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劍 葛巖
中國媒體名譽侵權司法裁判的實證分析
■ 徐 劍 葛巖
以1998至2010年間215份媒體名譽侵權司法裁判文書為樣本,本研究分析了我國法院對涉及媒體表達自由與名譽權保護關系案件的裁決方式。數(shù)據(jù)顯示,有超過50%的概率,法院會判決媒體被告敗訴。比之于經(jīng)濟與社會資源較多的法人原告或政府官員原告,法院更可能支持普通人原告,但會給文化名人更多的名譽保護。數(shù)據(jù)還顯示,當起訴事由涉及公共事務時,法院對于媒體更加寬容;當媒體侵權行為有明顯商業(yè)動機時,法院對媒體的處置更為嚴厲。此外,法院對本地媒體被告也更為寬容,在起訴事由涉及公眾事務時尤其如此。法院對外地媒體相對嚴厲,當起訴事由涉及非公共事務的案件,外地媒體被告幾乎毫無勝算。依據(jù)這些發(fā)現(xiàn),本文還評價了過往相關研究,并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
名譽侵權;媒體訴訟;表達自由
媒體表達自由度的不斷擴展是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標志。然而,過度強調(diào)媒體的表達自由,難免會對一些個體或機構的名譽造成傷害,帶來“輿論的暴政”;過度強調(diào)保護名譽權,則可能導致言論成本大幅度提高,令批評者唯謹唯慎,甚至會于無形之中剿滅表達自由。在法學研究和媒體研究中,如何平衡二者的關系都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在我國曾有過新聞表達自由完全消失的時期。彼時媒體報道完全圍繞政治任務展開,罔顧基本的客觀性,剝奪任何異己的表達權利,所謂“人民的敵人”盡受政治思想的批判和人身攻擊,毫無名譽保護權。①改革開放以來,通過“事業(yè)化單位,企業(yè)化管理”機制,媒體在經(jīng)營方面逐步向市場靠攏,動搖了完全從屬于政府的“機關辦報”模式,②獲得了一定表達自由的空間,但表達自由與名譽權保護的沖突問題也隨之逐漸顯現(xiàn)。
如果說,媒體表達自由和名譽權保護之間存在某種難以完全避免的權衡(trade off)關系,在我國現(xiàn)實條件下,孰輕孰重應該如何把握?司法實踐中,孰輕孰重的實然狀態(tài)又是怎樣的?一類頗具影響力,關于表達自由的應然觀將媒體視為獨立于立法、行政與司法三權之外的第四權力,相信新聞自由對于維護健康的社會秩序有重要價值。③當媒體表達自由和名譽權保護發(fā)生沖突時,基于兩方面的理由,一些研究者傾向于保護媒體表達權:一方面,中國正經(jīng)歷著向法治社會的轉型,而建立民主和法制、加強廉政建設,抑制腐敗,新聞批評,輿論監(jiān)督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在現(xiàn)實中,輿論監(jiān)督機制遠非健全,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尚未充分發(fā)揮,并總會遇到各種阻力和困難,因此,應鼓勵媒體行使輿論監(jiān)督的權利,并對正當?shù)谋O(jiān)督實行特殊保護。④
但相關實證研究顯示,我國的媒體表達空間的實然狀態(tài)并非如此。例如,陳志武通過對52件司法裁判文書和158條相關新聞報道的分析發(fā)現(xiàn),在表達自由和名譽權保護的沖突時,中國法院更傾向于限制媒體表達權。⑤
陳志武使用來源并不一致的裁判文本和新聞報道,裁判文書數(shù)量較少,而新聞報道對于所報道的案例常會有依據(jù)新聞性、讀者關注度、版面限制帶來的高度選擇性。其結論或因此具有局限性,值得進一步驗證和深化?;谶@樣的考慮,本研究使用來源一致,數(shù)量更大的司法裁判文書,采用多項統(tǒng)計指標,描述、分析法院對媒體名譽侵權判決的實然狀態(tài),以期加深對我國媒體表達自由與名譽權保護之間實際存在的法律關系的理解。
