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少婷 劉吉林
國內已有高等學校分類方法評析
●石少婷 劉吉林
通過對國內學者和課題組關于我國高等學校分類方案的分析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目前國內已有的高等學校分類方法的特點和趨勢:分類中類型名稱、指標的選擇和權重的分配各具特色,同時已有分類方案大都盡量避免純學術性的導向,更加注重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yǎng)類型和規(guī)格方面的差異。但是也存在分類指標缺乏公信力和可操作性等問題。
高等學校;分類;特點;趨勢
高等學校分類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一個熱點問題。中國大陸地區(qū)高等學校分類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2003年后逐漸形成熱潮。到目前為止,出現(xiàn)了林林總總的分類方法。本文選取了國內現(xiàn)有的三種代表性的分類方法,分析它們在指標體系、分類結果方面的異同,以總結目前國內高校分類方法的規(guī)律,并從中獲得有益啟示。
這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分類方法,即按照某些特定的維度,選擇單一指標,每一指標下會產(chǎn)生一種分類結果,多個指標可以組合使用產(chǎn)生新的類別。陳厚豐所提出的分類構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2011年出版的 《高等教育分類的理論邏輯和制度框架研究》一書中,他對原有的分類指標進行了調整,重新確立了分類維度和具體指標,并據(jù)此提出了詳盡而系統(tǒng)的分類體系。[1]
表1 陳厚豐的分類
表1是其分類中一級類型的結果,除此之外,在一級類型的基礎上按照具體的標準又劃分了二級類型。如在師資狀況這一維度下的分類便出現(xiàn)了二級類型。
表2 依據(jù)生師比的分類
這樣,陳厚豐將全國高校共分為36種一級類型和層次、2種二級類型以及12種二級層次。其中,一級類型為14種,一級層次為22種。該分類中的一些高校類型(如混合類高校、營利性民辦高校)提出時在法律上并不存在,但為預留發(fā)展空間,在設計時也予以列入。該分類的突出特點是指標清晰,內容詳盡,幾乎考慮到了高等學校的方方面面,由此產(chǎn)生的分類結果也是龐大而復雜的。
曹賽先從學術維度和非學術維度選擇了六項指標,對我國高等學校進行了分類。詳見表3。
表3 曹賽先的分類[2]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該分類中只是提出了六個較為抽象的指標,就每一項指標而言并未明確具體的數(shù)據(jù)標準或臨界點。比如按照學科覆蓋這一角度將高等學校分為綜合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專業(yè)性院校,但學科覆蓋比例達到多少才能劃歸為綜合性院校并沒有明確的界限。因此該分類還停留在理想框架的層面,并不具備實際操作的意義。
鄒曉平在 《高等學校的定位問題與分類框架》中指出,高等學校的分類可以從三個維度進行,即什么“型”的大學,培養(yǎng)什么“類”的人才,人才的“培養(yǎng)規(guī)格”是什么,鑒于此,他提出了三個維度的類型劃分方法,并為每一項指標設定了具體的臨界點。[3]由于第一和第三個維度都采用了學位授予這一指標,其實質上是按照“生”和“師”兩個維度的分類。
表4 鄒小平的分類
由表4可以看出,此分類方法角度新穎,思路清晰,以人才培養(yǎng)為核心,緊扣高等教育的兩大核心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著眼于不同類型的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和職業(yè)面向,改變了以往以科研水平給高?!罢撡Y排輩”的做法,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以上的三種分類方法都是多維動態(tài)的分類,但是在具體的維度和指標選擇上又稍有不同。多維動態(tài)的分類方法具有高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根據(jù)分類目的的不同,多個維度的分類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合起來使用。使用者和研究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對高等學校進行分析和組合。對整個高等學校系統(tǒng)而言,多維動態(tài)分類可以全面地勾勒出高等學校的類型結構。高等學校也可以從不同維度對自身有更為深入的了解,方便它們確定自身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中的位置。因此,這種分類方法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和特色。
浙江大學課題組所做的國內高等學校的分類采用了多次分類的方法,按照研究、教育、職業(yè)三維模型,將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清華大學和醫(yī)科大學已合并計為一所)共計1853所(截止到2006年11月30)分為3大類11小類,小類別中又有型的劃分。[4]
