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文獻價值概覽*本文系2012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省級重點項目“民國時期文獻的保護與開發(fā)研究”(項目編號:12A016)的研究成果。
劉偉華
摘要民國時期文獻涵蓋了中國自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期間各學科的發(fā)展成果,記錄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tài)下的中國萬象,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史料價值、文物價值及藝術價值等。
關鍵詞民國時期歷史文獻史料價值
分類號G257.3
The Value of the Literatures of the Republican Period
Liu Weihua
Abstract Litera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vers the Chines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disciplines since the Xinhai Revolution in 1911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1949, recorded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of China, is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left by the history, has high academic value, historic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artistic value.
Keywords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istorical literature. Historical value.
民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發(fā)生巨變和沖突的時期,雖然政局跌宕,文化上卻異彩紛呈,中西文化的融合和本土思想文化的演進,揭開了中國文化史和學術思想史上最光彩奪目的一頁,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繼先秦、魏晉以來的第三個“諸子百家”時期。作為這一時期思想和文化重要載體的民國文獻,涵蓋了1911—1949年間的中國哲學、史學、文學、教育、科技、藝術等,呈現(xiàn)了百家奔競、中西匯流的繁榮局面,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獨特的藝術性、較高的文獻價值和歷史價值。
民國時期哲學、史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文學及自然科學等學術方面,都獲得了足以標傲歷史的巨大成就,可謂盛況空前、洋洋大觀。大量的學術著作忠實記錄了民國時期各學科的演進歷程,這其中不乏學術珍品,有的甚至是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史上第一批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奠基之作。這些著作逐漸瓦解了舊的學術范式,確立了新的話語模式、思維模式和學術精神[1],使古今中西融合與新學術范式的確立成為民國學術文獻的最主要特色與成就。這一時期的優(yōu)秀學術著作對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的興起和新興學科的創(chuàng)建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2]。
1.1人文科學大放異彩,學術著作成就斐然
首先,民國時期各種思潮的交匯碰撞和論爭,帶來了哲學、文學、史學等方面論著的昌盛繁榮。學術史上最為稱道的“三史”是其代表,即:以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為代表的哲學史體例;以梁啟超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為代表的學術史體例;以侯外廬的《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史》為代表的思想史體例。特別是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著名學者余英時稱贊其提供了“一整套關于國故整理的信仰、價值和技術系統(tǒng)”,堪稱新學術范式的典型代表;周予同則從經(jīng)學研究的角度指出,“使中國史學完全脫離經(jīng)學的羈絆而獨立的是胡適?!盵3]除了“三史”,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是以關注生活、時代、社會為特色的唯物史觀學派的開山之作[3]。蔡元培的《中國倫理學史》(該書署名蔡振,是蔡元培先生的別名)我國第一本運用現(xiàn)代學術研究手法撰寫的倫理學史著作,“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中國倫理史研究?!盵4]魯迅的《狂人日記》揭露了“禮教吃人”的罪惡,在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的《中國小說史略》更是系統(tǒng)地概括了小說從產(chǎn)生到發(fā)展、成熟的演變過程,結束了中國“小說自來無史”[5]的局面,至今影響巨大。當代學者陳平原在《小說史:理論與實踐》中說:“在中國小說史研究領域,至今仍處在‘魯迅時代’?!盵6]