在對“司法與傳媒”關系的探討中,中國大陸研究者已經(jīng)經(jīng)過對不少精彩案例的分析,⑥較清楚地描述了中國媒體新聞具體侵權案件的因果機制,然而,對于涉及媒體侵害名譽權的整體把握尚顯不足。
系統(tǒng)觀察媒體與法律的關系,可供參考的實證方法主要有三種。其一,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例如,姚廣宜通過對300位法治新聞從業(yè)人員進行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44.6%的受訪者認為司法機關變相阻礙媒體輿論監(jiān)督,只有6.7%的受訪者認為媒體不當報道影響了司法公正。⑦另有徐迅對100名記者、100名法官和100名律師發(fā)放問卷,了解當前中國媒體與司法關系的現(xiàn)狀。⑧調(diào)查方法的優(yōu)點是能夠獲得相關人員對于所涉問題的主觀認知與感受,其局限則是僅關注被訪者的主觀判斷,缺少甄別這類判斷真?zhèn)蔚目陀^標準。
其二,媒體報道分析。此方法以關涉媒體行為的新聞報道為研究資料,了解媒體行為的原因,過程和結果。該方法操作簡便,??色@得生動細節(jié),但其弱點在于媒體報道的偏差,包括報道案件選擇的偏差,對于媒體行為解釋的偏差,有時會傷害研究結果本身的可信性。
其三,司法文件分析。該方法通過對公開的司法文件加以分析來理解涉法社會現(xiàn)象,相當于對二手資料作重新分析,這在社會學、政治學、公共管理學和法社會學研究中并不少見。例如,有學者通過分析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決,以闡述美國司法審查制度的形成和運作機理。⑨還有學者對于美國最高法院裁判文書作統(tǒng)計分析,建立預測模型,并獲得了高達75%的正確預測率。⑩由于司法文件對于司法過程有較客觀地記錄,真實性比新聞報道要高,對法律制度運行實然狀態(tài)研究有明顯價值。不過,司法文件的使用也有其限制,并不是所有相關文件都能夠為研究者獲得,但隨著各國司法透明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隨著數(shù)據(jù)庫和網(wǎng)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該方法的使用有望更為普遍。
本研究以建立較早、行業(yè)聲譽較高的北大法意(www.lawyee.net)網(wǎng)站收錄的裁判文書為樣本來源。采用源于傳播學研究的內(nèi)容分析方法,對已有司法文件加以編碼統(tǒng)計。首先,我們使用關鍵詞“名譽權”下載了1989年-2010年所有與之相關的法院裁判文書;繼之,經(jīng)由人工篩選(原告或被告中有一方為媒體),排除錯誤和重復后,得到了有效裁判文書662份。最后,由于本研究只關注媒體對其他法律主體的名譽侵權案件,我們從中擇出媒體為被告裁判文書共215份實施編碼,其中,判決書197份,調(diào)解書或撤訴文書18份。
主要編碼指標為審判文書(案件名、案件類型、判決日期、案件時長、判決書長度及字數(shù)、審判法院所在地、案件起訴階段、案件判決形式、判決結果),案件主體(原、被告與法院的地域關系、原、被告代理人信息、原、被告自然人或法人,名人或普通人的主體特征、所涉及的媒體類型/所有制/級別),案件內(nèi)容(案件事由、涉案媒體信息的商業(yè)性、救濟措施、救濟金額、司法成本、相關法條)三大類。編碼時,若同一審判文書中存在多位媒體被告,則作多樣本處理,故編碼后共有有效案例238件。每一樣本由兩位編碼員獨立編碼。對編碼可信度檢驗表明,編碼員間一致度為0.88,霍爾斯體信度系數(shù)為0.92。
基于樣本,本節(jié)描述媒體名譽侵權案件的時間、地域分布,原告、被告的特征,以及司法裁判結果,以勾勒法院受理媒體名譽侵權案件的概貌。
1.時間分布
樣本分布在1989年至2010年之間,每年均有媒體名譽侵權案件發(fā)生(圖1)。假定樣本對于總體有一定代表性,媒體名譽侵權案件在1998開始增加,而后在較高發(fā)案水平上波動,并在2000年達到峰值28起。如果將新聞侵權案件進行階段劃分,1998年是一個上升節(jié)點。在此之前,媒體新聞名譽侵權的案件數(shù)量為個位數(shù),之后大體穩(wěn)定在十位數(shù)。
