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東輝
摘要: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我一直很是贊同。就自己從事小學教育工作26年來,始終認為,好的習慣可以造就人的性格,改寫人的命運,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的良好習慣至關(guān)重要,我們現(xiàn)在一提到教育,往往想到更多的總是知識的累積,很少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學生的習慣。
關(guān)鍵詞:習慣教育 自主性 孩子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蔽乙恢焙苁琴澩?。就自己從事小學教育工作26年來,始終認為,好的習慣可以造就人的性格,改寫人的命運,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的良好習慣至關(guān)重要,我們現(xiàn)在一提到教育,往往想到更多的總是知識的累積,很少從另一個角度去觀察學生的習慣。下面,我就從三個方面淺談自己對習慣教育的認知與摸索。
1、把住自主性習慣培養(yǎng)方向
習慣是一個人的第二天性。孩子們在入學之前就已經(jīng)或多或少就具備一些習慣,有的可能是好習慣,也有的是“眾星捧月”之下嬌寵出來的不好習慣。這個時候,我們作為教育者應當有最基本的認識: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只有在順應孩子天性的基礎(chǔ)上,揚長避短,因勢利導,順著他們的天性和強項去發(fā)展才是王道。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習慣也尤為重要,尊重學生在習慣養(yǎng)成中當自己的“主人”,盡可能地靠自己養(yǎng)成習慣,而非他人的監(jiān)督或紀律的約束。
2、把握良好習慣培養(yǎng)的方法
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時,我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先“易”后“難”,讓學生享受養(yǎng)成習慣的成就感。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養(yǎng)成習慣,我們不妨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每月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的主題活動。例如早讀的習慣養(yǎng)成后,就著手指導學生閱的習慣、做筆記的習慣、整理分類的習慣、糾錯的習慣等等。這樣從易到難,在習慣的養(yǎng)成中,學生既收獲知識、能力和學習方法,又提升了成就感和價值感,從而對學習充滿信心和能量。
(2)注重“第一次”,把不良苗頭扼殺在萌芽階段。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走在求知路上的孩子們所以常常會犯錯,而老師家長最頭疼的就是屢教不改。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正確對待他們的“第一次”是關(guān)鍵。例如學生之間第一次打架,第一次進網(wǎng)吧,第一次拿他人東西,第一次撒謊,第一次作業(yè)沒有帶”,,。如果為師不認真調(diào)查,嚴肅處理,而輕易地原諒,那就等同給不良習慣開綠燈,處于成長期的孩子們會因制勝心理而沾沾自喜,并抵觸正面教育。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這個道理。但有時光斬草除根還不行,還要把問題擴大化,用一個學生的事情來教育整個班級,把其他學生的這種想法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例如碰到有學生撒謊,不僅要對他嚴肅處理,還要在班上進行討論,讓大家共同出主意,這樣既教育了那位學生,又提醒了其他學生。當然,也有很多助人為樂,勤學好問,超越自我的美好第一次,這時就應該及時肯定并大張旗鼓的宣揚。其實,班主任這樣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傊畬τ凇笆状巍敝惖闹匾虑?,要非常慎重,獎罰分明,決不輕易放過。要讓學生對大善大惡,大是大非的結(jié)果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印象。以達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和“殺一儆佰”的震懾作用。
(3)賞識教育,鼓勵為伴。鼓勵是朵花。鼓勵只有以“心”換“心”才能達到交心、攻心、得心的目的。為師在平時要處處關(guān)心愛護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要同學生常接觸,學生才樂意向老師倒出心里話。鼓勵學生時,要誠心誠意,要作到推心置腹,尤其是對后進生或有特殊問題的學生鼓勵時態(tài)度要誠懇和悅。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一片真情之后,再糾正思想或?qū)W習上的問題就事半功倍迎刃而解了。
3、注重多種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內(nèi)容
孩子習慣養(yǎng)成教育主要包含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兩個方面。教學中,我往往發(fā)現(xiàn),有的孩子學習習慣不好,但他接人待物的習慣特別好,這種孩子我在培養(yǎng)他的學習習慣時,注重他交往習慣的強化,發(fā)揮他的優(yōu)勢習慣,而不只憑學習成績用有色眼鏡看待他、評判他。也就是說,觀察和習慣學生習慣,不僅觀察他們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等外在的習慣,更要觀察他們的思維習慣、情感習慣、心理習慣等內(nèi)隱的習慣?,F(xiàn)實生活告訴我們,就人未來的前途與發(fā)展,內(nèi)隱的習慣可能更重要、更受益良多。對于學生習慣,我們不隨意貼標簽和給他們定性,用“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的心態(tài)賞識他們,耐性看待每一個細小的進步,有意識放大他們的亮點長處,就能最大限度地讓各種人才在教育沃土中健康成長。歷史與現(xiàn)實中的諸多事例都證明了這一點,譬如:愛迪生、貝多芬、喬布斯、丁俊暉”,,少年時都有這樣那樣壞習慣,而且成績平平、甚至厭學,但卻在成長的路上閃現(xiàn)出音樂、美學、計算機學、斯諾克等方面超凡的天性與才華,最終均造辦類,為祖國爭光!教育工作者不要總盯著學生的學習習慣,而要跳出學習看到之外的更多習慣,尊重生命的多樣成長。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學校,不僅僅是傳播知識的場所,更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想、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地方,古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想,就是這個道理,握學習的方法也是良好習慣的一種,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期盼所有的教育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牢記“好的教育是一種習慣教育”,將習慣教育貫穿教育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