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超,陰國恩
(1.天津商業(yè)大學法學院心理學系,天津300134;2.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天津300074)
“參照性交流學習”是一種以語言為中介的合作互動學習方式。1964 年,由Krauss 和Weinheimer最早正式提出。Markman 和Makin(1998)對典型實驗范式做了歸納:雙方通過共享語言合作完成任務,輪流描述面前看到的對象,對方按描述操作。
參照性交流學習以及與個人學習的比較性研究具體可以歸納為兩種觀點:促進觀和折中觀。促進觀認為:參照性交流是靈活有效的互動協(xié)調形式,有助于促進認知各水平的協(xié)調(Bangerter & Clark,2003;Tyl'en,Weed,Wallentin,Roepstorff,& Frith,2010)。這一協(xié)調作用表現(xiàn)為參照性交流學習過程中雙方會逐漸形成針對當前對象的參照慣例(張恒超,陰國恩,2010,2013;Kronmüller & Barr,2007;Pietarinen,2006)。Brown-Schmidt(2009)和Shintel和Keysar(2009)發(fā)現(xiàn)參照性交流任務完成的高效率源于雙方對大量豐富背景信息和多種認知線索的利用;張恒超和陰國恩(2012a)通過分析參照性交流學習全程探查了參照慣例的形成特點,發(fā)現(xiàn)學習成績≤50%是參照慣例的探索期,學習成績>50%是參照慣例的驗證和完善,50%正確率標示了認知“沖突—協(xié)調”的轉換。折中觀認為:參照性交流情境的互動壓力、雙方認知差異性和語言交流有助于激發(fā)學習動機、促進思維發(fā)散;由于語言交流以彼此理解和共同使用為基礎,因此以消耗大量的認知資源為代價(Brennan,Chen,Dickinson,Neider,& Zelinsky,2008;Epley,Keysar,VanBoven,& Gilovich,2004;Rossnagel,2000)。
參照性交流學習研究角度、實驗任務和材料等差異導致了各研究結果間一定程度的差異(張恒超,2013)。張恒超和陰國恩(2012a,2012b,2012c)的系列研究系統(tǒng)性地從“學習過程”“學習效果”“選擇性注意”三個角度做了探查:隨著學習材料復雜性的增高,與個人學習相比參照性交流表現(xiàn)出由促進學習轉變?yōu)樽璧K學習;學習效果方面,隨著材料復雜性的增高參照性交流學習優(yōu)勢逐漸消失,個人學習優(yōu)勢逐漸顯現(xiàn);與個人學習相比參照交流學習中被試具有極其顯著的選擇性注意優(yōu)勢。
縱觀以往研究存在兩個不足之處,首先,沒有在同一學習過程中同時探查參照性交流與個人學習在行為和認知上的差異;其次,參照性交流和個人學習存在學習方式上的本質差異,可能不單是參照慣例的形成效率上的差異,即同等學習程度而非相同學習階段下,學習方式間可能也存在一定差異?;谝陨希芯恳环矫嬖谕粚W習過程中比較探查學習方式間學習行為和選擇性注意的差異;另一方面根據(jù)參照慣例形成特點(張恒超,陰國恩,2012a),以正確率“≤50%”為標準,將被試分為低成績組(參照慣例形成前)、高成績組(參照慣例形成后),在控制學習程度的條件下,探查學習方式間的差異。
根據(jù)實驗特點在天津各高校招募大學生被試225 名,其中9 名(7 男2 女)違反實驗要求而退出,有效被試216,男女各半,大一至大四分別為62、54、58、42 名。
電腦操作程序由專業(yè)人員編寫,自動呈現(xiàn)刺激和記錄反應。使用HP Compaq Pentium Dual 計算機,17 液晶顯示器,分辨率1024 ×768,屏幕中央與視線在同一水平線,距離50cm。
實驗材料為3 種虛擬生物(張恒超,陰國恩,2012a)。材料1 關系復雜性較低,具有4 個維度特征,各兩個值(0,1):手(三/二指)、眼(豎/橫橢圓)、腳(粗/細)、口(小/大)。1 ~3 維度間設計了簡單(吸收水分)和復雜(產生電流)兩種功能關系,且彼此嵌套。維度4 是干擾維度,以“有/無”方式呈現(xiàn)。維度1 ~4 對應的特征進行了4 種輪換。
表1 材料1 樣例特征值
材料2 設計為關系復雜性較高的6 特征生物,具有復雜關系和二階同功能簡單關系,增加了2 個維度特征:角(S 形/直形)、耳(菱形/三角)。1 ~3維度設計同材料1,4 ~5 維度間也為產生電流(與二階功能關系同)。維度6 是干擾維度。材料3 設計為關系復雜性高的6 特征生物,具有復雜關系和二階異功能簡單關系,不同之處是4 ~5 維度設計為產生食物(與二階功能關系不同)。
表2 材料2/3 樣例特征值
被試被隨機分配到個人和參照性交流學習條件,分別72、144 名,均男女各半;再隨機平均分配個人條件被試為3 組;對參照條件被試進行同性別隨機配對后再隨機平分為3 組。6 組均男女各半。各條件下3 組被試分別學習3 種材料。
實驗任務連續(xù)進行:功能預測共10 個學習階段(block),每階段各樣例隨機呈現(xiàn)2 次。個人條件下20 秒內對呈現(xiàn)的生物觀察和判斷:材料1,三種功能對應的按鍵分別為“,”“.”“/”。材料2/3,五種功能對應的按鍵分別為“空格”“M”“,”“.”“/”。每次判斷后呈現(xiàn)“正確功能和按鍵”反饋,4 秒后消失。參照條件被試合作進行(Markman & Makin,1998):雙方電腦以網線互聯(lián),實驗程序彼此互應;兩人分為描述者和判斷者,描述者觀察并描述;判斷者屏幕中僅呈現(xiàn)按鍵說明,根據(jù)描述判斷,20 秒內完成一次合作。下一次兩人角色互換(兩電腦程序設定為輪換呈現(xiàn)內容),如此循環(huán)。
