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戰(zhàn)斗行動中,空中加油機雖然不像其他作戰(zhàn)飛機那樣每次都沖鋒陷陣,但它卻能大幅拓展包括戰(zhàn)斗機、轟炸機、預(yù)警機、特種作戰(zhàn)飛機等在內(nèi)的各類作戰(zhàn)及輔助機種的任務(wù)半徑,堪稱空中力量的“倍增器”。而當前加油機的類型及數(shù)量也已經(jīng)成為衡量一國空軍實力強弱的重要標尺。因此,本文特意選出了當前世界上的十款知名加油機型,通過分析它們的異同,能夠讓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當前空中加油機的技術(shù)特點及未來發(fā)展趨勢。
美國KC-135系列
KC-135是一種中程加油機,能夠滿足美國空軍轟炸機、戰(zhàn)斗機、運輸機、偵察機和海軍、海軍陸戰(zhàn)隊及盟友作戰(zhàn)飛機的空中受油需求,也具有醫(yī)療后送功能。KC-135A加油機1956年首飛,1957年至1965年交付部隊,1957年形成初始作戰(zhàn)能力,共生產(chǎn)732架,后來改進發(fā)展了E、T、Q和R等型號,現(xiàn)役的R型和T型分別為360架和54架。
該機翼展39.8米、機長41.5米、機高12.7米,最大起飛重量146.3噸,最大載油量90.7噸,1850千米(1000海里)處外供油量45噸(或飛行4小時外供油61.2噸),配有硬式加油系統(tǒng),最大加油流量約3400升/分。KC-135可通過搭接軟管錐套適配器轉(zhuǎn)換為軟式加油方式(必須在地面進行轉(zhuǎn)換),最大加油流量約1580升/分。其中,有20架KC-135配備了英國Mk32B-753加油吊艙,最大加油流量約1500升/分。
KC-135能夠在晝夜間為多種大、中、小型飛機進行加油。其中,有8架KC-135具備空中受油能力。除加油功能外,KC-135還具有一定的空運能力,可運載37人或6個463升貨盤,最大載重量為37.6噸,同時具備一定的醫(yī)療后送能力。
美國KC-10
KC-10基于麥道DC-10-30F商用飛機改進而來,是能夠執(zhí)行空中加油和遠程貨運任務(wù)的雙用途飛機。該機于1980年首飛,1981年至1990年交付部隊,1982年形成初始作戰(zhàn)能力,共生產(chǎn)了60架,現(xiàn)役59架。
該機翼展50.4米、機長55.3米、機高17.7米,最大起飛重量267.6噸,最大載油量約154噸,3540千米處可外供油90噸(或飛行4小時外供油113.3噸)。該機配有硬式加油系統(tǒng),最大加油流量約4500升/分,中心線平臺最大加油流量約2270升/分。其中,有約20架KC-10加油機配備了英國Mk32B加油吊艙,最大加油流量約1380升/分。
KC-10能夠在晝夜間為多種大、中、小型飛機加油,并具備空中受油能力,且有強大的空運能力,一次可運載75人和17個463升貨盤,或27個463升貨盤,或77.1噸物資,其滿載航程為8148千米?,F(xiàn)役59架KC-10的運輸能力占美國國防部總運力的3%。
美國HC/MC-130系列
美軍在C-130系列軍用運輸機基礎(chǔ)上發(fā)展了HC/MC-130系列加油機。HC-130N/P于1964年首飛(同HC-130H),1986年形成初始作戰(zhàn)能力。該機由其他機型改裝而來,現(xiàn)役的HC-130N和HC-130P分別為10架和23架。
MC-130E于1965年首飛,1966年開始交付部隊,同年形成初始作戰(zhàn)能力,現(xiàn)有12架在役,可空運53名士兵或26名傘兵。
MC-130H于1984年首飛,1991年形成初始作戰(zhàn)能力,可空運77名士兵或52名傘兵,或57名擔架傷病員。
MC-130P于1964年首飛,1965年交付部隊,1986年形成初始作戰(zhàn)能力,現(xiàn)役27架。
MC-130W于1964年首飛(同HC-130H),2006年交付部隊,2007年形成初始作戰(zhàn)能力,現(xiàn)役12架。
HC/MC-130系列加油機的翼展40.4米、機長29.8米、機高11.7米,最大起飛重量70.3噸(載油量和外供油量數(shù)據(jù)見表1)。
HC/MC-130系列加油機主要在兩翼下各加裝1具Mk32B-751加油吊艙(單個最大加油流量為570~1140升/分),可同時為2架小型戰(zhàn)斗機或直升機實施空中加油,也具備在地面為2架飛機/車輛加油的能力。