除了文學、史學和哲學成就之外,民國學者在其他學科也都大有建樹,例如,被公認是中國新聞史研究奠基之作的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我國新聞學的“破天荒”之作徐寶璜的《新聞學大意》(后改名為《新聞學》),體現(xiàn)章太炎國學精深造詣的《國學概論》,為中國教育理論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的孟憲承的《教育概論》等,這些著作都曾為民國學術的興盛增添了華彩的一筆。此外,當時的政治學、法學也有不少優(yōu)秀的學術著作,如吳恩裕的《馬克思的政治思想》、張奚若的《社約論考》等,對后學都有相當?shù)膯⒌献饔谩?/p>
1.2自然科學迅速發(fā)展,譯著專著成果顯著
在自然科學方面,民國時期無疑是中國科技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之一。在“科學救國”的口號下,以留洋歸國人士為主的大批科技人才,為中國近代科學學科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幾十年間,中國建立和發(fā)展了近代科學幾乎所有的學科和技術部門,并在個別領域和項目上達到了當時的世界水平。民國時期的科技著作是這一時期中國近代科技成就的歷史見證。民國時期的科學研究者通過他們的譯著和專著,為近代科技在中國的立足立下了汗馬功勞,對傳播中國近代科技作出了突出貢獻。
首先,中國的近代科技是從接受和傳播西方近代科技成果開始的。民國時期西學東漸風氣日熾,科學社團和負笈歐美的留學生成為科技翻譯的主力,譯著頗豐。例如,王普譯有《原子物理學入門》,馬君武譯有《物種原始》,汪胡楨譯有《水利工程學》,周太玄譯有《生物學綱要》等等。陳壽彭翻譯的《中國江海險要圖志》因資料完備而成為航運、地理學的重要參考書;鄭守箴翻譯的《喝茫蠶書》是最早介紹近代西方養(yǎng)蠶技術的著作[7]210;穆藕初首譯泰羅的《科學管理法》一書,并在自己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中成功實踐,為推行科學管理奠定了基礎[7]289。隨著科學思想的普及,民國時期還翻譯了大量的科普讀物,其中《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是民國時期出版次數(shù)最多的科普讀物。這部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著作,自1917年初版至1922年,5年的時間在中國共出版了40版[7]345-346。董純才翻譯的《十萬個為什么》至今仍是青少年不忍釋手的優(yōu)秀作品。魯迅在20世紀初也曾致力于科學小說的翻譯,譯有《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北極探險記》等。這些翻譯著作都為傳播和普及科學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其次,民國學者在學習西學中反思中學,改造中學,發(fā)展中學,催生了一大批中國近代科技的本土化著作。李儼開創(chuàng)中國比較數(shù)學史研究,被后世學界尊為中國數(shù)學史研究之奠基人,他的《中國算學史》是中國第一本從遠古至清末的數(shù)學史[8]。梁思成的《中國建筑史》是我國第一本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比較完整系統(tǒng)的中國建筑史,實現(xiàn)了他的“中國建筑史要由中國人來寫”的夙愿。陳建功對富利埃級數(shù)的研究,蘇步青對微分幾何學的研究,錢三強對鈾原子核的研究也都取得了卓著的理論成果。李四光的《東亞的幾個特別構造型》推動了中國地質(zhì)科學的進步;竺可楨的《中國氣流之運行》找出了中國四季氣候變化的規(guī)律。這些學術成果陸續(xù)登載在《中國地質(zhì)學會會志》《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叢刊》《中國物理學報》《氣象學報》等刊物上,見證了中國的科學家們在各學科研究上的重要貢獻。此外,基于對“科學”觀念傳播的需要,民國時期的學校大多開設了“科學概論”課,出版科學概論教科書,包括鄭太樸的《科學概論》、劉咸的《中國科學二十年》、秉志的《科學的呼聲》、竺可楨等的《科學概論新編》、任鴻雋的《科學通論》等[7]198-199。此外,開明書店還出版了供初中使用的《開明算學教本》,商務印書館也出版了《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等[7]242-243。這些科學類的教科書為啟蒙近代科學,培養(yǎng)科技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國時期,史料種類之繁,卷帙之多,從內(nèi)容而論,上至皇帝諭旨、大臣奏疏、政府公報,下至私人日記、往來信件、契約票證等,記載了那個時代的印跡,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內(nèi)憂外患,政權更迭、文化風俗等,為我們認識民國社會和研究民國史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2.1地方史志、檔案文書、政府公報等是歷史的重要見證者和記錄者