維度選擇均為單人操作,只持續(xù)1 個單元(每個樣例隨機呈現(xiàn)2 次),呈現(xiàn)同功能預測,不同的是生物特征維度被6 個(材料1 手、腳各兩個)/9 個(材料2/3 手、腳、耳各兩個)灰色覆蓋物覆蓋,要求功能判斷前先用鼠標點擊揭開自認為必須要觀察的特征上的覆蓋物,但不要揭開自認為無關的特征。該任務無反饋。
功能預測為3(關系復雜性)×2(成績組:按block10 正確率“≤50%”分組)×2(學習方式)被試間實驗設計。因變量指標為block10 的正確率,對其做3 ×2 ×2 方差分析。
維度選擇為3(關系復雜性)×2(成績組)×2(學習方式)被試間實驗設計。因變量指標為揭開維度數(shù)量的相對量:揭開一個有關維度計為+1,揭開一個無關維度計為-1,再求和,相對量定義為揭開維度數(shù)量平均數(shù)除以標準數(shù)量(材料1 ~3 分別為3、5、5);揭開有關維度數(shù)量的相對量為揭開有關維度數(shù)量平均數(shù)除以標準數(shù)量(材料1 ~3 分別為3、5、5);揭開無關維度數(shù)量的相對量為揭開無關維度數(shù)量平均數(shù)除以標準數(shù)量(均為1),該指標采用反向計數(shù),即揭開一個無關維度記為+1。對結果做3 ×2 ×2 方差分析。
表3 block10 成績平均數(shù)(標準差)
方差分析結果:關系復雜性和學習方式間交互作用顯著,F(xiàn)(2,132)=4.24,p <0.05,η2=0.73。簡單效應分析:關系復雜性高的條件下,個人條件block10 成績極其顯著高于參照條件;參照條件下,材料間block10 成績差異極其顯著,進一步檢驗表明,參照條件關系復雜性較低和較高材料的學習效果顯著優(yōu)于關系復雜性高的材料。成績組和學習方式間交互作用極其顯著,F(xiàn)(1,132)=10. 33,p <0.01,η2=0.89,簡單效應分析:低成績組條件下,參照條件block10 學習效果顯著優(yōu)于個人條件;參照條件和個人條件下,高成績組block10 成績均極其顯著高于低成績組。
3.2.1 維度選擇整體結果分析
表4 維度選擇整體結果平均數(shù)(標準差)
方差分析結果:成績組和學習方式間交互作用極其顯著,F(xiàn)(1,204)=8.59,p <0.01,η2=0.83,簡單效應分析:高/低成績組時參照條件下被試揭開的維度相對量極其顯著高于個人條件,表明參照條件的選擇性注意水平顯著高于個人條件;個人條件下,高成績組選擇性注意水平極其顯著高于低成績組。
3.2.2 有關維度選擇結果分析
表5 有關維度選擇結果平均數(shù)(標準差)
方差分析結果:成績組和學習方式間交互作用 極其顯著,F(xiàn)(1,204)=10.89,p <0.01,η2=0.91,簡單效應分析:高/低成績組時參照條件選擇性注意指向性水平極其顯著高于個人條件;個人條件下,高成績組選擇性注意指向性水平極其顯著高于低成績組。
3.2.3 無關維度選擇結果分析
表6 無關維度選擇結果平均數(shù)(標準差)
方差分析結果:參照條件和個人條件間被試揭開的無關維度相對量無顯著差異,表明選擇性注意集中性水平無顯著差異。
結果表明不同關系復雜性和學習程度下,學習方式間的差異特點不同。
關系復雜性對學習方式間差異的影響特點和張恒超和陰國恩(2012a)的研究發(fā)現(xiàn)基本一致:參照性交流學習在關系復雜性高的材料中表現(xiàn)出阻礙學習,并且主要源于關系復雜性對參照性交流學習的影響。這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折中觀”的解釋。參照性交流與個人學習形式的重要不同之處是語言的參與,作為認知過程媒介的語言具有意識性和外顯性,對交流者認知和行為的協(xié)調依賴深思熟慮的精加工過程,這對認知資源的要求較高(Epley,Keysar,VanBoven,& Gilovich,2004;Rossnagel,2000)。關系復雜性高使得雙方語言表達和語言理解難度隨之增大;雙方認知理解的多樣性和互動情境的壓力,盡管可以更大程度激發(fā)彼此的發(fā)散性思維,但難以一一有效檢驗并聚合。與張恒超和陰國恩(2012a)研究不同之處是研究在關系復雜性較低條件下沒有發(fā)現(xiàn)參照性交流的學習優(yōu)勢,可能源于研究角度的不同,研究考查的是學習結果的差異,而之前考查的是學習過程差異,當關系復雜性較低時,學習難度相對較小,在學習過程結束后兩種學習方式的被試均能較好地掌握對象的功能關系,因此學習方式間的差異不易從學習結果的指標中敏感地反映出來。
研究的一個令人感興趣的發(fā)現(xiàn)是:當對學習程度進行控制時,與個人學習相比參照性交流學習在參照慣例形成之前(低成績組)具有顯著的學習優(yōu)勢,并且不受關系復雜性的影響,而當參照慣例形成后(高成績組)參照性交流的學習優(yōu)勢消失。該結果對張恒超和陰國恩(2012a)的研究發(fā)現(xiàn)做出了有意義的補充:參照性交流學習對認知和行為的協(xié)調優(yōu)勢典型表現(xiàn)于參照慣例形成之前。參照性交流學習之初,反映雙方思想的交流語言可能是模糊不明確的,交流者需要依賴更多的交流情境和互動模式線索,盡管這些線索可能不是依賴精確的推理過程產生的(Hanna & Brennan,2007;Hanna,Tanenhaus,& Trueswell,2003)。研究結果與張恒超和陰國恩(2012a)的研究對照表明,如果該過程是迅速有效的就表現(xiàn)為參照慣例形成效率較高,學習更有效;如果該過程不是迅速有效的就表現(xiàn)為參照慣例形成效率較低,體現(xiàn)為學習全程的低效率;而從學習程度控制的角度來看,當學習正確率高于50%后(參照慣例形成后),兩種學習方式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4.2.1 參照性交流和個人學習維度選擇整體結果的差異分析