HC/MC-130系列加油機能夠在晝夜間為小型飛機、直升機和傾轉(zhuǎn)旋翼機進行空中加油,同時還能夠在貨艙內(nèi)加裝貨盤油箱。該系列加油機的最大載油量約37噸(含11噸貨盤油箱),并且在加裝受油系統(tǒng)后,具備硬式空中受油能力。HC/MC-130系列加油機可以通過加裝夜間加油照明系統(tǒng)實現(xiàn)晝夜加油能力。
HC-130J和MC-130J是該系列飛機中的最新型號,兩者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74.4噸。其中,HC-130J于2010年首飛并于同年開始交付,2013年形成初始作戰(zhàn)能力,現(xiàn)有2架在役,計劃總采購數(shù)為37架。
MC-130J于2011年首飛并開始交付,同年形成初始作戰(zhàn)能力,現(xiàn)有4架在役。
俄羅斯伊爾-78系列
伊爾-78系列加油機是在伊爾-76軍用運輸機基礎(chǔ)上,通過在兩翼下和后機身左側(cè)各加裝1具加油吊艙,從而實現(xiàn)三點空中加油能力。該系列加油機能夠為大、中、小型飛機進行空中加油,最多可為3架小型飛機同時加油。
伊爾-78系列加油機可在貨艙內(nèi)加裝貨盤油箱,最大載油量110噸,1000千米處外加油量約74噸,在1850千米(1000海里)處外加油量約53噸。機上設(shè)置有地面加油口,具備在地面為4架飛機/車輛實施加油的能力。伊爾-78系列加油機在尾艙設(shè)置了加油員工作臺,同時通過加裝夜間加油照明系統(tǒng),可具備晝夜間加油能力。
俄羅斯、烏克蘭、巴基斯坦采用俄制烏帕茲-1型加油吊艙。該吊艙有兩種狀態(tài),對應(yīng)不同的最大加油流量,分別是1100升/分和2350升/分,其僅能為俄制飛機加油。印度則采用以色列生產(chǎn)的ARP-3型加油吊艙,最大加油流量1500升/分,可為俄制和歐制飛機加油。
近期,伊爾-476運輸機實現(xiàn)首飛,后續(xù)俄羅斯將推出伊爾-478加油機。相比現(xiàn)有的伊爾-78,其主要變化包括:飛機平臺改用伊爾-76MD-90A;加油員工作臺設(shè)置在前艙;采用視頻監(jiān)視與遙控空中加油技術(shù)。
英國VC10系列
VC10系列加油機是在二手的維克斯VC10民航客機基礎(chǔ)上改裝而成,從1978年起開始裝備英國皇家空軍,有C1K、K3和K4三種型號。其中,C1K的最大起飛重量為145噸,K3/K4的最大起飛重量為162噸。C1K/K4的最大載油量為70.3噸,K3的最大載油量為80.0噸。C1K/K4在4飛行小時的外供油量為32噸,K3在4飛行小時的外供油量為42噸。
VC10系列加油機翼展44.2米、機長52.3米、機高12.0米,其配有2個MK32-2800翼下加油吊艙,每個吊艙的最大加油流量為1700升/分。而中心線加油平臺配備MK17B軟管絞盤裝置,最大加油流量約2840升/分。該系列加油機能夠在晝夜間為大、中、小型飛機進行空中加油,同時具備軟式空中受油能力,并保留了空運能力。
英國“三星”系列
“三星”加油機是在洛克希德“三星”L1011民航客機基礎(chǔ)上改裝而成,最大起飛重量231噸,最大載油量128噸,4飛行小時的外供油量為86噸。該機翼展50.1米、機長50.0米、機高17.1米。其中心線加油平臺為MK17T軟管絞盤裝置(兩套互為備份),最大加油流量約2787升/分。
/OEBQh86vMhxupu9HdDdNMuxgwGdWFZRIiynuTnIPPA=“三星”加油機能夠在晝夜間為大、中、小型飛機進行空中加油,同時具備軟式空中受油能力,并保留了空運能力。
德國、加拿大A310MRTT系列
A310MRTT系列加油機是在空客A310-300寬體客機基礎(chǔ)上改裝而成的多用途加油/運輸機,由歐洲宇航防務(wù)集團研制,從2004年起分別開始交付德國空軍(4架)和加拿大空軍(2架)。該機最大起飛重量164噸,最大載油量71.9噸,4飛行小時的外供油量約44噸。
A310MRTT系列加油機配有2個MK32B-907E翼下加油吊艙,每個吊艙的最大加油流量為1580升/分,并能夠使用視頻監(jiān)視系統(tǒng)在晝夜間同時為2架小型飛機進行空中加油。其具備較強的空運能力,可一次運載37噸物資或279名人員,或18個463升貨盤,或12個463升貨盤外加54名士兵,或醫(yī)療后送56名擔架傷病員外加6個特護室。
