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地震學家漢斯·貝克海默(Hans Berckhemer)教授于2014年7月21日逝世。貝克海默出生在德國斯圖加特,他在那里長大并在斯圖加特大學接受大學教育——1951年獲得物理學學位,1954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德國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他的科學生涯以斯圖加特地球物理狀態(tài)研究所的副研究員開始(1951—1963),重點研究地震學。貝克海默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地質觀象臺擔任富布賴特(Fulbright)基金會研究員一年,還訪問了位于加州帕薩迪納的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實驗室。
在此期間,他與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莫里斯·尤溫(Maurice Ewing)、本諾·古登堡(Beno Gutenberg)、杰克·奧立弗(Jack Oliver)和弗蘭克·普雷斯(Frank Press)進行合作研究。后來,貝克海默在伊朗德黑蘭大學做了一段時間的訪問學者。1958年,他在德國緬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歌德大學開始教學生涯(時任外聘講師),并于1961年獲得了該大學的地球物理學任職資格證書(“特許任教資格”)。貝克海默于1963年成為地球物理學正教授,當他作為榮譽教授退休時已在該職位上工作了31年。
在貝克海默的長期學術生涯中,他研究了種類繁多的課題,比如震源的動態(tài)過程、測震學(尤其是寬頻帶地震學)、地震波傳播實驗室試驗、地震測深剖面,以及實驗巖石物理學(高溫滯彈性、破裂過程)。貝克海默是最早倡導運用數(shù)字寬頻帶記錄優(yōu)點的地震學家之一,也是支持決定建設第一個全球寬頻帶地震臺陣的關鍵人物之一。在1970—1980年代,貝克海默的主要研究方向逐漸轉向巖石物理學。他在法蘭克福建立了高溫高壓實驗室以研究取自地殼和地幔的巖石樣品。研究的課題是地震波速度及其各向異性、散射和衰減,以及微裂紋形成的過程。在他的法蘭克福實驗室研究了阿波羅16號飛船帶回的最大月球巖石樣品之一和數(shù)百個來自德國深部鉆探實驗(溫迪施·埃森巴赫大陸深鉆)的巖石樣品。
貝克海默曾任德國國家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委員會(NKGG)主席、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協(xié)會(IASPEI)副主席(1971-1975)和主席(1975-1979)、國際地球動力學計劃第3工作組(阿爾卑斯-地中海地區(qū))主任(1973-1979)和德國地球物理學會(DGG)理事長(1979-1981)。他曾當選德國地球物理學會榮譽會員、德國科學院院士,并曾榮獲俄羅斯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奧托·尤里耶維奇·施密特(Otto Yuljevich Schmidt)獎章。
貝克海默是一位公認的學術大師,他影響了法蘭克福好幾代的學生。他總是對研究問題背后的物理答案饒有興趣,并根據(jù)自己在物理實驗上的長期經(jīng)驗給出了許多真知灼見。他除了全力傾注科學之外,還被他的學生銘記為一位談吐幽默、友善與和藹可親的人,他對他們中的一些人奮力進取時總是給予極有見地的幫助。我第一次見到貝克海默是在1970年代我來法蘭克福學習地球物理學時。我們最后一次會面是在2013年9月,當時他參加了法蘭克福大學地震臺站(陶努斯山觀測臺)建站100周年慶典活動。他高興地回顧了訪問帕薩迪納的古登堡和約50年前他到法蘭克福修復地震臺站時的往事。
貝克海默教授作為數(shù)十年來對德國國內和國際的地震學、實驗巖石物理學和深部探測的研究都產(chǎn)生了影響的、備受尊敬的科學家和導師,將受到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lián)合會(IUGG)、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協(xié)會(IASPEI)以及廣大地球物理學家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