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qū)龍湖中學民生校區(qū)232001)
淺談如何讓語文教材活起來
黃羽(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qū)龍湖中學民生校區(qū)232001)
新課程標準下,教學過程由原來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學方式轉(zhuǎn)變,它的教學理念是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指導,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傳達彼此的體驗,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相長。面對這種需求,充分發(fā)揮教材的作用,對于提高教學質(zhì)量至關重要。
新課程標準語文教材教材處理
新課程標準作為教育教學的指導文件,是整個教育過程的核心,無論是教材的編寫到使用,還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甚至到教學過后的反思,都要圍繞這一核心展開??墒牵嬲诶砟钷D(zhuǎn)變過程中,要想落到實處,使新的理念和教材內(nèi)容達成統(tǒng)一,取得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仍然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為了在新課程標準理念與語文教材之間尋求完美結(jié)合,我們必須正確認識教材和處理教材。
(一)初中語文教材的過去
眾所周知,初中語文在眾學科中的尷尬地位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相信不少語文教師常常會遭遇以下尷尬情景:自己在講臺上說得興起,這時想得到響應,于是會有意無意說起某篇曾學過的課文,卻發(fā)現(xiàn)臺下響應者寥寥無幾,只落得一聲嘆息。按理說,語文課本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編者從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精挑細選出來的,為什么結(jié)果卻是這些精品卻往往遭受冷遇?
客觀上,學生學習主要是為了成績,但語文試題極少直接從課文中出題,因此,除了完成一些必背的古詩文應付考試,學生對其他課文絲毫不重視。
主觀上,語文教師往往為了教學而教學,在傳授知識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導。
所以,經(jīng)??梢钥吹?,課本對于學生只是擺設,不能發(fā)揮教材的功用。教師也越來越怕教語文,甚至有越來越教不好語文的“錯覺”;學生則是越來越怕學語文,甚至出現(xiàn)一種“語文恐慌癥”,怕寫作文、怕背文言文等等。這樣的尷尬使得原本是眾學科中的基礎和帶有工具性質(zhì)的語文學科,因為學生怕學,教師厭教,漸漸失去了它原本的風采。
(二)初中語文教材的現(xiàn)在
情況的好轉(zhuǎn)緣于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新教材的推廣使用,這為語文教學注入了不少生機和活力。
首先,新課改給我們傳遞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教材只是一個工具,因此不能過分依賴于書本來講授語文知識,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使用,從各種渠道發(fā)掘教學材料,絕不能和以前一樣把教材簡單地當作教條來教。教師在教材使用和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尋求各種教學資源,比如多媒體課件的使用。這樣做的確使得語文教學的手段多元化、教學內(nèi)容豐富,但結(jié)果卻是資料紛繁多樣,卻讓人感到越來越不實,越來越空洞。
其次,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過多,目前就有十三個版本,其中人教版、魯教版、蘇教版全國用的地方較多,不同的版本當然給語文課本知識注入了許多新鮮元素,知識點的分布,內(nèi)容的組合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同時版本過多,使得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沒有固定模式,有時查找資料備課時都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而學生也在不同版本的書籍中弄得牢騷滿腹。
教學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和紐帶,而教材是教學活動的“橋梁”。因此,要把教材活用到教學實踐中,就應對它進行科學適當?shù)募庸ず吞幚恚顾m合于活的、具體的教學活動。這一目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吃透新課標對教材的要求,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靈活適時地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處理。
(一)重組語文教材
教材重組的過程就是教師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具體教學實際重新設計教學思路的過程。它的前提是要符合語文課程的規(guī)范性,突出文體特點,符合學生實際,以有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為原則。
我在教授八年級上冊第一課《新聞兩則》的時候,就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做了一次調(diào)整。我所帶的八年級學生,整體語文素養(yǎng)并不是太好,而且對于新聞體裁的文章也是第一次接觸,而教材上設計的這兩篇文章,第一篇《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不是很規(guī)范地按照新聞五要素的形式組織文章的,這對于本身語文功底并不扎實的學生來說,一上來就學這樣一篇文章顯得有些難度;而第二篇《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篇文章就顯得很規(guī)范,便于學生接受。于是,先教學《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再接著教學第一篇,這樣就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當然取得的效果也好很多。
(二)語文教學材料應富于變化,有所取舍
由于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涉及的空間是非常廣的,再加上學生認識和了解事物及道理的能力又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所以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實際和理解出發(fā),在教材上做到不拘一格、取舍得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的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蹦敲?,對于教材為什么要做到有所取舍呢?一是為了先有所得。教學的目的首先要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過多地傳授知識反而會造成學生的困惑甚至是反感。二是能夠摒棄多余,更好地瞄準教學的目標,減少不必要的生成。
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是安徒生的童話《丑小鴨》,文章很長,要做到長文短教,我就采取了有所取舍的教學方法,以一條主線的形式來串聯(lián)教學流程。第一課時,閱讀掃清文字障礙,理清行文線索,出示一個主問題:丑小鴨先后流浪到了多少個地方,受到了怎樣的遭遇?第二課時的主問題設計是:丑小鴨為什么會變成白天鵝?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仔細研讀文本,分析原因,最后步步生成得出結(jié)論。所以我們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必要時可以跳出教材,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去設計教學,但是關鍵的一點必須是體現(xiàn)教材所要解釋的“標準”要求。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下的三維目標中的知識與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與方法的獲得,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體現(xiàn),是教育教學的最終目標。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知識,時刻體現(xiàn)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在知識量和方法之間,教師應該更注重方法,當然這不等于不要知識,知識是基礎和手段,是基礎目標。這就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在知識的學習和方法的掌握前提下,真正做到了解語文的內(nèi)涵與韻味,做真正會語文的教師和懂語文的學生!
(責編 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