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英
摘要:近年來的中考,試題多以史料為載體,以開放性較強的主觀性試題為主導。這就需要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和應用歷史知識,體會歷史的人文精神,形成成熟的歷史思維能力。要想使學生具有這些能力,最根本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歷史材料 閱讀能力 初中歷史 中考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4.177
伴隨教學改革的開展,構建高效課堂已成為共識。踐行新課改理念,探索高效課堂模式成為當前教學研究的主題。歷史教學的形式及手段日益呈現(xiàn)多樣化發(fā)展趨勢,廣大一線教師也將目光從單純關注基礎知識轉向更加注重智能發(fā)展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新課程界定歷史學科的學習目的,從宏觀上講包括知識、技能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習技能的目標要求包括閱讀技能、歷史思維能力、理解和運用等能力等。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的智能發(fā)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边@說明閱讀能力對智能發(fā)展具有決定性作用。
回顧近年來的中考,試題多以史料為載體,以開放性較強的主觀性試題為主導,對教材的依存度在不斷降低。這就要求初中歷史教學突破單一的知識傳授,使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和應用歷史知識,體會歷史的人文精神,形成成熟的歷史思維能力。而目前廣大考生在考試中出現(xiàn)的答非所問、表意不清、概念不清、重復表達、表達不精當、史論矛盾、史論分離等各類亟待解決的語言問題都有待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我認為,通過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在閱讀中學習規(guī)范語言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可以積累大量專業(yè)化詞匯,深入理解概念,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學習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
今天,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是伴隨信息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信息來源多元化。而且,電視、游戲、漫畫等速食文化更多地影響著他們,使得他們過多追求物質而缺乏精神享受,接觸文字量相對偏少。因此,閱讀能力差,人文知識文化素養(yǎng)普遍偏低。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尤為需要和迫切。結合歷史材料來探索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歷史學科教學、考試和學生發(fā)展的共同需要。
一、歷史材料閱讀能力的含義
能力(Ability)是人們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是順利參與和完成某種活動都要求參與者具備一定的能力和心理條件,而且能力直接影響著活動的效率[1]。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盵2]閱讀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活動,是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載體[3]。
歷史材料閱讀能力有別于一般意義上的語文材料閱讀。從閱讀對象看,強調歷史資料,包括原始文獻、歷史論文、歷史教材等文字性歷史資料和圖片、表格、地圖、柱狀圖、曲線圖表等非文字性歷史資料。從能力要求的層面上,不強調藝術性、表現(xiàn)手法等的欣賞,但強調全面有效地篩選、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強調運用所學歷史知識整理、組織、科學分析、歸納、概括并形成較為科學、準確認識的能力。歷史閱讀能力基于一般意義的語文閱讀能力,但又明顯帶有與之不同的歷史學科特性要求,在某些方面的要求更高于語文閱讀能力。
二、歷史材料的種類
培養(yǎng)學生歷史材料閱讀能力,首先需要我們明確歷史材料的內(nèi)涵。
歷史材料又稱歷史資料、史料,指那些人類社會歷史在發(fā)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并幫助我們認識、解釋和重構歷史過程的痕跡,是人類對歷史形成認識和研究的基本依據(jù)。
梁啟超將史料分為兩種十二類。第一種:文字記錄以外的史料,包括現(xiàn)存的實跡、傳述的口碑、遺下的古物。它細分為五類:(1)現(xiàn)存之實跡及口碑。(2)實跡之部分存留者。(3)已湮沒之史跡其全部意外發(fā)現(xiàn)者。(4)原物之保存或再現(xiàn)者。(5)實物之模型及圖影。第二種:文字記錄的史料。它細分為七類:(1)舊史。
(2)關系史跡之文件。(3)史部以外之群籍。(4)類書及古逸書輯本。(5)古逸書及古文件之再現(xiàn)。(6)金石及其他鏤文。(7)外國人著述[4]。
按照史料的性質可以將史料分為四類,即原始史料、撰述史料、文藝史料、傳抄史料。按照版本分類,可以分為原件、復制品、改制品、重版[5]。按照史料形式的特點,可將史料分為文字、實物、口碑、聲像四類。下面具體說明這四類。
(一)文字史料
即指一切以文字記述的歷史資料。中國史的文字史料,以其載體看,有甲骨卜辭、金石文字、陶磚銘文、竹簡木牘、縑帛文書、紙質書卷等。這些書籍、材料,是我們研究歷史最基本的史料。
(二)實物史料
即指以往人類活動所留下的各種實物,如陵廟、房屋、城邑、道路、器械、工具、服飾、藝術品、錢幣、器物等。這類史料具有直觀、形象和難于篡改的特點,是其他形態(tài)的史料所無法替代的,成為歷史研究中為人們所重視的資料。實物史料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主要依賴于考古學和文物學。
(三)口碑史料
即指民歌、傳說、故事、回憶等。它們廣泛存在于親歷者的腦海里,傳頌于人們的口頭上。對口碑史料,包括親歷者的回憶,應該慎重對待,不可盲目輕信,最好是與文獻資料或他人的敘述進行對照,加以鑒別,決不可輕信盲從。
(四)聲像史料
即指各種畫像、圖片、地圖、照片、影片、唱片、幻燈片、錄音、錄像、光盤等各種歷史人物和事件的聲像記錄。無論古代的地圖、畫像、壁畫、雕塑,還是近現(xiàn)代的照片、影片、名人錄像錄音等,都有很大的研究價值,要特別注意搜集利用。
三、初中教學歷史材料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核心能力
