,而高高在上的《邸報》,只有統(tǒng)治階層才有資格閱讀。當?shù)谝慌恫焓浪住吩谔斐耐恋厣媳簧l(fā),意味著天朝的媒體生態(tài)進入了近現(xiàn)代,從小眾傳播進入大眾傳播,但這個巨大的象征意義在當時無人知曉。
在天朝的統(tǒng)治邏輯里,一切都必須在可以掌控之中,包括信息的發(fā)布與流通。咸豐三年,江西巡撫張芾奏請內閣“刊刻邸抄增加發(fā)行量”,方便底層民眾深入學習、深刻領悟中央精神,可惜在朝廷眼里這道奏章純粹是找抽,皇帝批示:“識見錯謬,不知政體,可笑之至?!痹谔斐y(tǒng)治者眼里,官辦報紙給官員閱讀是無可置疑的,何必刊刻出版讓一般小民也能預知政事呢?忙于剿滅太平軍的天朝還沒有政務透明的概念,但天威莫測的好處他們很清楚。
天朝對自己完全掌控的《邸報》沒有擴大發(fā)行的興趣,文網森嚴的結果是自己對大眾報紙毫無概念,忽略了在開放口岸出版的洋報紙。直到報紙的威力讓他們渾身不適時,他們才清楚報紙對他們的危害不亞于鴉片,鴉片戕害了臣民的身體,而報紙“毒害”了臣民的大腦,撼動了帝國的意識形態(tài)。
天朝對報紙的漠視和無知并非特例,人類對新事物的認知總是有一個緩慢的過程。在18世紀的西方,人們同樣認為報紙是微不足道的事物,即使睿智者如盧梭,對剛剛出現(xiàn)的報紙也是一臉不屑,1755年他曾以鄙夷的口吻說:“一本周期性出版的書是怎么回事呢?那就是一本既無價值又無益處的曇花一現(xiàn)的著作。文人們以輕率的態(tài)度誦讀這些東西,僅僅是給未受教育的女人們和為虛榮心所驅使的蠢人們聽的。”與大哲盧梭比起來,天朝的懵懂并不過分——你不能要求任何人對頭腦中沒有概念的事物有著透徹的認識。
因為對近代報紙概念的懵懂,天朝不能清晰地將辦報界定在一個國家的主權范圍內。而另一方面,報紙進入中國搭載的是傳教權的順風車,頗有瞞天過海的意味。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允許美國人和法國人在通商口岸設立教堂。訂約后,法國又強迫清政府取消對天主教的禁令。兩年后,道光帝批準弛禁天主教,按照與英美兩國約定的最惠國待遇條款,基督教(新教)隨之照行。教會報刊因允許傳教而合法進入中國,但刊載的內容并不限于宗教。一開始教會報刊只是附載一些新聞和西學,但這部分內容因為受到歡迎,比例逐漸增大,成為報刊的主要內容,宣教的內容反而隱而不彰。
在上海,最早的中文報紙是傳教士伍德等在1861年創(chuàng)辦的《上海新報》,這是一份典型的商業(yè)報紙,對太平軍和清軍的戰(zhàn)事多有報道,很受讀者歡迎。在此前后十年,上海的中文新聞紙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直到1872年才遇到了競爭對手《申報》。《申報》報道的主要內容是商業(yè)和政治,該報每天在頭版頭條發(fā)表“論說”,開創(chuàng)了報紙論政的先河。至此,報紙在天朝走過了一條由外文到中文,由傳教到商業(yè)進而到新聞到論政的道路,成長為嚴格意義上的大眾中文媒體。
大清政府對越來越多的中文報紙的出現(xiàn)反應遲鈍,和鄰邦日本比較起來,讓人唏噓。在美查創(chuàng)辦《申報》的同一年,他的同胞布萊克在東京開辦了一份日文報紙,四年后,此人又辦了一份《萬國新聞》。這份報紙剛出版,就遭到日本同行的強烈抗議,認為這是對日本主權的侵犯,危及他們日文報紙的銷售,江戶警察也立即禁止日本人銷售該報。在外交上,日本外務大臣與英國全權大臣巴夏禮交涉,要求關閉布萊克的報館。巴夏禮為此制定了一個法規(guī),規(guī)定“凡是在明治天皇陛下領土之內印刷或出版報紙的英國人都將被認為是有罪或者犯法”,這使得外國人在日本辦報的行為立即終止,日本成功狙擊了洋人在本國創(chuàng)辦日文報紙。
反觀清政府,一直沒有反對洋人在中國辦外文報紙,對外商辦華文報紙聽之任之。在清廷眼里,報紙不過是傳教的工具,報館不過是洋人經營的一個企業(yè)。直到中外發(fā)生爭端,洋人辦的報紙偏袒本國,曲直混淆,少數(shù)人才意識到辦報應是一國主權之內的事,“此事不載通商之約,本屬中國自主之權?!?/p>