首先,民國志書是記錄民國時期各地自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的百科地情資料。民國時期各地編修志書約1200種,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余紹宋的《龍游縣志》,黃炎培的《川沙縣志》,黎錦熙的《絡川縣志》,傅振倫的《新河縣志》等[9]。民國志書保存了大量的近現(xiàn)代革命斗爭史料,如民國17年(1928年)的《膠澳志》詳實地記錄了近百年來帝國主義對青島的侵略和青島人民的反抗斗爭;《廣元縣志稿》記載了紅四方面軍建立四川革命根據(jù)地的情況;《確山縣志》記載了共產(chǎn)黨員馬尚德(即楊靖宇)、李鳴岐領導的確山起義,等等。要研究這一時期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情況,研究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業(yè)績,民國志書是不可缺少的寶貴資料。另外,由于西方科學技術的傳入,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影響,民國志書較之前代舊志更注重國計民生,著眼于實用。志書中經(jīng)濟類比重大大提高,增加了實業(yè)、交通、商業(yè)、金融、民生等方面的內(nèi)容,為我們研究民國經(jīng)濟史、科技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9],對當今現(xiàn)實工作也有著重要和廣泛的查證與參考作用。
其次,民國檔案是直接形成的民國歷史記錄,具有歷史再現(xiàn)性,是還原歷史真實面貌的原始文獻。無論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檔案,還是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偽滿政權等的舊政權檔案都代表了執(zhí)政者的政治意愿,是我們了解民國歷史特別是政權史的重要依據(jù)。例如,抗日戰(zhàn)爭的重大戰(zhàn)役、國共合作、派系斗爭、重要人物、接受日本受降等方面的大量檔案,是研究民國史的基本材料[10]。再如,有關“東京審判”的檔案資料,集中反映了日軍侵略中國的歷史真相,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罪行不容辯駁的鐵證。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近年影印出版的《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叢編》《國民黨政府政治制度史檔案史料選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會議錄》等,為國民黨史研究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第一手材料[10]。
此外,民國時期的政府出版物,登載了當時執(zhí)政者的法令、方針、政策、宣言、聲明、人事任免、各項事業(yè)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等各類政府信息,例如《國民政府公報》《中華民國法規(guī)匯編》《教育法令》《地政法規(guī)》《世界年鑒》《中國大事年表》等,從某一方面反映出民國時期的社會面貌、基本狀況及各政權組織的政治主張,對研究國家主權、邊境、民族、軍事以及農(nóng)業(yè)、水利、經(jīng)濟等均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11]。
2.2報刊雜志包羅萬象,生動再現(xiàn)社會全貌
張憲文先生在《中國現(xiàn)代史史料學》一書中曾指出:“報紙是文字史料的一種,也是比較重要的史料,通過它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盵12]民國時期,報刊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字載體迅速發(fā)展,尤其是在“五四”之后。民國初年,全國的報刊有500多種[13]676,到1921年時,全國僅報紙就有1134種[14]。另有資料表明,民國時期僅中國共產(chǎn)黨和各級組織及其所領導的政府機構和人民團體在不同時期所創(chuàng)辦的報刊,就有4505種[15]。據(jù)統(tǒng)計,民國時期,全國報刊總計達6萬種左右。目前,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民國時期報紙有3000多種,刊物10 000多種[16]。民國報刊種類繁多,包羅萬象,從不同的側面生動再現(xiàn)了民國社會的全貌。