維度選擇整體結果從不同的角度證實了張恒超和陰國恩(2012b,2013)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參照性交流學習中被試選擇性注意水平極其顯著高于個人學習。高效率學習中的選擇性注意水平同時既表現(xiàn)為激活與學習有關的信息(指向性),又表現(xiàn)為抑制與學習無關的信息(集中性)(沈德立,白學軍,2006,2008),研究中通過對揭開有關維度和無關維度采用相反記分的方法來標示選擇性注意整體水平。結果支持了“促進觀”,參照性交流學習中雙方不斷的語言提示可以促進注意資源的分配,注意資源分配的效率取決于提示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如上,參照性交流學習中雙方對對象認知理解的多樣性和互動情境壓力,有助于雙方選擇性注意水平的更顯著提高,盡管當關系復雜性高時參照性交流雙方無法在有效的學習時間中一一有效檢驗多種策略和啟發(fā)。這也證實參照性交流學習行為和認知間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同時,參照條件成績組間選擇性注意整體水平未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參照性交流對學習雙方共同注意起到更明顯的促進作用,表明學習程度對參照性交流學習效果和選擇性注意的影響特點不一致。
4.2.2 參照性交流和個人學習有關維度和無關維度選擇結果的差異分析
研究以被試揭開有關維度的相對量作為選擇性注意指向性的指標;以被試揭開無關維度的相對量作為選擇性注意集中性的指標。結果顯示,參照性交流和個人學習選擇性注意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于指向性方面,與張恒超和陰國恩(2012b,2013)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致。表明參照性交流語言給互動雙方的學習不斷起到提示作用,有助于提高注意資源分配的有效性,這一有效性主要體現(xiàn)在對與功能關系有關維度的指向優(yōu)勢。同時參照性交流特定學習階段和條件下,交流者接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對所有信息給予同等程度的注意和編碼加工,而首先需要對與學習有關的內容給予選擇性注意。當參照性交流進程不斷發(fā)展,早期交流過程中形成的參照慣例可能表現(xiàn)出包含較多的額外贅余信息,但是交流者仍繼續(xù)使用并期望對方也繼續(xù)使用該表達,這源于參照慣例的不斷調整會妨礙雙方保持行為和認知的一致性,對于雙方的合作學習是不經濟的(Barr & Keysar,2002;Shintel & Keysar,2007)。因此,與個人學習相比較集中性水平并不具有顯著優(yōu)勢。
5.1 關系復雜性影響參照性交流和個人學習效果差異,關系復雜性高時個人學習效果極其顯著高于參照性交流;學習程度影響參照性交流和個人學習效果差異,低成績組條件下,參照性交流學習效果顯著高于個人學習。
5.2 參照性交流和個人學習的選擇性注意差異不受關系復雜性的影響;不同學習程度下參照性交流學習中的選擇性注意水平均極其顯著高于個人學習,這主要表現(xiàn)在選擇性注意指向性。
沈德立,白學軍. (2008).實現(xiàn)高效率學習的認知心理學基礎研究.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沈德立,白學軍.(2006).實現(xiàn)高效率學習的心理機制研究.心理科學,1,2 -5.
張恒超.(2013).參照性交流中的“聽者設計”.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9(5),552 -560.
張恒超,陰國恩. (2010). 學習方式對關系類別間接性學習的影響.心理與行為研究,8(4),257 -262.
張恒超,陰國恩.(2012a).關系復雜性對關系類別間接性學習的影響.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8(2),193 -200.
張恒超,陰國恩.(2012b).關系復雜性對關系類別間接性學習中選擇性注意的影響.心理科學,35(4),823 -828.
張恒超,陰國恩.(2012c).關系復雜性對關系類別間接性學習分類的影響.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4(8),138-144.
張恒超,陰國恩. (2013). 參照性交流對關系類別間接性學習的促進作用.心理科學,36(4),915 -921.
Bangerter,A.,& Clark,H.H. (2003). Navigating joint projects with dialogue.Cognitive Science,27(2),195 -225.