由表5,從指標選擇來看,該課題組顯著特點是將高校按照學科類別進行劃分:首先按照科類而非層次劃分普通本科院校,強調普通本科院校的科類特長和職業(yè)的專業(yè)側重,淡化(文理)學術研究,以分類為主,輔以分型,突出類別,淡化層次。從教育與研究的關系看,對于大多數(shù)本科高校而言,必須優(yōu)先考慮教育的分科和職業(yè)領域的側重,糾正以學術研究高度論學校層次高低的觀念意識,以及片面追求綜合化、學術性、研究型(高、大、全)等傾向。同時將研究生學院大學單獨歸類,也是其亮點之一。
馬陸亭在《高等學校的分層與管理》中將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和學校能級理論作為高校層次分類的理論基礎,以學術水平作為分類的標準,選取了博士學位授予量、科研經(jīng)費獲取量、碩士學位授予集中度和國外及全國性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集中度等學術性指標,確定了各類型高校的邊界條件,將中國普通高校進行了劃分。
馬陸亭將國內高校劃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科研型大學、教學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職業(yè)學院和社區(qū)學院四種類型,并且給每一類高校的數(shù)量提出了預想和設計,在各類型高校標準中,既有清晰的量化標準,也有質性的描述??傮w來看,這種綜合性的分類方法相對直觀明確,類型名稱簡單易記,可操作性強。
表5 浙江大學課題組的分類
高等學校的分類與定位是目前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本文選取了三種較為常見的分類方法,并展示了每一種分類方法中代表性的分類方案,這其中有較為詳盡的分類框架,亦有思路明晰的分類設想。總的說來,目前國內現(xiàn)有高等學校分類方法有以下特點:
首先,在分類名稱上,基本以研究生培養(yǎng)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三大類為主線,在具體的分類中又有各“小類”和“型”的劃分,這樣符合大眾對高等學校的習慣性稱謂,也不至于出現(xiàn)分類過細、名稱過多而造成高等學校無所適從。
其次,在分類的維度和指標體系選擇上,標準不一,側重點不同。從分類維度看,大多以高校三大基本職能出發(fā),確立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個維度。從具體的指標選取來看,學位培養(yǎng)層次、師資水平、學科專業(yè)是三項最常使用的指標,這也是高等學校發(fā)展的核心要素。
最后,在分類的趨勢上,目前已有的分類方法都盡量避免單純以科學研究為導向的分類,更加注重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yǎng)類型和規(guī)格方面的差異,這也是高等學校特別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類院校加快內涵發(fā)展的前提。
表6 馬陸亭的分類[5]
但是也應看到,目前的高等學校分類雖然林林總總,但是卻始終沒有形成規(guī)范和統(tǒng)一的高等學校分類系統(tǒng),這也反映出目前研究在理論基礎和實踐操作中的不足。就文中所涉及的分類方法中,很多分類方法只是一個理想化的構想,沒有以高校的行為特征數(shù)據(jù)的聚類分析為基礎,更談不上運用。同時在分類指標方面,雖然指標各一,但有些指標缺乏公信力,并且?guī)缀跛械姆诸惙椒ㄖ卸既鄙偕鐣者@一維度的考察,使得分類顯得不夠全面。指標的選擇是分類中的關鍵問題,既要防止片面的單薄的指標又要避免過多過細的指標造成的繁瑣,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以上只是選取了國內目前已有分類中幾種分類方法作為參照進行分析,此類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礎,也指明了未來研究中應當填補的空白。高等學校的分類應當以成熟、系統(tǒng)的理論為基礎,在全面考察高等學校各項特征的前提下,設計科學適切的指標體系,采用規(guī)范的方法進行,這是毋庸置疑的。
[1]陳厚豐.高等教育分類的理論邏輯和制度框架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27-339.
[2]曹賽先.高等學校分類的理論與實踐[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論文,2004,149.
[3]鄒曉平.高等學校的定位問題與分類框架[J].高教探索,2004,(11).
[4]浙江大學課題組.中國高等學校的分類問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5-92.
[5]馬陸亭.高等學校的分層與管理[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141-146.
(責任編輯:劉丙元)
石少婷/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劉吉林/山東省教育廳綜改處副處長、研究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