圖1 中國媒體名譽侵權案件的時間分布
2.地區(qū)分布
從審理法院的地理分布來看,全國有28個省、4個直轄市涉及新聞名譽侵權案,多集中在北上廣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此外,河南、海南、山東、湖南、云南、四川、江蘇、湖北、遼寧、山西、浙江也發(fā)案較多(表1)。
表1 中國媒體名譽侵權案件的地理分布
3.被告媒體類型分布
將被告媒體按所有制進行分類,國有制媒體占84%,民營媒體占14%。若按照媒體類型進行分類,報紙類占60%,其他媒體依次為出版社、網(wǎng)絡公司,電視臺等??梢妵袀鹘y(tǒng)媒體如報社、出版社、電視臺為被告主體(表2)。
表2 被告媒體的類型分布
4.原告類型分布
將原告身份作分類,自然人188位,占79%,法人原告中,公司45家,媒體6家,共占21%。在自然人中,可辨識為名人的原告33人,占自然人原告的17.6%,在全部原告中占13.9%,可見自然人,特別是普通人為原告主體。
5.起訴事由
將涉案事由分為公共事務和非公共事務兩類,公共事務是指政府事務、社會事務、涉及公職人員、執(zhí)法部門的案件以及涉及公共利益,如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等的事務;非公共事務多個人隱私、個人及家庭情況、個人糾紛、個人與公司就各自利益引發(fā)的不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分類顯示,8起調(diào)解案件的裁判文書中未明確提及事由。在203起提及事由的案件中,涉及公共事務者138起,占60%;涉及非公共事務者92起,占40%。
6.被告媒體的商業(yè)動機
依據(jù)案情是否涉及被告商業(yè)利益對案件加以分類。當案件中被訴的媒體內(nèi)容含有明顯超出嚴肅新聞報道的商業(yè)動機(如披露他人隱私、追求獵奇效果,或因追求發(fā)表速度,報道內(nèi)容未經(jīng)核實,嚴重背離事實真相),該案件分類為具有商業(yè)利益性質(zhì)案件。統(tǒng)計表明,在排除8例調(diào)解案件后的230起案件中,明顯包含商業(yè)利益的案件151起,占65.7%。
7.判決結果
樣本中,一審文書94份,二審以上文書121份。
樣本中,220起案件經(jīng)法院判決結案,占92.4%的,調(diào)解和撤訴的各8起,分別占3.8%。在判決結案的案件中,被告媒體勝訴率為44.3%。在二審中,法院支持一審的審判結果,維持原判的比例為74%。
數(shù)據(jù)還顯示,法院通過賠禮道歉(114件,47.9%)、停止侵害(109件,45.8%),精神賠償(63件,26.9%)和經(jīng)濟賠償(58件,24.4%)等形式實施司法救助。其中,精神損害賠償均值為12,337元,最高賠償額為100,000元(宣×訴《藝術評論》損害其個人名譽),最低為200元(史××訴茹××、義馬市廣播電視局案),標準差為12,7849元;經(jīng)濟賠償均值為54,826.47元,最高賠償額為808,000(深圳騰訊公司訴北京千橡公司損害商譽案),最低為125元(趙××等訴海南省司法廳、南方日報社案),標準差為17,742元。
8.小結
本節(jié)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我國媒體名譽侵權案件整體上呈現(xiàn)上升趨勢,地域分布逐漸擴大。國有媒體為被告主體,報紙為被告的情形超過50%。追求商業(yè)利益導致的名譽侵權訴訟約占三分之二。超過半數(shù)的案件進入二審,改判比例僅約三分之一。被告媒體敗訴的可能性超過50%,但作出精神和經(jīng)濟賠償?shù)目赡苄圆蛔闳种弧?/p>
我們選取原告類型、被告類型、起訴事由、被告與法院的地域關系等指標,以探討導致被告媒體敗訴的因素。
1.作為民事主體的原告類型