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二部分課程目標在知識與能力部分規(guī)定:了解多種歷史呈現(xiàn)方式,包括文獻材料、圖片、圖表、實物、遺址、遺跡、影像、口速以及歷史文學作品等,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形成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一定的歷史情景想象。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jù)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jù)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學會用口頭、書面等方式陳述歷史,提高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歸納起來,實際上就是:通過多種渠道、獲取各種呈現(xiàn)方式的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閱讀和觀察,形成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歷史情景想象的能力;理解歷史材料,依據(jù)歷史材料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依據(jù)歷史材料解釋歷史,并以口頭或書面等方式對歷史進行陳述的能力。即獲取信息、鑒別信息、解讀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四、歷史材料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方法
用科學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一)明確閱讀目的
“一位百發(fā)百中的神箭手,如果他漫無目標地亂射,也不能射中一只野兔?!币虼?,有效的閱讀要從樹立明確的“目的”開始。有了明確的閱讀目的,才會有更活躍、更敏銳的思維。反之,漫無目的的閱讀就會變成被動的行為、事半功倍,甚至勞而無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在每次閱讀之前首先設定明確而具體的目的,以提高閱讀效率?;蛘?,教師事先出示閱讀目的、導讀問題。
(二)樹立從整體上認識歷史,掌握規(guī)律的觀念
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看,“有效的閱讀多半是循著從整體到部分的方向產(chǎn)生的”。歷史知識包羅萬象,涉及內(nèi)容廣泛,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它包括人類社會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民族、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諸多內(nèi)容。恩格斯說過:“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的時候,首先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lián)系和互相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币虼?,歷史知識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歷史思維反對割裂、孤立地認識史實,必須樹立從整體上認識歷史,掌握規(guī)律的觀念。
歷史教材是按照章節(jié)編排的,各章的標題與小標題,已經(jīng)點明了主要議題的細節(jié)。段落標題或刻意凸顯的導言,更揭示了該章的精華。我們的教學不是要給學生一堆土豆,而是要給他們一串葡萄。所以,在要求學生在閱讀前,除了明確閱讀目的外,教師還要了解文章的結構。例如,閱讀教材,教師要教會學生通過目錄,了解整冊書的知識結構;通過標題和單元序言,了解整單元的知識結構;通過各子目,了解整課的知識結構。
(三)字斟句酌,推敲關鍵詞句
我們平時總是說要注意關鍵詞句,那么,關鍵詞句有哪些種類呢?第一類,能夠提供材料的時間、國別、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的提示詞。第二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能夠體現(xiàn)史實核心內(nèi)容的詞。第三類,表示事物發(fā)展程度的詞句。第四類,“而”“或”“卻”等表示邏輯關系的詞句。
(四)養(yǎng)成善思善疑的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學貴有疑”,由此可見,善于思考和質疑是激起學生閱讀興趣的動力。而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向導。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和鼓勵學生質疑與設疑,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習慣。即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假設、發(fā)現(xiàn)問題,并使學生嘗試做出假設性回答,進而引導學生努力求證、發(fā)現(xiàn)新問題。
(五)指導學生做批注
“不動筆墨不讀書”是著名教育家徐特立的名言。法國思想家布韋也說過:“讀書不做記號等于不讀?!弊x書的時候,隨時用筆在書上將自己的閱讀痕跡留下來,做記號或寫批注都是被幾千年的閱讀事實所證明卓有成效的讀書學習方法。
平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在讀書時做記號和寫批注。做記號主要針對閱讀要點及關鍵詞句做標記。標記可以按照不同內(nèi)容使用不同符號,便于二次閱讀。寫批注的方法歸根到底就是思維方式的選擇。具體來說,有感想式、質疑式、聯(lián)想式、評價式這四種批注方式。
(六)設計對比閱讀
對比閱讀易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教師可針對以下內(nèi)容組織對比閱讀:具有相似性或聯(lián)系性的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事件;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立場、角度或因不同目的針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觀點;相同的人針對同一問題在不同歷史時期或不同情境下的觀點。
參考文獻:
[1](美)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北師大出版社,2012.
[3]楊永久.如何培養(yǎng)學生歷史課堂的閱讀能力[J].學苑教育,2011(4).
[4]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
[5]榮孟源.史料和歷史科學[M].人民出版社,1987.(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