辛亥革命之后,中國的新聞傳播以政黨報刊為主:國民黨系的《中央日報》《民立報》《民生報》等;共和黨系的《亞細亞日報》《時事新報》《庸言》等[13]698。《晨報》是這一時期的政黨報刊的代表。政黨報刊記述了民國各政權統(tǒng)治時期主要政黨團體的興起與分化,從各政黨報刊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相互矛盾、相互滲透及其發(fā)展與變化,甚至可以說,民國時期的政黨報是一部民國政權更迭史。要分析民國時期的中國政治事件,研究各黨派的興衰發(fā)展,政黨報刊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中國共產(chǎn)黨在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期間也出版了大量的政黨報刊,如土地革命時期的《紅星》《紅色中華》,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新中華報》《解放日報》,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東北日報》《新華日報》等,這些報刊記錄了民國時期中國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重要會議、文件、命令等,詳細報道了軍民奮戰(zhàn)的歷史戰(zhàn)況,記載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再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人民走向獨立、自強的歷史畫卷,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17]。
與黨派報刊相比,民國時期的商業(yè)報刊和民間報刊則是五彩斑斕、包羅萬象。除了影響力和知名度較大的《申報》之外,像為中國點燃星火的《新青年》《每周評論》,反映民國思想和學術的同仁刊物《科學》《甲寅》,刊齡最長的《東方雜志》,風靡全國的百科全書式畫報《良友》,文藝類的《戲劇報》《電影報》,鴛鴦蝴蝶派的《民權報》及副刊,一些描寫古今傳奇、才子佳人的消遣類小報等等,也在民國史料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些報刊或標榜言論自由,或?qū)J陆?jīng)營管理,或以其思想新銳、觀點犀利而在知識階層影響廣泛,或因其新穎華麗、引領時尚而倍受矚目。它們記錄了當時社會發(fā)生的各種事情,包括政治事件、社會問題、思想論爭、文化娛樂等,反映了民國時期不同階層人們對生活的關注和對社會問題的研究,為我們還原一個真實生動的民國社會提供了原始資料,對研究民國史、新聞史等也具有史料價值。
近年來,隨著民國史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史料開掘空間的拓展,報刊的史料價值日益突顯。目前,一些在民國時期影響較大、保存完整的報刊,如《申報》《大公報》《時事新報》等陸續(xù)影印出版,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使民國報刊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的又一史料寶庫[18]。
2.3日記、往來書信、契約書等是豐富和充實歷史的佐證材料
民國日記是研究民國人物生平和思想的一手史料,也是已出版的民國回憶錄和人物自傳的基礎素材。民國日記風格多樣,或志在立言,或緣情生情,或記天氣飲食,或存時世見聞,從中可以明晰地看到民國人物的生活、思想、習俗,乃至個人隱私,而這些信息從民國著述、史志檔案中很難看到。正因為如此,民國日記也成為了民國史研究的一個寶藏。以《魯迅日記》為例,它收錄了魯迅自1912年到1936年間所寫的日記,日記中既有起居飲食、親友交往,也有讀書記錄和政治活動,內(nèi)容豐富,不僅是研究魯迅生平事跡的重要一手文獻,我們還可以從中看到當時的書價、西餐店的價格和當時大學教師的工資和消費的情況等。更值得我們重視的是,魯迅日記中有些看似無關宏旨的詞句后面,還蘊含了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內(nèi)容。如1927年10月19日日記:“晚王望平招飲于興華酒樓,同席十一人。”這并非一般的宴飲,而是魯迅跟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互濟會進行聯(lián)系。1930年2月13日日記:“晚邀柔石往快活林吃面,又赴法教堂?!边@并非進行宗教活動,而是參加黨領導下的自由運動大同盟的活動[19]。此類例子,不勝枚舉,是魯迅日記中有重要價值的部分。2006年開始,胡佛研究所陸續(xù)解密《蔣中正日記》,記敘了蔣介石親身經(jīng)歷的政治、軍事、外交、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活動,上至黨國大計、國共紛爭,下至兒女私情、親友交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歷史原貌,成為厘清許多重大歷史問題的關鍵[2],還原了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再如《拉貝日記》,它是當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國友人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真實記錄。在紀念抗戰(zhàn)60年時,這部被塵封的歷史資料首次出版面世,向世人公示了南京大屠殺的累累罪行,同時也被公認為是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數(shù)量最多、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史料。此外,像郭沫若的《災區(qū)視察日記》、巴金的《京滬五日間》、周作人的《苦雨齋日記》、徐志摩的《眉軒瑣語》等,這些日記都是我們了解民國歷史人物,研究民國文化史的重要史料。