人所周知,法律將民事主體分為自然人和法人,前者為個人,后者為機構。就知識和經(jīng)濟資源擁有而言,前者通常弱于后者。對于原告自然人或法人身份與判決結果關系的檢驗表明,在220件通過判決結案的樣本中,當原告為自然人時,被告媒體的勝訴率為38.4%;當原告為法人時,被告媒體的勝訴率上升至64.6%,二者差別顯著(χ2=10.459,p=0.001,p值為單側,下同)。法人原告的資源優(yōu)勢并未能增加其勝訴的概率。
在自然人原告中,比之于普通人原告,名人原告可能擁有更多的資源,如聲望、知識和經(jīng)濟資源。在188位原告中,可辨識為名人的原告有33位,占17.6%。檢驗表明,當原告為名人時,被告媒體的勝訴率為25.8%;當原告為普通人時,被告媒體的勝訴率上升至41.1%,二者差別邊緣顯著(χ2=2.525,p =0.056)。與普通人相比,名人原告更可能贏得名譽官司。
我們還比較了原告為政府官員時判決結果的變化。在所有樣本中,可辨識的官員原告12人,占全部原告的5.04%。當原告為官員時,被告媒體的勝訴率為33.3%;原告為非官員時,被告媒體的勝訴率為45%。官員原告似乎提高了勝訴概率,但其統(tǒng)計差別并不顯著(χ2=0.623,p=0.215)。
2.起訴事由
在涉及公共事務案件的判決中,被告媒體的勝訴率為53%;在涉及非公共事務案件的判決中,被告媒體勝訴率下降到28.6%,二者統(tǒng)計差別十分顯著(χ2=13.277,p=0.000)。被告媒體在涉及公共事務的名譽侵權判決中有更高的勝算。
3.案件的商業(yè)性
在被告媒體侵權動機有明顯商業(yè)性的143起案件中,被告媒體勝訴27起,勝訴率18.9%;在無明顯商業(yè)動機的78起案件中,被告媒體勝訴71起,勝訴率高達91%。二者差別十分顯著(χ2=106.348,p=0.000)。在商業(yè)動機明顯的侵權案件中,被告媒體近乎必輸無疑。
4.被告與審理法院的地域關系
如上節(jié)表明,被告媒體大多為國有機構。眾所周知,同地的國有媒體和司法系統(tǒng)會受到同一地方政府的管理,在人事、行政和經(jīng)濟資源有廣泛聯(lián)系。為審視這類聯(lián)系對司法裁判可能造成的影響,(11)我們觀察了被告媒體與裁判法院屬地關系與判決結果之間的關系。
刪除7起被告屬地不明確的案件,被告媒體與裁決法院同屬一地的案件163起,占有效樣本的70.6%。在二者同屬一地條件下,被告媒體勝訴率為53.0%;在二者異地的條件下,被告媒體勝訴率為27.7%,差別十分顯著(χ2=11.715,p=0.001)。這或表明,媒體名譽侵權的司法裁決中有一定地方保護主義傾向。
5.地域關系與起訴事由的交互作用
為進一步理解被告媒體與法院地域關系對司法裁決的影響,我們還分析了地域關系與起訴事由對裁決結果的交互作用。當將原告勝訴編碼為1,被告勝訴編碼為2,我們使用方差分析發(fā)現(xiàn),地域關系與起訴事由變量對裁決結果影響十分顯著(F=9.218,df=3,p=0.000)。在被告媒體與裁決法院同屬一地,起訴事由為公共事務的條件下,被告媒體勝訴率最高(61.3%),與起訴事由為非公共事務時勝訴率(39.3%)差別十分顯著(p=0.006)。若被告為外地媒體,起訴事由為公共事務,勝訴率(40%)與當?shù)孛襟w起訴事由為非公共事務無異(p=0.942),但遠遠高于外地媒體,起訴事由為非公共事物時的勝訴率(p=0.008)。在被告為外地媒體,起訴事由為非公共事務的條件下,勝訴率(8%)顯著低于其他三種條件(ps<0.01)(圖2)。
圖2 被告媒體與法院地域關系及起訴事由的交互作用
6.小結
本節(jié)分析表明,擁有更多社會或經(jīng)濟資源的法人原告未能增加勝訴率,但自然人中的名人更可能贏得司法裁決。若媒體侵權行為有明顯商業(yè)動機,則被告幾無勝算。當起訴事由涉及公共事務時,被告媒體的勝訴率略高于50%。而當起訴事由為非公共事務時,被告媒體的勝訴率下降至約四分之一。分析還表明,被告媒體與裁決法院的地域關系對于被告的勝率影響顯著。這種地域關系與起訴事由互動,透露出法院在處理非公共事務中更嚴厲地限制媒體言論,在處理公共事務中對媒體言論相對寬容,但地方保護主義傾向明顯。
在上述媒體名譽侵權案件司法裁決的現(xiàn)實圖景中,有幾方面的問題可作進一步的討論。