報館不同于一般企業(yè),關注政治是其發(fā)展的必然道路,政治紅線遲早要踩上?!渡陥蟆穭?chuàng)辦之后,盡管館主美查公開聲明宗旨在營業(yè)牟利,但語涉政治引起清廷抗議還是不可避免??偫砀鲊聞昭瞄T的恭親王奕曾發(fā)給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一封照會,其內容值得解讀。照會引用了一段上海道臺給英國駐上海領事的公文:
查上海英國租界有英商美查于上年創(chuàng)設申報館,所刊之報,皆系漢文,并無洋字。其初原為貿易起見,迨后將無關貿易之事逐漸列入,妄論是非,謬加毀譽,甚至捏造謠言,煽惑人心,又復縱談官事,橫加謗議,即經職道函致英領事飭禁,未允照辦。
照會要求威妥瑪飭令英國駐上海領事:“凡不關貿易之事,不準列入《申報》?!鞭入m然對《申報》用中文出版并不高興,但也未表示抗議,其具體要求僅僅是不準報道“不關貿易之事”。奕的態(tài)度代表了清廷對報紙的看法,只要洋報紙不關心政治,不去觸及天朝的統(tǒng)治,天朝與洋報紙井水不犯河水。
HaKx8ybmZ/8e1x7q/g09gFPkzhcC4VoVNMiMHYJgArg=像這樣通過外交途徑抗議報紙報道政治的舉動并不常見,更多的反應體現(xiàn)在朝廷的諭旨和大臣的奏折上?!吨袊虝聢蟆泛汀秴R報》曾因轉載香港報紙上的朝廷密旨而讓清廷大為惱火,清廷為此下旨嚴查:“軍機處封發(fā)寄信諭旨,各省奉到后,自應加意慎密,況系中外交涉事件,豈容稍有漏泄?乃本年三月二十九日密寄沈葆楨等諭旨,上海新聞紙內竟行刊刻,究系何人泄露,著李宗羲嚴密確查,據(jù)實復奏,毋得稍涉含混。”但這條諭旨要求查辦的不是報紙,而是為報紙?zhí)峁┬畔⒌男姑苷摺?/p>
清廷對租界里的報紙無可奈何,而地方官員的反應則是千奇百怪,甚至讓后人啼笑皆非。1882年1月,上海會審公廨接江蘇學政黃體芳的命令,在《申報》館門前張貼了一張告示,告示嚴厲譴責《申報》發(fā)表《論院試提復》的論說,以及批評一些地方鄉(xiāng)試弊端。黃學政認定這篇論說是針對自己,是童試被黜之家散布流言,希圖泄忿,而報館受其委托,“為之推波助瀾”。他還威脅說要移文咨本省各大憲轉飭地方官,按律嚴辦。此外,《申報》曾經有個《時人行蹤》的小欄目,在報紙上并不重要,因為非常重要人物的行蹤都會在重要版面詳細報道,不會放在這個小欄目里。《申報》在創(chuàng)辦不久刊登有江南提督譚碧禮來滬的消息,結果譚碧禮遣人前來交涉,禁止刊載他的消息,又行文總督,大肆詆毀。
學政登門問罪雖然過分,但還可以理解。報道譚大人正常的公務活動,內容并非負面,譚大人為何也要來交涉一番呢?其原因就在于當時的官場人物漠視甚至鄙視報紙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在譚大人看來,名字見報簡直是一種羞辱。
清廷管不了洋報紙,但管得了自己的子民。黃體芳嚴譴《申報》,卻讓上海前任道臺辦的《新報》躺著中槍。朝廷以《申報》捏造事端、眩惑視聽為由,下旨查辦上海報紙,新任上海道邵友濂不敢碰洋報,卻將《新報》封了。在廣州,《廣報》因登載某大員被參一折的消息,結果被粵督所封,報館被迫遷入租界,改名《中西日報》,掛名英商繼續(xù)出版,品評時事反而更為大膽。
不管天朝的體制上下多么嫉視報紙,媒體時代還是在他們不情不愿中無可阻擋地來了,在不期而至的媒體浪潮面前他們左支右絀,應對無方。直到甲午戰(zhàn)爭之后,媒體言說政治已成為常態(tài),天朝才有極少數(shù)人去思考報紙也可以為我所用,輿論陣地你不去占領就會被別人占領。鄭觀應和陳熾都提出中國人要自己辦報館,洋人在中國辦報只能用洋文,而王韜則更進一步,不僅要辦中文報紙,還要辦洋文報紙,這樣當中外發(fā)生爭端時就有輿論陣地去影響洋人。
然而,天朝對這些先知先覺的建言聽不進去。開放報禁,意味著朝廷承認報紙所代表的公眾輿論權的存在,而這項公權力與專制皇權是不可能兼容的,大一統(tǒng)的皇權體系是不可能允許輿論權節(jié)外生枝的。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紙上的火焰:1815—1915年的報界與國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