除日記外,民國時期的一些書信、帳薄、契據(jù)等也都有著不同程度上的史料價值。書信可以幫助我們理清人物關系和事件經(jīng)過;地契可以看出民國時期各地的權籍管理、交易及納稅情況;賬薄等可以管窺一個家族的事業(yè)興衰,折射出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等。這些并非刻意留傳下來的東西,常常可以更真實地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狀況、人民的實際生活及想法,對研究歷史都有一定的較據(jù)、補訂作用。
2.4文學作品從一個側面注解歷史
民國時期的文學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背景下誕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是中國特定歷史時期復雜的社會矛盾和急劇變革的思想文化的藝術化呈現(xiàn)。這些作品對于民國文化史、思想史、社會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之人,魯迅通過他的《藥》《阿Q正傳》等小說,深刻揭露了封建宗法社會和舊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茅盾的“農(nóng)村三部曲”,從《春蠶》寫蠶絲業(yè)蕭條所引起的農(nóng)村破產(chǎn),到《秋收》寫農(nóng)民在饑餓中的搶糧風潮,到《殘冬》寫農(nóng)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后,終于自發(fā)起來進行武裝斗爭,正好反映出了那個年代舊中國農(nóng)村變化和農(nóng)民覺醒的全過程,給我們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動的歷史圖畫[20]。此外,葉圣陶的《窮愁》反映了工人的悲慘生活;韋士的《賣花女》控訴了舊社會的黑暗;許指嚴的《“豬仔”還國記》揭露了美帝國主義千方百計拐騙華工的罪行;冰心的《去國》描寫了一個留學生學成歸國后,報國無門,暴露了封建軍閥統(tǒng)治下的黑暗社會對人才的毀滅。這些文學作品從不同的側面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是民國時期中國社會面貌的藝術再現(xiàn)。
除了上面提到這些直接反映社會問題的作品之外,像沈從文的《邊城》,借由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再現(xiàn)了湘西的風光秀麗和人情質(zhì)樸,勾勒出一幅湘西山區(qū)的風俗畫。周作人小品散文中對“故鄉(xiāng)的野菜”“烏蓬船”“菱角”“北京的茶食”等的描寫,也是很自然地把故鄉(xiāng)的風景物色、地方風貌作了介紹,這些都是對當時社會風物和習俗的藝術表現(xiàn)。作為推斷歷史的依據(jù),呈現(xiàn)那個時代的人的生活方式,也有一定的史料借鑒作用。
3.1紅色文獻持續(xù)升溫,文物價值凸顯
“紅色文獻”主要指19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至1949年新中國建立期間由中國共產(chǎn)黨機關或各根據(jù)地所出版發(fā)行的各種文獻資料。其中包括黨的領袖著作、黨組織各類文件及根據(jù)地出版的各種書籍和報刊雜志等[21]。例如,已成為一級革命文物的1944年5月晉察冀日報社編印的五卷本《毛澤東選集》、1931年紅四軍前委組織部印發(fā)的《軍隊中的支部工作》(油印本)等。紅色文獻不僅作為文物保存在國內(nèi)外各大博物館、紀念館中,其價值從近年來的民間收藏行情和拍賣市場也可見一斑。早在1993年,北京中國書店首開國內(nèi)書刊拍賣“紅色文獻”之先河,直接刺激了國內(nèi)紅色文獻收藏市場逐步走暖。2008年4月北京德寶公司首次舉辦的“紅色收藏專場拍賣會”上,百余件“紅色文獻”受到包括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國內(nèi)知名博物館及眾多紅色收藏者的熱捧。其中一套井岡山時期的《共產(chǎn)兒童讀本》,因其珍稀的文獻史料價值而備受矚目,最終以3.36萬元的價格被國家博物館買走[22]。2010年11月,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秋季書刊資料拍賣會”上,一套品相很好的1944年5月晉察冀日報社出版的《毛澤東選集》更是以21.28萬元的天價成交,一時轟動藏書界,令人嘆為觀止[23]。這些文獻在戰(zhàn)爭年代中發(fā)行,數(shù)量不多,且經(jīng)歷了戰(zhàn)火的洗禮,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解放全中國的歷史見證。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珍貴文獻的價值還將不斷提升。
3.2珍貴版本倍受關注,價值不斷提升