近年來,A310MRTT系列加油機也開始裝備硬式加油系統(tǒng)和中心線加油平臺,從而具備了為大、中、小型飛機實施加油的能力,也可根據(jù)用戶需求提供靈活的配置方案。
美國KC-767系列
KC-767系列加油機是在波音767民用客機基礎(chǔ)上改裝而來的,由波音公司研制,于2009年開始交付日本航空自衛(wèi)隊,2010年起交付意大利空軍。該機最大起飛重量180噸,最大載油量91.6噸,最大外供油量72.8噸,1850千米(1000海里)處外供油量53噸。
KC-767系列加油機在后機身加裝1套硬式加油裝置和1套中心線加油平臺,兩翼下各加裝1具加油吊艙,具備三點空中加油能力,一次出動可提供軟、硬兩種加油方式。其下貨艙加裝了機身油箱,機身外加裝了攝像頭,加油員遙控臺布置在前艙,具備視頻監(jiān)控與遙控加油能力。該機還配備了夜間加油照明系統(tǒng),具備晝夜間加油能力,同時加裝了空中受油系統(tǒng),具備硬式空中受油能力。當主貨艙進行運輸構(gòu)型轉(zhuǎn)換后,其可運輸463升貨盤、人員或傷病員,也可進行混合運輸。
目前,使用KC-767系列加油機的國家有意大利(4架)和日本(4架)。意大利裝備的KC-7671配有硬式加油系統(tǒng)(最大加油流量3400升/分)、中心線加油平臺(最大加油流量2270升/分)和美國史密斯翼下加油吊艙(最大加油流量1500升/分),并配有空中受油裝置。而日本裝備的KC-767J僅配有硬式加油系統(tǒng),未加裝空中受油裝置。美國空軍已計劃采購179架該機,命名為KC-46A,與意大利和日本不同,該機將基于波音767-2C平臺研制,預(yù)計2015年首飛,2017年開始交付使用,并逐步替換目前在役的KC-135系列加油機。
澳大利亞、英國等國的A330MRTT系列
A330MRTT系列加油機是在空客A330-200寬體客機基礎(chǔ)上改裝而成的多用途加油/運輸機,由歐洲宇航防務(wù)集團研制,于2011年開始交付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其加油設(shè)備、加油員操縱臺、視頻監(jiān)控、受油系統(tǒng)等配置及相關(guān)改進與KC-767類似,主要區(qū)別是A330MRTT在起飛重量、載油量、外供油量、空運能力等方面明顯優(yōu)于KC-767。
該機最大起飛重量232噸,最大載油量113.4噸,1850千米(1000海里)處外供油量約69噸。其配有2個MK32B翼下加油吊艙,單具吊艙最大加油流量為1580升/分。1套后機身中心線軟管加油設(shè)備,最大加油流量為2260升/分。1套歐洲自行研制的伸縮硬管加油設(shè)備,最大加油流量為4500升/分。
A330VRTT系列加油機能夠使用視頻監(jiān)視系統(tǒng)在晝夜間為大、中、小型飛機進行空中加油,同時具備空中受油能力和很強的空運能力。其可空運291名人員或50噸物資,或醫(yī)療后送40名擔架傷病員、扣名醫(yī)護人員外加100名其他人員。此外,該機在底層貨艙還裝有8個463升貨盤。如果“變身”貨運構(gòu)型,其最多可運輸32個463升貨盤。
目前,使用該系列加油機的國家有澳大利亞(5架)、英國(訂購14架)、沙特(訂購6架)和阿聯(lián)酋(訂購3架)。各國在加油設(shè)備的配置方面主要區(qū)別在于,英國的中心線加油點采用中心線加油平臺,僅具備軟式加油能力,而其他3個國家則采用硬式加油系統(tǒng),兼具軟、硬式加油能力。
歐洲A400M
A400M軍用運輸機在設(shè)計之初便兼顧了空中加油能力,其兩翼下可各加裝1具加油吊艙,同時在貨艙內(nèi)加裝1套中心線加油平臺,從而實現(xiàn)三點空中加油能力。該機能夠為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進行空中加油,其貨艙內(nèi)加裝了貨盤油罐,并加裝了受油系統(tǒng),具備軟式空中受油能力。
A400M軍用加油/運輸機配備了夜間加油照明系統(tǒng),具備晝夜間加油能力。該機翼展42.4米、機長45.1米、機高14.7米,最大起飛重量141噸,最大載油量61.9噸(其中機翼載油50.5噸,2個貨盤油罐共11.4噸),926千米(500海里)處留空2小時外供油量35噸。
編輯: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