第一,從1998到2000年,媒體名譽侵權案件為什么大幅度增長?可能的解釋是當時中國媒體市場競爭空前激烈,報紙通過大幅度增加版面加大娛樂和獵奇性內(nèi)容來爭奪讀者。(12)樣本多為商業(yè)利益追求明顯的案件,體現(xiàn)出這一由市場利益追求推動的名譽侵權行為,如“天涯悔恨淚”(趙××等訴海南省司法廳、南方日報社)“這筆惡債是如何栽到國企身上的”(鄭××訴新疆商報社)“為了霸占贍養(yǎng)費和財產(chǎn),竟然不顧社會公德與法紀”(武××訴上海老年報社)等等。與之同時,由政府主導的旨在建立地區(qū)市場壟斷的報業(yè)、電視媒體的集團化開始推進,在2001年前后大體完成,(13)名譽侵權案件增長曲線也呈現(xiàn)平穩(wěn)下降趨勢。
第二,在對媒體表達自由的研究中,陳志武從北京法意數(shù)據(jù)庫選取42份司法判決文書,從國家法律法規(guī)光盤數(shù)據(jù)庫選取10份文書,從互聯(lián)網(wǎng)獲得新聞報道152份。使用這204個媒體名譽侵權的案例為樣本,發(fā)現(xiàn)媒體敗訴的概率為63%。與美國媒體在名譽侵權訴訟案件中的敗訴率9%相比,藉此陳志武認為,在表達自由和名譽權保護的沖突之間,中國法院對媒體表達權有更多的限制,更傾向于保護公眾人物的名譽權,并普遍存在地方保護。(14)本研究證實了在我國名人原告勝訴率更高,也證實了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然而,我們還發(fā)現(xiàn),當涉及公共事務的起訴事由時,中國法院對媒體表達采取了相對寬松的處理方式,對于出于明顯商業(yè)動機的媒體名譽侵權,法院采取了更嚴厲的處理方式。
第三,在名譽侵權案中,“公眾人物”是一個重要的法律概念。在《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中,該概念作為媒體的抗辯事由引入法庭辯論。美國最高法院認為,由于公眾人物更多地與公共事務、公共利益相關,故其名譽權保護程度應較一般人為低。(15)但魏永征認為,中國法庭語境中公眾人物的涵義與沙利文案中不盡相同。在美國,公眾人物的內(nèi)涵主要指政府官員,而在中國法庭的語境中,它更多指演藝、體育、學術界名人。(16)本研究顯示,在以政府官員為原告的案件中,被告媒體的勝率沒有顯著降低;在以名人為原告的案件中,被告媒體的勝率略有降低。這說明,我國法院或對所謂公眾人物中的官員與對普通人采取近似的處理方式,但對流行文化明星的名譽權或有更多的保護。
第四,本研究存在難以避免的局限性。我們使用的數(shù)據(jù)源于司法判決文書,為同一渠道。我們還盡力做到獲得所有可能獲得的相關裁判文書。但由于無法獲知考察時段中同類案件的總體數(shù)字,只能假定樣本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總體。這可能帶來樣本偏差。隨著我國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的司法透明帶來的司法文書全面公開,下一步的研究應有可能解決這一問題。
第五,即便能夠獲得更多的司法文書,依據(jù)這些文書實證研究涉及媒體的法律問題也會有一定局限性。人所周知,絕大多數(shù)中國媒體屬于政府,其核心功能是黨和政府的宣傳喉舌,同時也不遺余力地通過市場獲得商業(yè)利益。(17)由于政府直接管理媒體的制度特征,當媒體報道涉及敏感社會問題,引發(fā)與相關方激烈沖突時,常會避免進入司法程序,而是在行政協(xié)調(diào)體制下解決。如藍田訴劉姝威侵權案,由于輿論引發(fā)巨大關注,法院駁回起訴;如富士康訴《第一財經(jīng)日報》,雙方最后達成和解;又如《南方周末》因深度報道引發(fā)的一系列沖突,大多也并未能進入司法程序。因此,新階段我國的司法裁判文書很難全面顯示媒體表達自由權利的法律空間和界限。它們能夠表征的,僅是對于那些關涉媒體表達自由權力,且有機會進入司法程序的案件,法官們會在哪些因素的影響下,做出什么樣的裁判。