民國時期文獻的文物價值還體現(xiàn)在其版本價值上。作為新舊文化交替的產(chǎn)物,民國時期文獻從版式風格、工料水平到印制數(shù)量、流傳情況等,都有別于前代典籍??梢哉f,民國“平裝書”的普及是幾千年中國文化的分水嶺,翻開了中國文獻史上的新篇章。近年來,民國時期文獻的版本價值逐漸得到鑒藏界的重視和認可,版本研究學者甚至據(jù)此提出了“新文學版本”一說?!靶挛膶W版本”對民國時期文獻中的初版本、簽名本、毛邊本、禁毀本、偽裝本、白印本、土紙本、藏書票本等的價值從版本學角度重新認定,使民國時期文獻的版本價值得到學界認可[24]。民國時期文獻的珍貴版本存世量不多,而其中的名家簽名本更是個中珍品。2008年,在上海舉辦的“新文學專場”拍賣會上,一冊良友版《愛眉小集》,因有“陸小曼”三字簽名與一方“摩曼”的小紅印,拍價從2500元一路追殺到6500元才塵埃落定。魯迅的簽名本,更是價值不菲,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國家文物機構、博物館的搜集入藏,幾乎已收羅俱盡,偶有“漏網(wǎng)之魚”,也被民間收藏者視為珍品。一冊《梅蘭芳歌曲譜》,因題有“天華,半農(nóng)新作,迅自留,一九三十年,上?!睅鬃拄斞甘舟E,竟在2008年的“新文學專場”拍賣會上,拍出20萬元的天價,其版本價值可見一斑[25]。除名家簽名本外,像存世稀少的“初版本”,深受魯迅先生喜愛的“毛邊本”,在特殊政治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偽裝本”等,也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3.3名人手稿、信札風格各異,價值不菲
民國時期各界名人的手稿和信札記錄了某些政治事件,反映了作者當時的思想和生活,不僅表現(xiàn)出獨特的個人風格,也展現(xiàn)出一個時代的文化風貌?!懊诵奔由稀皶r代情愫”使民國時期的名人手稿、信札受到文博圖各界和藏書家們的廣泛關注。有專家指出,一些民國時期的名人信札,特別是魯迅、胡適、郁達夫、梁啟超、周作人等文化名家的手稿和信件,價值反而在清代信札之上,可以說是“一字千金”。近年來,民國名人手稿、信札在拍賣市場上屢創(chuàng)天價。北京嘉德2009春季拍賣會上,陳獨秀等致胡適的信札13通27頁,以554.4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26]。同年秋,西泠拍賣“名人手跡碑帖書法”專場上,胡適的《嘗試集第二集手稿》又以212.8萬元創(chuàng)下近現(xiàn)代名人單件稿本最高紀錄[27]。2013年中國嘉德春拍中,魯迅《古小說鉤沈》手稿,成交價為690萬元;同年嘉德秋拍中,魯迅先生致陶亢德的一封信,再次拍出655.5萬元的高價,讓人驚嘆不已。2014年剛剛開始,藝術品拍賣市場就創(chuàng)出了一個千萬天價,茅盾手稿《談最近的短篇小說》經(jīng)過44輪的激烈競價,最終以1050萬元的價格落槌,創(chuàng)下了中國文人手稿的拍賣新紀錄[28]。由此可見,這批時代并不久遠的手稿、信札,飽含著何等珍貴的文物價值與文獻價值。
民國學人將奔涌的思想注于筆端之際,也將現(xiàn)代藝術元素融入到書籍設計和插畫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造了很多藝術價值極高的文獻珍品,為中國的書籍藝術增添了華彩一筆。從藝術代表性上來說,民國文獻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其審美價值和藝術借鑒作用上,包括文獻的紙張材料、印刷工藝、裝幀設計、版式布局、插圖藝術等諸多方面。這些深具藝術價值的作品有相當一部分也僅見于稀有的民國版書刊上。
4.1制版印刷技術五花八門,工藝各具特色
隨著西方機械印刷排版技術的傳入,民國時期的印刷技術已經(jīng)與世界同步,凡鉛印、銅印、鋅印、珂羅、雕鏤、套印、石印等中西印刷技術并存。多樣的印刷手段使民國文獻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豐富,各種印制版式的書籍報刊五花八門,工藝各具特色。例如,清末到民國早期曾一度取代中國古老的雕版印刷的石印技術,以色彩逼真、工藝獨到而著稱的珂羅版印刷技術等。這些技術有很多在后世已不再使用,甚至幾乎失傳,其中卻不乏印制考究、版式精良之作,如今,我們也只能通過這些民國文獻再現(xiàn)當時各具特色的印刷技藝。例如,民國六年(1917年)由正書局出版的珂羅版五彩精印《費曉樓仕女精品》畫冊,印品傳神地再現(xiàn)了原畫的墨韻彩趣,充分表現(xiàn)出畫作的色彩搭配的精妙之處,層次清晰,艷雅適宜,再現(xiàn)了這種幾近失傳的制版工藝的獨到之處,實為一部藝術珍品[24]。再如,民國潮陽鄭堯臣出資修撰的《龍溪精舍叢書》(初刊于1917年),這套由揚州人邱紹周監(jiān)刻,周楚江、張旭東和趙明德刊刻完成的雕版大作,紙張選用講究、雕版選材精良、刊刻工藝精良、印刷質(zhì)量上乘,堪稱民國時期雕版刻書的精品之作。此外,銅印、鋅印、石印等制版技術在民國時期文獻中均有使用,中國圖書公司、商務印書館等也都出版過彩色石印地圖、教學掛圖等。20世紀30年代以后,石印的地位逐步被更為完善的鉛印所取代。
4.2裝幀設計中西合璧,時代特色鮮明
民國時期的書籍裝幀藝術在傳統(tǒng)裝幀技藝的基礎上,兼容中外,參酌古今,在書籍的紙張選用、封面設計、開本格式、版權頁證、裝訂形式等方面都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書籍裝幀藝術的新時期。民國時期文獻系統(tǒng)地展示了傳統(tǒng)裝幀形式向現(xiàn)代書籍設計的演變過程,文獻中呈現(xiàn)的主次分明的外觀、樸素大方的扉頁,個性化的版權頁設計,中西并用的裝訂形式等至今看來仍深俱藝術魅力。