Barr,D.J.,& Keysar,B. (2002). Anchoring comprehension in linguistic precedent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46,391 -418.
Brennan,S. E.,Chen,X.,Dickinson,C. A.,Neider,M. B.,&Zelinsky,G.J.(2008).Coordinating cognition: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shared gaze during collaborative search.Cognition,106(3),1465 -1477.
Brown-Schmidt,S. (2009). Partner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maintained referential precedents during interactive dialog.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61(2),171 -190.
Epley,N.,Keysar,B.,VanBoven,L.,& Gilovich,T. (2004).Perspective taking as egocentric anchoring and adjustmen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7,327 -339.
Hanna,J.E.,& Brennan,S.E.(2007).Speakers’eye gaze disambiguates referring expressions early during face -to -face conversat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57,596 -615.
Hanna,J.E.,Tanenhaus,M.K.,& Trueswell,J.C.(2003).The effects of common ground and perspective on domains of referential interpretation.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49,43-61.
Krauss,R.M.,& Weinheimer,S. (1964). Changes in reference phrases as a function of frequency of usage in social interaction:A preliminary study.Psychonomic Science,1,113 -114.
Kronmüller,E.,& Barr,D. J. (2007). Perspective - free pragmatics:Broken precedents and the recovery -from -preemption hypothesi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56(3),436 -455.
Markman,A.B.,& Makin,V.S. (1998). Referential communication and category acquis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27(4),331 -354.
Pietarinen,A. V. (2006). The evolution of semantics and language-games for meaning. Interaction Studies,7(1),79 -104.
Rossnagel,C. (2000). Cognitive load and perspective taking:Applying the automatic-controlled distinction to verbal communication.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30,429 -445.
Shintel,H.,& Keysar,B.(2007).You said it before and you’ll say it again:Expectations of consistency in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 & Cognition,33,357 -369.
Shintel,H.,& Keysar,B. (2009). Less is more:A minimalist account of joint action in communication. Topics in Cognitive Science,1,260 -273.
Tyl'en,K.,Weed,E.,Wallentin,M.,Roepstorff,A.,& Frith,C.(2010).Language as a tool for interacting minds.Mind &Language,25(1),3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