第六、在承認上述局限性的前提下,我們對媒體名譽侵權案件的司法判決的實然狀態(tài)持大體肯定的評價,因為在整體上,這些判決對于涉及公共事務的案件持有較為寬容的態(tài)度,因為判決沒有明顯偏袒擁有更多資源的法人原告,也因為判決對于媒體出于明顯逐利目的的侵權會更加嚴厲地處理。不過,明顯的地方保護主義,對名人名譽權的強化保護是上述圖景中不和諧的色斑。
注釋:
① 孫旭培:《新聞自由在中國》,大世界出版社2013年版,第113-144、184-238頁。
② 葛巖、盧嘉杰:《制度變遷視野里的報業(yè)市場格局》,《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③ 賀衛(wèi)方:《傳媒與司法三題》,《法學研究》,1998年第6期。
④ 王利明:《人格權若干問題探討》,《法學》,1996年第4期。
⑤ 陳志武:《媒體、法律與市場》,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頁。
⑥ 徐迅:《中國新聞侵權糾紛的第四次浪潮》,中國海關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8頁。
⑦ 姚廣宜:《中國媒體監(jiān)督與司法公正關系問題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01頁。
⑧ 徐迅:《中國媒體與司法關系現(xiàn)狀評析》,《法學研究》,2001年第6期。
⑨ 朱蘇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比較法研究》,1998年第1期。
⑩ Andrew D.Martin,Kevin M.Quinn,Theodore W.Ruger,and Pauline T.Kim:Competing Approaches to Predicting Supreme Court Decision Making.Perspectives on Politics,2004(4),pp.761-767.
(11) 張維迎、柯榮住:《訴訟過程中的逆向選擇及其解釋》,《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12) 葛巖:《娛樂背后的利益博弈》,《人民論壇》,2007年第3期。
(13) 葛巖、李新立:《1998到2001年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媒體集團化對于廣告產(chǎn)業(yè)影響的宏觀研究》,《新聞大學》,2007年第1期。
(14) 陳志武:《媒體、法律與市場》,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頁。
(15) [美]安東尼·劉易斯著:《批評官員的尺度》,何帆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頁。
(16) 魏永征、張鴻霞:《考察“公眾人物”概念在中國大眾媒介誹謗案件中的應用》,《中國傳媒報告》,2007年第4期。
(17) 潘忠黨:《1997大陸新聞改革過程中象征資源之替換形態(tài)》,《新聞學研究》,1997年總第54期。
(作者徐劍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副教授,社會認知與行為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葛巖系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媒體與設計學院雙聘教授,人文藝術研究院、社會認知與行為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張毓強】
*本文系上海教委創(chuàng)新重點項目“中國媒體表達自由的司法空間與約束”(項目編號:11ZS24)、上海交通大學文理交叉項目“信息處理與公正判斷”(項目編號:11JCY0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