封面設計是民國書籍裝幀最突出的成就,也是其裝幀設計思想的核心。匠心獨運的立意、新穎多變的構圖、兼容并蓄的風格,清新高雅的藝術品味以及鮮明的時代精神在民國時期文獻的封面中比比皆是?!缎虑嗄辍返姆饷嬉桓闹耙詡鹘y(tǒng)書法和繪畫為主的設計形式,漢字設計以北魏碑體為基礎,揉入日本引進的黑體字,形成了一種筆畫上細下粗、結構上輕下重呈梯形的字形,充分體現(xiàn)該雜志的時代氣息[29]。陶元慶為魯迅的《彷徨》所作的封面上,單色變形人物的形象明顯帶有洋味,人物造型以塊面形式為主,少許線狀排列,表現(xiàn)出對西方文化的吸收。聞一多為徐志摩的詩集《猛虎集》所設計的封面也是民國書籍裝幀設計中的一件佳作,他用象征的手法,以虎皮入畫,又巧妙地將書名與作者名字與虎紋相襯,內(nèi)涵豐富,足見創(chuàng)作者的文學和美術功底[30]。此外,許多藝術設計家的書籍藝術作品還表現(xiàn)出強烈的進步政治傾向和大眾文藝特色。像由錢君匐設計封面,由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用直排的大字刊名,帶有顏體韻味的宋體字,幾乎占了封面的三分之一,粗獷有力,體現(xiàn)了抗戰(zhàn)時期書籍藝術樸素大方、莊重嚴肅,富于戰(zhàn)斗性的特點,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30]。
除封面設計外,民國文獻在文字的排版、書籍的裝訂、開本的大小等方面的設計與古典線裝書也有了明顯的區(qū)別。《新青年》雜志始用自右向左的橫排美術字,并用西洋圖案作裝飾花邊?!犊茖W》雜志的創(chuàng)刊號上,出現(xiàn)了自左向右的羅馬體英文版式[30]。1945年,上海曇花一現(xiàn)的方形周刊也很有特色。以龔之方的第一張方形周刊《海風》為代表,這種沒有封面及封底的正方形周刊式樣新穎,五花八門,繁盛時達百余種,堪稱戰(zhàn)后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道特殊風景[31]。上述這些民國時期文獻裝幀藝術的發(fā)展和變化反映了民國書籍從舊文化到新文化的過渡,也是民國時期中國平面設計藝術成就的縮影。
4.3插畫作品美觀新穎,藝術形式多樣
民國時期,先進的印刷技術、良好的藝術氛圍加之雄厚的創(chuàng)作群體共同建構出書籍插畫適宜發(fā)展的生存環(huán)境,促成了插畫發(fā)展的一個高峰,成為我國書籍插畫史上卓有成就的階段[32]。擅長國畫的豐子愷、張樂平、葉淺予,具有西畫背景的陶元慶、梁白波、司徒喬等都是當時較有名氣的插畫創(chuàng)作者。此外,像聞一多、郁達夫等很多民國文人也都具有較高的美術素養(yǎng),他們的插畫作品也大有影響。魯迅先生的插畫作品不多,卻為改良中國的插畫藝術作出過重要貢獻。他提倡借鑒西方的藝術形式,并介紹了蘇聯(lián)及其他國家的書籍插畫和黑白畫。在他的大力倡導下,藝術界卷起一股不小的書籍插畫創(chuàng)作風,青年們學習西洋畫法,并將素描、速寫、水彩、油畫、漫畫等形式應用于插圖藝術中,使民國時期的插畫藝術手法出現(xiàn)了形式多方探索的新格局,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嶄新氣象[33]。1926年豐子愷為俞平伯的詩集《憶》作封面插畫,成為我國近代歷史上第一位為新文學作品作插畫的人。陶元慶為魯迅的作品創(chuàng)作的插畫也具有經(jīng)典意義,包括他為《墳》《苦悶的象征》《大紅袍》《故鄉(xiāng)》等所作的插畫,情緒飽滿,形象鮮活,深受魯迅先生的喜愛。此外,林風眠為未名書社創(chuàng)作的《君山》插畫,關良為創(chuàng)造社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造月刊》插畫,曹涵美為《金瓶梅詞話》繪制的插圖,費新我為巴金的名著《家》創(chuàng)作的插圖,鄭川谷為白薇小說《受難的女性》所作的插圖等等,這些插畫藝術并沒有因民國印刷技術和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而失去水準,他們借助構圖特色不僅充分地配合了文字內(nèi)容的表達,創(chuàng)造出一種具有強烈感召力的視覺表現(xiàn)效果,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和回味空間,把文學作品推向更高的境界,而且通過畫作傳遞和折射出民國時代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其藝術表現(xiàn)力在如今看來也是值得稱道的。
回顧民國時期的文獻,我們確為當時的“著述興盛,流派紛呈”所驚嘆,為民國學人的孜孜不倦和憂國憂民之心所感動,為書中蘊含著的高妙哲理和精湛技藝所折服。民國文獻,雖只有短短三十八年的積累,卻迸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從民國史研究的興起到“紅色文獻”、“新善本”的倍受關注,從拍賣市場上的行情持續(xù)看漲到到暢銷書榜上民國書刊的相繼“復活”,都足以證明民國時期文獻的價值被普遍認可。但是,人類認識事物的能力是有限的,民國文獻所包含著的大量信息及其價值不可能被我們一次性全部揭示出來。那些百年之前的墨跡里究竟還塵封了多少鮮為人知的往事,那些泛黃的書頁中究竟還隱喻著哪些深邃精妙的道理,需要我們以及我們的后代不斷地去挖掘和探究。我們相信,隨著文化的發(fā)展,隨著研究者眼界和水平的提高,民國時期文獻這一大“富礦”必將歷久彌珍,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引導我們更深的思索,我們和我們的后代將會從中發(fā)掘出更多的、更珍貴的價值,并且將這筆人類歷史的財富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薛其林.民國時期學術的主要特色與成就[N].光明日報,2004-12-21(8).
[2]張丁,王兆輝.濃墨重彩滄桑厚重:民國文獻的價值及館藏現(xiàn)狀[J].圖書與情報,2011(2):139-144.
[3]張豈之.民國學案:第一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序二,7.
[4]陳瑛.關于中國倫理學史的研究[J].哲學研究,2002 (3):43.
[5]魯迅.魯迅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
[6]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85.
[7]謝清果.中國近代科技傳播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8]張豈之.民國學案·第六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277.
[9]葛向勇.試評民國時期的地方志[J].江蘇地方志,1994 (1):43-46.
[10]楊冬權.大量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中央機構檔案現(xiàn)存南京[EB/OL].(2011-05-31)[2014-02-10].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5/31/c_121479879.htm.
[11]劉建忠.論民國文獻的史料價值與保護利用[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12(6):77-79.
[12]張憲文.中國現(xiàn)代史史料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78.
[13]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14]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287.
[15]李永璞,等.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報刊名錄(1919-1949)[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凡例.
[16]李金銓.文人論政:知識分子與報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序,1.
[17]楊寶青.民國時期解放區(qū)報紙的歷史價值及館藏介紹:以國家圖書館館藏為例[J].新西部,2013(5-6):114-116.
[18]郭傳芹,金穎.關于民國報刊史料價值與整理的思考[J].圖書館工作,2011(1):41-42.
[19]互動百科.魯迅日記[EB/OL].[2014-02-11].http://www. baike.com/wiki/《魯迅日記》.
[20]百度百科.農(nóng)村三部曲[EB/OL].[2014-02-11].http://baike. baidu.com/view/571810.htm..
[21]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拍賣價逐年走高“紅色文獻”藏市最搶眼[EB/OL].(2011-06-21)[2014-02-10].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1-06/21/content_8439722.htm.
[22]中新網(wǎng).“紅色文獻”漲勢驚人[EB/OL].(2009-04-17). [2014-02-10]http://www.chinanews.com/hb/news/2009 /04-17/1651976.shtml.
[23]西安日報.“紅色文獻”成了藏界香餑餑[EB/OL]. [2014-02-10](2011-06-26).http://news.xinmin.cn/ rollnews/2011/06/26/11224139.html.
[24]鄭春汛.民國文獻的價值與保護對策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8(4):40-42.
[25]上海金融報.“新文學”書籍受追捧“舊平裝”成新善本[EB/OL].(2008-07-04)[2014-02-10].http://money.sohu.com/20080704/n257953970.shtml.
[26]張澤賢.民國書信版本經(jīng)眼錄[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自序,5.
[27]陸斯嘉,李欽.名人信札收藏走向成熟[EB/OL].[2014-02 -10].http://fashion.ifeng.com/news/detail_2014_01/ 20/33162468_0.shtml.
[28]方棟巷.茅盾手稿拍出1050萬高價名人信札贗品防不勝防[EB/OL].[2014-02-10].http://finance.sina.com.cn/ money/lczx/20140120/074518008582.shtml.
[29]章霞.民國時期書刊封面設計的發(fā)展[J].藝術與設計,2012(6):65-67.
[30]朱紅紅.民國書籍裝幀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設計學院,2007.
[31]黃惲.曇花一現(xiàn)的方形周刊[EB/OL].(2002-12-31)[2014-02-10].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 ti/254928.htm.
[32]李婷,秦瑞麗.插圖萬象:民國書籍插畫藝術研究[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12:43.
[33]胡蓉.民國時期文學書籍插圖的構圖特色[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2):107-110.
劉偉華黑龍江省圖書館副研究館員。黑龍江哈爾濱,150090。
收稿日期:(2014-11-05編校:劉明)